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银圆十珍图示说明
中国钱币珍品纪念章III

中国钱币珍品系列纪念章第三系列目录珍III-10-1 咸丰六年上海银币一两铜镀银直径40毫米1999年6月清咸丰六年(1856),上海外商擅自决定以墨西哥鹰洋代替本洋为记账货币,並釐定二者间之比价。
上海道懾於外商壓力,同意墨西哥鹰洋在上海流通,并制定三家商号(郁森盛,王永盛,经正记)兑换鹰洋;同时,制定这三家商号仿外国银圆形制铸造地方货币银圆,史称“上海银饼”,计有一两,五钱两种币制。
上海银饼正背各镌汉文16各字(双面合?2个字),创我国铸币单枚字数最高纪录。
该币铸工粗糙,产量较低,无法与当时充斥市场的外国银元相抗衡,流通不到半年即退出市场,故传世稀少,其中“银匠平正造”存世真品据说不足三枚。
珍III-10-2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反版)铜镀银直径40毫米2000年4月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用购于英国伯明翰希登公司的造币机器铸造的“光绪元宝”,是中国最早利用近代造币技术制造的银币。
这套银币分五等币值,正面中央镌汉,满文“光绪元宝”,外环英文“广东省”及币值,左右分列花星;背面中央镌蟠龙,外围上,下分镌汉文“广东省造”及币值。
其时流通与广东的外国银圆每枚含银七钱二分。
“光绪元宝”最初计划含银七钱三分,以加强号召力。
后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将造成白银外流,遂将比重改为与外银一致。
清廷番定时,又认为样币正面洋文围绕光绪帝号,“体制尚有未合”,令正面一律用汉文,改镌英文与背面。
故番定前的两种版式银币俗称“七三番版”和“七二番版”,亦称“反版”,仅铸少量样币,未得流通,存世极罕,为珍稀币中的名品。
珍III-10-3 二十三,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铜镀银直径40毫米2001年2月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安徽省向德国购置全套造币设备,随机附有德商试机的“二十三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样币。
该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汉,满文“光绪元宝”,并镌有“T.A.S.C”4个字母,代表英文“大清安徽银币”;上下分镌“二十三年安徽省造”及“库平七钱二分”,左右分列花星。
袁大头版别大全

大头版别(一)所谓的袁大头银圆是正面镌有袁世凯侧面像、背铸嘉禾图银圆的俗称。
它是民国北洋政府1914年(民国三年)二月公布的《国币条例》所确定的国币,在中国银元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袁大头银圆的产生背景清末,朝廷对外不能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外国币在中国行用,失去了货币自主权。
对内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长官为增强各自的财力及扩充军事力量也纷纷制造和发行货币,货币金融十分紊乱。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主张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着手定币制。
不久,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扶植下,迫使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四月一日让位,故币制问题未及整顿。
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有3个原因促使北洋政府实行币改:一是孙中山虽辞去临时大总统,但出于救国救民之心,于1912年8月24日应袁世凯之邀,进京与袁世凯先后谈话1 3次。
同年12月3日孙中山发出“创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的通电。
二是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熊希龄、农商总长张謇等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在市场上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而且各有各的流通范围,规格不一,折算繁琐,对收税、发饷、交换都有不便,市面恐慌,民众积怨,也主张实行币改。
三是袁世凯为了解决军费,也需要借助于货币,并趁机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来提高他的政治地位。
民国元年七月十五日,北洋政府设立了币制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拟定币制改革方案。
民国二年一月十四日,又拟定了币制委员会章程并调整了组成人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争论,熊希龄内阁于1914年1月17日提出了银本位制统一币制方案。
本位可供选择者有四,即金银复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银本位。
1914年2月7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要点是: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
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但于一定期限内,认为与国币壹圆有同一之价格。
国币以壹圆银币为主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后改为银89,铜11)铸造后总重量为七钱二分。
银元纪念币大全(建议收藏)

