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AJCC第七版
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类进展

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类进展陈国际;王一澎【摘要】浸润性乳腺癌由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生物学潜能等方面均不同的一组异质性病变所组成。
因此,正确的浸润性乳腺癌分类是判别病变范围、制定最佳治疗计划、评估疗效、判断预后及科研协作交流的重要条件和标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为WHO乳腺肿瘤分类法,该方法建立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病变侵及范围、激素受体状态等基础上。
近年来,以基因表达谱和基因芯片为基础提出的乳腺癌基因分型发展迅速,初步研究已表明其能更精确地反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并有利于选择和研究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411-415)【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分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型;生物标志物;分子分型【作者】陈国际;王一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陈国际,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常委。
1984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从医30年,主要从事腹部与乳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1999年开始主要从事乳腺癌的早诊早治及个体化综合治疗。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乳腺癌规范化保乳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诊治、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I期乳房再造、乳腺化疗药敏检测等多项新技术、新治疗手段,始终与国际乳腺癌治疗新进展保持同步。
至今完成各种手术包括各类疑难手术近万例,承担及参与各级重点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2部。
同时担任《癌症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目前,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如基于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侵袭范围的分类法——如传统的TNM分类(分期),基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进行的分类,基于单个生物标志物(如激素受体状态、增殖指数等)的检测分类等;所有这些分类法基本囊括了已知的能够影响或预测患者预后、指导治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方斌;李文涛;翟保平;贾琳娇;司丕蕾;王磊;姚家炳;陈涛【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09-2016年的8例乳腺原发性鳞癌患者,分析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状态等指标.结果乳腺鳞癌发病率为0.33%,患者平均年龄53.75岁,肿瘤平均直径为3.9 cm.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10.4%、7.6%、10.9%,腋窝淋巴结转移率4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及化疗,8人均未行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术后ATCC乳腺癌TNM分期,ⅡA4例,ⅡB3例,ⅢB1例.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7.3个月.随访结束时有3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死亡.余3人均健在.结论乳腺鳞癌具有发病年龄大、肿瘤直径大、较低的ER、PR、Her-2阳性率、较高的AJCC分级等特点,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能是较适合乳腺鳞癌的化疗方案.%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ethods Eight cases of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breast wer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6.The tumor size,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nd ER,PR,Her-2 express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0.33%.The average patientage was 53.75 years.All the 8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hemotherapy.The average tumordiameter was 3.9 cm,with 44% the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ER,PR and Her-2 expression frequency were 10.4%,7.6% and 10.9%,respectively.All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endocrine 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The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3 ~ 72 months,with an average 27.3 months.At the end of follow-up,3 patients were lost to follow-up,and 2 patients died.The remaining 3 patients are still alive.Conclusion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patientsare relative older.Tumor diameter is large,with lowerER,PR,Her-2 positive expression frequency and high AJCC grade.Platinum based chemotherapy regimen may be better.【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4页(P548-551)【关键词】乳腺鳞癌;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作者】方斌;李文涛;翟保平;贾琳娇;司丕蕾;王磊;姚家炳;陈涛【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SC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化生性恶性肿瘤,归属于特殊型浸润性癌[1]。
