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

合集下载

人体躯干骨实验报告(3篇)

人体躯干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人体躯干骨的组成和各骨的名称。

2. 掌握躯干骨的结构特点,了解其功能。

3. 通过解剖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人体躯干骨主要由脊柱、胸骨和肋骨组成,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人体的中轴骨骼,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

三、实验器材1. 人体躯干骨骼模型2. 解剖刀3. 解剖剪4. 显微镜5. 生理盐水6. 记录本7. 针线四、实验步骤1. 观察脊柱(1)观察脊柱的整体形态,了解其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组成。

(2)观察椎骨的结构特点,包括椎体、椎弓、椎间孔等。

(3)观察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

(4)观察脊柱的生理弯曲及其意义。

2. 观察胸骨(1)观察胸骨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其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

(2)观察胸骨与肋骨的连接方式。

3. 观察肋骨(1)观察肋骨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其由肋骨体和肋骨头组成。

(2)观察肋骨与胸骨的连接方式。

(3)观察肋骨与椎骨的连接方式。

4. 解剖实验(1)在人体躯干骨骼模型上,用解剖刀和剪刀解剖脊柱、胸骨和肋骨。

(2)观察各骨的内部结构,包括骨髓、骨膜、血管等。

(3)观察脊柱、胸骨和肋骨的连接方式。

5. 观察结果记录(1)记录脊柱、胸骨和肋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2)记录脊柱的生理弯曲及其意义。

(3)记录胸骨和肋骨的连接方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脊柱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组成,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

脊柱的生理弯曲有助于减轻身体重力对脊柱的冲击,提高运动效率。

2. 胸骨胸骨位于胸前部,与肋骨相连,构成胸廓。

胸骨和肋骨共同保护心脏、肺等重要器官。

3. 肋骨肋骨是胸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胸骨和椎骨相连,构成胸廓。

肋骨的形状和连接方式有利于保护胸内脏器,并参与呼吸运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熟悉了人体躯干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脊柱、胸骨和肋骨相互连接,构成人体的中轴骨骼,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

了解躯干骨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骨骼系统,提高健康意识。

解剖研究骨的实验报告(3篇)

解剖研究骨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解剖学基本知识,包括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分类。

3. 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骼组织的微观结构,理解骨的生长、修复和代谢过程。

二、实验原理骨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具有支撑、保护、运动和造血等功能。

骨组织由骨细胞、骨基质和血管等组成。

骨细胞是骨组织的主体,骨基质是骨细胞分泌的有机和无机物质,血管负责骨的营养供应。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标本、显微镜、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器材: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解剖盘、解剖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骨骼标本:观察骨骼的整体形态、大小、位置和连接方式。

2. 切片制作:将骨骼标本切成薄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显微镜观察:a. 骨组织结构观察:观察骨细胞、骨基质和血管的微观结构。

b. 骨生长和修复观察:观察骨生长板、骨膜和骨折修复等结构。

c. 骨代谢观察:观察骨细胞的代谢活动和骨基质的矿化过程。

4. 结果记录:记录观察到的骨骼结构和功能特点。

五、实验结果1. 骨骼形态和结构:a. 骨骼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b. 长骨具有骨干、骨端和骨膜。

c. 短骨具有圆柱形、立方形和锥形等形态。

d. 扁骨具有扁平和板状等特点。

e. 不规则骨具有复杂形态,如脊椎骨、肋骨等。

2. 骨组织结构:a. 骨细胞:包括骨原细胞、骨母细胞和骨细胞。

b. 骨基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

c. 血管:骨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负责骨的营养供应。

3. 骨生长和修复:a. 骨生长板:位于骨干两端,负责骨的生长。

b. 骨膜:位于骨干表面,负责骨的生长、修复和营养供应。

c. 骨折修复:骨折后,骨膜中的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形成骨痂,修复骨折。

4. 骨代谢:a. 骨细胞分泌有机质和无机质,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b. 骨基质的矿化过程,使骨具有坚硬的特性。

六、实验讨论1. 骨骼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支撑、保护、运动和造血等。

实验报告全身骨骼观察(3篇)

