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
海洋生态系统的工程保护与修复

海洋生态系统的工程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能源资源,还在调控气候、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因此,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工程措施(一)建立和扩大海洋保护区网络建立和扩大海洋保护区网络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划定保护区边界、禁止或限制捕捞和污染活动,可以有效保护珊瑚礁、海草床、海洋鱼类等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同时,保护区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并可促进海洋生态旅游和可持续经济发展。
(二)控制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加强监控和执法,限制工业废水和农田排放到海洋中,并加强对于海上油污染的应急处置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同时,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控制气候变化,避免海洋酸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加强海底生态系统保护海洋底栖生物和海底地貌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限制捕捞和深海勘探活动,保持海底沉积物和生物的完整性,还可以保护珠宝贝、珊瑚、海绵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
另外,需要更加关注沿海地区的人为扰动和沉积物污染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一)海洋沿岸生态系统修复海洋沿岸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它们不仅为沿海地区提供防风护岸功能,还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因素,这些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退化和破坏。
为了修复这些生态系统,可以采取种植红树林、海草,恢复盐沼的方法,重建和改善这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二)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方案

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方案一、前言海岛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岸线的自然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岸线退化、沙滩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海岛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工程显得非常迫切。
本文将针对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提出详细的方案设计,以期通过工程手段有效保护和修复海岛岸线的自然环境,提升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二、海岛岸线问题分析1. 岸线退化海岛岸线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海浪侵蚀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浪将沙滩冲刷走,导致岸线向内收缩,岸线退化严重影响了沿岸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的旅游设施。
2. 沙滩污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岛上出现了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垃圾堆积,导致沙滩污染严重,给游客造成不良的游览体验,同时也危害了海岛的生态环境。
3. 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活动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开发使得海岛上的原生物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三、整治修复方案1. 岸线退化整治(1)海岸护岸工程在岸线退化的地段实施护岸工程,包括建设海岸堤防、沙滩护栏等设施,以减缓海浪冲刷的速度,保护岸线的完整性。
(2)人工沙滩补充在岸线退化较为严重的地方进行人工沙滩补充,通过人工植被和沙石的添加,恢复沙滩的原貌,保护周边的生态系统。
(3)植被修复在岸线退化的地段进行植被修复工程,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生态护理,稳固沙滩和岸线,保护生态系统。
2. 沙滩污染治理(1)垃圾清理对沙滩上的垃圾进行清理,对于较小的垃圾可以通过人工清理,对于大面积的垃圾可以借助专业的清理设备进行清理,确保沙滩的干净整洁。
(2)垃圾分类管理在沙滩附近设立垃圾分类管理设施,通过引导游客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减少对沙滩的污染。
(3)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在景区内设立环境保护宣传牌、举办环保主题活动等方式,向游客宣传环保意识和保护海岛环境的重要性。
海岛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海岛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海岛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受到了
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实施海岛生态修复方案势在必行。
本方案将围绕海岛生态修复的必要性、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海岛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海岛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其生
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也会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方案势在必行。
其次,海岛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海岛的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海岛的环境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清理海岛上的垃圾和污染物,恢复植被覆盖,保护珊瑚礁和海洋生物,控制海岛开发规模,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等。
最后,实施海岛生态修复方案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效果,恢复海岛的自然生态平衡,提高海岛的环境质量,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清洁、美丽的海岛环境。
综上所述,海岛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对于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
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海岛,让其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胜地,也是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一部分。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海岛生态修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海岛家园,让其生机勃勃,美丽动人。
海岸带生态修复 案例分享

海岸带生态修复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海岸带生态系统逐渐失去了平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恢复和重建海岸带生态系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案例分享。
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海岸线长达2,200公里左右。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加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海岸带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滨岸土地的沙漠化,海洋污染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等等。
这些问题往往造成海岸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起更大的环境问题。
