毒理学研究方法
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专门揪出那些隐藏在食物里的“坏家伙”。
那它都用啥研究方法呢?首先得有观察法。
这就像是坐在街边看路人一样,不过这里是观察吃了某种食物的动物或者人。
比如说,看小老鼠吃了新研发的奶酪后,是不是会像喝多了酒的醉汉一样东倒西歪,或者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突然变得无精打采。
研究人员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这可是很考验耐心的,就像钓鱼的时候等鱼上钩,得死死盯着浮漂。
然后是实验法。
这就好比是一场食物和生物的大冒险。
会把实验动物分成好多组,像排兵布阵一样。
一组给正常食物,其他组可能就会被喂下不同剂量的疑似有毒食物。
那些小动物就像是勇敢的小战士,进入了未知的危险领域。
研究人员则像严格的教官,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小战士”的状态。
要是剂量大了,小动物可能就像气球突然瘪了一样,生命体征迅速下降;剂量小呢,可能就像小感冒一样,有点小症状但不致命。
还有体外试验法,这就像是把食物里的成分拉到一个微观的角斗场。
把细胞、细胞器之类的微观东西当作角斗士,让食物中的成分和它们打一架。
就像看两个小不点在微观世界里拳打脚踢,看看这个成分会不会把细胞打得鼻青脸肿,让细胞的功能出现问题,要是细胞像被冻住了一样不能正常工作,那这个成分可能就有问题喽。
化学分析法也很重要。
这就像是给食物做一个超级详细的成分大体检。
研究人员拿着各种仪器,就像拿着魔法棒一样,检测食物里的各种化学物质。
那些仪器可厉害啦,能把食物里的成分看得一清二楚,哪怕是像灰尘里的小颗粒一样微小的有害物质都逃不过它们的法眼。
流行病学研究就像是从人群的汪洋大海里寻找线索。
研究人员像福尔摩斯一样,在人群中穿梭,调查吃了某种食物的人群生病的概率。
要是某个地区的人吃了某种特色食物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生病,那这个食物可就有大嫌疑了。
生物标志物检测就像是给食物的危害贴标签。
找到那些能代表食物有毒的特殊标记,就像在宝藏上做个记号一样。
毒理学研究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毒理学研究方法是指应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
体外实验是指在离体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
常用的体外实验方法包括荧光标记法、细胞毒性实验和酶活性测定等。
荧光标记法是利用荧光染料将物质与细胞或分子结合,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细胞毒性实验是将物质直接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酶活性测定是通过测定酶的活性来判断物质对生物体酶系统的影响,常用的测定指标包括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
体内实验是指在整个生物体内进行的实验研究。
常用的体内实验方法包括农药和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和基因毒性实验等。
急性毒性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实验动物灌胃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予一定剂量的物质,观察动物的死亡率来评估物质的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实验是将一定剂量的物质连续给予实验动物一定时间,观察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物质的慢性毒性。
基因毒性实验是通过观察物质对动物或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影响来评估物质的遗传毒性,常用的方法包括微核实验和突变基因检测等。
除了以上常用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方法,还有一些辅助的研究方法用于辅助毒理学研究。
比如,系统毒理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化的研究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组织工程学是利用体外培养技术建立人工组织模型,通过观察物质对人工组织的影响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计算毒理学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毒理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物质的毒性。
总之,毒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不同的实验方法可以相互印证,全面评估物质的毒性效应。
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如下:
1.体内试验:主要采用哺乳动物进行一般毒理学的观察,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机制、代谢等更深入的研究。
3.流行病学研究: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为人体,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一。
毒理学研究那可是关乎咱们生命健康的大事儿!要搞清楚各种物质对咱们身体的影响,就得靠一系列靠谱的研究方法。
1.1 动物实验。
这可是毒理学研究的老把式啦!把小动物们,像小白鼠、兔子啥的,拿来做实验。
给它们喂不同剂量的东西,看看会有啥反应。
比如说,会不会生病、器官有没有损伤。
这就像咱们打仗前的侦察兵,先探探路,了解个大概。
但也有个问题,动物和人总归不是完全一样,有时候结果不能完全照搬到人身上。
1.2 细胞实验。
在实验室里培养一堆细胞,让它们接触要研究的东西。
看看细胞会不会死啦、功能会不会出问题。
这就好比在微观世界里搞侦查,能更细致地了解那些物质是咋捣乱的。
细胞毕竟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也有局限性。
二。
2.1 流行病学调查。
这就得上大街、进社区,找真正接触过那些可能有毒物质的人来研究。
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接触的东西有没有关系。
这就像从现实生活中抓“真凶”,直接、实在。
但要搞清楚因果关系,可不容易,干扰因素太多啦。
2.2 体外替代实验。
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不少新招。
比如用计算机模拟、用器官芯片啥的。
不用真的动物和人,也能猜猜那些东西可能有多毒。
这是在创新的路上大步走,不过新技术还得不断完善,才能让人更放心。
2.3 毒物代谢研究。
得弄清楚那些有毒的玩意儿进了身体后,是咋被处理的。
是被分解啦、排出去啦,还是留在身体里捣乱。
这就像追踪敌人的行踪,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
