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新闻写作学习材料汇编

通讯员新闻写作学习材料汇编
通讯员新闻写作学习材料汇编

1.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2.

消息标题应标明什么

来源:军事记者作者:彭化义

消息的传播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标题大小是否醒目、标题思想是否重要鲜明、标题语言是否生动引人等。因而,把消息标题做实、做精、做巧、做得生动形象,对编辑来说是必需的基本功,对报纸来说是关键的“重头戏”。那么,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标题究竟应当标出什么?

一、标出事实。标出事实,也就是消息标题要标明此篇消息要报道的是什么事,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这是消息中最常见的标题,因为消息直接报道新闻事实的居多。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看了标题就知道文中要讲的内容是什么,进而对要不要阅读这篇消息、对文中内容感不感兴趣,做到心中有数。报纸多做这样的消息标题,也符合“让标题醒目突出、让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规律要求,从而在有限的版面上尽可能多地传播读者关心的信息。如2002至2003年度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作品中,有9篇消息入选成为好新闻,而在标题中直接标明新闻事实的就有8篇。可见,“写实新闻”是消息标题的主流。

二、标出主题。标出主题,就是标明消息想要说明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想要通过消息告诉读者什么观点。这类消息标题多是反映中心工作报道的消息和政治教育与思想工作方面的消息。要实现对党的中心工作的舆论引导和配合服务,党报就要多刊登有思想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的反映中心工作的消息,就要在消息的标题上尽量体现思想性。对这类消息而言,新鲜深刻的思想观点就是新闻性,就是可读性和指导性。如2005年4月17日军报消息《战斗精神培养融入经常性教育训练》,就是这样的直接表达观点的消息标题。

三、标出导向。我们说新闻是有其阶级性的,也就是说有其政治倾向性,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一定政治集团利益的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都会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我们的党报在对内宣传中也不例外,也要明确告诉读者自己的用意和导向。对军队报纸而言,消息标题的导向性多表现为对工作指导的思想要求上,如:2005年4月20日军报消息《抓过了不等于抓实了》,4月13日消息《对单项冒尖者亮红灯》,将消息的导向明现于题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奖的刊2002年11月25日《人民军队》报消息《把分队战术训练推向临战层次》,看上去是只报道训练成果,其实是在用这一新闻事实告诉读者:训练一定要贴近实战。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奖的刊2002年4月10日《火箭兵报》消息《28万元重奖72名科技兴工士官》,则在通过新闻消息标题提示读者和基层部队:要倡导科技练兵。

四、标出焦点。标出焦点,就是在标题上标明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核心。这个核心可能是一个观点,也可能是一个现象或结果。如《人民日报》4月25日四版《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坚决反对美国发表“西藏问题”总统报告》,回答了当时国内外人士关心的问题。在军队报纸上,新闻消息的焦点则多集中在部队热点问题上。2005年4月19日军报消息《杜绝训练场上“花架子”》和《叫停考核中的“假把式”》就属于此类标题,点出了当前部队作风建设中应当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

五、标出状态。新闻的发生总有其时间状态和空间状态,消息标题应当尽量标出这种状态,给人一种立体感。如,2005年4月24日《参考消息》上的《五名日本人登钓鱼岛未遂》,就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过去式的消息,日本右翼反华势力的目的没有得逞。再如,《人民前线》报2005年4月23日消息《8名专业技术能手资格被取消》、《人民海军》报2005年4月12日一版消息《大连舰院百名研究生奔赴海疆》等,都不同程度地标明了新闻事件的时态,告诉读者“已经怎么样了”。而2005年4月10日军报消息《千里行军一路静悄悄》则告诉读者:新闻事件正在“怎么样”。

六、标出形象。作为新闻消息的标题,在准确简练基础上,应当尽量做得生动形象。如2005年4月14日军报消息《民兵专业分队随处找仗打》和《兵役宣传工作常年有戏唱》,使抽象的工作报道形象化。

七、标出结果。有的消息只要标明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就可以了,而有的消息需要标明所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比如,你对某单位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只说明“是什么”是不够的,读者需要知道“怎么样了”、“为什么”。2005年4月8日军报消息《从严治官有了“铁尺子”》,2003年3月13日《人民海军》报消息《最后一个荣誉灶拆了》,就在标题上标明了一个结果:“铁尺子”有了,荣誉灶没了。

八、标出数字。一些消息标题是以数字显示其新闻性和可以量化的成果及成效的。如:《北京晚报》4月24日《平价药店两天招来6万人》,《中国青年报》4月25日一版《吉林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9名矿工被困井下》,《人民海军》报4月23日一版《车载导弹打靶7发7中》等,都是以数字说明问题。

九、标出悬念。有些消息还在标题上直接设立问题或悬念,进而吸引读者,效果很好。如2005年4月20日军报消息《改造食堂为何不受欢迎》,2005年4月23日《人民前线》报消息《士官学校缘何变成“香饽饽”》、2005年4月21日《人民海军》报消息《到课率100%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等,都通过悬念吸引读者,看过正文才能明白结论如何。

新闻标题的文学表达

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纸,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文字,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作为新闻语言的一部分,它遵循新闻制作的规律,因而对新闻标题的加工应该是有度的,它仍以揭示新闻内容为最大目的。本文的标题探美与传播效果分析正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但是,在具体的报道实践和新闻写作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富于文学表达色彩,或者说适当地进行加工修饰的新闻标题更能打动读者的心。针对当前新闻语言的“趋同”现象及新闻写作的“急就章”特点,本文对一些制作新颖、生动优美、富于文学色彩、文学感情的新闻标题进行归类和分析,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一)新闻标题探美

所谓美眸流盼,靓丽动人篇文章的美眸就在标题。写好新闻的标题,就等于这则新闻成功了一半,打动了读者。

1、妙用诗词巧取珠玉

诗词歌赋往往是前人留下的佳句谣传,也是文学中的精华所在。在新闻标题的拟制中若能巧用一二,便会起到引入注意、心为神动、遐想连篇的效果。

例1: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例2:兰佩紫菊簪黄千金觅红装谁为新人做嫁裳(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前者很明显是一则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作者引用诗词,使读者眼前慢慢地拉出一幅有关长江的画面,壮阔、雄伟、无边无际,遗憾的是长江之水却已浊浪一片,浑黄无比,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后者反映的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日子,色彩优美的红装玉服不再是自己穿针引线、熬更守夜去做,而是千金买衣。诗词的活用使标题百味俱生,含蓄写意,色感对比强烈,富于音韵美。

类似的标题又如:

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为君报道春消息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其中引诗一句,让人感觉春意盎然、浓情蜜意,可以说因为这一笔,绣出了精彩,也使标题显得丰腴。

2、反面入题趣味横生

避开正面陈述或表达,从相反的角度拟题,这种标题的美就美在两者的“反差”,美在短时间内给读者一种先睹为快的神奇效果。形式很多,如反衬,以一物衬一物;反串,人物、事物相互客串;甚至就讲反话

例1:“丑得美”(1987年4月6日《新华日报》)

这是关于当时全国知名昆剧丑角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演技的新闻报道。美丑本相互对立,但于心灵、精神、情操之美,二者却有转化空间。作者拟题,其意便在于此,通过对比和反差,立刻引起了读者的猜想。

例2:“妇女主任是男的”(2003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这则新闻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标题制作十分新颖、抢眼,给人以最佳的视觉效果冲击。其一,口语化味道浓烈,朴实、亲切,仿若百姓人家拉家常似的叙说奇闻异事一般;其二,反作标题,悬念引人。一般而言,标题本身就是新闻,再加上悬念,必然引起读者“刨根问底”的猎奇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例3:1大于296(2003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通过逻辑完全不合的数据比较,作者意在强调什么呢?这则新闻主要报道中国加入WTO后,在与外资银行的银行卡发放竞争中,为了迎接挑战,中国银行把296家发出银行卡统一为一种,数量减少了,但竞争力却上来了。标题拟定十分新颖,反说1大于296,充分引起了读者关注。这好比老师问小学生一加一何时不等于二的问题一样,精彩、巧妙!

3、紧扣生活徒生新意

经济类、会议类、理论新闻是新闻报道的热点和重点,其标题的制作应在充分考虑新闻内容的基础上避免重复、呆板、枯燥和套话连篇,避免让读者食之无味,看之无色,听之无动。这就需要借鉴文学表达的各种方式,或拟人、或比喻、或引用,使标题更好更有效地反映新闻内容,形成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判断,在事实报道中赢得读者的青睐。

例l、“我给省长敬个礼”(199S年1月10日《黑龙江日报》)

98年1月10日,原黑龙江省长田凤山到牡丹江代表团听取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山下岗职工选为人大代表的于莲凤在发言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省长深深鞠了一躬,于是就产生了这条新闻。写作中,作者有意识地避开会议新闻的报道口吻,抓住动作的细节,以一句描述性的语言为题,可谓凝聚瞬间,剪下一枝绿。好比无声出见惊雷,成为会议报道中的亮点,从而获得了当年省人大好新闻一等奖。这则新闻的妙处就在于扣紧生活,抓住特点,充分利用文学表达的手段,把严肃、格式化的会议新闻灵活地处置以生活化标题,使读者耳目一新,脑海中不再是“XX大会于XX在XX隆重召开”之类的乏味标题。

例2“学术岂能有…包工头”?。

针对学术研究中“学术寡头”层层分工的不良现象,作者拟此标题进行了意味深长的报道分析。以“包工头”借喻科学研究的把关者,一语击破崇高学术背后的阴暗面,前加一个“岂能”,

勿庸置疑、刻不容缓的迫切心理显而易见。这样一来,通过人们对“包工头”一词通俗大众的理解,使得一则精英阶层的写实新闻进入百姓视野,从而引起轰动,受到关注。又如经济类新闻“辣妹子辣”,记者跳出数据堆砌,政令发布的生硬报道,紧扣生活,引用传唱大江南北的一句歌词,即辣妹子(湖南妹)(火锅)“辣”为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关于一桩法律法规常识普及的案件报道。作者采用了的标题是:(主)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反哺之恩岂能一泼了之!(副)透视一起赡养纠纷案。标题借用原滋原味的民间俗语为题,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也是所了解的。再“一问一惊”,意蕴丰富,情感十足。

4.找准角度,推陈出新

一般而言,对于重大的社会事件,热点新闻,许多媒体都会呼涌而出,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最有实力的记者驻扎在第一线,以争获取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向人们出发布最新的报道。如世界聚焦的奥运会及各种国际国内赛事、战争以及灾情等等。一般而言,在该事件来临的前后或进行过程中,受众与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将不谋而合,受众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选择权给报道竞争增加了不少压力。对于同一事件新闻的报道,如何在众多的报道中独树一帜,写出有深度,有力度,有特色的新闻,拟制标题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当读者浏览刊时被你的标题吸引,才会在多篇报道中选中你的文章。

例1.《中国青年报》:蓝天碧水一抹明霞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例2.《参考消息》:出水芙蓉伏明霞

当伏明霞获得了奥运跳水冠军时,媒体纷纷向读者迅速发布这条消息。不同的两条新闻报道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却各有其特点,前者在字里行间巧妙化用伏明霞的名字,蓝天碧水间,那套熟悉的动作再次重演:抬头、深呼吸、起跳、屈体翻腾三周半。天上人间的距离,尽在一跳之间。“林妹妹”的到来,让观众激情活跃、掌声连片:后者以出水芙蓉形容之,又有诗词运用其中,赋予伏明霞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连同她的表演一起,清新而富于活力,在当时的奥运报道中,都称得上是制作别出心裁的好标题。

又如2003年3月发生的美伊战争,也是全世界新闻界报道的热点和重点。其中,关于巴格达城人民遭受的伤害与灾难,有这样两条消息:

例3.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价”(主题)美媒体反思伊战中的两种现象(副题) (《新民晚报》2 0 0 3年4月1 5日)

“悲情城市”泪未干(主题)巴格达人噩梦仍在继续(副题) (《新民晚报》2 0 0 3年4月l 3日)

两条标题都采用比拟的手法,对于前者,记者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生命价值的问题,本质意义上相同的生命开出了不同的“价”,且不论生命无以衡量,生命无价。造成其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比较让我们质疑、更让我们深思;后者则立足于巴格达这个古老文明的城市,力尽报道它当前悲惨与痛苦的现状,令人不堪回首。称为“悲情城市”,覆上了人的面纱,有感伤的味道,有夸张的成分,但都数不尽战争的创伤。两条新闻都是对战事灾难的报道,但由于标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感觉也就各异。

由此可见,从标题入手,下苦功夫,正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虽百家争鸣,却只花香一朵。

3.

