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8章 典籍科举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知识与智慧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与科举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知识与智慧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与科举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知识与智慧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真正制度化的教育出现在汉代。
古代中国的教育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两种,官方教育主要依靠官方机构,而民间教育则是由私人或民间组织开设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的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末期。
科举制度不仅具有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也是古代中国知识与智慧传承的重要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有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
私塾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私人或民间组织提供,受教育者通常是富家子弟或士人子弟。
私塾教育通常采用师徒制,学生需要跟随老师学习,而老师则需要为其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相比之下,官方教育则是由官方机构提供的教育,重点是教授政治、历史、经济等知识,以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
官方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太学、县学和府学等。
太学是中国古代专门培养官员子弟的学校,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教授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等的核心内容。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最早用于选拔官员,后来逐渐扩展到教育领域。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论、诗赋等,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提供进入官府的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级别,明经考试是为了选拔县级官员而设立的,进士考试是为了选拔省级及以上官员而设立的。
科举考试的合格率非常低,许多人需要多次参加考试才能通过,但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就可以成为一名官员,成为社会上层阶级的一员。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成为优秀人才选拔的标准,也成为古代中国知识智慧传承的主要方式。
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涵盖了儒家经典,所以考试成为许多人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掌握知识和智慧的途径。
许多名人都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成为社会上层阶级的一员,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苏轼等人。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科举篇(上)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科举篇(上)【科举】也称“开科取士”,是古代的一种教育考试和选官的制度。
是指由官府设立科目,定期考试,进而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拔人才,并分任其官职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为适应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和需要而产生的。
它显然优于那种“世卿世禄”的世袭制。
封建王朝正是通过这一制度,不仅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选拔官员。
因而,科举制度建立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政治文化制度。
科举的建立,是以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创置进士科为开端,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终止,经历了约1300年。
【察举】意思是“选拔”。
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汉武帝时,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官推举,经过考核,合格者即可担任官职。
分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
【孝廉】本为汉时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
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
始于董仲舒的奏请,与贤良同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来就合称为“孝廉”。
名义上看是以封建伦理为标准,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如当时就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抱朴子·审举》)的讽刺。
后也称被举荐的人为“孝廉”。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隋唐时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清代是贡举的一种。
又,明、清两代也称举人为孝廉。
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董孝廉下轿进来。
”董孝廉即举人董瑛。
【辟除】也称“征辟”。
是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
当时,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以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举。
即便是中央高级官吏也往往不从其他官职中选用,而是直接征聘知名人士。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又:“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乃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科举教育

明经(帖经、墨义) • 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 一行,再用纸贴盖三五字,考生填充,主要考记忆。(类 似现在的默写填空诗句) • 墨义:对儒家经文的字句做简单的解释和做注。
武举科目:摔跤
3.宋朝(北宋、南宋)
• 科举程序:州试 省试 殿试 • 宋朝继承和发展唐朝的科举(常科、制科、武制)但后有 改革,宋太祖建立殿试制度,考完省试(礼部试)之后, 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天子的面试决定录取与 名次,殿试及第之后,不用通过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 殿试之后分五等三甲放榜,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 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之后举行琼林宴庆祝。 • 北宋:殿试第一名叫“榜首”,二三名叫“榜眼”,一二 三等都可叫做“状元”。 • 南宋: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为 “探花”。
• 曲江游园+杏花宴+雁塔提名: 考生考上进士后,皇帝会携带妃子和贵族高官在曲江园林 举行盛大的游园会,赏赐那些新考中进士的人;曲江盛会 之后继续杏园宴,赏杏花(杏花又被称春风及第之花), 杏园宴又称探花宴(探花,是在同榜新科进士中推选年少 且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郎,摘取名花,迎接状元)。 附:其中一些高官贵族也在为自己家中的女儿物色这些优 秀的进士。
