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的书籍

科举制度的书籍

科举制度的书籍推荐及简介
1.《中国科举史》: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是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的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2.《宋代科举社会》:是台大历史系教授梁庚尧的名作,多次再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影响力。

3.《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系统梳理了科举制度程式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明清科举制度与文风养成、士林好尚、官场生态等方面的关系。

4.《科举学新论》:引入和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探究科举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及范畴、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规范化问题,从理论上论证科举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学问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科举前史:九品官人法研究》:是宫崎市定的名作,对科举制度的前身——九品官人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这些书籍,不仅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和演变,也可以帮助你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1 —。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台湾的科举学

台湾的科举学

不足 , 著作 的质与量都受到局限 ; 在1 9 7 0 -1 9 7 9年期间 , 总体 比起前期有增 长 , 尤 其是 专书 的出版 量, 有长足的进步 ; 在 1 9 8 9 -1 9 8 9年期 间 , 相关 部 门对 撰作 、 出版 相关 书籍 的努 力颇 为 明显 ; 在 1 9 9 0 一 ~ 1 9 9 9年期 问 , 值得注意 的成果 、 学 者相 当多 , 学位论 文 的主题 也 比先前 更具 焦点 、 深入 ; 在
刘海峰科举学的世纪回顾1中国大陆科举研究的发展与演进旧3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1郭培贵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h1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部份章节刘晴和胡凡文化史视域下的科举研究述评1992年2007年1黎晓莲近百年以来八股文研究综述j方宪近十年国内关于科举与文学的研究综述1等
2 0 1 3年 第 6期 ( 总第 2 2 0期 )
对科 举 学范 畴 的认 知 , 外 围范畴 的界定 , 仍存在灰 色 的区块 , 故科举 研 究论著 的认定 与统计 , 难
以精确 、 一致 , 也是 势 所必然 。笔 者学 养有 限 , 不过 是近 年 在 明清科 举 领 域 略 曾 留心 。不论 是 资料 的搜集 还是评 析 , 定有 疏漏 不 足 之处 , 尚祈 大 雅君 子 , 不 吝 指正 。以下 仅 就 笔 者 搜 寻所 得 , 除早 期
2 0 0 0年之后 , 科 举研 究更为蓬 勃 , 研究成果琳 琅满 目。回顾台湾 6 o余年 来的科举研 究 , 可看 出科
举研 究不论在 质或量 上 , 都呈现 出逐年兴盛的现象 。这与研究环境 的提升 、 资源 的丰沛 、 海峡两 岸
科举 古籍 文献 的 广 泛传 播 密 切相 关 。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七校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七校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七校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试题数:34,满分:1001.(单选题,2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200多块骨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直立人的存在。

这说明()A.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B.化石对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C.北京人会打制石器D.考古发现是了解国家产生的重要证据2.(单选题,2分)考古学家在距今约6000年的某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粟粒,据此推断该遗址可能是()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夏朝遗址3.(单选题,2分)能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是()A.B.C.D.4.(单选题,2分)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是()A.公元前20世纪前期B.公元前20世纪后期C.公元前21世纪前期D.公元前21世纪后期5.(单选题,2分)春秋后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和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的是()A.磨制石器和骨耜的出现B.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C.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D.青铜工具的出现6.(单选题,2分)从商鞅变法到嬴政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表。

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鼓励耕织D.奖励军功7.(单选题,2分)“孔子开中国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是将贵族学传播到民间的第一人。

”得出这一说法是因为他主张()A.道法自然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以法治国8.(单选题,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这里的“烙印”是指()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度C.三省六部制度D.行省制度9.(单选题,2分)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

其中,与乙所示状况的出现有关的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科举取士10.(单选题,2分)为解决表中反映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人口(万人)辖郡(个)中央450 15封国850 39B.铸造五铢钱C.北击匈奴D.盐铁官营11.(单选题,2分)“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

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略

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略

建议阅读: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 略》,载《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二)考试规范上:建立糊名、誊录,制度 更加严密 主要建立了别头、锁院、糊名(弥封、 封弥)、誊录。其中糊名、誊录最为重要, 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欧阳修指出:
糊名、誊录而考之,使 主司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 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 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 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祖宗以 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文忠公集》卷 一一三《论逐路取人札子》)
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 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 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 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 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 制度,此须通彼此。
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 蒙 础而精熟之,然后再及其 文 通 他。……治史则当以《文献 通考》为基础。 豪迈 高明
(二)研究状况 大陆地区:朱瑞熙参加《中国历史大辞 典· 宋史分册》有关科举名词的解释;张希清著 有《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并发表了不少论文; 何忠礼出版了《科举与宋代社会》一书;龚延 明等主编有《宋登科记考》。文学界的祝尚书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林岩《北宋科举考 试与文学》等。 港台地区: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 究》;金中枢主要用力于北宋科举制度的研究;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