银元纪念币大全(建议收藏)民国十七年张作霖纪念币正面:张作霖文装正面像,上为“大元帅纪念币”。
背面:中为双旗交叉,上为“中华民国十七年”,下为英文一元。
此币颇为稀见。
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纪念币正面:张作霖正面军装像,上镌“陆海军大元师”6字。
背面:中为龙凤黼黻图案,上为“纪念币”,下为英文一元,两旁大花饰。
此币发现极少。
民国十六年张作霖纪念币正面:张作霖正面军装像,上为“中华民国十六年”。
背面:中为龙凤黼黻图案,上为“纪念币”,下为英文一元,两旁大花饰。
此币发现极少。
民国十五年张作霖纪念币正面:张作霖正面军装像,上为“陆海军大元帅”。
背面:中为“纪念”字,上为“中华民国十五年”,下为英文一元,两旁有花饰。
该币发现不多,1997年3月9日上海首届银币拍卖会上以40万元成交。
褚玉朴纪念币此币系褚玉朴为河北省督军周年之纪念币。
正面:褚玉朴着军装正面像。
背面:中间为双旗交叉,四周为“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十日周年纪念”。
段祺瑞执政纪念币正面:段祺瑞半身像,上有“中华民国执政纪念币”字样。
背面:中间为“和平”2字,两侧嘉禾。
民国十二年龙凤壹圆小字版银圆以上两种币面因有龙、凤图案,难免有帝皇色彩,故未被当局采用。
民国十二年龙凤壹圆大字版银圆民国12年(1923年)天津造币厂铸样币。
此币铸造背景和正面图案,钱币学界颇有争议。
经查考鲁迅先生的日记,现已能确证“十二章图案”系鲁迅先生会同许寿棠(即季市)、钱稻孙3人共同设计,原拟作国徽的图案,现铸制在本币正面。
设计过程介绍如下:鲁迅先生于1912年2月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到南京教育部任职。
不久,教育部随政府进北京。
同年5月鲁迅先生抵京,即在教育部报到,直至8月才任命鲁迅先生为检事,随后改任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当时总统府决定由鲁迅、许寿棠(即季市)、钱稻孙三人同拟国徽图案。
3人接到任务后,即积极研究,共同设计一幅古为今用的十二章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能、献,并将涵义逐一解释于后……以上事例都可从1912年8月28日鲁迅先生的日记和1913年2月当时教育部编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文犊录要)栏中《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中得到证实。
袁大头的鉴别知识

袁大头的鉴别知识袁大头的鉴别知识奉天造币厂始造后改产铜元,于1926年至1929年间恢复生产银圆总产量为1915万枚,均为“3年版。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
于民国三年(1914)2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现在由造币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由于袁大头银元铸造的时间长,参与铸造的造币厂多,因此,存世的袁大头银元的版别是非常多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首先说1914年袁大头银元的版别就和其他年份都不一样,1914年袁大头银元的正面图案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上面的文字是:“中华民国三年”,在“年”字的后面没有“造”,其他年份的袁大头银元的“年”字后面都加上了一个字“造”。
虽然古银币目前行情不错,但是收藏不到的朋友也不需要过多灰心,毕竟这种东西是需要经济实力和运气都匹配了才能够收藏到的。
如果本身比较倾向于收藏有潜力的藏品的话,去看看其他的就好了。
最后,如果有机会收藏光绪元宝的话,一定要注意先确定好真假再出手,毕竟这一出手就是几百万的事,不是小数目,要慎重再慎重。
随着袁大头的市场的日益火爆,升值极快,升值幅度极大的便是钱币,而“光绪元宝”则变成了藏友手中投资新贵,也因为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而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是钱币收藏世界,知名度极大的一种,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渐渐地成为古玩市场的新一代新星。
不过还是得提醒藏友: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近代机制袁大头经历百年沧桑,大多表面都有自然氧化层,富有层次感而且沉着老道,伪品袁大头短时间做旧包浆,显得没有层次感,浮浅不老道,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区分的。
中国铜元十大珍介绍

