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复习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2 (1)

assay)是近 期较常用的DNA加合物的半定量检测方法, 它由Randerath于1981年建立。该法的基本 原理是,与外源性物质形成加合物的单核苷 酸,可抵制酸酶的降解,并被标记上32P,从 而通过放射性的定量分析检测所形成的DNA 加合物。
(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ister
室外水生微宇宙的每个试验单元为6m3,除浮游植 物、浮游动物和细菌外,生物群落还包括鱼类、大 型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其设计条件列入表3.6。 室外水生微宇宙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是 一个小型池塘。 在室外水生微宇宙的设计中,控制试验重复组达到 统一温度的基本方法有两个:
一是把试验装置设置在地下,以土壤作为温度调控器,
(四)PCR—SSCP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如Maino等在1992年将该项技术引入化学致
癌分子机制的研究领域,在化学制癌剂诱变 的小鼠鳞状癌细胞中检出了特异性H-ras基因 第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 谭明家等于1997年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酰 (GMA)体外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离转 化细胞克隆,应用PCR扩增P53基因第5和第 8外显子的DNA片段,银染单链构型多态分 析,发现经三次GMA处理后,p53基因第8外 显子发生突变。
1)制片; 2)裂解细胞; 3)电泳; 4)染色; 5)图像分析。
3.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 应用 (1)DNA损伤与修复的研究 己对多种化学物质诱导的DNA损伤作用作 过检测,如金属化合物、氧化剂、烷化剂和 交联剂等。 (2)遗传毒性评价 (3)生物监测 SCGE首先应用于放射监测,目前多以人 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材料。 (4)细胞凋亡的研究
(三)PCR—SSCP分析技术的特点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个体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自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化学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也越来越多。
生态毒理学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科学。
本文将介绍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1. 毒理作用机理的研究毒理作用机理研究是生态毒理学的基础。
生态毒理学着眼于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影响。
近年来,一些严重的环境天然气泄漏和水泥厂污染等事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们研究有机物和无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机理,并建立了模型来模拟这些影响。
最近,研究者关注于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基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揭示毒物对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的同时,开展了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寻找和筛选工作。
这些研究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和预防方案。
2. 毒性作用的毒性学研究对于毒物的毒性作用,需要研究它的毒性学特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在动植物中发现了大量新的毒物。
例如,听觉问题和免疫系统痾抑制等在鸟类中发现了多种环境毒物的毒性作用。
生态毒理学中毒性研究的重点是毒性结构关系。
科学家们分析毒物的分子结构,确定毒物的毒性级别,以及影响因素排序。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式,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使其在化学等工业生产备受重视。
因此,毒理学研究带来更好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有效的推广和开展大规模保护和防治行动。
3. 生态系统毒性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们通过实验和长期观察分析了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毒性影响。
这些系统包括林地、湖泊、海洋、农业生态系统等。
研究表明,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
事实上,毒性趋势的异常表现在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更为明显。
一些被禁止使用的特殊毒物,在水球生态系统中仍然存在。
这推动了环境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4. 毒物调查进行毒物调查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发现污染问题、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GB格式

③人体观察(临床观察)中毒、事故、意外 等 ④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分布,探讨病 因,采取措施。
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 验
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 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
3. 实验观察指标选择:
实验指标(观测指标)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于反 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检测仪器或研究者感知的 特征或现象标志。 实验指标选择的基本条件: (1)特异性 (2)客观性 (3)灵敏度 (4)精确度 (5)可行性 (6)认可性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通常有: (1)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选择指标。 (2)根据化学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择国家标准、 部委和各级政府发布的法规、规定和行业规范 中相应的程序中的实验方法要求来选择指标。
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 基本的选择
(1)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 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
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 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2)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 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
科研设计遵循的三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照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 素的差异及处理因素的效应大小,消除和减少随机化 原则所不能控制的抽样误差及实验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所造成的差异。 ➢在动物实验中,要求相比较的各组间动物的种类、 性别、年龄、体重等尽可能地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 同等重要,两组的动物数应相等。 ➢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以下几种: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Biological Response
FEL: Frank Effect Level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与环境评价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与环境评价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化学物质使用的增加,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潜在危害的担忧。