宋朝出现糊名、誊录与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有关。唐朝时的科举制度还带有很强的荐举制的 特点,所谓“通榜”(“行卷”)、“公荐”, 权、情、私还很重,这与当时士家大族的力量很 盛有关。经过唐末五代的冲击,到宋朝,士家大 族势力大减,寒门庶族上升,他们的利益要保障, 就需要与权、情、私做斗争,建立起更为严密和 公正的考试体系,从而更为完善。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新版)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新版)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

(共20题;共58分)1. (3分)《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拊(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由此看出,促使武则天“感悟”的主要因素是()A . 宗法制B . 等级制C . 分封制D . 君主制2. (3分) (2019高一上·合肥期中)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 . 丞相B . 郡守C . 刺史D . 知州3. (3分) (2020高三上·承德月考) 何忠礼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

”可见,他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 . 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C . 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D . 打击了门阀土族势力4. (3分) (2017高一上·榆林期中)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5. (3分) (2019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在古代中国,“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

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A . 禅让制B . 宗法制C . 郡县制D . 行省制6. (3分) (2019高二上·荆州期中) 西周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

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周 奇 金滢坤内容提要 隋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前后转换的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察举制度,实行分科举人,创设了新的科目。

在察举向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明经等察举科目,在隋代开始向秀才、明经、孝廉等科举科目演变。

新创的进士科是隋代政治变革的产物,与秀才、明经等一起构成隋代科举制形成中的重要一环。

隋代察举特科在继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目外还新设立数量可观的新科目,这些新科目也演变成制举科目。

随着科举考试进用与投牒自进制度在隋代最终成型,隋代完成了察举向科举的转变。

科举不是具体起源于某一科目创设,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演进。

关键词 隋代 察举 科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5-0129-12 隋统一中国之后,正是为了扩大王朝的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才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实行察举选人,科举随之孕育而生。

无论察举还是科举,在唐人眼中都是贡举,都是选官取士的选举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科举制产生是不可能离开路径依赖的,这方面有学者探讨了察举与科举的关系。

如唐长孺揭示了南北朝秀才、孝廉科逐步发展为隋唐进士、明经科的源流关系,点出了严格考试和投牒自举萌始于当时察举制的史实。

①关于察举制度的演变,阎步克全面讨论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化的诸多环节,以察举的中心环节从举荐转至考试,标准从甚重孝悌、吏能转为重经史文学等知识检验,长官的举荐从权力变为责任,考试程式的严密化、规范化,自由投考已出现萌芽,学校与察举的结合日益紧密,入仕、铨选与考课的区别日益清晰,这七个方面证明了在南北朝后期进一步发展了的察举制形态中,科举制萌芽于察举制中。

②要考察隋代的选官制度变迁,就必须考察察举制,离开察举就无法探寻科举之起源与演变。

关于科举起源各家说法有差异,主流认为是在隋唐时期。

③学界对科举制度的描述和界定有很多,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分科举人说;(二)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三)多要素说;(四)广义和狭义说。

南宋的礼部贡院与省试

南宋的礼部贡院与省试

南宋的礼部贡院与省试何忠礼【摘要】科举制度虽然开始于唐朝,但正式形成是在宋朝,所以宋朝科举对后世的选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省试(类同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是科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自唐代至北宋,礼部贡院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省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南宋建立后,开始有了独立的礼部贡院,意义重大,也为元明清三代所仿效.南宋礼部贡院在现今杭州的延安路以东,中山北路以西,凤起路以南,观巷以北的区域内,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省试考官有帘内官(直接参与试卷的考校)和帘外官(负责封弥、誊录、对读、巡舖、监门和从事行政事务)的分别.他们分工明确,防弊措施严密,以确保实现公平取士的原则.这也是宋朝所以能够人才辈出,知识分子对这个政权有着较大向心力,从而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11页(P82-92)【关键词】南宋科举;省试;礼部贡院;帘内官;帘外官【作者】何忠礼【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91.3科举制度是一种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点(区别以往的察举制度),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录取或黜落唯一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选举制度。

换言之,只有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制度,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举制度。

鉴于这种认识和界定,笔者认为,科举制度虽肇始于唐,但得到完全确立的时间,却是在经过一系列科举改革、彻底铲除了察举制残余的宋朝。

①具体论述,参见何忠礼:《科举制度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起源于唐》,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实行时间最长、制度最严密、取士人数最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选举制度。

科举制度与经学、史学、文学、政治学、人才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此衍生出来的研究课题很多。