二、生态修复1. 沙滩修复沙滩是海滨旅游的一大特色,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沙滩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海滩的重建主要是注重与本地环境协调,在砂质的海滨,根据地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和草种,搭建合理的防沙建筑,适当植被种植以增强稳定性。
2. 鱼塭修复海岸带的鱼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水养殖形式之一,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种典型的养殖方式。
但是鱼塭的养殖行为也常常导致养殖废水、养殖余料等污染物的排放,长期以来使得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重建鱼塭的环境,养殖者应该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合理利用余料、废水等资源,养鱼的同时还应顾及水体的环境质量。
此外,还应注意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增加水生植物种植,鱼塭要合理分区规划,实行轮作、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等措施。
3.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包括:建立保护区、拆除有害建筑、加强对海洋物种的保护、建立海洋生态农林系统等。
三、结论当前,海岸生态系统修复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政策、法律、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全球化的海岸带资源的共享、保护和利用,需要共同的责任和行动,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浅谈新时代我国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

浅谈新时代我国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摘要:随着我国海洋贸易不断发展,海岛建设和开发利用也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这就应在考虑各方面基础要求情况下对海岛开展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从而控制我国海岛在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限制。
本文侧重分析新时代我国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概述海岛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海岛开发利用的意义,从新时代我国海岛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合理途径。
协调海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关系,使得新时代我国海岛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实际开展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海岛;生态保护;开发利用引言从新时代发展角度出发,了解到海岛生态保护在整体开发利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海岛在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不合理因素干扰,这就应在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状况下规划合理途径,通过标准合理途径协调海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关系。
维持我国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提升我国海岛开发利用力度的条件下,将新时代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1新时代我国海岛的生态保护要求对海岛实施生态保护需要考虑的要求如下所示:第一,应对海岛空间规划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展开分析,根据实际分析结果确定相关生态保护模式。
为新时代我国海岛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控制海岛生态保护受到诸多限制。
第二,应根据海岛生态环境状态做好保护区划分工作,尽量保障海岛生态保护可以分区开展。
降低海岛生态保护难度和关联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可能性[1]。
第三,应按照海岛生态保护实施要求组建专业队伍,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养。
方便相关人员灵活应用合理方法开展我国海岛生态保护工作,借此为新时代我国海岛生态保护稳步实施提供便利支持。
第四,应在新时代海岛生态保护过程中做好有效监督管控,针对有效处理新时代我国海岛生态保护面临的阻碍缺陷。
保证海岛生态保护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新时代我国海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改善。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与探索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 71%,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栖息地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
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海洋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态工程修复等。
海洋生物修复是利用海洋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态功能来去除或转化污染物,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例如,一些海洋藻类和微生物能够吸收和降解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从而净化水质。
此外,贝类和鱼类等生物也可以通过摄食和代谢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在实践中,通过人工投放这些有益的生物物种,或者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促进其自然繁殖和生长,可以有效地实现海洋生物修复的目标。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人工海滩建设和海洋环境整治等。
底泥疏浚是指将受污染的底泥从海底清除,减少污染物的释放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人工海滩建设则是通过在沿海地区构建新的海滩,增加海岸线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海洋环境整治包括清理海洋垃圾、整治非法排污口等,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海洋中的污染物,如使用化学药剂中和酸性废水、沉淀重金属离子等。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因为化学药剂的使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二次污染。
生态工程修复是一种综合性的修复技术,它将生态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来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例如,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和滨海湿地恢复工程等。
人工鱼礁可以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洋牧场则是通过科学养殖和管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滨海湿地恢复工程可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如蓄水、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沿海开发等,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破坏,其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各种修复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海洋环境的物理条件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其中,人工鱼礁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通常由混凝土、钢材、废旧船只等材料制成。
它们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此外,人工鱼礁还能够改变水流和底质环境,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另一种物理修复技术是海洋疏浚。
在一些受污染或淤积严重的海域,通过疏浚工程可以清除海底的污染物和淤泥,改善海洋底质环境,增加水深,提高海域的通航能力和生态功能。
然而,海洋疏浚工程需要谨慎进行,以避免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破坏。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海洋中的污染物。