• 明经科 考对儒家经典的记忆,容易,录取率1/10 • 进士科 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大,是做高官的主要 途径,因之最受重视,l录取率1/100. • 人们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说明考中进士 之不易。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
科举考试
常举:明经、进士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秋章节及期末参考答案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秋章节+期末答案目录绪论作业 (2)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2)儒家思想作业 (2)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之儒家之发展 (3)儒家发展作业 (3)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之道家文化 (3)道家文化作业 (3)第四讲中国传统哲学之法家思想 (4)法家思想作业 (4)第五讲中国传统哲学之墨家文化 (4)墨家文化作业 (4)第六讲中国传统文学之神话 (5)神话文学之作业 (5)第七讲中国传统文学之神话与文学 (5)第八讲中国传统文学之诗歌 (5)诗歌作业 (5)第九讲中国古代文学之散文散文作业 (6)第十讲中国传统文学之小说小说作业 (6)第十一讲中国传统艺术之戏曲戏曲作业 (6)第十二讲中国传统戏曲与艺术戏曲与艺术作业 (6)第十三讲中国传统艺术之书法书法作业 (6)第十四讲中国传统艺术之音乐音乐作业 (6)第十五讲中国传统艺术之舞蹈舞蹈作业 (7)第十六讲中国传统宗之道教 (7)道教作业 (7)第十七讲道教之流变 (7)道教流变作业 (7)第十八讲中国传统宗教之儒学宗教化 (7)儒学宗教化作业 (7)第十九讲中国传统宗教之佛教 (8)佛教作业 (8)第二十讲中国传统宗教之三教合一 (8)三教合一作业 (8)第二十一讲中国传统政治之礼学 (8)第二十二讲中国传统政治之礼学与政治 (8)礼学与政治作业 (8)第二十三讲中国古代政治之中央政权设置中央政权设置作业 (9)第二十四讲中国传统政治之地方政权设置 (9)第二十五讲中国传统政治之选官制度 (9)选官制度作业 (9)第二十六讲中国传统文化之技术 (10)中医作业 (10)第二十七讲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与科技 (10)中医与科技作业 (10)第二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天文学 (10)天文学作业 (10)第二十九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农业科技 (11)农业科技作业 (11)第三十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古代媒介科技古代媒介科技作业 (11)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 (11)绪论作业1.单选题(1分)中国文化强调什么功能?正确答案:A2.判断题(1分)中国古代没有科技话题。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选拔范围:古代科举制度主要面向 官宦子弟,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面 向全社会,更加注重公平和多样性。
古代科举制度重视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应试能力,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更注重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
古代科举制度强调人才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业绩表现。
古代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经验,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 能力。
承。
科举制度促进 了不同地区和 不同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流和
融合。
科举制度促进了 学术的普及,提 高了知识分子的 地位和影响力。
科举考试内容广 泛,激发了士人 对学习的热情和 追求。
科举制度选拔了 大量优秀人才, 为学术研究和文 化传承提供了人 才支持。
科举制度推动了 不同学术流派的 交流与融合,促 进了学术的创新 与发展。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 选拔官吏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 使其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
宋朝改革科举制度,增加殿试, 实行糊名和誊录
明朝建立八股取士制度,严格 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
选拔官员的主 要途径:通过 考试选拔官员, 具有公平性和
客观性。
分级考试:科 举考试分为乡 试、会试、殿 试等不同级别, 难度逐渐增加。
科举制度为各个阶层 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公 平竞争的平台,促进 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 一批批有才华、有能力 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科举制度推动了儒 家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强化了中华文 化的核心价值观。
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 的同时,也促进了不 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有助于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选拔方式:古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采 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 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不应将科举制的功能和具体内容相混淆。
• 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项创举,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 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它的积极部分值得 我们继承和发展。 • 就制度本身和实际录取而言,即使到清末,其客 观性和公正性还是主流的。进士中的绝大多数并 非“不学无术”、“平庸低能”之辈,对科举考 试内容的智力性不应怀疑。
另一位赞美科举的伟人就是孙中山。民 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 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
的重要性。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多次说
过: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
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
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 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把那些热中科举的人称为“禄蠹”。对八股文更是深恶痛 绝。他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 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谁要是劝他常和那些为官作宦 的人讲谈讲谈“仕途经济”,他就会大觉逆耳,说这是“ 混账话”,即使是原来和他非常亲密的姐妹,也要和她“
•1840年 ,这一年是己亥年,是道光十九年。 有感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著名的思
人民实行“乐教”。
• 据《尚书· 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fǔ石,百兽 率舞。’" • 【大意】舜说:“夔!我任命你掌管音乐事物,教育 我们的子弟,要正直又温和,宽厚又严厉,刚正但不 暴虐,随和但不傲慢。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歌是唱 出来的语言 ,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 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 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夔说:"是! 我将用有节奏的音乐,使各部落做到步调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图书集成》——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善、用途最广的类书,清•
陈梦雷等主编,只印了四次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0