因此,深入研究科举制度,可谓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是有关南宋临安的礼部贡院及省试等问题,虽然仅是整个科举的一个方面,但对认识其他朝代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 , 同样持开皇说者 , 时间上也不尽相同 , 如岑仲勉 、宫崎市定和吴宗国等人都主张在开皇七年 (587 年) ④。韩国磐根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载房玄龄 “年十八 , 本州举进士”的时间推算 , 认为 “进士科必须是 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⑤。《中国官制通史》的作者说 , 开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府颁布一系列举人诏 令 , “这是隋代开科取士的开始”⑥。持大业说者在时间上也有分歧 : 有人根据《通鉴纲目》所载 , 谓在大业二 年 , 上文范文澜则以为在大业三年 。当然 , 笼统地言创立于隋的人更多 , 如陈寅恪说 : “进士试虽设于隋代 , 而 其时特见尊重 , 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 , 实始于唐高宗之代 。”⑦ 台湾学者卓遵宏在全面比较诸说后 , 做 结论谓 : “衡诸众说 , 应以开皇七年之说较可信 。”⑧ 何忠礼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 , 他的理由亦有二 : 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 , 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 , 却未见进士科之名 , 也未见进士科 考试之实 ; 二是在唐 、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 、温彦博 、侯君素 、孙伏伽 、张损之 、杨纂等 6 人 , 可 是经过考证 , 除杨纂的进士身份 , 因文献阙如 , 无从查考外 , 其余 5 人不是查无实据 , 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 , 将隋代以秀才 、明经科察举为官 , 比附成进士科登第 。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 , 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 唐的记载 , 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 , 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⑨。
① 韩国磐 : 《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 载《隋唐五代史论集》, 三联书店 , 1979 年 ; 关履权也说 : “科举是分科 举拔人才的意思 。”见《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扩大的社会基础及其对官僚政治的影响》, 载《宋史论集》, 中州书画社 , 1983 年。
② 唐长孺 : 《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 , 1959 年 。 ③ 何忠礼 : 《科举制起源辨析 ———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历史研究》1983 年 2 期 。 ④ 金旭东 : 《〈科举制起源辨析〉之商榷》,《历史研究》1984 年 6 期 。 ⑤ 周东平 : 《关于科举制起源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84 年 6 期 。 ⑥ 吴宗国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 , 1992 年 , 1 页 。 ⑦ 金铮 :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年 , 48 页 。 ⑧ 爱伯华 : 《传统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 Wolfrom Eberhard , Social Mobility i n T raditional Chi na , p . 22. E. J . Brill ,
主张汉代初创说者 , 在国内似乎只是少数 , 但在国外学者中却不乏其人 , 如爱伯华 ( Wolfrom Eberhard) 在 《传统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一文中 , 就有 “从汉代下至 1904 年的科举制”⑧ 的说法 。
二 隋唐科举制度研究
史学界多将隋代行进士科取士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 。但对进士科创立于隋的时间 , 又有两说 : 一说是在文
·142 ·
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文澜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第 3 编第 1 章《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 ———隋》中说 : “六 ○七年 , 隋炀帝定 十科举人 , 其中有 ‘文才秀美’一科 , 当即进士科 。 ……这是科举 (主要是进士科) 制度的开始 。”这种将进士 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 , 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看法 。当然 , 也有学者从 “所 谓科举制度 , 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来选举人才的选举制度”① 这一定义出发 , 认为分科举人也始于隋代 , 所以 科举制度出现在斯时 。只有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 , 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 “准 许怀牒自试”, 而南北朝后期 , 已出现士人 “怀牒自试”的个例 , 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②。
一 关于科举制度起源问题的讨论