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评价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生态毒理学应运而生。
1. 生态毒理学简介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的毒性效应与影响的科学。
它继承了传统毒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生物群落、生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更加系统、完整、全面的评价方法。
生态毒理学关注的不仅是特定物种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和毒性效应,而是包括全面的生态毒性评价。
这样就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网络。
因此,生态毒理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化学物质的生态效应。
2. 化学物质的环境归宿在社会生产中,化学物质可能进入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在自然环境中被转化或分解。
一些化学物质转化或分解得较快,如甲醛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分解成低毒性物质并逐渐被环境消除。
而有些化学物质转化效率较低,移动速度很慢,如六价铬等,易积聚在土壤和水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有毒的环境物质。
因此,了解化学物质的环境归宿对于毒性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化学物质本身的毒性,毒性效应的种类、强度、作用机制和生态效应等等。
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实验设计是否符合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恢复需要。
因此,生态毒理学的毒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中开展的,基于对有限物种的毒性测试设计的。
这种方法是客观的,可以对不同物种对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进行标准化评价。
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毒性学、细胞毒性学以及生态模拟等。
现场研究则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研究。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生态毒理学指的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为了更好地了解毒物对环境与生物的危害程度以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一、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1. 毒性试验毒性试验是研究物质对生物的毒性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常用的毒性试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估在短时间内暴露下物质对生物的毒性;亚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估生物长期暴露在某种物质下的损害程度;慢性毒性试验则可以评估毒物长时间低剂量暴露情况下对生物体造成的潜在风险。
2. 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使用生物体内的某些物质或生理指标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和毒物暴露水平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酶活性、代谢产物、DNA损伤指标等。
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测和监测手段,评估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3. 生态毒理学模型生态毒理学模型是通过对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水、土壤和大气等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作用进行数学模型化,预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存在和可能发生的效应的方法。
生态毒理学模型广泛应用于污染地区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管理和规划及生态安全评估等方面。
二、生态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污染评估生态毒理学可以通过评估环境样品中的毒性及生物学影响,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方法可以预测环境中有毒或危险物质的成分、来源以及后果,有助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毒理学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模型可以预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迁移,提供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改善方案。
同时,生物标志物可以监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暴露和损伤程度,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3. 毒物风险评估生态毒理学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毒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评估毒物安全性、毒性水平及可能的毒害机制有很大帮助。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人类社会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越来越大,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其中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了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化学物质的危害,并采取措施来降低它们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
本文将会介绍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一、目标生物群体的确定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化学物质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产生的影响,因此,确定目标生物群体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生物群体的确定要考虑到其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等因素。
例如,在水生生物中,可以选择青蛙或小鱼等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在陆地生物中,可以选择小白鼠或种植物为研究对象。
二、毒性实验的设计毒性实验的设计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化学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实验条件等因素。
例如,在研究某药品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时,可以选择暴露时间为7天,浓度为0.1mg/L的实验条件进行毒性实验,同时还可以对照组进行研究,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毒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毒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目标生物的毒性影响。
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阈值,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四、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时,研究者需要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含量和组成。