实验报告全身骨骼观察(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 了解骨骼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3. 掌握骨骼系统的解剖学知识。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模型、骨骼图谱、解剖学图谱;2. 实验用具:解剖镊、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针、放大镜、记录本。

三、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概述(1)人体骨骼系统由206块骨骼组成,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两部分;(2)中轴骨包括颅骨、脊柱和骨盆;(3)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2. 骨骼系统结构观察(1)颅骨:观察颅骨的组成,包括颅盖骨、颅底骨和颅腔;观察颅骨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观察颅骨的连接方式,如缝、骺和关节。

(2)脊柱:观察脊柱的组成,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观察脊柱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观察脊柱的连接方式,如椎间盘、椎间关节和韧带。

(3)骨盆:观察骨盆的组成,包括髋骨、骶骨和尾骨;观察骨盆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观察骨盆的连接方式,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

(4)上肢骨:观察上肢骨的组成,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观察上肢骨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观察上肢骨的连接方式,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关节和指关节。

(5)下肢骨:观察下肢骨的组成,包括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观察下肢骨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观察下肢骨的连接方式,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跖关节和趾关节。

3. 骨骼系统功能观察(1)支持功能:骨骼系统为人体提供支撑,使身体保持直立;(2)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协同工作,实现人体运动;(3)保护功能:骨骼保护内脏器官,如颅骨保护大脑、脊柱保护脊髓;(4)造血功能:红骨髓位于骨骼中,负责产生红细胞和血小板;(5)储存功能:骨骼储存矿物质,如钙、磷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人体骨骼模型和图谱,我们掌握了骨骼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形态;2. 通过观察骨骼的连接方式,我们了解了骨骼与肌肉的协同作用;3. 通过了解骨骼的功能,我们认识到骨骼系统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

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

实验三全身骨[实验内容]观察全身各骨。

[实验目的](一) 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二) 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

(三)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颅骨、椎骨、胸骨、肋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标本,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完整颅骨及其分离标本。

[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上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上肢骨,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锁骨上肢带骨肩胛骨上肢骨肱骨自由上肢骨桡骨尺骨手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图2-3-1 锁骨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锁骨(图2-3-1)①呈“∽”形,无骨髓腔,位于胸廓的前外上方,分为“一体两端”。

②锁骨内侧端粗大,呈圆柱状,称胸骨端,其末端为胸骨关节面,与胸骨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呈扁平状,称肩峰端,其末端有肩峰关节面,与肩峰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③锁骨内侧2/3 凸向前,外侧1/3 凸向后。

④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2)肩胛骨(图2-3-2)①呈倒“△”形,位于胸廓的后外上方,第2到第7肋之间,为扁骨,可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

②两个面:腹侧面,称肩胛下窝,与肋骨相邻。

背侧面,有一自内下向外上方的横行隆起,称肩胛冈,其向外延续为肩峰,肩峰内侧有肩峰关节面,与锁骨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肩胛冈上、下分别有一浅窝,称冈上窝和图2-3-2 肩胛骨冈下窝。

③三个缘:上缘锐薄,近似水平位,自内侧角达喙突根部,外侧端有一切迹称肩胛切迹。

内侧缘(亦称脊柱缘)锐薄,始于内侧角,终于下角。

外侧缘(亦称腋缘)肥厚而微凹,自关节盂下缘达下角。

④三个角:上角位于上缘与脊柱缘的会合处,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水平。

外侧角肥厚,位于上缘与腋缘的会合处,此角外侧面有梨形的浅窝,称为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人体解剖实验报告骨学(3篇)

人体解剖实验报告骨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掌握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熟悉骨骼的连结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标本、骨骼模型、骨骼图谱。

2. 实验用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解剖针、解剖镜等。

三、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1)骨骼系统由骨骼和骨连结两部分组成。

(2)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四肢骨骼。

2. 中轴骨骼(1)头骨:包括颅骨和面骨,颅骨由8块骨组成,面骨由14块骨组成。

(2)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共有26块椎骨。

(3)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1块胸骨组成。

(4)骨盆:由2块髋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

3. 四肢骨骼(1)上肢骨骼: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2)下肢骨骼: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和趾骨。