导语——开启受众的金钥匙

写一则消息,导语的设计十分重要。其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

何谓导语?“导语就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辞海》(修订版)又指出:导语为“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主要的内容,提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从受众心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导语的作用起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受众兴趣和注意力

消息的开头如何,与其整体的关系非常大,它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阅读兴趣、情绪和所处状态。记者如果在撰写消息时精心设计好导语,新闻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受众,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泰国北碧村发生“蛙战”》是一则曾引起广大受众普遍兴趣的消息。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泰国南部博他伦府博他伦县北碧村的一块田野里,前不久发生一起有数千只青蛙参加,历时一个多小时的…蛙战?。”这简短的导语激发了受众揭启“蛙战内幕”的企盼,而产生急于往下看的浓厚兴趣。如此,可以看出导语在受众中的重要位置。

二、调动受众思维的积极性

消息的导语如能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受众积极思考,新闻的效应也能真正发挥出来。那么,怎样调动受众的思维积极性呢?众所周知,有引导就会产生思索,有思索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导语通过巧设疑问,能起到开启受众思维的积极作用。例如,《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开头“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在唐古拉山脉主峰拉丹冬雪山南侧的沱沱河,全长不止5800公里……”。这则消息“开头见问”,提出了人们普遍想知道的知识性问题,因而赢得了受众。

三、从受众关心的问题入手

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有受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些热难点问题,正是新闻媒介所要关注的焦点。如果记者能从解决问题入手,撰写好导语,这对受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人民日报》的另一则消息《马鞍山减速机厂工程师金铭新无端受排斥工人上书为知识分子说公道话》就是针对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进行报道,请看其导语:“最近,中共安徽省马鞍山市委认真处理工人来信中反映的问题,对排斥知识分子的减速厂党支部书记裴吉宏就地免职调离该厂……。”记者心里装着受众,撰写的稿件,找准典型之“矢”,射问题之“的”,其导语击中了要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导语在消息中不仅有提示新闻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受众兴趣和调动思维积极性,犹如一把开启受众的“金钥匙”。那么,记者编辑怎样恰当地设计和撰写导语呢?笔者认为:

一、精要,有概括性。导语只是新闻的提要,并不是消息的全部内容。因此,导语要切中消息的重点,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能拖泥带水,不能泛泛而淡。那种占用长幅和时间,

交待新闻背景和随意发挥的做法,都是不应该的。如果说标题是新闻消息的“眼睛”,那么导语就是面向受众的“窗口”。记者要抓住新闻中心,以简洁的语言撰写导语。

二、启发,吸引受众。不管是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还是社会上存在的难点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都有责任引导受众正视这些问题。因此,报道的新闻,导语设计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内容要正视问题, 不要回避矛盾;“启发性”是指导语要善于引发受众思考,有启示作用。

三、活泼,不拘一格。导语不仅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还要紧紧扣住受众。这就需要记者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讲究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导语也不例外。实际操作中,可以变换一个视角,找准导语的切入点;从受众心理需求入手,适当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有人提出导语散文化,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只要我们从受众出发,切实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消息的导语不仅可以采用叙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抒情、描写、议论等方法。

善用“冲突”构建新闻导语

导语写作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部分,“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学者麦尔文?曼切尔)。

在东西方的新闻实践中,冲突都是新闻记者时刻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要素。暴力、犯罪、死伤、财产损失、战争等等,都是富有冲突的报道领域。但是,冲突并不仅仅是这些,它的新闻内涵实际远比这些深刻。根据《辞海》的解释,冲突是指“文艺作品中所刻画的不同性格、不同情势、对立力量或人物内心各种思想感情的矛盾及其激化。”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冲突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条新闻导语:

美联社北京5月20日电他的工人威胁要杀他,他的妻子由于过度担忧终于病倒而住进精神病院。但是,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先生,顶住了来自"左"的势力的压力,成为共产党中国改革浪潮中的一名佼佼者。这位52岁的裁缝的儿子,在昨天会见西方记者时,讲述了他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战斗的经过。

这条写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著名改革人物步鑫生的导语,就充分体现了“冲突”要素。美联社的记者没有在导语中写他取得的改革成就,写他的事业辉煌。因为,与这些要素相比,对一个人生命的威胁和妻子因过度担忧而患上精神病的事实是最具吸引力的要素。冲突在这里构建起新闻导语的核心。

法国《快报》周刊2003年12月4日刊登了一篇题为《诺贝尔奖的秘密》的文章。它的导语如下:

一页纸。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一页纸,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

在这里,第一句话里的“一页纸”和“一个孤独的男人”之间构成了第一次冲突,它们向读者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这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人留下的一份不为人所知的遗嘱。在第二句话中,“短短几十行字”和“全球享有盛名”之间为读者构成了第二次冲突。这种强烈的对比把诺贝尔奖的神秘性通过导语直接摆放到读者面前。

对普通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也能找到冲突点,这需要耐心和仔细的观察。1998年,当我刚

刚进入新华社重庆分社做记者时,采写了一条《重庆农民投资创办外语学院》的消息,导语是这样的:

新华社重庆八月一日电五十二岁农民陈文学尽管小时候家境困难,没有经济能力完成小学教育,但并不影响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久前,他把近几年致富所得全部积蓄拿出,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一所外语学院。

农民办学校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有戏剧性的事情,而这个没有完成小学教育、自小家贫的陈文学拿出全部积蓄创办外语学院的经历使得冲突更加明显,从而也使导语更具可读性。

独特行为的冲突。行为人与社会习惯截然不同的作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冲突感,这种冲突有时并非有害的,它可能是有趣的,如:

美联社密歇根州霍兰2月1日电一位喜得贵子的父亲认为在一个男孩的名字里加上"小"或"二世"过于平淡无奇,于是作为工程师的他就用软件业的做法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取名。

这名工程师叫乔恩?布莱克?丘萨克,他在同妻子杰米商量后,决定给他们的儿子取名为乔恩?布莱克?丘萨克2.0(版)。(9)

类比的冲突。将相似的东西进行比较,从而让读者发现其中强烈的冲突,如《陈水扁的进攻与退却》一文开头:

记得儿时看京剧,武戏开场前,总是先把锣鼓敲得震耳欲聋,然后由浓眉大眼、虎背熊腰的主角登场,作一个威风凛凛的亮相以博取满堂彩。如果锣鼓喧天声中出现的是个身材矮小、拳脚不灵的小花脸,观众准会报以一阵哄笑。

陈水扁这次玩弄的公投把戏,就是一场锣鼓敲得响,导演太蹩脚的闹剧。他高喊民主、和平,反对中国导弹,升高两岸敌意,甚至叫嚣要进行"圣战",跟北京最后一搏。

导语是引导读者阅读记者作品的一扇门,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体现记者的智慧和思想。事实上,只要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把握住新闻中的冲突要素,用简单、明晰和生动的语言,一个新闻领域里的新手也能写出读者爱不释手的新闻来。

4.

如何寻觅“新闻点”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曾文英

面对市场,参与竞争,新闻媒体也要讲究“卖点”。新闻的“卖点”就是“看(听)点”,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点”。“新闻点”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尺,在一个新闻单位,它成了人们每天“挂在嘴边上”、“录在带子上”的热点话题,似乎无须赘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点”又是一大难题,并不好把握。从记者到编辑,天天都在思索:有没有“新闻点”?怎样寻觅“新闻点”?“新闻点”能否做大?如何做好?根据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寻觅和挖掘“新闻点”:

一、从宏观上审视,找出当前最有指导性或最具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密切注视和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动态,熟悉和掌握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由此可知,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并研究地方的实际,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了解当前社会中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问题。

今年初,笔者在潮州市政府有关“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会议上

了解到,2005年该市将着重抓好市区和所属县的疾控中心、传染病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把公共卫生体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延伸到基层。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思考,笔者认为,该市市区的疾病控制方面已经不成问题,而乡下“看病难”、“看不起病”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方面的内容更有价值。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是,笔者进一步采访,把潮州市中心医院、潮州医院和其他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要对口扶持农村卫生院,开展“健康直通车”义医义诊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报道出来。

二、从“大视野”的“立体新闻”中,抓住最有“个性”或“特性”的事例

一则新闻不可能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信息或一个信息源的多个信息点全盘托出,而必须把经筛选的、具有个性化的典型展现给受众。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多个信息源或多个信息点的“面”上找出“点”来。众多场合和实际状况中,“面”可能是相同的,而“点”往往不同。这些“点”的提炼,不能单靠字面上的总结或某个部门单位的介绍,而要靠我们记者的“慧眼”

和“思辩”,从“面”上的情况中提炼和加以深化。

《我市将提供一万多个中小学优质学位》这则消息,就是笔者在潮州市教育部门了解两所新校区、一所新学校建设情况采编的。当时,随省有关领导前去三所学校采访,领导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环境的改善,这都一一地呈现在笔者面前,但省领导对三所学校当时的建设和今后如何办学“各有所异”,各校的建设进展情况也不尽相同,这两方面如果要报道可能需要不少笔墨或篇幅;其次,如果报道照此报道也仅对其业界人士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大多受众没能收效。大多受众关注的还是三所学校建成之后能起什么作用,有何意义。因此,笔者抓住“提供中小学优质学位”这一点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作文章。

三、变换角色,从普通受众的眼光,捕捉人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话题或典型

俗话说得好:“要钓鱼先得想鱼爱吃什么。”采编新闻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选择能广泛引起受众兴趣的题材。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有特定的受众群,或者说最主要的受众群。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记者、编辑很看中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看得特别重。这一偏见导致了采编的新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受众的倾向。笔者近期采访的《20位市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开始履职》、《加大治超执法力度,整治“大吨小标”车辆》、《潮州卫校:八成毕业生有了“婆家”》、《潮州电台:连线送特产,点歌传祝福》等几则新闻,均系笔者在相关部门采访时,面对方方面面的内容,抓住其中与受众的工作和生活较为密切的“点”:有让受众了解当前党政部门整顿工作作风和社会上整治车辆工作的重点;有澄清受众对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就业存在模糊认识的;还有结合节日向受众传递参与祝福的信息,激发其情趣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闻点”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应该有一定的陌生感。因为“陌生”,所以才激起“求知”。