3.1 联合应用。
别指望一种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得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
就像打组合拳,威力更大。
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更靠谱。
3.2 未来展望。
毒理学研究这路还长着呢,随着技术进步,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
咱们得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为保护大家的健康出更多力!毒理学研究就像是一场和毒物的战斗,咱们得用各种武器和战术,才能打赢这场保卫健康的战争!。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60页
12月,湖南省湘永煤矿职员 64岁刘外珠在病房里用迷茫 眼神观望自己肺部X光片,他 现已是矽肺三期。
隶属湖南省白沙煤电集团湘 永实业企业,十几年中,有 18人死于矽肺病,这里是矽 肺病 重灾区之一。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61页
陕西陈耳金矿32名尘肺民工状告矿方索赔1274万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12页
农药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磷酸酯类(敌敌畏、敌百虫)、硫 代和二硫代磷酸酯(乐果、对硫磷)、磷酰胺和硫代磷酰 胺(甲胺磷、焦磷酸酯)。
——甲脒类农药:杀螨剂、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杀 线虫剂等。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西维因、呋喃丹、异丙威、禾大壮 。
——澳洲人在1950-1975年间,胃癌死亡率 降低了53%,肺癌死亡率增加了146%。
——美国、日本、爱尔兰、新西兰等地含有 相同趋势。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54页
职业病
——1972年,美国费城,二氯甲醚,肺癌 ——氯乙烯,聚氯乙烯(PVC),橡胶工厂,
聚氯乙烯收成槽,肝血管瘤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8页
生物性污染
——细菌 ——病毒 ——生物毒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9页
化学性污染
——农药
——食品中有毒成份
——药品
——化装品及洗涤剂
——金属
——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
——天然毒素
——其它毒物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10页
外源性化学物
——在所研究生物体内,正常情况下不会 产生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天然存在, 也是以非生理路径或非生理量进入生物体 内化合物。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的科学。
它是保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皮肤接触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是否死亡,并计算LD50值(半数致死剂量)。
二、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长期暴露下的毒性作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在数周或数月内是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液、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等。
三、遗传毒理学实验遗传毒理学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生殖细胞和基因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的生殖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并进行染色体畸变和突变等检查。
四、生殖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生殖能力和后代发育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的生育能力是否下降,并观察其后代是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五、致癌性实验致癌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致癌作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是否出现肿瘤,并进行组织学检查。
六、免疫毒理学实验免疫毒理学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免疫系统是否受到影响,并进行免疫学检查。
七、神经毒理学实验神经毒理学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并进行行为学和生理学检查。
八、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实验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的一种方法。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图8-1 狗灌胃方法
• 经验方法:给狗、兔等动物灌胃时,可不用扩口器也能顺利将药液 灌入胃内。
• 狗灌胃时,用12号灌胃管,左手抓住狗嘴,右手中指由右嘴角插入, 摸到最后一对臼齿后的天然空隙,胃管由此空隙顺食管方向不断插 入约20cm,可达胃内,将胃管另一端插入水中,如不出气泡,表示 确已进入胃,而没误入气管内,即可灌入。
四、注射染毒法
• 1、皮下注射 • 2、皮内注射 • 3、肌肉注射 • 4、腹腔注射 • 5、静脉注射
• 6、淋巴囊注射 • 7、脊髓腔内 • 8、小脑延髓池 • 9、脑内给药 • 10、关节腔内
注意:要求毒物对局部损害不能太大
• (一)皮下注射
•
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
主要内容
5.1
研究方法概述
5.2
实验材料
5.3
染毒技术
5.4
研究内容
5.5
毒理学的3R原则
5.1
研究方法概述
• 通用研究方法包括:体外试验 体内试验 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
❖体外试验法(in vitro test):以器官、组织、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试验对象,在离体状态下进 行染毒试验。 ❖可以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研究.