例如,化学氧化技术可以用于降解石油等有机污染物。
通过向受污染的海域投加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往往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如化学药剂的残留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条件。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或转化污染物,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微生物修复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如石油降解菌、重金属耐受菌等,能够分解和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植物修复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海洋植物,如海带、紫菜等,具有较强的吸收和积累污染物的能力,可以用于净化海水。
生物操纵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方法。
海岛旅游开发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海岛旅游开发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随着人们对旅游度假需求不断增加,海岛旅游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海岛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海岛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很大。
我们需要着重研究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以确保海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1. 水资源消耗海岛作为被海洋环绕的地区,其淡水资源本身就很有限。
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岛旅游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当地的淡水资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海岛旅游涉及到的水上活动,如潜水、浮潜等也会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 生态破坏许多海岛地区的生态状况相当脆弱,比如珊瑚礁、沿海湿地等环境。
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往往需要开发土地、填海造地等行为,这些行为对海岛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游客过度涉足一些敏感地区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在通常情况下,海岛地区都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原本偏远的区域可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此类变化势必会影响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1. 合理规划旅游开发在进行海岛旅游开发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和规划。
根据当地的生态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将游客集中引导到密度相对较小的地区,以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
2. 限制游客数量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该对游客数量进行限制。
可以通过门票限量销售、预约制度等措施,控制游客的数量,避免游客数量过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强化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海岛旅游开发及经营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
对于一些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罚,引导企业和游客文明旅游,保护环境。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和保护问题。
特别是在填海造地、建设度假村等行为中,应该充分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进行生态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a Islands for EcologicalRestoration中国海岛生态修复管理与实践摘要:至2013年中国政府已开展了70多个海岛的整治修复项目。
结合中国海岛整治修复项目实践,文章阐述了中国海岛生态修复的内涵和对象,介绍了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项目监管、项目验收等管理制度。
文章总结了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主要涉及岛陆植被修复、海岛岸线修复、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特殊生态系统修复,介绍了3个典型海岛修复案例。
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海岛生态修复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建立海岛修复理论体系、建议以自然修复为主的跟踪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等三项建议。
关键词:中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技术方法管理案例引言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有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海岛6500多个,分布于3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然而,由于海岛远离大陆、自然灾害频发、土壤贫瘠、植被发育迟缓、海岛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多样性低、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受自然灾害影响和人类无序无度开发破坏,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此外,由于自然条件所限,部分有居民海岛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状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海岛可持续发展。
海岛作为中国沿海第二经济带,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也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
面对当前中国海岛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海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急需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更好地发挥海岛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岛生态文明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将最大程度改善海岛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为海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海岛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深远的政治效益。
为了探索海岛地区开展各类整治修复的科学性,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已在浙江秀山岛、桥梁山岛、福建海门岛等海岛进行了植被修复、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小规模试点研究。
自2010年起,主要通过中央财政海域使用金返还资金和中央海岛保护专项资金,国家海洋局相继组织地方开展了70个海岛的整治修复项目,共投入资金约13.5亿元,用于修复海岛生态系统、保护海岛环境、改善海岛民生等方面。
通过各方努力,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工作已取得了较大成效。
1.海岛生态整治修复的内涵及对象Cairns于1980年首次提出将生态修复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被进行系统的研究,国内钦佩[1]认为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关系的破坏,生态修复则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功能和协调关系的有效方式,更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不同学科领域对海岛生态修复的定义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海岛生态修复仅限于生态方面,如:海岛植被修复、潮间带特殊生态系统修复、岛陆生态修复等。