4. 骨的命名与形态(1)骨的命名:根据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功能等因素命名。

(2)骨的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骨的结构: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

5. 骨的连结方式(1)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直接相连,如颅骨之间的缝连结。

(2)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通过骨连结器官相连,如关节、半关节、纤维连结等。

6. 骨的临床意义(1)支撑身体:骨骼系统为身体提供支撑,保持身体形态。

(2)保护内脏:骨骼系统保护内脏器官,如颅骨保护大脑。

(3)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协同工作,实现人体运动。

(4)造血功能: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骨骼标本,了解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 观察骨骼模型,掌握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观察骨骼图谱,了解骨骼的连结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4. 利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进行骨骼的解剖实验。

5. 在解剖过程中,注意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和连结方式。

6. 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人体骨头解剖实验报告(3篇)

人体骨头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结构。

2. 观察骨骼的形态和功能。

3. 掌握骨骼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骨骼标本2. 解剖器械: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3. 实验图谱和教材五、实验方法1. 观察骨骼标本的整体结构。

2. 分别对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进行解剖观察。

3. 记录骨骼的名称、形态、位置和功能。

六、实验内容(一)颅骨1. 观察整体结构:颅骨由23块骨头组成,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

颅盖主要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颅底由蝶骨、筛骨、颞骨和额骨等组成。

2. 解剖观察:- 额骨:位于颅前部,呈三角形,保护大脑。

- 顶骨:位于颅顶部,呈扁平形,保护大脑。

- 颞骨:位于颅侧部,呈三角形,保护大脑和听觉系统。

- 枕骨:位于颅后部,呈扁平形,保护大脑。

3. 功能:颅骨主要起到保护大脑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二)躯干骨1. 观察整体结构:躯干骨由51块骨头组成,分为脊柱、胸骨和肋骨三部分。

2. 解剖观察:- 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组成,保护脊髓。

- 胸骨:位于胸前部,呈长方形,保护心脏和肺部。

- 肋骨:12对,保护胸腔器官。

3. 功能:躯干骨主要起到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和参与呼吸运动的作用。

(三)四肢骨1. 观察整体结构:四肢骨由126块骨头组成,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两部分。

2. 解剖观察:- 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 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3. 功能:四肢骨主要起到支持身体、参与运动和平衡身体的作用。

七、实验结果1. 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2. 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共同构成人体的骨架。

3. 通过解剖观察,掌握了骨骼的名称、形态、位置和功能。

八、实验心得1. 人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

关于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人体解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1)观察脊柱的形态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了解其形态特征和功能。

(2)观察骨盆的形态结构,包括髂骨、坐骨、耻骨和骶骨,了解其形态特征和功能。

(3)观察四肢骨的形态结构,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了解其形态特征和功能。

2. 关节系统(1)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了解其功能。

(2)观察躯干关节,如颈椎关节、胸椎关节、腰椎关节、骨盆关节等,了解其功能。

(3)观察四肢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了解其功能。

3. 肌肉系统(1)观察躯干肌肉,如胸大肌、背阔肌、腹直肌等,了解其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上肢肌肉,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了解其起止点和功能。

(3)观察下肢肌肉,如股四头肌、臀大肌、腓肠肌等,了解其起止点和功能。

4. 神经系统(1)观察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保护措施。

(2)观察脊神经的分布,了解其功能。

(3)观察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分布,了解其功能。

5. 消化系统(1)观察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消化过程。

(2)观察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消化过程。

6. 呼吸系统(1)观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呼吸过程。

(2)观察肺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呼吸过程。

7. 循环系统(1)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血液循环过程。

(2)观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布,了解其功能和血液循环过程。

8. 泌尿系统(1)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泌尿过程。

(2)观察肾上腺、胰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功能和泌尿过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人体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正常人体解剖学之四肢骨骼