中国铜元十大珍介绍我国的铜元史,一般认为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创铸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止,历时五十年。
五十年中生产的铜元数量极其巨大,版式极为复杂,其中不乏珍贵的品种。
过去的钱币界对于中国铜元中享有盛名的大珍品,它们分别为:“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个(币中的“个”字为繁体)”、“奉天中花十文”、“四川光绪当三十”、“广西光绪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文”、“袁像大面型十文”、“哈尔滨兵舰壹分”。
以下让本人分别介绍一下:一.【安徽方孔十文铜元】仅见红铜质。
币面中央凿一方孔,孔外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安徽省造”,下缘铸“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满文“宝皖”;背面方孔外为龙图(俗称“立龙”),上缘铸英文纪地“安徽”,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梅花星”。
安徽省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安庆银元局内开铸铜元。
安徽方孔十文铜元系安徽铜元中的初铸品。
这枚铜元的铸造情况,在现存档案中尚未见到明确记载。
不过,根据它存世极稀及制作精美的特点,人们便将其定为试铸样币。
它之所以未被发行,很可能是因为中间凿有方孔,制造时容易损坏机器和颇费工时的缘故。
这一点,在直隶总督李鸿章《机铸制钱亏损工本无法筹补》的奏折中,可以获得间接证明。
其奏略云:“查阅造成制钱,字画轮廓均尚清楚,惟机器时有损坏,极费工力。
缘西洋造钱,系属平面,中无方孔,压成较易。
今以西洋机器造中国钱式,须另添打眼挺杆,由钱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钱孔。
地位殊窄,撞力过大,挺杆上下与钱模互相磨触,最易伤损。
每日每座机器,模撞修换数次及十数次不等。
人工既费,成数亦少。
二.【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黄铜质。
正面中央铸满文“宝宁”,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江南省造”及干支纪年“甲辰”,下缘铸“每元当制钱二十文”;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飞龙”,外环铸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江南”,下缘铸英文纪值“二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
袁大头鉴别

民国三年袁大头背面(天津版)
民国三年袁大头背面(三角圆)
“袁大头”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袁世凯戎装左侧面像,民国 3 年版的上 方为“中华民国三年”,民国 8、9、10 年版的为“中华民国*年造”;背面 图案均是两株交叉的稻穗,中央为“壹圆”、“中圆”(伍角)、“贰角”、 “壹角”字样,后几种上方分别有“每二枚当一圆”、“每伍枚当一圆”和 “每十枚当一圆”的字样; 该系列币分别重 26. 克、 6 13. 克、 3 克和 2. 3 5. 6 克;成色分别为 89%、84.5%、80.4%和 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 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袁大头
百科名片
民国三年袁大头正面 袁大头: 辛亥革命以后,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 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 当时,为了巩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 于是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是年(民国 3 年,即 1914 年),制定了“中 华民国国币条例”,于是大量收购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 分厂按规格、重量等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大清银币” 等银币,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 10 余种“袁 大头”机制银币(民国 3 年、8 年、9 年、10 年等)。 目录 详细信息 历史意义 主要版别 鉴别妙招鉴别方法 常见假币类型 详细信息 历史意义 主要版别
极为罕见的中国近代银币十大珍品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
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
中国近代银币十大珍品,基本都是机制银币,而机制银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曾经流通和使用了一百多年。
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形形色色的银币,包括本国制造的各种银币,还有几十种在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的外国银币,品种共计达九百多种。
银币的流通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各种传播媒介中评论钱币收藏和投资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几乎都是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各种现代币,尤其是以近几年发行的流通纪念币为多。
而介绍我国近代银币珍品投资的文章,却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
近代银币虽然没有经过人为的炒作,但价格却一直稳步攀升,表现出良好的保值增值功能,其潜在的投资价值不可低估。
下面小编介绍一下近代银币十大珍品,希望对钱币收藏爱好者会有所帮助。
1、上海一两银币:同治6年(公元1867年)铸,系上海工部局向香港造币厂定制的试铸品。
上海工部局壹两银币(有射线)样币,直径:39mm,重量:36.8克,铸工精美。
钱币界最早对“上海壹两”进行考证而有具体结果的是中国机制铜币大师伍德华(Tracey Woodward)。
他在1922年开始注意此币,至1937年发表研究心得,期间费时近十五年。
其结论是“上海壹两”(Shanghai One Tael)是误写,应该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词是指秤量单位,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两”,并非只要在上海行用。
目前存世量极少,参考估价为15~25万元人民币。
2、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反版:光绪15年(公元1889年)铸,因其“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遭到清廷大臣的非议而未能发行流通,存世不足10枚。
两广总督张之洞采纳英国汇丰银行的建议,停铸七三反版银币,改铸七二反版银币。
该银币正面点圈内为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外围为英文。
铜元大十珍小十珍