然而,在提炼“新闻点”中,有一些年轻记者对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分不清轻重,看不清它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及其意义的大小。有的记者往往局限采访到的素材作为惟一的依据,忽略全局这个重要因素。因此,很难提炼出撞击全局、对广大受众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点”。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把握时代、改革脉博的同时,潜心观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长个

心眼。因为,只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精心采编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受欢迎的新闻。

把会议新闻铸成精品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王永亮阎志英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

一、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

我们各级主流媒体,每天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发布政府的政策,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好的会议消息总是给读者提供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而长篇累牍的空话套话,犹如一只无馅的馒头,让人吃了半天,吃不到一点"实货"。因此从新闻角度讲,这类会议报道篇幅再长,价值仍然不大。

会议新闻属于动态消息,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抢发出一条精良的会议新闻,记者的功夫不在会场内,而在会场外;不是在会议后,而要做在会议前。首先就是要做到事前吃透会议精神,对于要报道的会议,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事前策划好该宣传什么、抓什么问题,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注重挖掘会议的现实意义,增加信息量,才能把新闻"做大",将会议新闻做成深度报道。记者要在会议前"做功课",并不意味着记者就可以根据手头掌握的信息,按先入为主的"预定设想"来报道会议,而是为了能在会议中"抓"新闻而作充分准备。很多有经验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领导讲话中的插曲,经常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问题。领导在会上即席就某一问题讲了几则小故事、小插曲,这一类的报告最易针砭时弊、生动而有张力,若把这样的闪光点和精彩的观点补充到会议的"统发稿"里,可为会议新闻增色不少,提高其"含金量"。

二、创新策划:铸就精品的设计师

创新策划的重要目标是多出精品。会议报道改革的指导思想,首先就是要减少程式化报道,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变"会议动态"为会议新闻,使其成为真正的新闻。

新华社2003年的"两会"报道,用创新精神策划会议新闻,设计出一篇篇为人称道的会议新闻精品。"两会"的关键是一个"会"字,由此衍生出各种与之相关的内容:会议日程、政府工作报告、各种发言、新闻发布会等。以往报道,常见做法是全文照登相关报告、发言,配发评论,对之进行"解释"。而今年,新华社的报道方式转移到对信息的"解读"上。"解释"是预设一个肯定的立场加以具体阐释,而"解读"则是没有预设前提地发问和探求。解释、解读,虽只一字之差,却有根本变化。

例如,财政部长项怀诚3月6日作《国务院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是《赤字突破3000亿国债缩减100亿——预算报告完全解读》,从6个角度剖析,为读者解读这则财政报告。6个角度,每一个都先问"为什么",以便读者主动接受信息,而非被动灌输概念。

三、新闻敏感:铸就精品的推动力

没有新闻敏感性,就当不了新闻工作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就不能成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这里所说的新闻敏感,就是善于"读"懂会议。大凡重要的会议上,总有一种我们称之谓"精神"的东西。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并吃透这种"精神"与实际工作、特别是与百姓的生活、利益的关系。哪些是一以贯之,需要始终坚持的;哪些是新的观点、新的举措;哪些是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特别强调的或重中之重的等等。要让读者领会好"精神",记者首先要吃透"精神",同时又要考虑这些会议精神的贯彻,将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什么影响。所有这些,"通稿"上是不可能给你现成准备的。同时,有些领导在作报告时,还常会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事例去诠释会议的内容,这里常常有闪光的见解、新颖的观点。把这些内容用一种适当的方式传播出去,也会给人以启迪。而这些,又是那些迟到早退、心不在焉的会议采访者所无法做到的。

2001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方水资源现状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时的经济日报实习记者将新闻材料改编成一则题为《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水资源情况记者招待会》的消息发给了夜班编辑。次日见报已变成了一则100多字的简讯,没什么新意,内容也不丰富。翻看其他报纸,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北京将投入250亿解决缺水问题生活用水价将调至6元/立方米》。显然,中国青年报紧紧抓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来报道新闻,鲜活的信息深深吸引着读者。

新闻敏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锻炼逐步培养出来并加以提高的。它主要来自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修养、观察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等诸多因素。同时,还要有深入基层,多侧面、多角度,站在历史整体高度,抓住实质性问题的本领。

5

新闻写作“寓论断于叙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赖浩锋

“寓论断于叙事”在新闻写作中有广泛用途,然在运用这一方法过程中,为正确使用,提高效率,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注意“寓论断于叙事”的含蓄性。理智的受众对赤裸裸的说教一般都有强烈的抵触性,记者写文章在“寓意”时要含蓄,不要急于跳出来说话。寓意的含蓄性可通过引用别人的话语、人物观点的对比、新闻背景的选择使用及叙事过程的巧妙安排来实现。

⒉注意消息来源的正确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消息来源引用不正确,造成新闻失实。“论断”要站得住脚,首先要求“叙事”正确无误。为此,无论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还是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都要仔细核查来源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最好要明示出处,以便查找。

⒊注意引语的平衡。在涉及有争议的新闻事实时,除了记者不要直接发表观点,妄下论断外,在引用双方或多方观点时,还要注意平衡。这里的“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引用别人的话语时要一碗水端平,尽量展现各方观点,形成对比之势,而不应只引用一方话语;二是在引用别人的话语时,要尽量少用主观色彩浓厚、易波动、不稳定,充满情绪的修饰词,如“……愤怒地说”、“……不满地说”、“……责问”;多使用中性修饰词,如“……说”、“……解释”、“……问”。

⒋注意新闻背景的选择运用。新闻背景选择恰当与否,也关系到“寓论断于叙事”的效果。新闻背景的选择运用包含三个方面:选择的角度、选择的量度和使用的方式。正确使用新闻背景应注意关联性和适度性。所谓关联性是指所选择的新闻背景、资料等均应切合主题表达

的需要,切忌随意,以防止读者的错误解读。所谓适度性是指背景资料的应用要注意量的控制,不能简单堆砌,以量充质,新闻背景使用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若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文章主旨,适量足矣。至于背景资料使用的方式,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附带式”即把背景资料单独列出,附于新闻报道之前或之后,起提示或补充说明作用,这种方式能令背景与新闻之间泾渭分明;另一种是“纵横穿插式”,即作者在新闻报道写作过程中,已经把新闻背景广泛穿插于叙事的过程中了,使用这种方式会让读者较难分清何为背景何为新闻,若使用得当则能使行文自然而生动。

新闻报道的常见逻辑性问题

来源:中华新闻报作者:胡德桂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比形象思维的运用更为重要。没有形象思维的新闻报道顶多落得个如同嚼蜡的骂名;而没有逻辑思维的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失真虚假,这是新闻报道的大忌,涉及新闻的生命问题。新闻报道论证的几种常见问题有:

1.报道论证有失偏颇

有的作者在新闻报道确定出主题思想后,不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写报道,而是站在某一个立场上为某一个因素大做文章,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不公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用全面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2.报道论证以偏概全

有的新闻报道中出现这种情况:在列举出某个局部小地区出现某种新气象、取得某种新成就之后,就说整个大地区都像某个局部地区一样“形势一派大好”,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是假相。这就犯了新闻报道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在写作新闻报道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报道论证文不对题

有的新闻报道的标题说的是“红”,而正文内容却说的是“黑”。这叫文不对题。这样的报道乍看让人感觉到主题鲜明,但由于正文的内容与标题“文不对题”,从而影响到主题思想的成立,最终不驳自倒。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只拉着一根红线,而且一拉到底。

4.报道论证有悖常理

有的新闻报道主观色彩相当浓厚,作者所强加的一些主观的东西,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出现或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有悖常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少用或不用带主观色彩的语言。

5.报道论证说话过满

“最”、“都”、“第一”、“开先河”等一些过头、没有回旋余地的词语时常光顾我们的新闻报道。这类词语是不能轻易说出来的。一些作者既不作调查,也不询问有关权威机构,仅凭自己的感觉就大笔挥出一些“最”之类的事。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树立科学的新闻报道观念。6.报道论证引发侵权一些歧视性和侮辱性的词语也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中用这类词语是侵权的行为。在越来越尊重人格、尊重人权的今天,这类词语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容易引起诉讼与纠纷。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媒体要禁用具有歧视倾向的词语和带有侮辱性的词语。

解剖一篇宣传式新闻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李希光

从新闻业务层面看,中国新闻宣传中政治缩合语、口号式的套话和程式化、模板化、脸谱化

的写作套路令公众不满。而且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人物出现、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见、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媒体往往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

例如发奖或表彰大会的报道模板: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中央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领导人参加、某某领导主持、某某某某某某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奖、握手、某某领导讲话。会场气氛隆重、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某某领导发表讲话(领导讲话很长,但是很少使用直接引语)。

“两会”或党代会的报道模板:某日,某会议在某地开幕,某领导讲话(通常把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写进导语),某人主持会议,会场庄严气氛热烈,出席会议的人数、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出席会议的还有,出席会议的有关部门人士还有等等。

外事会见的报道模板:某某领导人、于某某日、在某某地方、会见了某某国家某某领导人。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或富有成效)的谈话。不是说政府工作会议或公告不能作为新闻报道,“关键在于报道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怎样报道和报道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新华社高级记者、现任香港树仁学院新闻系主任的刘其中教授指出,当前媒体流行的不良文风包括:与新闻主题无关的铺垫太多,致使文字拉得太长;遣词造句太花哨,太别扭,花哨、别扭得让人不得要领;故弄玄虚,把本来十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记者不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实质性的内容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报道出来,而是追求美丽的词藻,作许多与主题无关的铺垫,把文字拉得太长等等。宣传性的新闻作品令人窒息。

2002年5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情爱洒在雪山草地》的通讯,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宣传式新闻作品。在这里,我对这篇通讯做个点评(括号内小字),具体分析宣传式新闻的套路与改进的方法。

雪山诉说(雪山能说话吗?这是记者个人感情的抒发。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展示事实,而不是讲述记者的感觉)着子弟兵的恩情(用字太大、太空,应该用一个具体感人的细节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展示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草地有记忆吗?写新闻不是写诗)着“金珠玛米”的功绩(又是一个空洞的词,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鲜活的故事或事实来展示这个功绩?)!