科举制度起源于什么时候 , 早在 30 年代中国学术界就有过一场讨论 。当时 , 邓嗣禹撰成《中国科举制度起 源考》一文 , 将它寄给张尔田 、俞大纲两位学者征询意见 。不久 , 张 、俞复函商榷 。于是 , 邓嗣禹便将自己的 文章和张 、俞两人的复函一并刊登在 1934 年出版的《史学年报》第 2 卷第 1 期上 。邓嗣禹在文章中说 : “世人 言科举之起源者 , 率有二说 : 一谓其始于隋 , 一谓其始于唐 。唐宋而后主始于隋者渐众 ; 而在唐时 , 尚二说纷 陈 , 莫衷一是 。”接着 , 他认为考试制度和进士科的出现 , 当是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 , 而隋代取士已 “有公同考 试之状 , 加以进士为科 , 实始于隋 , 故溯源厥始 , 当推及之 。特因其制不彰不备 , 仅具刍形 , 故谨慎重作结曰 : 科举之制 , 肇基于隋 , 确定于唐 。”后来 , 他又在 《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再次重申了 “肇基于隋”的理 由 ①。张尔田除了对邓嗣禹所做的结论深表赞同以外 , 还指出隋有进士科皆有明文 , 因而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是 确定无疑的 。以上两人都是持隋代说者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却 “颇有疑义”, 同时反对以进士科设科年代 作为科举制度开始的时间 , 他说 : “若谓察举对策之法 , 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 , 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 。若谓朝廷 开科待人 , 士子投牒自试 , 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 , 则当以唐为始 , 不可谓肇基于隋 , 确定于唐矣 。”明显地倾 向于唐代说 , 并首先提出士人 “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 。
与此同时 , 也有人提出了与隋 、唐两说截然相反的汉代初创说 。《历史研究》1990们依据汉 、唐两代的选举都有分科取士和考试的情况 , 提出 “汉代实为科举 的初创期 , 唐代则系其完成期”的主张 , 其具体理由是 : “ (一) 在科目体系 、组织步骤 、考试环节三大要素上 , 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 。故察举 、科举 , 一也 ! 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举士 、考试进用为特征的 官僚选拔制度 。(二) 与汉制相较 , 唐制以怀牒自投 , 举 、选相分 , 科举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三端为重大的发展 。 但其在汉与明清科举间承上启下 , 从属于按科举士 、考试进用之制发展的总过程 。(三) 汉 、唐科举皆在不断完 善之中 。科举诸要素在汉代只是粗具 , 魏晋时期此制虽保持着发展的脉络 , 却在士人和军人集团的双重影响下 处于低潮 。故汉代实为科举的初创期 , 唐代则系其完善期 。”
这样 , 科举制度起源的时间 , 就出现了隋代与唐代两说并存的局面 。 不过 , 在当时大多数中外学者中 , 无论是中国老一辈的史学家范文澜 、翦伯赞 、周谷城 、钱穆 、陈寅恪 、 邓之诚 、陈东原 、吕思勉 、吕振羽等人 , 或者是国外著名的中国史研究者日本的宫崎市定 、美国的柯睿格 ( Ed2 ward A. Kracke. J r) 、费正清 (John. K. Fairbank) 等人 , 大都主张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 。如陈东原在 1934 年 说 : “这科举制度虽确立于唐 , 而实创始于隋 。”② 周谷城在 1939 年说 : “科举制 , 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 , 这个制度创始于隋炀帝时代 。”③ 宫崎市定在 1946 年也说 : “中国的科举 , 自隋代至晚清 , 实行时间长达一千三 百有余年 , 这是一种选拔高等官员的资格考试 。”④ 等等 。 自 50 年代起 , 由范文澜 、郭沫若 、翦伯赞 、吕振羽 、白寿彝等人主编的各种新版通史先后问世 , 书中继续 持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的观点 , 隋代说在国内史学界基本上成为定论 , 并贯彻于大 、中 、小学的教科书中 。范
① 参见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台北学生书局 , 1982 年 , 8 —16 页 。 ② 陈东原 : 《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 商务印书馆 , 1934 年 , 1 页 。 ③ 周谷城 : 《中国通史》上册 , 开明书店 , 1939 年 。 ④ 〔日〕宫崎市定 : 《科举》, 日本秋田屋 , 1946 年 , 1 页 。
进入 80 年代 , 有学者著文指出 : 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 , 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 本质 , 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 。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 ———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 , 考 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 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 : “第一 , 士子应举 , 原则上允许 ‘投牒自进’, 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 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第 二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 , 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 。第三 , 以进士科为主要取 士科目 , 士人定期赴试 。”③ 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 , 认为上述特点中的 “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 后期已露出了端倪 , 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 。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 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 。至于史书所载 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 , 也查无实据 。因此 ,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至于将科举制 单纯理解为分科取士之义 , 也不尽全面 , 因为分科取士仅仅是北宋熙宁变法以前之事 , 此后至元 、明 、清三代 , 科举独存进士科 , 就不存在分科取士的问题 。
不久 , 金旭东 、周东平两人分别著文 , 对 “投牒自进”系科举制度主要特点一说提出质疑 , 金旭东认为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才是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察举制的根本区别 。”④ 周东平则坚持 : “科举制是科目众多 、 分科举人的选举制度 。”⑤ 后来 , 吴宗国也强调考试在科举中的作用 , 认为科举制度就是 “唐宋以后选拔官吏的 一种考试制度”⑥。他们对科举制度最主要特点的看法虽不尽一致 , 但都认为创立时间在隋代 。只有金铮在《科 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重申了何忠礼关于科举制度三个特点的看法 , 他列举事实 , 重申 : “科举制度的正式 产生是在唐代 (而且在唐代尚有一个发展过程) , 而不是隋代 。”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