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
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四季美景
本单元的课文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通过对四季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目录:
1. 《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2.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四季之美,提高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第三单元作文25篇

七年级第三单元作文25篇

七年级第三单元作文25篇
《我的七年级第三单元趣事》
哎呀呀,说起七年级第三单元啊,我就想到了一件超级搞笑的事儿。

那天上语文课,正好讲到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老师在讲台上讲得那叫一个投入啊,我们呢,也都在下面听得挺认真的。

突然,我同桌不知道咋回事,就开始犯困了,眼皮子直打架。

我看着他那副模样,心里偷笑,这家伙昨晚肯定又偷偷熬夜了。

然后呢,精彩的来了。

老师正讲到关键地方,提高了声音问了一个问题,我同桌一下子被惊醒了,迷迷糊糊地就站起来了。

老师看着他,期待他回答问题,结果他一脸懵,啥也说不出来,嘴巴张了又张,最后冒出一句:“啊?啥呀?”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更是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他自己也回过神来了,尴尬得脸都红了,挠挠头坐下了。

这事儿可真让我印象深刻啊,每次想到都觉得太逗了。

七年级第三单元的学习生活中,还真是有不少这样有趣的小插曲呢,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意思多啦!哈哈,这就是我的七年级第三单元的趣事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知青故事。

该单元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青春之血》、《心碎的信》、《早熟的心》、《风雪夜归人》和《悬崖上的早晨》。

以下是对这五个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青春之血》讲述了知青员王珍华在内蒙古大漠戈壁上干农活的故事。

这个部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知青:知青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往农村和农场劳动的城市青年。

他们通常来自城市的中学,接受高级职业教育。

2.艰苦劳动:知青们在农村进行了艰苦的农田劳动。

他们要面对炎炎夏日的高温,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高。

3.集体生活:知青们在劳动队的集体中生活,共同吃住,相互帮助。

在此期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部分《心碎的信》是关于知青黄金波在知青大队长的威胁下写作业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知青大队长:知青大队长是全体知青的代表,有权对知青进行日常管理。

在这个故事中,知青大队长滥用了他的权力。

2.权力的滥用:知青大队长以权力为工具,威胁和欺压知青们,违背了为广大知青服务的本意。

3.勇气与正义:黄金波最终通过勇敢的举动,让知青大队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部分《早熟的心》是关于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触动下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思考人生: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言语触动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问题。

她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和选择。

2.成长与独立:在农村知青的生活中,知青们都经历了成长和独立。

他们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道德与人性:知青大队长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一种消极的道德观。

而知青段红则通过对知青大队长的行为的触动,思考人性和道德。

第四部分《风雪夜归人》是以知青赵德民归乡过年的故事为背景的。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归乡过年:知青赵德民在外地工作多年后,选择了农历新年回家探亲。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家乡变化:赵德民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相关知识点。

1.有理数有理数是指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它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正分数、负分数。

在有理数中,有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四种基本运算。

2.相反数和绝对值相反数是指数轴上互为相反方向的两个数,即它们的和为零。

一个数的相反数通过在它前面加上负号得到。

例如,2的相反数为-2,-7的相反数为7。

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因此它总是非负数。

一个数的绝对值写作|n|,其中n是这个数。

例如,|3|的值为3,|-5|的值为5。

3.数轴数轴是在数学中用于表示实数的一根直线。

整数和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正方向向右,负方向向左,原点是0。

4.分数分数是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例的表示形式,由分子和分母两部分组成。

分子表示被分成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例如,2/3就是2份中的每份的比例。

5.分数的四则运算在分数的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要先把分数的分母通分,然后再进行运算。

乘法是指将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最后简化结果。

除法是指将两个分数相乘,然后简化结果。

6.小数小数是用数字和小数点来表示的一种有理数。

小数点的位置表示了小数的大小和精度。

例如,0.5表示1/2,0.25表示1/4。

7.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与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类似。

加法和减法需要对齐小数点,乘法和除法都是进行相应运算,并将结果约分。

8.百分数百分数是把一个数表示为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用百分号来表示。

例如,50%表示0.5,150%表示1.5。

在计算百分比时,可以把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然后再进行运算。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相关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为更高级别的数学探索做好准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一、生字。

1. 嗡(wēng)- 解析:拟声词,形容昆虫飞动等声音。

如“蜜蜂嗡嗡地闹着”,生动地写出了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声音,使画面有声有色。

2. 朗润(lǎng rùn)- 解析:明朗润泽。

“朗”表示明亮,“润”有滋润、润泽之意。

这个词用来描写山等景物在春天里的样子,如“山朗润起来了”,写出了春天里山的色泽和质感的变化。

3. 酝酿(yùn niàng)- 解析: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在文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出了春天各种气息混合在一起,逐渐变得浓郁的过程。

4. 卖弄(mài nòng)- 解析: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这里是贬词褒用,如“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写出了鸟儿欢快、活泼的状态。

5. 喉咙(hóu lóng)- 解析:咽喉。

文中用来描写鸟儿发出声音的部位,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欢快啼叫的情景。

6. 应和(yìng hè)- 解析:(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如“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写出了鸟儿的歌声与轻风流水声音之间和谐呼应的关系。

7. 嘹亮(liáo liàng)- 解析:(声音)清晰响亮。

用来形容鸟儿歌声的响亮程度,如“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突出了春天里充满生机的声音。

8. 烘托(hōng tuō)- 解析:本是一种绘画技法,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文中指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例如写春雨时,用树叶、小草等在雨中的状态来烘托春雨的细密、轻柔。