四川壤塘县(四川壤塘县在哪里:除了当地读者外,谁会关注这个偏僻的县?《中国青年报》是全国的报纸,它有理由要报道读者所在地发生的新闻。但是,正因为它是一张全国性报纸,它发表的每一篇地方新闻都需要有一个全国的视角,也就是说,让黑龙江读者、海南驻军读者感觉到四川壤塘县发生的事情正是我周围甚至与个人相关的新闻事件。因此,地方新闻的全国视点就是:外地新闻本地化。外地新闻的本地化在于强调人的共性,从人性出发,从人的故事出发,而不是强调地域、单位等等让读者产生局外感的内容)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需要细节说明,否则这两个字读起来苍白无力,甚至有点夸大其词的感觉)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没有具体真实感人的故事,如何让读者感觉这种血肉关系的存在)联系,使万名(有冲击力的新闻重点是写好一家一户一人的故事,远胜于“万人”致富的概念)生活贫困(如何贫困?全家穿一条裤子?盖一床被子?)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什么样的生活堪称“幸福”?没有具体描述,又是空话)文明的好日子(前面用了“幸福”,后面又添“好日子”后缀,实属累赘)。他们先后56次受到成都军区、四川省军区的表彰奖励,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读者不在乎他们获得多少次名目繁多的奖励,他们关注的是哪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正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原理,一开始就要给读者讲故事。但是,读者到现在,不仅没有看到那个庙和老和尚,连山也没有见到)。

伴着5月飞雪(多大的雪?有多厚?),我们走进(如何走进?步行、骑牦牛、乘吉普车)高原(对高原的描写),聆听他们(“他们”是谁?)的故事……

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4.8摄氏度,北部无霜期仅25天的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

南麓的褶皱(专业行话没有解释,99%的读者不明白)里。1990年初(新闻报道讲求时效,如果一定要把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写进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通过突出强调其中的人情故事,而不是强调“时间”,用人的故事冲淡“时效”问题带给读者的距离感)一天,一辆北京吉普车拉来了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的第一届班子领头人——部长刘维芳、政委李尚武。他们在乡村转(这些部队领导在村里如何“转”?如何吃?如何住?新闻要回答读者对关键细节的问题,而不是留给读者疑问,否则给人虚假感)了20多天,既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吃惊,更为当地贫困落后的生活感到震撼。他们想不到(多余的5个字。前面既然“震撼”了,当然意味着他们是没有想到的)全县3万多人,竟有40%吃不饱,不少户全家只有一身出门衣服(好细节!)。大灾之年,一些人饿得受不了,竟以草根、树皮充饥(好细节!)。

面对严酷的现实,部党委会“一班人”立下铮铮(如果后面引用的誓言本身掷地有声,誓言前面何必要加上铮铮二字,如果后面的誓言让读者听起来毫无力量,“铮铮”二字反而虚假)誓言: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受限,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穿这身军装,就要想一切办法为乡亲们实现温饱努力!

要在雪山草地让乡亲们吃饱穿暖实属不易!武装部官兵走进村庄、农户,与藏区群众结起扶贫帮困对子。阿诗玛村是全县最偏僻、最贫困的(偏僻和贫困都达到了之最,读者想知道具体情形,但是,记者没有描述。新闻作品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没有视觉感的形容词)一个村,不通公路不通电(好细节!),乡亲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日子。1992年(为什么总是使用十几年前的事例?)大雪刚开山,人武部官兵就驮着背包,带着干粮,挎着水壶,骑马进了村。他们争取到资金20多万元,在村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引进了良种间种套种技术,为178户牧民安装了太阳能蓄电池。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全村基本形成了“造血功能”较强的经济格局,集体经济由272元上升至1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150元上升到760元,全村有103户人家脱贫。

“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也是造成壤塘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从1990年冬季(又是一个十多年前的事例。难道是根据一篇当地政府或军队总结报道改写的?记者最近没有去当地做新的采访?)开始,武装部领导带领民兵开展起了为期数年的交通大会战。尽管风雪遮住了路标,冰雪冻住了步伐,但丝毫没动摇大家“只要藏区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说下雪,就是下刀子也要上”的决心。他们昨逢暴风雪,今战泥石流;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绝不可以把新闻写成快板书、京剧唱词,读起来既好笑,又虚假),12年先后修通了9条186公里公路、40多座桥梁。昔日天堑如今变通途,形成了连接两省七县的公路交通网络。

壤塘县领导(这又不是敏感问题,信源不愿透露姓名。县领导也要有个名字,没名没姓的领导就显假),告诉我们:12年来,人武部官兵行程3万余公里,先后对22个乡村实施扶贫帮困,使1000多户群众越过了温饱线。乡亲们(除非大家齐声喊,否则怎可用“们”?最好还是有名有姓引用信源好)称解放军为“穿军装的活佛”(好引语!)!

为把现代知识带进高原,让愚昧(没有电灯公路不等于愚昧。中国5000年,人类几千年,都生活在没有电灯汽车电视中,难道可以称他们都生活在“愚昧”中吗?难道游牧文化就等于愚昧落后吗?在新闻报道中,用词造句要避免使用有种族偏见、文化偏见、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的判断)落后远离牧区,人武部官兵采取定点辅导、集中学习等方式,办起“雪山夜校”和科技培训班,不间断地深入乡村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使藏区群众融入社会大文明(什么是社会大文明?北京拆古老的四合院、建水泥钢筋大楼就是融入“社会大文明”?)他们承包了全县的“村村通”工程,为每个乡镇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使古老的藏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南木达乡过去只有一所小学,为让孩子们都有书读,在运输条件不具备(具体是什么样的道路条件?)的情况下,武装部人员肩扛背驮(很好的细节故事,应该再细一些,用在导语中),硬将50多吨建筑材料送进了60公里外的山中,历时4年,建起了该乡的第二所学校。他们

还与67户人家结成“穷亲戚”,常年实施“换工助学”,确保了孩子们安心学习。

12年来(不要忘了新闻的基本定义。最有效的新闻报道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壤塘县人武部先后帮助5个乡村建起了小学,将200多名藏区孩子请进了课堂,其中100多人考上了初中、高中,13人考上了中专、大学。

1993年9月(又是一个10年前的事例!),壤塘县棕柯乡与近邻炉霍县宗麦乡发生草场纠纷,双方数百人聚集一起,要一比高低。千钧一发之际,人武部领导率领工作组赶到现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个空洞的成语等于什么也没说。新闻写作不仅忌讳形容词,也忌讳使用四字结构的成语。使用成语或形容词表明记者的懒惰,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挖掘事实和细节,只好从拣几句成语套话形容词蒙事),及时将一场流血冲突制止。事后,双方都带着哈达上门感谢子弟兵:“要不是武装部的…金珠玛米?及时出手相帮,我们不知道要干出什么蠢事!”在壤塘藏区,还传颂着一个藏族阿爸与68个“儿子”的故事:1993年(如果这篇报道发表在1993年的《中国青年报》上还有情可原,但是发表在9年后的2002年,不知道意义何在?),68岁的孤寡老人确尔森因患眼疾双目失明,老人失去生活信心,几次欲寻短见。人武部领导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老人家,如果不嫌弃,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子,为你养老送终吧!”从此,官兵和民兵照顾起了老人。没生活日用品,大家给他买;没粮食吃,官兵给他送去;生病了,大家背他上医院治疗。就这样,先后有68位官兵、民兵一照顾老人就是9年。4月中旬,人武部副部长格木基调新单位任职,临行前他特来向老人辞行。老人满含热泪,用动人的歌声为“儿子”送行——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如果故事发生在国外,藏族与汉族儿女相见,双方产生这种话语,听起来还有些感人。双方同在中国的大地上,在这种语境下加这样一句话,读起来有些怪怪的。)

这是一篇通讯题材(或称特写)的新闻报道。记者为什么一定要采用通讯题材,而不是消息题材?这是因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遇到的故事和掌握的素材太有人情味了,只有通过篇幅较长或较为灵活的通讯题材,才能完整地报道出来。作为通讯或特写,反映的是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力、对采访报道对象谈话的语言敏感力。记者应该通过简练、清晰、具体的写作和语言风格报道所见所闻。

通讯与消息相比,虽然在新闻构成要素上不过分强调事件的时效性、地域的接近性、人物的显赫和后果的严重性,但是,通讯特别强调事件对读者个人的人性化、个人化的人情诱惑力。这种人情的故事有个报道假设:读者会认同被报道的人物或故事。此外,通讯故事虽然不过分强调时效性,但是,通讯的报道和发表应该有一个“新闻挂钩”,应该与新近发生的一个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有一定的关联。

通讯写作中声色并举的细节描写,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想像力、新鲜感。因此,在通讯报道中,不要穿插太多的历史事例。例如上面这篇通讯几处写的都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读起来象乏味的历史课本或工作总结。这样的“通讯”是不会有多少读者的,而且,如果读者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不信,你再回忆一下刚刚读过的《情爱洒在雪山草地》这篇通讯,你能说出其中报道的任何一个人名吗?

6

评析一篇“华尔街日报体”文章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c19003191.html,作者:胡令奎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

所以颇受读者欢迎。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我国新闻界这些年也有人借鉴这种写法。这里想介绍8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原汁原味的报道,以供研究。

这篇报道叙写的是美国犹他州威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德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的做法和效果。这是一桩“工业和教育联姻”的新鲜事。而文章的开头更其新鲜: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接着一个过渡段点明了这位小作家的身分、所在的学校,自然地引入了新闻的主体部分,展开了对沃特福德学校和威卡特公司层次清楚而又具体生动的叙写。

所谓层次清楚,不仅表现在对新闻事实步步展开的叙述上,而且还表现在新闻事件和背景材料的组合上。威卡特公司在学校进行产品试验,是全国范围的“计算机革命”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产品在教育领域激烈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把这家公司和学校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叙写,同时又突出它们是唯一进行这类试验的单位,事件和背景交接自然、相得益彰,从而使报道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所谓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对学校环境、学生操作情况绘形绘色的叙写上,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引述的事例具体、确凿。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出人物的真名实姓,包括校长、家长、众多的学生,即使对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也不例外,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真实感。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根有据的人物出场说话,唯独没有“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齐声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在这方面本文也充分显示了这种优点。

报道的最后几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和教育联姻”的主题,并且以“这是成功的婚姻吗”的设问,引导读者去比较、思索。作为一份侧重于经济金融问题的资产阶级报纸,它在这里向企业界介绍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做法,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记者决不是在就事论事、作纯客观报导。他是带着研究分析的目光,在就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表意见。只不过这一切都是通过事实来说话,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的。这种寓思考性于“客观报道”之中的手法,殊堪回味。

附报道原文:

计算机公司与学校

《华尔街日报》记者卡里.多兰

一个很有志气的小作家,坐在电子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前,写她最新的短篇故事。她对人们说,虽然初学时有点困难,但现在计算机使她的写作方便多了。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也说不准自己爱不爱用计算机,”她说,“但是打从进入一年级起,我确实爱上了它。”这位六岁的小作家,梅利莎.利.史密斯,按了下键钮,瞥了周围一眼,取出了一张绿白相间的打印稿,上面印着她的短篇故事。《过多的鹦鹅学舌》。

史密斯小姐上的是沃特福德学校。这所学校是1980年威卡特计算机设备公司创办的,用来进行计算机产品和微机化教育的试验。大约有250名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每天要上机学习一小时。即使幼儿园里的孩子,每星期也要上机两次,就在他们学习字母表的同时,也来学习掌握键盘上那打乱了的字母序列。

家长们的关心

在全国,1984年将有大批计算机售给中小学,其价值估计将达450,000,000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张让他们的孩子置身于计算机革命之中,可以预料,计算机市场会日益繁荣。各家计算机公司正在竞相争夺孩子们的市场。

例如,阿普尔计算机公司已经给中小学捐赠了几千台计算机,并且正在掀起一场以孩子们为对象的广告宣传。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开始注重孩子们所用的教学软件的生产,以增加PCJR 型计算机的销路,这种机子的销路迄今不能使这个公司感到满意。但是,只有设立在犹他州奥尔良市的威卡特公司采取措施进入一个全日制的私立学校,对它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进行试