乳腺癌分期行业专业

取决于检测方法以及是否同时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N3 ,并分出新的ⅢC 期(任何T ,N3M0)
行业专业
17
分期对预后的价值
T、N界定的意义 组合TNM的意义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Commission on Cancer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and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diagnosed in years 2001–2002. Stage 0 includes 30,263; Stage I, 85,278; Stage IIA,43,047; Stage IIB, 17,665; Stage IIIA, 13,983; Stage IIIB, 4,533; Stage IIIC, 6,741; Stage IV, 10,135
锁骨下(即腋窝第三水平)、锁骨上及内乳淋巴结在分期 中的重新界定
受累腋窝淋巴结数量加入分期系统
亚型细化、精确量化
cT=pT
N≠pN
行业专业
2
cT=pT(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
TX 不能评价的原发性肿瘤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DCIS) 导管原位癌 Tis(LCIS) 小叶原位癌 Tis(Paget’s) 不伴肿瘤的乳头Paget’s病
临床分期为IIIA(不含T3,N1,M0)、IIIB、IIIC期患者 (非炎性乳腺癌)应用新辅助化疗后的治疗: 全乳切除+I/II级腋窝清扫:胸壁和锁骨上区域放疗[内乳淋 巴结受累者应同时做内乳区放疗,即使无临床受累证据, 也可考虑内乳区放疗]±延迟性乳房重建 保乳手术+I/II级腋窝清扫:全乳和锁骨上区域放疗(内乳 淋巴结受累者应同时做内乳区放疗)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1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⑴病理诊断报告应尽可能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肿瘤大小(大体或镜下必须有一个肿瘤大小或范围的测量值)、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并存的导管原位癌及所占百分比、有无脉管侵犯、切缘和淋巴结情况等。
还应包括er、pr、her-2以及ki-67等免疫组化检测的情况。
⑵ 应准确判断和定期报告与患者治疗和预后有关的组织病理类型,如粘液癌、管状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
⑶导管原位癌的病理诊断报告应报告核级别(低、中或高级别)和有无坏死(粉刺或点状坏死)、微小钙化部位(仅导管原位癌内,仅正常/良性组织内或两者均有)以及手术切缘情况。
应注意报告取了多少个组织块,是否发现微浸润等。
(4)有关保乳标本的材料和报告,请参考《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⑸若报告癌旁良性病变,应注意按发生乳腺癌风险的不同,明确报告病变名称或类型。
2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2.1一般项目⑴病理号(检索号)。
(2)患者姓名、出生日期(年龄)、性别、床位号和住院号。
(3)手术日期和病理日期。
2.2手术标本(1)左侧和右侧。
⑵手术或标本名称(例如:改良根治术、乳腺局部广切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新辅助化疗后改良根治术标本),对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为确保病理取材准确,建议在新辅助化疗前,先对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做纹身标记。
(3)肉眼可以看到标本(必须描述肿瘤的大小或范围)。
3病理形态学诊断3.1原发灶3.1.1组织学类型包括肿瘤主体的组织学类型和瘤周乳腺组织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建议采用2021版who 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分类。
3.1.2组织学分级根据腺管形成、核形态和有丝分裂图像三项指标,推荐一种改进的Scarf 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3.1.3肿瘤大小若镜下可测量肿瘤最大径时,单位使用毫米(mm)(如肿瘤可以用一个石蜡块全部包埋,镜下测量是最佳选择;如果肿瘤需要多个石蜡块才能包埋,标本的大体测量更为准确)。
03乳腺癌AJCCTNM分期

03乳腺癌AJCCTNM分期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准确评估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医学界引入了AJCCTNM分期系统。
本文将对乳腺癌AJCCTNM分期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AJCCTNM分期简介AJCCTNM分期系统是指美国癌症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制定的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的最新版本。
它通过结合肿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对乳腺癌进行分期,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乳腺癌AJCCTNM分期的内容乳腺癌AJCCTNM分期包括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三个部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1. 肿瘤大小(T)肿瘤大小(T)是评估肿瘤在乳腺组织中的扩散程度的指标。
根据肿瘤大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T0期:没有发现原发肿瘤。
- Tis期:原位癌,即癌细胞位于乳腺导管或乳腺小叶内,没有侵犯周围组织。
- T1期: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
- T2期:肿瘤直径在2-5厘米之间。
- T3期: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或浸润到胸壁或皮肤。
- T4期:肿瘤侵犯胸壁或皮肤,包括炎症性乳腺癌。
2. 淋巴结转移(N)淋巴结转移(N)是指乳腺癌细胞是否已经转移到腋窝淋巴结或其他局部淋巴结的情况。
根据转移情况,可将乳腺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N0期: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期:转移至腋窝淋巴结,但淋巴结团小于2厘米。