要制成不同的剂型,水溶液、混悬液、油剂、乳化剂、软 膏、糊剂等。
• 作为溶剂或助剂的物质应满足条件:
1.其本身毒性要小,LD50一般应大于15000ppm 2.不与受检毒物产生增毒或减毒作用 3.不影响毒物的吸收 4.无特殊的应激性或气味
三、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
(一)血液的采集
• 采血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需血量以 及动物种类进行选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吧?其实它就是研究我们周围环境中那些“坏家伙”是怎么影响我们健康的。
说白了,就是看看空气、水、土壤里那些看不见的毒素,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想想你每天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难免会让人担心。
谁不想知道,这些“隐形杀手”究竟在干嘛呢?咱们得聊聊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这些小家伙可真是环境毒理学的忠实助手。
科学家们把它们放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别小看这些实验,结果可是大有文章!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身体变化,研究人员能知道某种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
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有时候看到一些角色受了伤,心里都会为他们捏把汗。
这就是对比嘛!实验室的小鼠就是演员,科研人员则是导演,他们一起演绎着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除了“小白鼠”,还有很多其他方法。
比如,科学家们会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这可不是跑步比赛,而是通过观察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生率,来寻找环境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地方的人都常常感冒,研究人员就会去调查,那儿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水源有没有问题。
这就像侦探破案,慢慢拼凑出真相。
为了弄清楚真相,研究人员可是费尽心思,真是“有心人,天不负”。
实验室和人群研究并不是全部,还有生态毒理学的故事。
这个领域就像是大自然的舞台,科学家们会观察不同生物在环境污染下的表现。
比如,一条小鱼如果在污染的水域里游来游去,研究人员就会记录下它的行为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他们能了解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就像一个大杂烩,各种生物在这里都有自己的角色。
只要有变化,立刻就能引起注意。
然后,再来谈谈化学分析。
研究人员会从空气、水和土壤中取样,然后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
就像是在侦探小说里,科学家们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像拼图一样把这些成分逐个找出来。
每一种化学物质都可能是潜在的“罪犯”。
一旦找到了“坏家伙”,科学家就能评估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比如,某种重金属含量超标,立刻就要想办法治理,不然大家可就要小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重点)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in vivo):也称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和猴等。
也有鱼类,鸟类,昆虫等2.体外试验(in vitro):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
器官(肝、胚胎),细胞,细胞器,分子等3.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事故或志愿者4.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为什么有选择毒性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植物生长调节剂) 2.蓄积能力3.代谢过程和速率4.损伤的修复能力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可逆的,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代偿的能力、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到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不可逆的,造成机体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生物膜biomembrane定义: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透膜。
功能: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隔离;保持细胞或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选择地允许或部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主动摄入或排出一些物质生物转运过程的机理1、被动转运1)简单扩散:溶液中的化学物质分子,由浓集部位向各个方向分散,直到全部分子均匀分布在溶液中。
simple diffusion:化学物质由浓度较高部位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部位分散的过程。
特点:化学物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代谢能量;膜两侧浓度差愈大,脂溶性愈高,其简单扩散速度快;在毒理学上,是大多数化学物透过生物膜的主要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的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外来化合物有脂溶性;是非解离状态2)滤过 filtration: 膜孔滤过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透过细胞膜的过程。
亲水性孔道: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不同的细胞膜,其孔径大小不一,小肠上皮细胞4Aº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40 Aº。
动力: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
在它们的作用下,大量水及分子直径小于孔道的化学物可经膜孔道,透过生物膜,完成其生物转运过程。
2、特殊转运1)主动转运:不溶于脂质的亲水性化合物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移动并引起消耗能量的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通过载体;需消耗能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可饱和;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不易溶于脂质的亲水性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的过程。
其机理:化合物与膜上的蛋白质或酶构成的载体结合(与主动转运相同),只能由高向低转移,它不需消耗代谢能量。
3)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交换过程。
此过程需要耗能。
吞噬(phag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气溶胶(aerosol)指固体或/和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微粒称为分散相,其成分复杂,大小不一。
分布的原因1)体内各种屏障:血脑屏障,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壁构成,为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扁平内皮细胞,管外包裹的星形胶质细胞。
胎盘屏障2)与血浆蛋白质结合a血浆中各种蛋白质均有结合其他化学物的功能,特别是白蛋白的结合量最高。
b不同的化合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量不同,结合型的化合物由于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无生物效应,不能被代谢排泄,可延缓消除过程和延长化合物的毒作用。
作用:两重意义,即急性中毒的保护作用,使血液浓度降低;离开接触后,由于血液浓度下降,贮存库中的毒物重新就会释放进入血液,具有潜在的危害。