例如,在研究某种处方药对地下水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是否存在处方药物质的残留。
五、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也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研究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研究者需要对环境中的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以确定其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研究某个工业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时,可以通过对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来获取相关数据。
环境污染与生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
简介: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 学原理,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对受 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以实 现生态平衡和环境改善。
技术手段: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 复、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 可根据不同受损情况进行选择和应 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水体、土壤、 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
技术原理:通过检测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浓度,推断污染物的暴露程度和生物毒性。
技术应用:用于环境监测、毒理学研究、食品安全等领域,为评估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健康的影 响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趋势: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技术将更加精准和高效,为环境污 染与生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环境污染与生物生态毒 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技术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环境污染与生 物生态毒理学 的应用技术
02
环境污染与生 物生态毒理学 概述
05
环境污染与生 物生态毒理学 的研究实例
03
环境污染与生 物生态毒理学 的研究方法
工业废水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研究目的:探究工业废水对生物生态的影响,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研究方法:采集不同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废水样本,分析其中的有毒物Biblioteka 成分,并观察其对生 物生态的影响。
研究实例:选取某钢铁厂废水处理厂的废水样本,通过实验观察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并评 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解。
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中,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与环境中有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 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污染物有着多种来源,比如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农药等,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分布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还可以评估生物对各种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能力。
2. 生物与环境中有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环境中出现各种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到广泛的生命形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毒理学最主要的工作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中有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比如通过实验确定感受器的灵敏度、承受污染物的耐受度、解毒机制等方面。
二、生态毒理学的重要意义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生态系统作为生物体生活的环境和栖息地,保持其健康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开展有效的污染物控制和治理,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
2. 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会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促进环境保护和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
3. 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为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加强污染物监测、优化控制方案,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毒理学在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影响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生态毒理学实验方法生态毒理学实验方法是研究生态毒理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条件下,所导致的影
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映。
13
(二)毒性试验的方式 1.毒性试验的分类 根据毒性试验所经历的时间长短:短期毒性试验,中 期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毒性试 验和流动式毒性试验。
29
(二)荧光原位技术的基本过程
1.制备和探针标记:
常用的探针信号标记方法有两种: ①直接标记法。将荧光分子直接标记于探针DNA/RNA 上,杂交后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 ②间接法。采用一中间分子标记探针,杂交后再用荧 光分子标记的中间分子的亲和物或抗体进行检测。
30
2.染色体原位杂交 杂交前变性处理染色体标本,使染色体DNA变为部 分单链,并去掉附着的RNA及蛋白质,变性处理生
八、RAPD技术在DNA损伤检测中的作用
21
一、PCR—SSCP技术
(一)PCR—SSCP的基本原理 单链DNA由于有链内碱基配对而具有一定的空间 结构,当DNA链上的碱基(即使是一个碱基)发生 改变时,单链DNA会形成不同的构象,称为单链 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28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一)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特点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20世纪80年代在原位杂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种高度灵敏、特异性好以及分辨率强的染色体和 基因分析技术,它通过荧光标记的各类DNA和RNA 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在玻片上进行杂交,在不改变其 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细胞内DNA、RNA某特定序列 的测定,可用于染色体识别、基因定位和基因诊断、 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数目改变分析。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是一种常 用来评估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蓄积系数(comulative coeficient,K)是分次给受试物 后引起50%受试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 ∑LD50(n)表示),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 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比值,即
