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归纳:
考点解析
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放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五计划”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工人、技术人员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在这期间建立起来。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2014年中国近代史常考简答题及论述题21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1950年以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采取了引向社会主义的多种方式,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只有实行农业合作化来规模性增产农产品,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和方针?(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就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即干个体的积极性和要求合作的积极性)“趁热打铁”,不待农村发生剧烈两极分化,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pt课件

3.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
4.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 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 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 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 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0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东北地区成为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地区2.三大改造(1952-1956)(1)措施: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2)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系、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02全面建设时期(1956)1.中共八大(1956.9)(1)背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了(2)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评价: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总路线与两大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3.大跃进运动4.人民公社化运动03文革时期1956-1976二十年间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2)注意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3)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4)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5)要勇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6)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键词:过渡时期; 总路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
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
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
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

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了解历史,才能借鉴将来,考研政治学问点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考研政治史纲和毛中特部分交叉重叠的重要内容,由于考研政治真题中很有可能会消失,因此历年考生都会对该点进项深化分析讨论,我们为大家梳理下相关学问。
下面是我整理的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相关学问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背景(关注指数★★★):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部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的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进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熟悉。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关注指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考研政治《考研政治学问点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3、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进展的客观要求(关注指数★★★★):(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定要求(2)三大改造具有历史必要性,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
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如何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
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
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
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并强调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中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二是实现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当时称“两翼”或“三改”。
总路线的两大任务之间即“一体两翼”或“一化三改”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三改”)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步骤和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两者密不可分。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与特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把解放初期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成为基本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工业化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革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变革的完成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因此,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
所以,总路线两大任务的紧密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并举的思想,这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鲜明特点。
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与局限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意义
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或大幅度超额完成,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发行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局限性
(1)时间上,对文化的落后中性,以及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没有一百年完不成。
因此在执行上出现了更大念头,用4年完成,但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2)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估计严重,片面夸大其消极作用,贬低其积极万分,造成经济成分过于单一,衽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
六、三条经济建设路线的比较
1、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1)过渡时期总路线:
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该路线。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中共制定该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
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3、原则: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