正常人体解剖学之四肢骨骼
前臂外侧,一体两端(长骨特点) ①上端细小: 桡骨头(环状关节面—肱骨小头) 桡骨颈 桡骨粗隆 (桡骨颈的内下方的一粗糙隆起) ②体:三棱柱形 ③下端粗大: 尺切迹(桡骨下端的内侧关节面) 桡骨茎突(桡骨下端的内侧突出) 腕关节面
尺骨
前臂内侧,一体两端(长骨特点) ①上端粗大:滑车切迹 切迹上下方—鹰嘴、冠突 冠突 前下方隆起——尺骨粗隆 外侧关节面——桡切迹 ②体:三棱柱形 ③下端:尺骨头、尺骨茎突 (尺骨头后内侧)
下肢带骨(髋骨)
髋臼、闭孔 (1)髂骨(后上方) 髂骨翼、髂嵴、髂结节 髂前上(下)棘、 髂后上(下)棘 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形成关节) 髂窝 (2)坐骨(后上方) 坐骨结节、坐骨棘 坐骨大小切迹、坐骨支 (3)耻骨(前下方) 耻骨体 耻骨上下支 耻骨联合面(连接两侧耻骨) 耻骨结节
肱骨(一体两端)
③下端: 内侧髁: (内上髁、肱骨滑车 ---尺骨的滑车切迹) 外侧髁: (外上髁、肱骨小头 ---桡骨头的上面关节凹) 滑车上下方: ○ 冠突窝(滑车前上) ○ 鹰嘴窝(滑车后上) 尺神经沟: 内上髁的后下方的一浅沟。 肱骨内上髁折时尺神经易受损。
桡骨
股骨(一体两端)
上端: 股骨头、股骨颈 大转子、小转子 转子间线、转子间嵴 体:粗线→上延髁、 髁间窝 内上髁、外上髁
髌骨
全身最大的籽骨,前面粗糙,后面光滑关节面与股骨两 髁前方的髌面相关节。
胫骨
上端: 内侧髁、外侧髁、髁间隆起 体: 腓关节面、胫骨粗隆、腓切迹 下端: 内踝(大、高)
腓骨
上端: 腓骨头、腓骨颈 体: 下端: 外踝(扁平、尖小、低)
足骨(52块) (跗骨、趾骨、跖骨)
①跗骨(7×2块): 跟骨 距骨 骰(tou)骨 足舟骨 内侧、中间、外侧楔骨 ② 跖骨(5×2块): 底、体、头 ③ 趾骨(14×2块): 2+3+3+3+3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实验三全身骨[实验内容]观察全身各骨。

[实验目的](一) 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二) 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

(三)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颅骨、椎骨、胸骨、肋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标本,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完整颅骨及其分离标本。

[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上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上肢骨,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锁骨上肢带骨肩胛骨上肢骨肱骨自由上肢骨桡骨尺骨手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锁骨(图2-3-1)①呈“∽”形,无骨髓腔,位于胸廓的前外上方,分为“一体两端”。

②锁骨内侧端粗大,呈圆柱状,称胸骨端,其末端为胸骨关节面,与胸骨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呈扁平状,称肩峰端,其末端有肩峰关节面,与肩峰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③锁骨内侧2/3 凸向前,外侧1/3 凸向后。

④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2)肩胛骨(图2-3-2)①呈倒“△”形,位于胸廓的后外上方,第2到第7肋之间,为扁骨,可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

②两个面:腹侧面,称肩胛下窝,与肋骨相邻。

背侧面,有一自内下向外上方的横行隆起,称肩胛冈,其向外延续为肩峰,肩峰内侧有肩峰关节面,与锁骨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肩胛冈上、下分别有一浅窝,称冈上窝和冈下窝。

③三个缘:上缘锐薄,近似水平位,自内侧角达喙突根部,外侧端有一切迹称肩胛切迹。

内侧缘(亦称脊柱缘)锐薄,始于内侧角,终于下角。

外侧缘(亦称腋缘)肥厚而微凹,自关节盂下缘达下角。

④三个角:上角位于上缘与脊柱缘的会合处,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水平。

外侧角肥厚,位于上缘与腋缘的会合处,此角外侧面有梨形的浅窝,称为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另外,喙突和肩峰也位于外侧角。

下角呈锐角,位于脊柱缘与腋缘的结合处,相当于第7肋或第7肋间隙的高度。

(3)肱骨(图2-3-3)①为一典型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近侧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为解剖颈。