- N2期: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团大于2厘米,或转移至乳房下纵隔淋巴结。
- N3期: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或腋动脉淋巴结。
3. 远处转移(M)远处转移(M)是指乳腺癌是否已经扩散到远处器官,如骨骼、肺部、肝脏等。
根据转移情况,可将乳腺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M0期:没有远处转移。
- M1期:有远处转移。
三、乳腺癌AJCCTNM分期的意义乳腺癌AJCCTNM分期对于制定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七版-中文版

A J C C 癌症分期手册严正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仅供内部使用目录鼻咽癌 (1)甲状腺 (1)食管癌 (3)胃癌 (4)小肠肿瘤 (6)阑尾肿瘤 (6)结直肠癌 (7)肛管癌 (8)神经内分泌瘤 (9)肝癌 (10)肝内胆管癌 (11)胆囊癌 (11)肝门胆管癌 (12)远端胆管癌 (13)V ater壶腹 (13)胰腺癌 (14)肺癌 (14)胸膜间皮瘤 (16)骨肿瘤 (17)软组织肉瘤 (18)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它皮肤肿瘤 (18)皮肤黑色素瘤 (19)乳腺癌 (20)外阴癌 (22)阴道癌 (23)宫颈癌 (24)卵巢癌 (25)输卵管肿瘤 (26)子宫体肿瘤 (26)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27)阴茎癌 (28)前列腺癌 (29)睾丸肿瘤 (30)肾癌 (31)肾盂和输尿管肿瘤 (32)膀胱肿瘤 (32)尿道肿瘤 (33)肾上腺肿瘤 (34)淋巴瘤 (35)鼻咽癌注:AJCC癌症分期手册无适用的鼻咽癌分期,本文采用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一方面适合国情,另一方面为支持中国医学事业T1 局限于鼻咽T2 鼻腔、口咽、咽旁间隙T3 侵犯颅底、翼内肌T4 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N0 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证据N1a 咽后淋巴结转移N1b 单侧Ⅰb、Ⅱ、Ⅲ、Ⅴ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 cmN2 双侧Ⅰb、Ⅱ、Ⅲ、Ⅴ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 cm,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N3 Ⅳ、Ⅴb区淋巴结转移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淋巴结转移)Ⅰ期T1N0M0Ⅱ期T1N1a~1bM0,T2N0~1bM0Ⅲ期T1~2N2M0,T3N0~2M0Ⅳa期T1~3N3M0,T4N0~3M0Ⅳb期任何T、N和M1甲状腺原发灶注:所有的分类可再分为:S:单个病灶,m:多发病灶(以最大的病灶确定分期)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T1:局限于甲状腺内的肿瘤,最大径小于或等于2cmT1a: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小于或等于1cmT1b:肿瘤局限于甲状腺,最大径大于1cm但小于或等于2cmT2: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大于2cm,小于或等于4cmT3: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大于4cm,或者任何大小的肿瘤伴有最小程度的腺外浸润(如侵犯胸骨甲状肌或甲状腺周围软组织)T4a:较晚期的疾病。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诊断

前言
• 新辅助治疗旳临床意义
₋ 能够缩小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转移旳腋窝淋巴结,使局部晚期不能手术旳乳腺癌 可进行手术治疗,使不能进行保存乳房手术旳患者有保存乳房旳手术机会;
₋ 能够提供宝贵旳体内肿瘤化疗敏感性旳信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帮助判断 患者预后;
₋ 能够克制手术中肿瘤细胞旳转移活性和手术后微转移肿瘤细胞旳迅速生长。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前言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主要内容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标本旳取材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标本旳评估 新辅助化疗后旳病理诊疗报告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主要内容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标本旳取材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标本旳评估 新辅助化疗后旳病理诊疗报告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标本旳取材
Adriana D. Corben, MD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实质变化
Adriana D. Corben, MD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实质变化
Fang Fan.The Open Pathology Journal,2023,3,58-63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无癌细胞,伴化疗后变化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旳变化
Fang Fan.The Open Pathology Journal,2023,3,58-63
无癌细胞,伴化疗后变化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旳变化
Fang Fan.The Open Pathology Journal,2023,3,58-63
Fang Fan.The Open Pathology Journal,2023,3,58-63
乳腺癌TNM分期(2009年AJCC第七版)

乳腺癌TNM分期(2009年AJCC第七版)1. 原发肿瘤(T)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Tis 导管原位癌Tis ⼩叶原位癌Tis 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分类。