铜元大十珍小十珍
一、铜元大十珍
1.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一级 20万元
2.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一级 30万元
3.安徽九星十文开国纪念币一级无定价
4.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一级 20万元
5.吉林光绪通宝辛丑二十个一级 30万元
6.奉天光绪元宝中花十文红铜元一级 15万元
7.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文一级15万元
8.江西辛亥大汉铜币一级 10万元
9.民国十九年哈尔滨军舰一分一级 25万元
10.袁像大面型共和国纪念十文一级 15万元
二、铜元小十珍
1.“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一级 10万元
2.“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一级 10万元
3.“汴”字大清铜币二文二级 4万元
4.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一级 8万元
5.大清铜币中圆孔双花二文二级 5万元
6.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二级 5万元
7.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壹枚(山西)二级 5万元
8.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一级 8万元
9.中华民国双旗嘉禾伍百文(河南)二级 4万元
10.民国廿五年制中心“津”字嘉禾拾枚一级 6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银圆十珍图示说明
民国银圆铸造历时24年(1912年—1935年),当时民国政府在国内设置的造币厂有17家:天津、南京、上海、西藏、新疆、台湾、福建、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云南、甘肃、安庆;代铸的国外厂家有:日本、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等5个国家。
民国银圆铸造厂家多,版别复杂,目前价格在万元以上的有106个版别。
现将排列前十位的珍品予以介绍,供收藏爱好者参考。
一、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嘉禾壹圆银币。
该币是天津造币厂1929年铸造。
正面为孙中山西服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八年”;背面采用袁像民国三年壹圆银币嘉禾图案,制作精美,存世量极少,目前估价100万元人民币。
二、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维安纳版壹圆银币。
该币是奥地利维安纳造币厂1929年设计铸造。
正面为孙中山正面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八年”;背面为三帆船航海图案,面值壹圆雕刻草稿币,是一种存世罕见的孙中山像银币,并不是最终的定稿样币,此币甚為珍罕,目前估价100万元人民币。
此银币重26.72克、直径39mm、厚2.5mm、实物如图所示。
三、 民国十五年孙中山像壹圆银币。
该币是广州造币厂1926年铸造。
正面为孙中山正面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五年”;背面为稻穗图案,重27.0g,直径38mm.面值壹圆,据说存世仅数枚。
目前估价80万元人民币。
四、 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本位壹圆银币。
该币是上海中央造币厂1932年铸造。
正面为孙中山左侧面肖像,上书“中华民
国二十一年”;背面为双帆船航海图案,上书“金本位币壹圆”,目前估价80万元人民币。
五、 民国二十四年孙中山像壹圆银币。
该币是1935年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
当年正值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规定纸币为法定货币,大量回收白银,银圆不再为合法通货。
试铸后不久即停铸。
由于铸造时间很短,存世量多为样币。
正面为孙中山左侧面肖像,上书“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背面为双帆船航海图案,重26.4g,直径38.5mm,面值壹圆。
是年,目前估价60万元人民币。
六、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地球双旗壹圆银币。
该币是天津造币厂1929年铸造。
正面为孙中山西服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八年”;背面为地球双旗图案,面值壹圆,目前估价60万元人民币。
七、中华民国十一年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壹圆银币。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湖南造币厂铸造发行。
铸额很小。
银币正面为赵恒锡左侧面肖像,上书“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币”,下书“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月一日”,面值壹园;背面为双旗图案,目前估价30万元人民币。
八、民国元年袁世凯像开国纪念币。
该币是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造币厂试铸。
正面袁世凯正面肖像,上书“中华民国”,下书“开国纪念币”;背面嘉禾图案,面值壹园,光边。
重27.0g,直径39mm.
此币旧著多称为“程德全纪念币”。
民国元年1月,“程德全”仅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总长,后复任江苏省都督,尚不达铸“开国纪念币”之条件。
又考证程的形象:留山头胡,而此币人像留络腮胡,与其截然两致。
鉴此,此币当系袁世凯无疑!与袁的地位形象相符。
当年因袁世凯未肯南下就任,此币并未正式铸造发行。
齿边,二级。
目前估价30万元人民币.
九、 孙中山像无纪年壹圆银币。
该币是南京造币厂1927年铸造。
一说面膜系英国伯明翰西登造币厂代铸。
祥代考。
是品因头过高。
币缘无纪年文字,故未采用。
正面为孙中山正面肖像;背面为嘉禾壹圆图案。
重21.6g,直径37.1mm.目前估价30万元人民币。
十、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签字版壹圆银币。
该币是杭州造币厂1929年铸造。
正面为孙中山左侧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八年”,右下角有意大意设计雕刻师鲁•乔治L.Gionci英文签字;背面为三帆船航海图案,面值壹圆,目前估价30万元人民币。
编者注:文中所载币图均为网络和《中国银币图录》中转帖。
不保证是真品。
仅供参考。
老外行2011-1-18著於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