肱骨头与体交界处稍细部,称为外科颈,肱骨头外侧下方有一较大的隆起,称为大结节;前方为一较小的隆起称为小结节,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称为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大小结节嵴之间的纵沟为结节间沟。

③肱骨体:上半呈圆柱形,下半呈三棱柱形,中部后外侧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其后下方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

④下端(远侧端):宽而扁,前外侧有桡窝,其下方为肱骨小头;前内侧有冠突窝,其下方为肱骨滑车。

外侧有外上髁,内侧有内上髁。

后面有一大而深的鹰嘴窝及位于内上髁后部的尺神经沟。

(4)尺骨(图2-3-4)①属长骨,呈三棱柱形,位于前臂内侧,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粗大,前面有呈半月形凹陷的滑车切迹,后面有突起的鹰嘴。

滑车切迹的外侧有凹陷的桡切迹,滑车切迹的下方有突起的冠突,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为尺骨粗隆。

③尺骨体:上部呈三棱柱形,下部呈圆柱形,其外侧缘锐薄,称为骨间缘。

④下端:较小,为圆球状的尺骨头。

其外侧及前面有一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

尺骨头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为茎突。

(5)桡骨(图2-3-4)①属长骨,呈三棱柱形,位于前臂外侧,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较小,呈圆盘状,称为桡骨头,其上端的凹陷称为桡骨头凹,桡骨头周缘为光滑的环状关节面,其下方略缩细的部分为桡骨颈,颈的内下侧为粗糙的桡骨粗隆。

③桡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细下粗,内侧缘锐薄,称为骨间缘。

④下端:宽扁肥大,前凹后凸。

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环状关节面形成桡尺远侧关节,外侧有桡骨茎突,下方有桡腕关节面。

(6)手骨(图2-3-5)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①腕骨:位于手腕部,由8块短骨组成,排列成远、近两列,每列4块。

近侧列腕骨由桡侧到尺侧分别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远侧列腕骨由桡侧到尺侧分别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

②掌骨:共5块,位于腕骨与指骨之间,属长骨。

由桡侧向尺侧依次称为第1~5掌骨。

每块掌骨近侧端称为底,中间部分称为体,远端部则称为头,呈球形。

第1掌骨短而粗,其底部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相关节。

③指骨:为长骨,共14块。

其中除拇指只有2节外,其图2-3-5 手骨它各指均为3节,即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均分为中间部的体及两端。

除近节指骨底为球窝形关节面外,其余各指骨关节面均为滑车关节面。

3.上肢骨主要的体表标志(1)锁骨:位于胸廓外上方两侧皮下,呈“∽”形,可触扪到全长。

(2)肩胛骨:可触扪到肩峰、肩胛冈、下角和内侧缘。

(3)肱骨:可触扪到大结节、内上髁和外上髁。

(4)尺骨:可触扪到尺骨体、鹰嘴、尺骨头和尺骨茎突。

(5)桡骨:可触扪到桡骨体和桡骨茎突。

(6)手骨:可触扪到全部手骨的背面。

(二)观察下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下肢骨,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下肢带骨髋骨下肢骨股骨髌骨自由下肢骨胫骨腓骨足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髋骨(图2-3-6)髋骨属不规则骨,上部宽扁,下部粗厚,左右各一,位于躯干下端的两侧,构成骨盆侧壁。