验。

开办这所学校,是一伙教育工作者的主意,他们在1977年建立了威卡特社团。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研究团体,旨在研究运用科学技术改进教学的途径。1980年,这些教育工作者决定开始营业,组成了威卡特计算机设备公司来生产计算机和软件。大致在同一时间,这所学校在私人赞助者的支持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开办起来了。最近两年间,这家公司是亏损的。

沃特福德学校同威卡特公司关系十分密切。学校的女校长南希.休斯顿是威卡特公司主席达斯廷.休斯顿的妻子。公司同学校签订了合同,让学生进行软件运用的试验。而这所学校又是威卡特公司唯一最大的股票持有者,拥有该公司已经售出的2,000万份股票的20%左右。这项实验是在一幢砖瓦结构的平房里进行的,那儿原来是所天主教学校,座落在一座雪山脚下。门厅里边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垒球运动衣、背包和午餐饭盒。音乐室里传来叮咚作响的琴声,弹奏着《山谷里的农民》的曲子。穿过大厅,在那计算机房里,打印人员正在大声念着程序设计。

一阵铃声响过以后,二年级学生一窝蜂似地拥进计算机房。男孩们都穿着蓝色的运动衫,女孩们一律穿着方格花纹连衫裤。一个个急急忙忙地走进分隔开的白色小间,在按照高矮顺序排列的椅子上坐下。这时终端显示器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课程就开始了。

当然,这里也不是一切都已电子化。当计算机提出附加题目时,有些孩子用铅笔在草稿纸上运算,也有些扳着指头计数。有个孩子在键盘上打下正确的答案,得到计算机的赞许,他露出了一张笑脸。他的另一个答案错了,结果得到一个“x”;他朝着计算机伸出舌头,做了个怪相。

这些孩子(有很多人的家长就在威卡特公司工作)似乎很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也许会把你弄得头晕目眩。但是,我们是第一批使用机子的人,所以我们要确保机器没有一点毛病。”一个11岁的孩子克拉克.纽厄尔说道,“我们必须确保这是一种完善的程序,使它能畅销无阻。”

“太粗劣了”

学生们也要对程序的内容进行评价,这些程序是为各种课程(从打字、数学以至公民学)编制的。“有时候内容编得太粗糙了,我们要他们把它从程序中抽掉”,五年级学生莱斯利.普里特这样说。另一个同学抱怨说,“在某些程序里,我们被安排来同计算机争论政治问题,真叫人厌烦,我们不愿为政治之类的材料伤脑筋。”

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年纪最小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似乎并不比学习其他东西来得困难。一个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伊莱札.米勒执拗地说:“美术比计算机更难学,你得要画直线、涂颜色,计算机比那玩意地容易多了。”一年级孩子上机时感到最难办的只是要把小手指伸长,以便够到那个清洗键。

学校负责人说,计算机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过,孩子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也可能是班级小(每班25人)以及学校的实验气氛带来的结果,这种气氛会激励学习情绪。但是,实验气氛也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例如莱思和伊莱恩.史密斯夫妇有两个孩子在沃特福德学校,他们感到这所学校有长处也有短处。他们的大孩子喜欢这所学校,学得很好;可是小的明年打算回公立学校去读书了。“这里确实有许多压力,”史密斯先生说,“孩子们被要求执行某种任务,如果他们跟不上,就会感到沮丧。”

这是成功的婚姻吗?

沃特福德学校的女校长休斯顿夫人说,学校教职人员决不会为实验而使学生受到损害。“我们真正关心的东西是教育,”她说,“但是检验这点的唯一途径是公司是否会获得成功。我们不得不让工业和教育联姻。”

这桩婚事的成败如何还有待观察。到今年3月31日为止,威卡特公司作为股票上市公司已满一年。在这一年里,公司总收入约为2,300万美元,亏损1,300万美元。公司的股票已从每份18美元跌到3美元。有人还提出诉讼案,指责公司的创办说明书造成了错误的印象(威卡特公司则认为这种论断是没有依据的)。

威卡特公司曾向商行和政府出售整套计算机装置,通常用于培训课程。但是该公司认为它的优势在于软件程序,每套生产成本约为100万美元。这些程序包括各年级基础科目的全部教学内容,当然这也都经过少年教育专家在沃特福德学校测试过的。

不论这项实验的长远前景如何,休斯顿夫人希望孩子们懂得:他们的贡献是值得赞赏的。她说,在威卡特公司签订了一个650万美元的合同去为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学校区装备电子计算机之后,“我们号召整个学校向孩子们表示感谢,并且向他们阐述我们的计算机装置进入公立学校这件事的重大意义。然后,我们一起吃了一餐炸面饼,表示庆祝。”

快餐文化不拒经典新闻可以是美文

——《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作者:黄惠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读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

《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煞尾。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

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大批采蘑菇的人之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去年夏天厄马周围的山火毁了24万多英亩的山林。而采蘑菇的人都知道,前一年的森林大火意味着下一年蘑菇的丰收。

文章以两段不太长的篇幅介绍了采摘羊肚菌能带来滚滚财源成了山林大火“引信”。说实话,山林大火只要不烧自己身边来,城市里的人一般很少会去关心这类消息,但是,大火居然和自己的餐桌扯上了关系,而且和某些人“发财”有关,人们自然有兴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5个W里面,何时、何地、为何这3个W已经初露端倪了。

接下来,文章以采摘野生蘑菇十分在行的哈森?瓦尔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了他边采摘边收购、从早到晚全家齐上阵、与其他同行为争抢地盘及保护自己劳动所得而发生的各类冲突、以及由非法采摘蘑菇而引发的人口激增等场景。

第三部分,文章以简简单单一句话——“然而,今年的好收成却意味着羊肚菌采摘者不能像过去那样高价出售蘑菇。”———把话题转向野生蘑菇经济,将采摘人到批发商、经销商、餐馆厨师的喜好及最后售价等一一列出。美味佳肴的背后,原来有如此曲折艰辛的一幕幕,山林大火就是这样和这么多人的生计联系在一起!阅读至此,读者从微观看到了宏观,开拓

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文章的结尾只有两句话,简洁又耐人回味:

尽管价格低了,但瓦尔并不就此放弃。为了继续过采蘑菇的自由生活,他情愿冒收入不稳定的风险,“没有人可以控制我,”他说,“没有人是我的老板。”

两句话就反映了瓦尔(或者是他的“圈内人”)的观点,突出了他鲜明的个性,也升华了报道的主题—山林大火,究竟对谁有好处?这种结尾颇有美国电影的痕迹:主人公摆出一个习惯动作或者甩出一句俏皮话之后,结束曲随即奏起,留下观众愣在那里慢慢品味。

核心:真人故事细细道来

长期以来,读者一看到以“改革开放以来……”“近几年来……”开头的新闻报道,阅读的兴趣就减了大半:这么高的起点,怎么会有生动的故事、好看的细节?斯大林说过一句十分震撼的话:“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却可以写成悲剧。”空话、大话跟“一千万人死亡”差不多,假如忽略了“一个人怎样死去”,那么,特稿本身就失去了吸引力,甚至它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

《华尔街日报》的写法其实与电视纪实频道的节目有相近之处。如今,纪录片、访谈类节目总能吸引不少受众的关注,原因是它们都是讲故事的,讲真人真事的。

比如,最近在纪实频道看到一个讲述早衰症儿童现状的专题节目,它是从一个四五岁白人女孩的经历谈起的。故事从这个女孩被发现早期症状开始,接着,镜头跟着她,向观众展示她的家庭、她父母的忧虑、主治医生的治疗措施及其对患者未来状况的预测。节目的另一个主要部分围绕着她跟随父亲参加一个公益性聚会展开,在那里,同样患有此病但病史长短不一的“患友”一同游戏、一同交流,共享难得的欢乐时光。故事叙述就此由点到面,从一个不幸的女孩折射到这个不幸的人群。

正因为这些都是真人真事,受众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这样的故事经常在很多地方发生,也很有可能就在自己身边发生、发展,他们不仅会对类似现象有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满足了好奇心,茶余饭后增添了谈资,而且会使他们从此理解和关心这些人。

大多数人在一种情况下,只能担当一种或很少的几种角色,要了解他人的甜酸苦辣,就得更多地借助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体”迎合了读者的这种心理需求,从关心凡人琐事入手,引导读者关心周围的人、关心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其实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做法比空洞单调的说教生动得多、也有效得多。

选材:不设框框出其不意

7月以来,“非常之道”栏目发表的几篇文章可读性都不错,如《山林大火,祸兮,福兮?》《旧书里面故事多》《伊拉克新娘:安全比婚纱更重要》《汽车易买牌照难得》等等。这些文章选题范围很广,不单单是“商界奇闻轶事”,而且把国内、国际、经济、文化……内容广泛,尽收其中。文章或者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一定的意趣,或者从事物表面探及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严肃甚至枯燥的话题说得引人入胜。

《旧书里面故事多》④就以曼哈顿区百老汇上一家名为Strand的旧书店常常遇到的趣闻为主线,提醒人们:“人们扔掉越多旧书,就有越多的秘密暴露在陌生人眼前。”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书籍,是个人秘密、有价值的玩艺儿或尴尬经历的藏身之所。可如果你忘了曾把这些东西藏在书里,把书卖给了旧书商,那它们就不再是私人秘密了。”

美国同行认为,“新闻”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媒体的任务就是告知、教育、革新、娱乐、刺激或这些东西的总和;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包括:官员的活动及庆典、政府的任何行动、新的或奇异之事(例如犯罪及灾害)、使人愉快或吃惊的新发现(如性和丑闻)以及新的社会倾向。⑤

像旧书里的故事这类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往往会被斥为“没有新闻性”而不屑一顾。但是,这种平常人、身边事中恰恰暗藏“宝物”,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分析后,看出门道,也能给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燃烧青春,为通讯工作做奉献 ------记某某单位通讯员某某 某某,男,现年--岁。现任某某单位通讯员。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具体负责某些工作以及我单位新闻通讯等工作。在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多篇通讯与报道的撰写,有较强的政治思想觉悟,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积极上进,能够在工作期间细致做好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是我们科室年轻人中的表率。 做一名基层通讯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某某同志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在工作中他甘于苦读、苦练、苦思,他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书本,不读书的人是不可能写好文章的,与其羡慕别人的文章写得好,不如扎实苦练,因为好文章是苦练出来的。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承担起岗位职责,不管以前学什么专业,现在还得要苦读,平时工作没时间,就要挤出时间,让自己坐下来静心读书,补充自己的知识。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他在政治理论方面,始终做到了解党的基本方针、政策,了解公司和中心工作要点和重心。在注重政治理论的前提下,他又注意学习先关通讯报道等方面知识,他在学习中充实了自己,也在实际工作中,将所学所感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在工作中他注重苦思,在这一工作模式的作用下,他能够准确的抓住全局性问题、方向性问题以及萌芽性问题,如:现在我们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围绕这一工作开展方面,他作为通讯员,在经过细致思考后,结合本科室实际准确把握创先争优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从全局、从战略层面去出发,抓住主要工作去思考,