9. 静默(jìng mò)- 解析:寂静;没有声音。

如“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 定义。

-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 例如:2x + 3=7,这里x是未知数,只有一个x,它的次数是1,等号左边2x+3和右边7都是整式。

2. 方程的解。

- 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对于方程2x + 3 = 7,当x = 2时,左边=2×2 + 3=4 + 3=7,右边=7,所以x = 2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 移项。

-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 例如在方程2x+3 = 5x - 1中,为了求解x,我们把5x移到左边变为-5x,把3移到右边变为-3,得到2x - 5x=-1 - 3。

2. 合并同类项。

- 对移项后的方程进行同类项合并。

在2x - 5x=-1 - 3中,2x-5x=-3x,-1 - 3=-4,方程变为-3x=-4。

3. 系数化为1。

-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对于-3x=-4,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x=(4)/(3)。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1. 步骤。

- 审:审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设:设未知数,一般是求什么设什么(直接设元),也可以间接设元。

-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解:解这个方程。

- 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 答:写出答案。

2. 常见类型。

- 行程问题。

-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 例如:甲、乙两人相距100千米,甲的速度是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两人相向而行,设x小时后相遇。

根据路程和等于总路程,可列方程20x+30x = 100。

- 工程问题。

- 基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0天完成,乙单独做15天完成,设两人合作x天完成这项工程。

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数学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和反复练习的科目。

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就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针对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学习方法和难点:一、知识点概述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性质2、比例的表示和比例的计算3、百分数的概念及其转化4、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二、学习方法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一定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比如,每天复习20分钟,每周做一次练习题,确定学期考试目标等。

2、掌握基础知识比例和百分数是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在学习比例和百分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掌握基础知识。

比如,分数的概念和运算、小数的概念和运算等。

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比例和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多做练习题练习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在学习比例和百分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做练习题,通过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不要只做简单的例题,要逐渐提高难度,力求掌握各种类型的题目。

三、难点解析1、比例的计算比例的计算是初学者比较困难的一部分。

在计算比例时,一定要注意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步骤。

2、百分数的转化百分数的转化也是初学者比较困难的一部分。

在转化百分数时,一定要掌握常见的转化方式和转化公式。

比如,百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百分数和分数的相互转化等。

3、综合应用题综合应用题通常是比例和百分数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在解决综合应用题时,要先理清思路,确定解题步骤,然后逐步求解。

同时,应注意题目的语言和数学表达的转化,避免理解偏差和计算错误。

结语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是数学中比较基础和重要的部分,学习过程中需要理清思路,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多做练习题,并且注意比例和百分数的计算和转化方法,同时掌握综合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才能在这个单元中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鲁迅及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杂文 《二心集》,小说 《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朝花夕拾》,该散文集最初在《莽草》上发表时名为《旧事重提》。

2. 《朝花夕拾》概述《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写于1926年,共12篇文章,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该书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回忆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二、课文内容理解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重要词句: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鉴赏: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关键情节: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充满了乐景 (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也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并且其中也有乐趣,如课间休息时的各种活动。

2. 其他课文简述《狗·猫·鼠》:清算猫的罪行,通过猫和鼠的秉性、行为来比喻某些人。

《阿长与 〈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

三、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拟人: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具学具
准备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在感受中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金蛇狂舞》,师生共同欣赏。
2、导语: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民族音乐的天地,去认识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中国民族乐器。请看大屏幕!
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游戏中学习
1、看一看,听一听
教师简介各种乐器的名称,学生听一听各种乐器的声音,并初步认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4、复听主题,唱奏体验
A、视唱音乐主题
B、用乐器视奏
三、在表现中享受快乐
1、小小乐队,模仿演奏主题
音乐主题出现时,用你的“乐器”演奏,或用肢体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
2、情景剧:模仿古代的将军布阵,出征前练兵
3、集体表演:学生按照自己的编创进行表演
4、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接着乐曲进入主体部分。在配器上把乐队分成“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充分发挥唢呐连续不断的循环换气法与笛、笙的断奏相对比;打击器以闷击与放音敲击相对比,等等。使音乐抑扬顿挫有序,音浪错落有致,具有新的推动力。
乐曲尾部,招军频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鼓全奏,在异常热烈的高潮中结束。
2、听一听,辨一辨
要求:
A、听赏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断,根据音色分辨乐器;
B、你能把不同的乐器归入到四个乐器组吗?
(二)欣赏中体验
1、初步感受,听赏全曲
师:刚才我们领略了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真是音色各异,情趣不同,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苏南吹打《将军令》,请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注意两点:
A、描绘一下你从乐曲中感受到的情绪
B、听辨有哪些乐器的声音
2、学生讨论,畅谈感受
生分组讨论后,指派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
3、教师引导,分析理解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将军令》是苏南吹打。用两支大唢呐吹奏旋律,配以“大锣大鼓”,渲染威武雄壮的气派,并用招军长鸣以壮声势。戏曲中作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伴奏的曲牌。
乐曲一开始,低沉浑厚的号筒、大鼓和海锣声相互交织,音乐气氛庄严隆重。继而鼓号齐鸣,雄壮的唢呐声在锣鼓的衬托下,气势宏伟,振奋人心。这是乐曲的前奏部分。
课题
第三单元八音和鸣
课时
2
主备人
赵敏雪
教学
目标
1、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及其分类,能辨别它们的音色;
2、欣赏苏南吹打《将军令》,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音乐意境;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将军令》,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情及创造精神。
教学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民族乐器,欣赏苏南吹打《将军令》
在欣赏中感受乐曲的意境,并能辨别不同的乐器音色。
1、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乐曲的意境,在认识乐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情绪,在共同体验、表现音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享受快乐。
习题
设计








备课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
主管领导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