主要与清蛋白浓度、结合亲和力、与内源性物质的竞争结合的差异3)与组织成分的结合指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结合蛋白,包括各种蛋白质、粘多糖、核蛋白及磷脂。
特殊的亲和力,CO与血红蛋白;百草枯与肺肝、肾组织:金属硫蛋白4)脂肪和骨骼中的贮存脂溶性的有机物易于分布和蓄积在脂肪组织内;铅、氟易于贮存在骨骼中;双重性,降低血中毒物的浓度;重新释放,将造成潜在的危害共氧化:指氢过氧化物的还原和其他底物氧化生成脂质氢过氧化物的过程葡糖醛酸结合是II相反应中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由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
谷胱甘肽结合,是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的GSH结合反应。
它在亲电子化合物解毒及自由基解毒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转化的复杂性1)多样性:a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可能有多种不同的代谢转化途径,生成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b同一化合物经不同的代谢,产生的毒性作用可能不同c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类型取决于化合物的性质、剂量、环境及机体的因素,即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2)连续性: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常常是多个反应连续进行的。
3)两重性:生物转化的结果有解毒和增毒两种。
当然,大多数是解毒。
4)代谢饱和: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由酶催化进行的,当其浓度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代谢过程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代谢酶能力有限;造成单位时间内代谢产物不再随底物增加而增加,有可能发生代谢途径的改变,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代谢饱和(metablic saturation)。
5)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酶的诱导(induction)指有些外来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的现象。
抑制(inhibition)则是表现为活力下降影响毒性的因素可分为四大类:毒物、机体、接触条件及外界环境。
基础毒性分类: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毒性、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相应所进行的观察和评价毒效应的试验即为急性毒性试验、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作用的有关参数以死亡为终点(上限参数)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 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 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 LD01或MLC,LC01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NLD, LD0或MNLC,LC0 )非致死性指标为检测终点(下限参数)急性毒性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急性毒性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为什么进行替代试验动物保护;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 3R:替代,减少,优化蓄积作用的意义1.是外源化学物产生亚慢性、慢性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2.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慢性中毒的重要指标。
3.在制订卫生标准时,蓄积毒性的大小是选择安全系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4.耐受也是蓄积毒性的表现之一。
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剂量与设组原则:设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溶剂)对照组。
设及剂量时应考虑人类的实际接触量。
高剂量:动物表现出明显的中毒效应,不发生或仅有个别死(<10% )。
中间剂量:动物出现轻度中毒效应,应相当于最小有作用剂量水平(LOAEL).低剂量:无中毒反应,应相当于最大无作用剂量水平(NOAEL)。
要高于人得实际接触水平。
对照组:排除混杂因素剂量组间的组距2~4倍,最大不超过10倍。
剂量设计参考原则和方法⏹对能求出LD50的化学物:参考同一动物种属品系和同一染毒途径的短期毒性资料,最高剂量组为1/10- 1/20LD50,最低剂量至少为人体摄入量的3倍。
再设中间剂量。
⏹对食品药品等毒性很低的化学物:药品以临床用药量的10,30,100倍(大鼠)食品以人体摄入量的100,200,300倍(大鼠)●慢性毒性试验:参考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设计。
急性毒性作用概念及急性毒性实验目的;亚慢性毒性作用概念及亚慢性毒性实验目的;慢性毒性作用概念及慢性毒性实验目的;蓄积毒性与蓄积系数;LD50;NOAEL;LOAEL;ADI;脏器系数;食物利用率化学致癌物致癌机制: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代谢角度: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近致癌物,终致癌物)致癌阶段:引发剂+促长剂+助致癌物+完全致癌物化学致癌的三阶段学说;化学致癌的机制;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判断化学致癌物的试验方法2、选择致突变试验的成套观察项目(test battery)配套原则:1. 多种遗传学终点兼顾。
2.多种物种兼顾。
3.体内和体外实验配合。
4.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兼顾。
致突变试验与致癌试验的关系致突变试验是致癌短期筛检试验中的一种,可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
但也能出现假阳性如遗传毒性非致癌物和假阴性如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具体表现为◆(1)发育生物体死亡:吸收胎、流产、死胎、◆(2)生长改变:生长迟缓: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正常对照均值的2个标准差◆(3)结构异常:畸形,包括外观畸形,骨骼畸形,内脏畸形。
◆(4)功能缺陷:出生后个体免疫,神经行为缺陷,儿童早期肿瘤2.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机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3.畸形(malformation):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分为严重畸形和轻微畸形。
严重畸形(major malformation):对外观、生理功能和(或)寿命有明显影响轻微畸形(minor malformation):对外观、生理功能只有轻微影响或没有影响。
4.器官形成期(critical peroid):从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的时期,是畸形发生的关键时期,也成致畸敏感期。
5.致畸物(致畸原teratogen):能引起畸形的环境因子。
6.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
7.致畸性(teratogenicity):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能力。
8.变异(variation):同一种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变异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
一般变异指小的或次要的结构改变,一般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也不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变异是致畸试验中,有剂量效应关系异常增多的变异。
9、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
10、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