通讯员培训的心得体会

通讯员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一:通讯员培训心得体会 10月15日至10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建设集团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我能为自己有机会参加本次专业的学习而高兴,特别珍惜此次培训机会。通过认真的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也为我以后的通讯报道有很大的帮助。 在为期两天的授课学习中,我受益匪浅,了解了网络舆论对一个人、对一个企业的重大影响,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摄影常识以及互联网媒体的相关知识,认真学了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等等。 刘若松老师讲的 * 舆论管理,表面上好像对我们用处不大,但是通过老师讲解的一些案例,我能深刻的体会到 * 舆论对我们 * 之大。网络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企业,也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企业,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保护和维护自己、公司的权益,利用新媒体时代宣传、推广我们企业的文化、理念等,从而使我们的公司不断壮大、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通过学习刘晓斌老师的“新媒体、新未来、新挑战”,深刻的体会到现代电子信息时代更新之快,一个企业的兴衰之短暂。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幸运的,在面对当前这种煤炭市场不景气的现象,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创新思路,顺应经济体制的变革规律,执行集团的一些大局举措, 做好本职工作。在学习中我还认识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我未能及时将互联网一些技术应用到工作中而感到羞愧,我决定

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的工作寻找创新、更实用的方法,使我们安全管理更上一层楼。 学习中,张童周主席为我们介绍了摄影的拍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许多优秀作品,给我讲解了如何正确使用照相机,如何利用相机的一些功能拍摄出优秀的作品,通过本次学习,我基本掌握了摄影的基本知识和一些摄影技巧。 通过对鲁静老师的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新闻写作里,重新认识了标题、导语、主题、结语等在文章中的是重要性。知道了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必须用心工作,学会捕捉新闻。把握新闻服务性,新鲜性,公开性,真实性等特征是写好新闻必备的条件。本次学习提升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有了新的看法与理解,文字的准确、清晰、新颖的表达不仅是新闻工作必须达到的,生活中也不可或缺。 本次培训收获颇丰,但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过去写稿每次都会存在很多问题,给一个事件不知道怎样下笔,通过此次学习,认识到了自己写作上的缺陷,在以后的写作工作中应该积极努力,多学多问多思考,认真改正存在的错误,使自己的写作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篇二:通讯员培训心得体会 xx年8月8日,集团公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各子、分公司通讯员组织起来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交流、沟通桥梁作用。通过培训,

市法制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优秀通讯员代表发言材料

好范文:市法制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优秀通讯 员代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能够参加全市法制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我深感荣幸,首先我衷心的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与全市新闻战线的工作者们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法制新闻采写的能力与水平。多年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凭着对法制新闻宣传事业无比挚爱的情感,深入全县政法基层单位和机关股室,采访、收集、整理政法工作的亮点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和人物,为我从事法制新闻写作典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炼就了我敢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近3年来,我采写的“宁县农民与美国老板的较量”、“化解千家难,情暧万民心”、“庄户人的好法官”等五十多篇法制新闻稿件分别在“九龙周刊”、“陇东报”、“xx法制报”、“西部商报”、“xx农民报”、“xx经济日报”等报纸上刊登,成功的推出了任少飞、石博、赵振杰等一批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在“xx 经济日报”和“xx法制报上”对2xxx年全市千名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和今年的全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中的好的经验和作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与法制法制新闻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哪是2xxx年的8月,火一样的太阳炙考着南方这个繁华的都市,为了

生存,打工者们如同一个个陀骡一样忙录着,很少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关闭了好必天的工棚,哪里躺着一个装修时遭电击身亡的农民工,他可怜的老父亲拿着好不容易要来的两万元的丧葬费,在绝望的哭泣声中将躺了好多天的孩子抬走了,这件事也许就这么结束了,但它在我心中却永远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后来,我以此为题材写的一篇《哭泣的工棚》在厂报上发表后,在工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厂方与500多名工人签订了劳动合同,我一时也成了厂里小有名气的“能人”。 如果说《哭泣的工棚》让与法制法制新闻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哪么“横祸不测:村民打工猝死他乡,人间有情:支书依法讨回公道”是我爱上了法制新闻写作。2xxx年9月,正我听说中村乡邓家村村民罗俊吉吉的儿子在外打工期间不幸猝死,村党支部书记书罗积来只身南下xx,凭着一个北方农民的执着和多年积累的法律知识为罗老汉家讨回了2 4.7万元。这年正是我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高峰期,也正是许多农民工问题突显的高峰期,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使我不由的拿起了笔,但由于我不是专业记者,没有新闻写作的经验,对如何采访,如何写作,如何发表,这一系列的知识一无所知,但凭着一种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我还是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一次又一次重复的问话,让被采访的人觉得很烦,五个采访对像,我整整采访了三天,接下来的写作就又是一道难题,面对40多页的采访记录,从何入手,先是一句话一句话的鉴别、整理,将余下的8页记录进行流水帐式的写,然后把乡政府多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优秀通讯员申报事迹材料 作为一名项目基层通讯员,时刻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以“中国梦”为重要指导思想,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为做好项目宣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工作期间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通讯员培训工作,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通讯稿的写作技巧,了解项目宣传通讯稿件的侧重点以及写作的角度。利用下班时间,阅读项目订阅的陕西日报、咸阳日报等报刊,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的技巧,对于一些拿不准的稿件经常请教我们的副书记,让他帮助我修改。现在我已基本能掌握项目通讯稿件的特点及写作手法,目前已向公司信息化平台及项目刊物输送稿件30余篇,已基本能满足项目宣传需要。 在学习的同时,我还负责项目自有刊物《渭桥简讯》的排版设计工作,每一期的稿件都有我自行进行设计排版,排版设计完成后,一方面将电子版刊物传至公司信息化论坛;另一方面,交由印刷公司印刷出版,分发至项目各部门及施工队伍、业主等相关单位,达到宣传项目的效果。目前《渭桥简讯》已出版至第十七期。 撰写通讯信息是一名优秀通讯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掌握项目建设动态,寻找新闻点,我积极的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不再仅仅依靠自己去发现新闻点,而是通过经常性的与现场技术人员及劳务人员交流、沟通,有空闲时间就去工地转,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的方法获取最新新闻信息。这为我能够快速、准确的向公司及其他单位反映项目建设情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也让我所写的通讯稿件能够更好的“接地气”,反映基层动态。 在工作中,我还时刻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我能够积极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严格遵守公司、项目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工作职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通讯员。

做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新闻写作技巧浅谈

做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新闻写作技巧浅谈 www.hkfe.hk 香港经济网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二、学校新闻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三、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1、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 2、消息写作 3、通讯写作 4、导语写作 四、如何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ν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2、对学校工作既能“跳进”又能“跳出” ν 跳进: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ν ν跳出:跳出自己学校的圈子,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学校工作和活动 ν跳进是为了深入了解要采写的新闻内容,跳出是为了更准确的把握要采写新闻的主题和挖掘新闻的意义。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3、锤炼新闻写作基本功 ν ν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因为我们的大多数通讯员都不是专业出身,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大家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基本的写作技巧,通过自学都可以掌握。 ν开始写稿的时候,可以先找一些类似的稿件模仿,熟悉了,就可以自如的去表现。 勤写勤练勤看,相信大家一定提高很快ν 二、学校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 1、国家当前教育热点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2、社会热点和学校活动的有机结合; 3、市教体局工作要点和宣传重点

电厂优秀通讯员发言稿

电厂优秀通讯员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通讯员朋友 大家下午好!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能作为发电部的一员获得优秀通讯员称号,这是我的荣幸,更是发电部的光荣。在此我代表发电部名班组通讯员,向各位领导,各位通讯员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的发言主要是回顾自己从喜好写散文、到学会写新闻,从门外汉到成为真正意义上班组通讯员的转变历程。 和许多刚进公司的轻人一样,我喜欢散文的词藻华丽、意境深邃;喜欢散文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喜欢散文的清新明丽,细腻深刻。但是写的这些东西都不是新闻,偶尔被《盐电之声》采用,也只能刊载在四版,尽管文字挺多,语言挺美,可是反响平平。 有一天,我突破性地写了一个形式上像散文,内容上像通讯的“四不象”稿子,题目叫做《神奇的黑痣》,经党群部老师润色后,文章很快在公司网上登载、在《盐电之声》上发表、在职工之间传播,稿件中的主人公——花春林班长,迅速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作为他的专利——眉心中的那颗黑痣,也一起跟着出了名。 文章成功了,但是留给我的思索真的很多,同样是文章,散文和新闻咋相差这么大呢?最后我得出个结论散文融情于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立意躲躲闪闪,不屏心静气细细研读难以领会;新闻则不同,真实、快速、篇幅小、字数少、不虚构,清澈得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底。这种到嘴就到肚的文章,职工们更喜欢。况且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像花班林班长这样的鲜活生动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素材,不愁无米下锅。于是我毅然转身,将写散文的热情、写散文的时间移植到写新闻上来。 初学写新闻的道路,对于一个写惯散文的人来说,是相当痛苦的。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导语和题目的凝练、消息的时效性、快速性等一系列特殊要求,真让人难以接受。幸亏得到检修部周忠良师傅和党群部老师们的帮助。从蹒跚学步,到刻意模仿;从害怕写稿,到主动寻找素材;从写豆腐块,到完成高质量的综合稿。蝴蝶是美丽的,但是我更喜欢“破蛹”的那段经历、那段感受,因为我真真实实地走过。XX月,时值酷暑盛夏,发电部迎来了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台机组同时运行;名运行人员坚守在启东热电和如东风电各个岗位上,部门各专业运行岗位人员紧张;加之高温天气,运行环境恶劣,容器清洗增多,设备切换、启停频繁。此时运行人员发扬盐电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克服人员紧张,精心操作,细致巡查,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一幕幕工作场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更加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通讯员的职责,仿佛也在不断地催促着我多写稿,写好稿,将大家为公司减亏增盈、创收创效的先进事迹及时、生动地报道出去。为了还原运行职工战高温、斗酷暑的工作激情,那段时间,白天,我到一线与师傅们交流,观察他们的每一个操作;深夜,我与孤灯为伴,将白天的场景用文字来再现,争取二天能够在公司媒体上报道出来。

通讯员新闻写作培训教材

通讯员新闻写作培训教材 企业文化专员王连华 一、什么是新闻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简单地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 “舆”:舆论工具 2、“News” 一说是由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拼起来的; 二说是新(New)这个词的意思引申出来的。 综合两点,News就是新的、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 3、信息与新闻 凡是能增进对客观事物了解的消息、情况、情报、资料、知识等等都是信息。新闻与信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新闻是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4、新闻是变化着的生活的记载,没有变化(或价值),就没有新闻。 比如,我们每天吃饭睡觉,这不是新闻,而宇航员在太空吃饭睡