电场
离开核DNA
在凝胶中,向阳极运动
彗星图像
352.操作过程Fra bibliotek3637
38
Stain with EB solution and analyzed with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39
3.SCGE结果分析
在SCGE中,未受损伤细胞表现为一圆形荧光核心, 即营星头部,无尾。而受损细胞则有莹星尾从核中 伸向阳极,形成一个亮的荧光头部和尾部。 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显微负片进行测量,如望星长度、 头部直径、面积。描述窘星整体和头尾各部的特征。
和功能,也可以被应用于污染物生态系统。
18
对污染生态系统的研究,
①可以研究污染物对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影响
②污染物在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中的分布;
③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生物和生物—非生物之间相
互作用。
④研究的污染物包括有毒化学污染物如杀虫剂,营
养元素如氮、磷等。
19
二、水生微宇宙毒性试验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
11
方法是生物体接触受试物后,在一定间隔时间内分别 测定血液或尿液、器官组织中该物质的浓度,依据所 得结果按下式求出它的生物半衰期。 T1/2=(t1-t2) ㏒2/(㏒y1-㏒y2) y1y2分别为给受试物后于t1和t2时间测得该物质的浓度 或量。
12
四、毒性试验的方式及其标准化
(一)生物测试的定义
(四)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6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oxicity test)是研究试验 动物在多次给以受试物时所引起的毒性作用,试验期 通常为动物生命期的l/3~1/10,大鼠一般为3-6个 月,狗为4—12个月。
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试验 动物对该物质能否产生耐受性,初步估计出现毒性作 用的最小剂量和不出现毒作用的最大剂量。
4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1. 鱼类毒性试验 2. 水蚤类急性毒性试验
3. 藻类急性毒性试验
(二)植物急性毒性试验
1. 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急性毒性试验 2.陆生植物生长急性毒性试验
5
(三)陆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1. 家蚕急性毒性试验
2. 蜜蜂急性毒性试验
3.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4. 鸟类急性毒性试验
7
(二)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 test)是指以低剂量外来 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 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毒作用剂量,为制
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环境最高容许浓度
(MAC)提供毒理学依据。
8
三、蓄积毒性试验
32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畸变
2.检测间期细胞柒色体畸变
3.微核来源鉴定
33
朱宝生等(2000年)利用荧光 原位杂交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的染色体畸变,病例的骨髓 细胞核型为46,XY,inv(2)(p 21-q13),无bcr/abl融合基因, 其abl基因和bcr基因各自存在 于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的正 常位置上。
K=∑LD50(n)/LD50(1)
比值愈小,表示蓄积作用愈强。
9
(二)20天蓄积试验法
浓度LD50 1/20 l/10 1/5 1/2 0
染毒天数
剂量—反应关系 有
20
无
20
20
20
有
20
死亡情况
蓄积作用
有
中等
无
无
有
较强
10
(三)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生物半衰期(T1/2)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 原有浓度的50%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生物半衰期越长的物质,表示越不易由生物体 内消除,其蓄积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PCR—SSCP分析技术的特点 PCR—SSCP技术的原理明确,操作简单,不需要 特殊仪器,技术容易掌握; 试验步骤少、速度快、周期短; 检测灵敏度高,一般无假阳性结果;可运用于大样 本筛选; 可有效检测PCR产物中两侧引物问的基因变异,既 可检出单碱基置换,又可检出多碱基插入或缺失等; 对已知或未知基因变异的检测均有效。
在统计时应用响应或响应混合评价(即用Lehman转换 打分方法)
40
4.SCGE影响因素分析 (1) (2) (3) 细胞周期 受试物 氧效应
41
5.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DNA损伤与修复的研究 (2)遗传毒性评价 (3)生物监测
(4)细胞凋亡的研究
42
(二)DNA—加合物的测定 DNA加合物的形成是生物体对外源物质的吸收、代 谢等诸多过程的综合结果,它一旦逃避自身的修复, 就可能成为化学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最小因子。 DNA的这种加合损伤是DNA化学损伤的主要形式之
烧杯水生微宇宙
室外水生微宇宙
三、土壤微宇宙毒性试验
土壤核心微宇宙
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20
第三节 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方法
一、PCR-SSCP技术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三、 DNA损伤试验 四、基因芯片技术 五、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六、解读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七、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1. PCR扩增
用γ—32P—ATP标记物或直接在反应体系中加
α-32p-ATP进行PCR扩增,使产物信号大大增强。
2. PCR产物单链凝胶电泳 实验多采用0.5%—0.8%凝胶,电泳时间需要参考 PCR产物长短、凝胶浓度、甘油浓度和温度来定。
25
3. 结果分析 PCR产物进行单链凝胶电泳之前,通过加热变性 产生单链,单链凝胶电泳时,互补单链迁移率不 同,—般形成两条单链带。变性不彻底时,残留 双链亦可形成一条带,所以,PCR-SSCP分析结 果常可见到三条带。 残留双链带的相对位置因PCR产物碱基顺序和电 泳条件不同而异,可位于单链带之间,亦可位于 单链带一侧。如果与正常对照相比,两条单链形 成的条带相对位置有了改变,则表明有碱基突变 存在。
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常规毒性试验 微宇宙毒性试验
第三节
第四节
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方法
生物致突变效应检测
2
第一节
一、急性毒性试验
常规毒性试验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三、蓄积毒性试验
四、毒性试验的方式及其标准化
3
一、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研究化学物质大 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 验。 目的: ①确定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评价化学物对机体的急性 毒性的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并根据LD50 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②为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染毒剂量 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毒作用机制研 究提供线索。
polymorphism,SSCP)。
22
相同长度的DNA单链因其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 基不同,所形成的构象不同,电泳迁移率也不同, 故DNA链中的单个碱基的突变可因其导致单链 DNA构象改变而通过电泳被检测出来。
23
PCR—SSCP是PCR技术与SSCP的结合,是将被
检出的DNA事先经有标志物的引物或有标志的脱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