幼儿时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骨借软骨连结而成。

在16岁时软骨骨化,这三块骨愈合成一块髋骨,在愈合部外侧面有一深窝称为髋臼,其下方有一卵圆形大孔,称为闭孔。

①髂骨构成髋骨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

髂骨体肥厚而不规则,构成髋臼的上部。

髂骨翼位于髂骨体上部,扁阔而薄,其上缘为弓形的髂嵴。

髂嵴前上方的突起称为髂前上棘,下方的突起称为髂前下棘;后端上方的突起,称为髂后上棘,下方的突起称为髂后下棘。

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

髂骨翼内面光滑而凹陷,称为髂窝,髂窝的下界有弓形的骨嵴称为弓状线,后部内侧骨面上有耳朵形的粗糙关节面称为耳状面,其后上方的粗糙隆起称为髂粗隆。

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为三块臀肌的附着点。

②坐骨构成髋骨的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

坐骨体形成髋臼的后下部,其后缘有一尖锐突起,称为坐骨棘。

棘的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

坐骨体后下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支结合。

坐骨体后下方的粗糙隆起称为坐骨结节,坐位时将承受体重,是坐骨最底部,可在体表触扪到。

③耻骨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三部分。

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

耻骨体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形成耻骨下支。

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上缘有一突起,称为耻骨结节。

耻骨前内侧的长卵圆形粗糙面,称为耻骨联合面。

(2)股骨(图2-3-7)①是人体中最长、最粗的长骨,形似拐杖,其长度约占人身高的1/4左右,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有一球形的股骨头,头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称为股骨头凹,头下方外侧缩细的部分,称为股骨颈。

股骨颈与股骨体连结处有两个突起,外上方的突起较大称为大转子;内下方的突起较小称为小转图2-3-7 股骨子。

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不明显的转子间线,后面有明显的转子间嵴。

③股骨体:近似圆柱形,略向前凸。

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嵴称为粗线。

粗线分叉形成内侧唇和外侧唇,其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下延续至股骨下端时,二线间的骨面为腘面。

④下端:股骨下端有左右膨大并向后突出的内侧髁和外侧髁。

内、外侧髁的前方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后部两髁之间的深窝为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3)髌骨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为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

其前面粗糙,后面光滑,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髌骨后关节面中部隆起,两边略凹,内侧小外侧大。

依其上下、前后和内外侧的差异,可以判断其侧别和位置。

(4)胫骨(图2-3-8)①为三棱柱状粗大长骨,位于小腿内侧,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膨大,向内、外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之间有髁间隆起,两髁上面各有光滑的上关节面。

外侧髁后下方有一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称为胫骨粗图2-3-8 胫骨和腓骨隆。

③胫骨体:外侧缘粗糙,形成较锐的骨间缘,其内缘平坦;其上2/3呈三棱柱状,下1/3近似圆柱形,两段交接处较细,胫骨骨折常发生在此处;胫骨后上方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

④下端:膨大,内侧的突起称为内踝,其外侧的关节面称为内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外侧有一三角形切迹,称为腓切迹;下端下面有一关节面,称为下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5)腓骨(图2-3-8)①细长呈管状,位于小腿外侧,不与股骨相关节,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钝圆稍膨大,称为腓骨头,其内上方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

③腓骨体:呈三棱柱状,内侧缘锐利,称为骨间缘。

④下端:呈三角形膨大,称为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6)足骨(图2-3-9)由跗骨、跖骨和趾骨构成。

①跗骨属短骨,共有7块,分前、中、后三列,构成足的后部。

后列:由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构成。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的下方与跟骨相图2-3-9 足骨关节。

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后端膨大称为跟结节,前面与骰骨相关节。

中列:为足舟骨,位于距骨前面。

前列:由3块楔骨和骰骨构成,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骰骨。

②跖骨属长骨,共5块,相当于掌骨,但比掌骨长而粗,构成足的中部。

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每块跖骨从近侧到远侧可分为底、体和头。

③趾骨属长骨,共14块,比指骨短小,构成足的前部。

自内侧向外侧排列,分别是第1--5趾骨。

除拇趾为2节外,其他各趾均为3节,每节趾骨均分为趾骨底、体和头。

3. 下肢骨主要的体表标志:(1)髋骨:可触扪到髂嵴、髂前上棘、髂前下棘、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

(2)股骨:可触扪到大转子、外上髁和内上髁。

(3)髌骨:可触扪到前面。

(4)胫骨:可触扪到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胫骨体和内踝。

(5)腓骨:可触扪到腓骨头和外踝。

(6)足骨:可触扪到跟骨结节、除跟骨和距骨以外的全部足骨的背面。

(三)观察中轴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中轴骨,掌握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颅骨中轴骨椎骨胸骨肋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如何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颅骨(图2-3-10)包括脑颅骨和面颅骨①脑颅骨包括不成对的1块额骨、1块枕骨、1块筛骨、1块蝶骨和成对的2块顶骨、2块颞骨,共8块,构成颅腔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