➢著名辞书
■《说文解字》——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东汉•许慎著,先列篆文,然
后解释意义,最后按照“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的结构,由此而建立了 中国的“文字学”
■《尔雅》——中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汉代成书,后世字典的雏形
➢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出土,有《老子》、《易经》、《战国策》
➢纸写本
■《三国志》手写残卷——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晋代 ■敦煌遗书——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17窟)发现,共6万余卷,从五代十国时期到 宋代的手写经卷,广涉经史子集各个领域,文献价值倾国倾城,产生了“敦煌学”
➢刻印本
唐·《金刚经》和《陀罗尼经咒》——目前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此部《金刚经》发现 于敦煌,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公元868年印)
12
经史子集 始于唐代
经——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史——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 子——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
各家著作
集——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经部? 史/集部? 子部
◆晋代——出现甲乙丙丁四部法 ◆晋·李充——首按经书、史书、诸子和诗赋 分类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首次使用 经史子集名称 从此经史子集成为后世图书分 类的主流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3
古 代 教 育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4
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敬学——古代社会的传统
■《孟子•尽心篇》——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人生三乐) ■荀卿·《劝学篇》——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荀卿·《礼论》——基于三大崇拜(天地、先祖和君师崇拜),认为君师是 治国之本 ■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
太学负责培训地方师资 东汉时最盛时达3万人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6
明清官学
◆明——国子监成为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兼国家最高学府 ◆清——国子监取代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但没有了行政职能
清末(1905年)废科举制,废旧学校,兴新学
北京国子监
➢负责人——祭酒(正)+司业(副)
➢学生——监生
综合型两类。
➢代表 ■《四库全书》——迄今规模最大的丛书 •年代:乾隆年间,1787年编成 •主编:纪晓岚 •体例:经史子集(故曰“四库”) •抄本数:七部,36304册,79337卷 •收藏:七部分藏于清“七阁”,经过战火洗礼,仅存四部 •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晓岚执笔,学术价值高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学礼
•释礼——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的祭祀先师先圣之礼:
分释菜与释奠两种,“释菜”只供奉蔬菜,礼轻;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
牢布帛,礼重
•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的礼物,始于孔子,唐代正式明
文规定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5
汉代太学
太学——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 的第一所官办大学
汉武帝设立,设教官名为“五 经博士”
训诂,“训”是以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诂”以 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
■《广韵》——现存最早的韵书,宋•陈彭年、邱雍编 ■《康熙字典》——当时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时张玉书等编,收字
47035个
■《佩文韵府》——也是康熙时张玉书等编,用于查阅诗文典故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1
丛书
➢涵义 将多种书保持原样汇编成一体的图书,按内容分成专科型和
朱熹
《《礼大中记学庸》》
四 《中庸》
书 《论语》
《论语》
《
四
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章
《孟子》
句 集
注
》
历代读书以四书为本,科举考试以朱熹
《孟子》 《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9
类书
➢涵义
辑录各个门类和某一门类的资料,编排后供人查阅,具有百科全书和资 料汇编的性质的图书。辞书是类书的一种。
➢历代著名类书
■《皇览》 ——曹魏——第一部类书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2
银雀山汉墓竹简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3
马王堆汉墓帛书
楚楚帛帛书书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1937年长沙子弹库出土,记载了远古历法与创世神话等
4
敦煌遗书
1899年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 发现 五代至宋代经卷6万余卷 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清内廷 档案并称“近代四大考古发现”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5
经书
➢涵义: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和相关注疏。汉武帝后,儒家著作被称为经书,按出现时 间排列,主要是五经、四书。
➢五经
•内容——诗、书、礼、易、春秋,孔子整理的五部经典 ■诗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 ■书 ——《尚书》,上古文献资料,君王文告号令 ■易 ——《周易》,占筮书,孔子作传 ■礼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周礼》记载西周制度,《 仪礼》记载贵族礼制,《礼记》为解说和补充 ■春秋—— 鲁国史官著、孔子编订的史书,记载简略,后人有三传,即《公羊传》、 《左传》和《谷梁传》 •渊源——汉武帝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演变——五经中的礼原指《仪礼》,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古 代 典 籍
1
古代典籍载体
➢简册(策)
■古文经——汉武帝时,孔子故居的墙壁里发现,战国竹简,儒家古文经典 ■汲冢古书——晋武帝时,河南魏襄王墓出土,战国竹简,有《穆天子传》、《竹书 纪年》等 ■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山东临沂,西汉竹简,有《尉缭子》、《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等兵书
➢四书——始于宋代朱熹,他注《论语》,从《礼记》中取《大学》与《中庸》两
章,又加《孟子》,合称《四书章句集注》 此后历代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 此书为准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7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
五 《尚书》上古文献资料 经 《礼记》礼制记载
《周易》占筮书
《春秋》史书
京師環宇•明燈講稿
8
《大学》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主编——唐代第一部类书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现存最早的类书
■《太平御览》——宋太宗时编,太平为年号,宋太宗一日一卷,因有成
语“开卷有益”
■《册府元龟》——宋真宗时王钦若等主编
■《永乐大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明•解缙、姚广孝主编,
37000万字,大部佚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