本文采用毋瑾超等人的定义,认为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是通过生物技术和工程手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遭受破坏或退化的海岛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干扰,重新促进海岛自然演化,从而引导海岛的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过程[2]。
中国海岛整治修复的主要对象是岛体、海岸线、沙滩、植被、淡水和周边海域等,围绕海岛的生态修复、基础设施改善及自然景观维护等主要内容开展,最终达到改善海岛生态条件、提高岛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传统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扩展了涉及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2.海岛生态修复项目管理为了加强海岛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岛生态整治修复管理的系列配套制,从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项目监管、项目验收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规范。
2.1项目规划中国海岛数量众多,大部分海岛特别有开发利用活动的海岛,生态环境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海岛生态修复的任务繁重,生态修复工作需要长期开展。
为了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海岛生态修复工作,国家组织沿海各省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海岛生态整治修复规划,建立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库。
国家优先支持纳入国家项目库的且与当年项目申报指南相符的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
2.2项目申报国家海洋局每年发布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申报指南,省级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的项目申报书和实施方案。
项目申报书需经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批准后省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经国家海洋局审查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为了规范项目申报书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国家海洋局专门出台了编制大纲和编制深度要求。
2.3项目监管为了保障项目实施的质量,并且达到预期的绩效目标,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国家关于工程管理的基本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施工。
省级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按季度将实施情况上报国家海洋局。
国家将重点对项目执行进度、实施效果等实施情况组织考核。
严格的项目监管是保证项目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2.4项目验收项目验收是把握项目实施质量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措施。
验收管理,是项目完工的关键节点。
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完成后,首先要通过省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的项目财务验收和自验收,然后由国家海洋局进行竣工验收。
3.海岛生态修复主要内容及技术方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目前中国海岛生态修复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岛陆植被修复、岸线修复、海岛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特殊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
本部分重点介绍修复的内容和方法。
3.1岛陆植被修复3.1.1 修复内容针对人为破坏导致植被消失、减少,植物群落退化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植被生长不良,物种单一等现象,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直接种植乔木、灌木、草等植物,恢复岛陆植被,或者通过改善岛陆土壤、水分等生态环境因素,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促进植被恢复,从而改善岛陆生态系统。
3.1.2修复方法a.海岛滨海盐碱地(saline-alkali soil)植被修复盐碱地修复春、秋两季皆可。
由于中国南、北方气候条件差异,北方一般选择3月中旬,南方选择2月下旬,以静风的雾天、细雨天、雨前阴天修复最为适宜;根据立地条件、树种规格、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密度,尽量选择耐盐性强或经过耐盐驯化的苗木,株距一般为1.5m×2.0m;采用平穴浅栽、饱水移植的方式进行栽种,是由于盐碱地降雨量较大,淋溶(leaching)作用强,30cm土层内的含盐量总是较下层为低,采用平穴浅栽可以提高成活率,即栽苗后灌水2-3次,降低苗木周围的盐分,及时松土防止土壤板结,饱水移植是将苗木根部浸入水中1-2天,使苗木吸足水分,减轻盐害,提高成活率。
b.裸露山地植被修复裸露山地修复,在中国南方一般选择11月中旬,北方则选择翌年4月的雨后阴天或细雨天;对修复林地周边进行清理,保留原生灌木、乔木;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灌木进行修复,由于海岛土地贫瘠,采用定点挖穴整地,规格(长、宽、高)一般以30cm×30 cm×30 cm或40 cm×40 cm×30 cm为宜种植灌木;栽种苗目前,在挖好的定植内施入基肥,适当回土覆盖;采用节水型苗木营养保水纸带种植,确保雨季之前幼苗在水分适宜、营养丰富、适宜生根的环境中生长,减少灌溉,节约用水。
c.受损山体边坡修复受损山体边坡修复,北方一般选择3月中旬,南方选择2月下旬。
对于坡度在60度以下的边坡,采用基质喷播的方式种植草。
施工前对坡面进行清理,排除松动的岩石块,确保坡面平顺,消除落石隐患;采用网孔为5c m×5cm的铁丝网自上而下铺设在坡面上,坡顶和坡底用锚钉固定;将泥炭土、种植土、植物纤维、保水剂、复合肥料等混合经搅拌机搅拌均匀后作为基质自上而下喷附固定好的金属网上,厚度一般为8cm左右;最后将植物种子、植物纤维、保水剂、复合肥经过搅拌后混喷到基质上;喷播后每1-2天浇水一次,并且要进行必要的养护。
对于坡度在30度以下的泥质边坡或缓坡类型,采用植苗修复,参考GB/T 15776-2006相关技术标准;海岛植被修复前3年必须加强抚育管理,进行必要的松土、除草、扶正、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苗木防冻等措施,确保幼苗保存率。
3.2海岛岸线修复3.2.1修复内容目前,修复涉及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两个方面。
其中基岩岸线修复主要采取建设或加固护岸的工程措施保护受破坏的海岛岸线,减轻海岸侵蚀、崩塌对海岛和岛上设施的破坏。
砂质岸线修复则采用丁坝、潜坝等方式减轻海流对沙滩的侵蚀,并且辅助人工回填砂的方法修复。
3.2.2修复方法a.海堤中国沿海防浪海堤结构主要分为:斜坡式和直立式两种。
其中斜坡式海堤主要用于海湾风浪作用较大的海湾,能最大程度上缓解海浪对海堤的冲击;直立式防波堤则主要用于风浪较为缓和的内湾,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
依据《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和《港口工程地基规范》,对工程区域进行水动力、地质地形、气候条件的观测,并对该区域波浪、潮流、沙滩稳定性进行数模和物模实验,根据各地历史浪高极值,确定海堤的设计指标;抛石护岸按设计要求从护脚到岸坡逐层抛填,多年最低水位线(现状)作为水上水下抛石分界线;待抛石完毕后,人工对其表面进行修整,达到设计高程后在栅栏板与水上水下抛石之间宜设置块石垫层。
土工布之间的连接方法采用缝接,外层铺设栅栏板;根据《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和《港口工程地基规范》,按照相关设计要求进行浆砌石和混凝土防浪墙施工。
b.沙滩[4-6]在沙滩修复工程实施前需要对工程区域的海岸地貌、动力条件、沉积物特征、海洋环境质量、底栖生物、人类活动历史以及岸滩演变规律进行全面调查;对工程区域进行研究论证,主要包括涨落潮流速、盐度、含沙量、底质等因素,确定是否适宜进行工程建设;以岸线现状为基础,根据其展布情况并结合地形做适当的调整,同时考虑沿岸输沙与冲淤变化,确定滩肩外缘线;选择粒径、含泥量、贝壳含量、磨圆和孔隙度适宜的沙进行填补;岸线布设应以动态平衡理念并结合附近海域波浪要素作为设计参数,尽可能垂直于常浪方向;根据波浪动力与海滩地形确定抛沙位置;定期对工程区域进行跟踪监测。
3.3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3.3.1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雨水收集、海岛地下水保护与利用、海水淡化以及污水二次利用。
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对于离大陆较近,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可选则岛外引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