觉,这就是新闻;一个人送给另一个20元钱不是新闻,但大家为遭遇不幸的人组织捐款活动每人送20元(或不等)就是新闻;一般动物的繁殖,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小羊“多莉”的诞生,却轰动全世界,因为“多莉”是细胞克隆出来的,它标志着生物学进程的重大突破;狗咬人不是新闻,但人咬狗就是新闻 5、 6、新闻的局限性:小新闻与大新闻。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二、掌握采访与写作两套本领 采访与写作,是构成新闻学的两个重要部分,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采访是研究实际问题、认识客观事物、搜集新闻素材的开始;写作是分析客观事物、消化和提炼新闻素材的加工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提高和升华。新闻界有个流行说话,叫做“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些前人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讲这么一段道理,是想为后面研讨的问题作点铺垫,下面我们来看一篇示范新闻。 青山如画屏,人来鸟不惊。和煦的阳光从茂密的树枝间洒下来,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年近七旬的黄太星老人站在一棵如虬的松树下,扯起一朵算盘珠子大的枞菌,放在鼻下嗅了嗅,耳边传来阵阵鸟儿欢畅的鸣唱,老人心里有种无法言状的愉悦。他忍不住很有成就感地吼了几句高腔,正在吃草的水牛回过头来,鸟儿也听得痴了。村后这块方圆近20亩的林子,显得那么静谧。 自从包产到户分得这片林地以来,黄太星每天有事没事,有空没空,都要到树林里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站一站。

通讯员新闻稿件写作规范

教工通讯员新闻稿件写作规范 一、新闻发布原则和要求 (一)新闻稿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充分体现关注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关注师生。 (二)涉及学校的新闻要突出体现学校的形象,反映出学校发展水平和实力。 (三)原则上只发布以下新闻和信息: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学校领导出席的各单位、部门的重要活动;学校综合部门举办的全校性活动;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活动等。具体内容要求详见《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络新闻管理规定》。 (四)新闻来稿要突出时效性,重大活动随时报道,一般在3天内应发布,最迟不能超过5天。 (五)新闻稿件要突出新闻性,内容要真实、准确、客观,切忌含混、模糊、夸张,应尽量避免对该新闻事件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价。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资料、史实、引语、数字,涉及的人物姓名及其职务、职称,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名称(一般要求全称)等均应准确无误。 (六)新闻稿件格式要规范,文字要严谨、简练、准确,语言要鲜明生动、通俗易懂,注重可读性和吸引力。 (七)一般新闻消息稿字数限定在600字左右,重要稿件一般在1000字左右。 (八)新闻稿件中涉及人物的职务、职称一般只在第一次提到时出现,涉及党政领导一般到校级领导,或者重要关联单位、部门主要

负责人。 (九)新闻稿件一般应配发相关图片,图片一般在1~3张,重要新闻稿件最多不超过6张。图片内容要紧扣新闻主题,突出主要人物和新闻事件的进程。图片要求清晰,色彩、亮度适中。上传的图片大小不能超过300KB,图片宽度以及插入的表格宽度要小于560像素。 (十)新闻稿件发出时要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为附件一并发送。 (十一)新闻稿件应注明作者姓名(如用笔名另外说明)、所在单位和联系电话。 二、新闻内容规范 (一)新闻标题中的部门和单位名称可使用简称;新闻正文中的部门和单位名称一般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再次出现时可使用简称。 (二)“拟稿人”和“发布单位”部分的署名。“作者”应署上教工通讯员(或实际作者)的名字,“发布单位”应署上撰写者所在单位。如遇两个以上的情况,其间应使用顿号或逗号。 (三)“发布单位”部分的单位,一般应限于学校的二级单位。单位名称应使用全称,如“学生工作处”、“文学院”等。单位名称前一般不加“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大”、“华师”等(群众团体如工会、团委、学生会前可加“校”)。单位名称后不加该单位所属部门、科室名称。 (四)除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外,校内新闻中涉及领导讲话的,应避免使用“重要讲话”、“指示”等字眼。

(获奖)优秀通讯员获奖发言稿四篇

优秀通讯员获奖发言稿四篇 篇一:优秀通讯员感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优秀的同仁们: 大家好! 我叫胖子,来自品质部。在今天如此喜庆的日子里,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地能为作为优秀通讯员的代表发言。首先我代表此次获得年度优秀通讯员的同志向公司领导和同仁们表示感谢,是你们的支持和信任才能让我们获此殊荣。谢谢你们!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回顾过去的几年,美岭水泥报从开始创办至今已经----年,可以说,从起初的婴儿期发展成至今的青年期,并且在未来将不断的茁壮成长。从开始的版面单调到现在的多样化,这就是我们美岭水泥报不断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结果。当然这也离不开我们主编和副主编的大力支持以及编委们和各位通讯员的辛苦付出。 在此,我要感谢公司领导对我们的支持,是你们的支持才能让我们在美岭水泥报上尽情地发挥;我要感谢编委们在背后的耕耘,是你们的默默付出,是你们的精挑细选,才能让我们的版面更加优秀、更加丰富;有的人写文章一气呵成,有的人写文章要花费好多个夜晚,所以也要感谢各位通讯员们的亲苦付出,我想我们每一位通讯员都是很优秀的。同样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公司给予的平台,以及大家对今天获奖的我们的认可。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XXX报一定会越办越好。在此,我代表获得此次获得优秀通讯员的伙伴祝全体领导和同事们新年快乐,祝愿……! 谢谢大家! 篇二:优秀通讯员代表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作为一名优秀通讯员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感谢学校宣传部门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更要感谢校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08年的金秋,踌躇满志的学子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初为人师,当我提起笔写下《致我可爱的学生时》,文字带给他们的感动久久难以平息,文字带给我的充实和幸福从此生生不息。我忽然明白,手中的笔不只用来平铺直叙,更要有一种博大的使命感,那就是为了职业教育,我虽手无寸铁,却能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锦上添花,校刊《职教简讯》是宣传和展示我校的重要舞台,负责宣传的领导和老师常年要付出着巨大的艰辛和智慧,才能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评选十佳特约记者、新闻通讯员免费申请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评选十佳特约记者、新闻通讯员免费申请 在这片具有悠远历史的土地上,数千年了演绎出了无以计数的精彩文化、血脉相传、绵延不绝。时至今日,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各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更显的珍贵。 我们想要请你去拿起数码相机去记录身边所知、所见的文化遗产,并记录下你所知的他们的由来。无论是矗立千年的古建筑、还是口传身授的古老戏剧,或许那只是你每天路过的一个影壁、只是你外出游玩时在古村边见看到的一方石碑、或许只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一个瓷瓶、一轴字画、或许只是公园中老人家们每天清晨舞动的宝剑和空竹……我们只请你用相机、用笔来做一个记录,凝固这一刻这一地的目光,与我们共同分享。 为中国乃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为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本社决定评选“十佳特约记者”、“十佳观察员”和“优秀通讯员”,凡是本社特约记者以及新闻观察员、新闻通讯员均可参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条件: 1.热爱新闻宣传工作,能够积极学习新闻写作知识,积极向本社提供优秀作品。 2.有较强的新闻意识,能及时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重要新闻,或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协助本报记者采访。 3.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未出现失实报道。 4.关注身边的遗产关心传统的文化更爱我们的中国 二、奖励办法: 颁发荣誉证书,官网公开表彰,给予“十佳特约记者”、“十佳观察员”价值1000元物质奖励,给予“优秀通讯员”价值300元物质奖励。特别优秀的观察员可申请为特约记者。 三、参评办法: 参评人员,要求如下: 标题:“十佳特约记者”参评表或“十佳观察员”和“优秀通讯员”参评表。 请将拍摄的“身边遗产”的照片+文字发送到vip@https://www.360docs.net/doc/8c19003191.html,邮箱,我们会把他们展示给广大的网友,或许,会有高人会指出他们的真是身份、来龙去脉,或许,他们将有机会被国家列入保护的范围,从而逃离湮没的命运;同时,我们将组织媒体和记者对于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和趣味的遗产项目进行跟踪报道…… 主办方: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介绍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是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颁布以来,全球性的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掀起热潮。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程隆重启动。该项目得到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的支持,坚持以“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加强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为中国乃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更培养了广泛的,优秀的,以摄影为手段,记录、挖掘、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力量。 为配合此项行动,本社特制了“记录行动”证件。自此证投入使用以来,会员普遍反映用它可以很方便地向被采访、记录对象传达行动含义,节省了一些手续和金钱。但本社要提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范文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范文 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圆满完成了一名通讯员的工作任务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xxx女中共党员是xx乡的一名通讯员该同志以党性为后盾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圆满完成了一名通讯员的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通讯员该同志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尽力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苦读、苦练、苦思为做好信息报送工作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笔耕不辍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担任通讯员职务以来该同志紧紧围绕乡镇中心工作深入基层眼活手勤走到记到随时发现信息随时记录并且每天写工作日志一年来该同志向《大名时报》选送稿件和信息达60余篇其稿件多次被发表在《大名时报》上全方位反映xx乡在各项工作上取得的业绩、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如郝马庄村硬化路面xx乡全方位动员、周密部署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等该同志眼光敏锐经常可以发现

工作或活动中刚刚萌芽但很有生命力的信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全方位报道 三、贯微动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撰写信息是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必备的素质该同志在信息撰写方面能够积极拓宽渠道寻找信息来源能够做到信息灵、情况熟、知识广写出的信息客观、反映迅速这都得益于该同志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调研的良好习惯这一优秀习惯的保持使得她写出的文章贴近民情、生动活泼、反映党委政府的工作业绩 该同志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出色的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是一名合格的通讯员 黄xx女中共党员是铺上乡的一名通讯员该同志以党性为后盾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圆满完成了一名通讯员的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通讯员该同志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尽力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苦读、苦练、苦思为做好信息报送工作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笔耕不辍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第一 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黄xx,女,中共党员,是铺上乡的一名通讯员。该同志以党性为后盾,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圆满完成了一名通讯员的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通讯员,该同志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尽力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苦读、苦练、苦思,为做好信息报送工作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笔耕不辍,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担任通讯员职务以来,该同志紧紧围绕乡镇中心工作,深入基层,密切关注铺上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进展情况,眼活手勤,走到哪,记到哪,随时发现信息随时记录,并且每天写工作日志,一年来,该同志

向《第一课件》选送稿件和信息达60余篇,其稿件多次被发表在《第一课件》上,全方位反映铺上乡在各项工作上取得的业绩、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如郝马庄村硬化路面,铺上乡全方位动员、周密部署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等。该同志眼光敏锐,经常可以发现工作或活动中刚刚萌芽但很有生命力的信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全方位报道。 三、贯微动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撰写信息是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必备的素质,该同志在信息撰写方面能够积极拓宽渠道,寻找信息。能够做到信息灵、情况熟、知识广,写出的信息客观真实、反映迅速。这都得益于该同志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调研的良好习惯,这一优秀习惯的保持使得她写出的文章贴近民情、生动活泼、真实反映党委政府的工作业绩。 该同志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出色的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是一名合格的通讯员。 第一

学生评优工作方案

学生评优工作方案 一、评选目的 通过期末评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励自己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健康、主动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特制定本学期期末学生评优工作方案 有以下任一不良行为者取消任何评优资格: 1、在家不孝敬长辈、在校不尊敬老师学校接到家长、老师举报者; 2、在外言行恶劣有损学校形象者; 3、在校内外发生打架流血事件者; 4、破坏学校公共财产造成学校公共财产损失者 三、评选注意事项: 1、要端正评选目的注重评选的教育过程发挥评选的教育激励作用;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各类优秀学生名单将在学校进行公示各项评优名单尽量不重复 3、严格控制各类学生人数超过规定名额的班级将退回重新评选; 4、请各班班主任老师及时将各类评优学生名单填写好箱url 五、评选方法: 1、“集体荣誉”由各班自主申报学校通过资料审核、意见征集、综合评定后审批