T1 肿瘤最⼤直径≤2cmT1mic 微⼩浸润癌,最⼤直径≤0.1cmT1a 肿瘤最⼤直径>0.1cm, 但≤0.5cmT1b 肿瘤最⼤直径>0.5cm, 但≤1cmT1c 肿瘤最⼤直径>1cm, 但≤2cmT2 肿瘤最⼤径⼤>2cm, 但≤5cmT3 肿瘤最⼤径>5cmT4 ⽆论肿瘤⼤⼩,直接侵及胸壁或⽪肤T4a 肿瘤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T4b 乳腺⽪肤⽔肿(包括橘⽪样变),或溃疡,或不超过同侧乳腺的⽪肤卫星结节T4c 同时包括T4a和T4bT4d 炎性乳腺癌2. 区域淋巴结(N)NX 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例如曾经切除)N0 区域淋巴结⽆转移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N2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N2b 仅临床上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N3 同侧锁⾻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或同侧锁⾻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N3a 同侧锁⾻下淋巴结转移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N3c 同侧锁⾻上淋巴结转移3. 远处转移(M)Mx 远处转移⽆法评估M0 ⽆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4. 临床分期0期 TisN0M0I期 T1N0M0IIA期 T0N1M0 T1N1M0 T2N0M0IIB期 T2N1M0 T3N0M0IIIA期 T0N2M0 T1N2M0 T2N2M0 T3N1,2M0IIIB期 T4N0M0, T4N1M0,T4N2M0IIIC期任何T,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 “临床上发现”指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临床体检或⾁眼可见的病理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期(AJCC,第七版)
T——原发肿瘤(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is(DCIS)导管内原位癌
Tis(LCIS)小叶原位癌
Tis(Paget′s)乳头Paget′s病与浸润癌或乳腺实质的原位癌不同。
与Paget′s病有关的乳腺实质的肿瘤根据实质病变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类,此时应对Paget′s病加以注明。
T1 肿瘤最大径≤2cm
T1mi肿瘤的最大径≤0.1cm
T1a 肿瘤的最大径>0.1cm,且≤0.5cm
T1b 肿瘤的最大径>0.5cm,≤1.0cm
T1c 肿瘤的最大径>1.0cm,≤2.0cm
T2 肿瘤的最大径>2 0cm,≤5.0cm
T3 肿瘤的最大径>5.0cm
T4 任何体积的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结节)
T4a 侵犯胸壁,单纯的胸肌受浸润不在此列
T4b 没有达到炎性乳癌诊断标准的皮肤的溃疡和/或卫星结节和/或水肿(包括橘皮样变)
T4c 同时有T4a和T4b
T4d 炎性乳腺癌
N—区域淋巴结(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p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先前已切除或未切除)
N0 无区域淋巴结
pN0 无组织学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阴性
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阳性,肿瘤灶≤0.2mm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阴性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阳性
N1 可活动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
pN1微转移;或转移至1-3个腋淋巴结;和/或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pN1mi 微转移(瘤灶大于0.2mm和/或多于200个细胞,但小于或等于2.0mm)
pN1a 1-3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大于2.0mm
pN1b 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
pN1c 1-3个腋淋巴结,同时有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
N2 融合或固定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pN2 4-9个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N2a 同侧腋淋巴结融合或固定
pN2a 4-9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瘤灶大于2.0mm)
N2b 临床发现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pN2b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Ⅲ组)转移,伴或不伴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临床发现的Ⅰ、Ⅱ组腋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pN3 10个及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或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伴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N3a 转移至同侧锁骨下淋巴结
pN3a 转移至10个或更多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瘤灶大于2.0mm);或转移至锁骨下淋巴结
N3b 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
pN3b 转移至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伴一个或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多于3个腋淋巴结转移,伴临床未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的内乳微转移或大转移。
N3c 转移至同侧锁骨上淋巴结
pN3c 转移至同侧锁骨锁骨上淋巴结
M—远处转移(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M0无远处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
cM(i+)无转移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但通过分子检测或镜检,在循环血、骨髓或非区域淋巴结发现小于或等于0.2mm的病灶
M1经典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能发现的远处转移灶和/或组织学证实的大于0.2mm的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