2、“个人荣誉”首先由班委会根据以上条件提名再由全班同学根据提名投票评选由班委会集中通过后征求任课教师意见审核最后由学校统一审批 3、休学典礼宣布表彰结果学校统一颁发奖状、奖品 岳麓一小教育处 学生评优工作方案[篇2] 为了积极探索多层面、更客观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多元化德育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努力实现“人格自尊学习自觉行为自律生活自理成长自强”的自主发展目标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选方式 以学年组为单位以民主推选为前提在学年内横向比较择优推荐最后由学生处审查并报德育部决定各类奖项由班级负责推荐学年组长结合校团委、学生处意见认真审核按择优原则评选实事求是公平公正 二、评选要求 各班级和各学年要严格执行评优条件增加推选工作透明度认真填写推荐登记表在班级和学年内公布推荐名单 三、奖项设置及条件 1、三好学生 学习成绩优秀(班级学额10%内公办班和实验班:15%)无不及格科目学期内无违纪行为体育课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2、优秀学生干部(每班2名)

优秀通讯员发言稿

优秀通讯员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是公司一年一度的党建宣传工作会议。我非常荣幸地能参加这次会议与大家分享工作成果畅谈学习体会,同时作为优秀通讯员,我站在这里更是感觉到忐忑和激动。我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工作的认可,更加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努力,为公司党建宣传工作丰富更多的内容。 我们在座的每位通讯员都知道,通讯员工作,看似简单、职低位卑,实际上,我们不但是本单位的宣传者,还要把自己区队的新动态、领导的新举措,以及基层同志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传播给大家。况且我们通讯员都不是专职的,要做到既不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又要做好通讯宣传工作,是需要付出比一般同志更多精力的。作为我本人来讲,如何能协调好本职工作和通讯员工作的关系,如何能及时、真实的将我单位的新鲜事写成稿件更是需要我真正认真思考和不断解决的问题。我所在的一矿综采队是全公司的龙头单位、窗口单位,承担着完成一矿全年原煤生产重任,以及为二矿、三矿培养熟练采煤工种的重要使命,工作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危险,每当我拿起笔,我们职工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鲜活的工作场面以及各级领导为确保原煤产量和职工安全而做出的有效举措就会展现

在我的眼前。所以,有一种责任感和压力感促使我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把这些人和事用文字的形式报道出来。 作为通讯员,虽然时常有压力,虽然要不断付出辛苦,但工作中各位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让我感觉到温暖,也成为我继续做好通讯员工作的强大动力。我感谢公司各级领导,感谢公司党群部张主任,感谢我们综采队安书记,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安心工作、积极学习。我更感谢党群部刘彤莉给我的热情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我的每投去一篇稿件的时候,她都认真地审阅,耐心地指点,给我了坚持稿件写作的信心。我还要感谢公司能召开这次党建宣传工作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明确了2011年下半年公司党群宣传工作的重点,为我们指明到道路,更增强了我们通讯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11年优秀通讯员的评选更增加了我们作为通讯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敢说我将做出更多的奉献,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还很微不足道,而且是份内的,但是我可以向在座的各位保证,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勤于写作、大力挖掘,用我手中的笔,歌颂一线,歌颂一线工人,为加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创和谐团队而浓墨重彩,为展示我们公司的风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 温暖中,感受汗水与收获

新闻宣传工作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范文最新推荐------------------------------------------------------ 新闻宣传工作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一、加强学习,注重积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党群部的一名宣传干事,他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公司生产经营、促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新闻写作水平,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他认为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要想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写多练、勤于笔耕是写好稿件多上稿件的制胜法宝,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好的新闻作品,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好的写作手法;日积月累下来,从中总结和摸索出一些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规律,在学习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强自己、充实自己。 二、关注媒体,突出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而严格新闻报道纪律是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 作为通讯员,对形势的把握和对宣传重点的了解是其报道能否被采用的关键。在写作新闻当中,他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网站、《中国煤炭报》、《陕西工人报》等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根据集团公司、神南公司和张家峁公司各阶段的工 1 / 8

作重点,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捕捉、采集、整理、报送相关新闻和资料。同时关注各媒体的最新动态和稿件需求,及时调整宣传计划,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快速、准确的报道。 三、勤于实践,力求创新,加强宣传报道工作。 新闻宣传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如果缺少了创新将会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被动局面,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后不断总结,巧妙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紧紧围绕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积极完成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 通过学习,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坚持新闻写作五要素以外,还大胆的开拓思路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应用技巧。在塑造标题中将“亮剑”、“给力”、“点赞”等社会流行词恰当的挪用到了标题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讯写作方面,他紧紧抓住“五点”(思想是凝聚点、情节是支撑点、细节是成功点、感情是动情点、文采是增色点),不断迎合通讯类稿件的人性化写作要求。 四、深入基层,加强交流,善于挖掘新闻并及时报道。 报道素材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基础,要写好通讯报道必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掌握大量的典型素材,才能让报道更充实,在平日的工作里,他经常深入基层,一是加强同基层通讯员的交流与沟通,调动基层通讯员采稿写稿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公司的新闻宣传工作充满生机

通讯员会议发言稿

通讯员会议发言稿 【篇一:通讯员座谈会发言稿】 通讯员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2012年11月3日,《红树林》校园通讯社到标尚学校招聘小记者。我经班主任的推荐去参加了面试。面试时我非常紧张,也许是缺少 上台表演的经验吧,我连冷汗都冒出来了。最后我在通讯社鲍主编 的鼓励下,终于克服胆怯,如愿以偿地被录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 小记者。鲍主编是这样点评我的“在台上表现大方得体,准备得也很 充分,竖笛吹的很棒,说话也很有礼貌,但声音稍小,希望以后能 完全放开,大胆去展示自己。”在此,我要感谢鲍老师对我的鼓励、 肯定与赞赏,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假以时日,我一定能胜任这 个“职业”! 2012年11月11日,我到深圳市博物馆进行宣誓和采访活动,这可是我参加通讯社以来的首次采访任务!我非常激动,希望我能胜任 这个“职业”。 谢谢! 【篇二:在2012年通讯员会议上的讲话】 在2012通讯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xxx通讯员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11 年《xxx》内刊采编工作情况,表彰一批优秀通讯员,并对今年的采 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看到作用,体现价值,以更强的信心做好《xxx》内刊采编工作《xxx》内刊作为xxx对内引导舆论、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载体, 引导作用日益彰显,宣传价值不断体现,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 众的广泛好评。主要体现四个特点。 1、全面反映了xxx的各项工作。2011年,《xxx》内刊紧紧围绕xxx工作中心,集中版面,全面报道了“三大x区”建设、“三型机关”创建、xxx园区建设、xxx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动态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了解xxx当前的工作情况提供了有效途径, 为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如:第1期报道

通讯员新闻写作漫谈.

通讯员新闻写作漫谈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大家好! 感谢西部公司梁总、李书记提供一个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今天谈不上讲课,是来和大家沟通、交流、学习的。本人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写作技巧与大家分享,但愿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在新闻报道方面,目前来说,华北局各二级单位的领导都非常重视,压力也很大的,都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真诚希望我们的通讯员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今天主要介绍一下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 新闻写作方面介绍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当好基层通讯员 1、如何当好通讯员。我觉得应该做到五点,一是要强烈的责任心;二是要专业知识的素养;三是要有扎实吃苦的奉献精神;四是要努力培养新闻写作兴趣;五是要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一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当好通讯员,从大处说,是宣传企业形象,宣传自己的采气厂,促进企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基层单位推荐出来的通讯员,我们还要本着对单位负责的精神,为宣传自己的单位而不懈努力。从小处讲,通讯员在宣传单位的同时,其实也在宣传自己,是提高自己知名度、展示自己的窗口和有利机会。在与其他同事相同工作业绩的条件下,优秀的通讯员更容易被领导发现和重视。当好通讯员,并非要求每人都要成为记者,而写作是一项基本的工具,无论你做何工作,都会用到,写论文、写总结等,他也是最能体现个人的能力,如果文章都写不好,那你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值得怀疑。 第二,当好通讯员,还要有专业知识的素养。我们所从事的钻井行

业,做好单位的报道必须了解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自己对专业知识不懂,就会说外行话,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也无法说清让别人明白,会写出不实的报道。像去年有一篇稿件,说是15天完成了一口水平井,当时最快的水平井也要40多天,后来经核实是一口定向井,如果按原稿发出来,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通讯员并非都是要学中文或新闻专业的才能写好,其实不是那回事,仅有新闻理论,没有专业知识,对行业不了解,根本写不出好的新闻。我们局不少成功的记者都是都基层队走出来的,都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像杨同庚、陈秀芳等。 第三,当好通讯员,更要有扎实吃苦的精神。通讯员首先要关心本单位的工作,把本单位的新鲜事物、先进人物、好的经验宣传出去,这就需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到生产班组甚至是职工家中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实事求是地搞好报道。同时,我们通讯员都是兼职的,本职工作就不轻,现在兼做通讯员工作,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又没有增加什么报酬,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无法做好工作的。 第四,通讯员还要学会培养写作兴趣。不少通讯员在写作过程中都有心烦不想写的时候,都有失去兴趣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下来,树立战胜自己的信心,想想稿件被发表后的快乐感觉,把写稿件当成快乐的事去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每一篇稿件。有的通讯员经常会讲,我写了多少篇都没采用,以后就不写了。稿件没被采用,可能会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连续几篇不上就失去信心。 我前年参加石化报研讨会上,李月清编辑讲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通讯员连续发给他50篇稿件,一篇都没采用,最后一篇,他自己都很感动了,想法改改给用一下,最后还是无法改出来,这位通讯员还是继续写,后来通过与这位通讯员沟通指点,稿件质量上去了,连续发不少稿件。所以说,通讯员写一篇,报社用一篇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一直写,一直不用也是不可能的。同时还要有“一切归零”的心态,写好一篇稿件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写的全是好稿件。无论你取得多

事迹材料新闻宣传工作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8c19003191.html,)/报告范文/事迹材料 新闻宣传工作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 一、加强学习,注重积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党群部的一名宣传干事,他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公司生产经营、促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新闻写作水平,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他认为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要想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写多练、勤于笔耕是写好稿件多上稿件的制胜法宝,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好的新闻作品,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好的写作手法;日积月累下来,从中总结和摸索出一些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规律,在学习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强自己、充实自己。 二、关注媒体,突出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而严格新闻报道纪律是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

作为通讯员,对形势的把握和对宣传重点的了解是其报道能否被采用的关键。在写作新闻当中,他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网站、《中国煤炭报》、《陕西工人报》等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根据集团公司、神南公司和张家峁公司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捕捉、采集、整理、报送相关新闻和资料。同时关注各媒体的最新动态和稿件需求,及时调整宣传计划,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快速、准确的报道。 三、勤于实践,力求创新,加强宣传报道工作。 新闻宣传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如果缺少了创新将会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被动局面,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后不断总结,巧妙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紧紧围绕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积极完成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 通过学习,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坚持新闻写作五要素以外,还大胆的开拓思路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应用技巧。在塑造标题中将“亮剑”、“给力”、“点赞”等社会流行词恰当的挪用到了标题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讯写作方面,他紧紧抓住“五点”(思想是凝聚点、情节是支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