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一、简介水产动物是指以水为生活环境的动物,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是一类重要的人类食物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水产动物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产动物的基因、基因组、表观遗传学等,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水产动物,如用于育种、克隆、营养素提取等。
本文将从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研究、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克隆、水产动物营养素提取四个方面介绍分子生物学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基因组中的应用水产动物的基因组学研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水生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组成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在水产动物的基因组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揭示基因组结构和组成。
例如,黑鲷鱼(C.melanurus)基因组已被全面测序,湖茈蝦(C.aquaticus)的基因组也已被测序,报道完整的基因组结构和全基因组的组成分析。
此外,蜗牛(B.scabricus)的基因组也已被测序,报道了基因组的完整结构和组成。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可以准确检测合适的水产动物种类和品种,为水产品质量的改良和提高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一代测序技术,核酸杂合子检测技术,以及近似群体分析技术等。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克隆中的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是一种利用外源质粒中的特定基因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许多水产动物都已被克隆,如章鱼(M.octopus)、黄玉米虾(P.monodon)、鳗鱼(M.shiloi)等。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动物的产量,为水产养殖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素提取中的应用随着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对水产动物中的营养素的提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水产动物基因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基因转录组学研究进展摘要: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在农业中,水产方面又是一大类重要的发展方面。
近年来,水厂养殖相关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我国的水产行业发展水平日新月异,而在相关研究中,分子生物学与水产的结合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本文将就分子生物学与水产养殖的结合进行综述,主要方面为外界环境条件改变、饲料营养成分改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转录组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分子生物;基因表达;转录组学1 基因转录组学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备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转录组学技术主要有基于杂交技术和测序技术为基础的两大类技术; 两类技术在水产动物的转录组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以下就近年来水产动物在免疫应答、生长发育、生物进化和毒理学方面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进行整理。
转录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在揭示水产动物抗病免疫、生长发育、系统进化和生物毒理过程及相应机理方面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
通过组学研究,可以深刻理解水产动物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内在联系和分子机制,并根据相应结果进一步运用到抗病育种、药物筛选、种质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多个研究领域。
转录组学是研究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特定生长发育阶段或某种生理状况下所有转录本的科学。
这所有的转录本就称之为转录组,包括编码蛋白质的mRNA和非编码RNA( rRNA,tRNA和其他ncRNA)。
与基因组相对稳定不同的是,转录组是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
因此,转录组分析成为研究生物生长发育、应激生理、抗病免疫等作用机制的有力工具。
依据转录组学技术原理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技术,一种是基于杂交的转录组学技术,如利用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 和DNA宏阵列( DNA macroarray) 进行检测的转录组学技术; 一种是基于测序的转录组学技术,如cDNA 文库或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 文库测序技术,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 技术和大规模平行测序( massively 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MPSS) 技术,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即RNA测序( RNA sequencing,RNA-seq) 技术等。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前沿领域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前沿领域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海洋资源的逐渐枯竭,水产养殖技术已成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适应这一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宽与深化。
本文将介绍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前沿领域。
一、水产养殖环境改造与增产技术水产养殖环境的改造和增产技术一直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中,设施养殖、智能化养殖等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设施养殖通过搭建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智能化养殖则利用传感器、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养殖过程的自动化和数据化管理。
二、水产养殖疾病防控与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疾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水产养殖疾病防控与健康养殖技术成为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研究热点。
目前,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疾病诊断与预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利用先进的饲料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也是研究的重点。
三、水产养殖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技术水产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废弃物排放和水体污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开发高效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环境监测手段,减少养殖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四、水产养殖品质和安全技术水产养殖品质和安全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提高水产养殖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关乎着消费者的健康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研究新型的饲料配方、养殖环境管理和检测技术,以及加强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监控与标准制定,成为水产养殖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水产养殖与海洋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技术水产养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是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新兴领域。
为了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促进的技术手段。
国外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产养殖效果,促进水产养殖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深入探索。
因此,了解国外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可以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水体处理、养殖密度、光照因素以及水温等方面。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旨在提高水资源、土壤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土壤等造成的不必要污染和破坏。
渔业养殖是过去几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技术,它的应用和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以及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对于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的研究较成熟,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中水体处理研究进展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水体状况,避免水体恶化对养殖品种和环境的破坏。
国外水产养殖中水体处理技术的研究较多,目前研究重要集中在生物过滤、絮凝和废水处理等方面。
1、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中过滤技术的研究进展生物过滤技术主要通过生物过滤器来实现。
生物过滤器主要包括浮珠过滤器、硫化砂过滤器等。
生物过滤的发展和研究对于提升水产养殖水体处理效果、促进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中絮凝技术研究进展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水体的恶化。
在国外,絮凝技术主要应用于去除浮游生物、生物絮凝等方面。
首先,絮凝技术对于去除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植物具有很好的效果。
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植物对于水体恶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絮凝技术可以有效的将浮游动物和植物进行沉淀,从而保证水产养殖中水体的清洁。
其次,生物絮凝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絮凝技术可就地生成富含蛋白质的食料,为养殖鱼类提供食物。
3、水产养殖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水产养殖中废水处理技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水生生物基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基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人们对于生物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在水生生物领域,基因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基因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帮助控制和预防一些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
接下来,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水生生物基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当前水生生物基因技术发展的新热点。
通过使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和修饰,从而控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品质。
目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虾类的体形和性别进行了控制,这为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二、基因组学的分析基因组学的研究也是当前水生生物基因技术的重要分支。
基因组学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水生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特征,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在基因组学的研究领域,美国科学家成功解析了斑马鱼的基因组,这项研究为斑马鱼的遗传学研究和水生生物基因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水生生物基因的序列和特征。
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很多水生生物研究领域,如大黄鱼、刺参等。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水生生物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表达模式,从而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新型基因工程应用除了基因编辑、基因组学和基因测序技术外,还有很多新型基因工程技术被应用于水生生物研究。
例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成功地繁殖了袋鼠鱼,并通过改变微量元素浓度和pH值等环境因素,使其成长速度和生长周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此外,新型基因工程技术还包括基于RNA干扰技术和人工助孕等方式,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水生生物繁殖和遗传的优化程度。
总结综上所述,水生生物基因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组学、基因测序和新型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预防和治疗水生生物疾病,优化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周期,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水产养殖是我国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已出现了严重的种质退化现象,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就目前水产动物优良品种培育所采取的新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水产动物;育种;转基因;性别控制;杂交育种;细胞工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加、养殖种类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的保护、优良苗种的需求尤显重要。
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将成为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
1转基因技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建立在利用种内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而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生物种间界限,使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利用人工方法超越自然界亿万年生物进化历程,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育种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1985年朱作言等[1-2]将冠以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基因启动和调控顺序的人GH基因,导入鲫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获得几十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应用前景:一是快速育种。
传统的育种需经过多代反复选种交配才能育成优良品种。
而转基因技术则可超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这是常规育种难以比拟的。
二是改良养殖性状。
转基因鱼的许多优良性状已被实验所证实:如生长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即所谓“超级鱼”;有的转基因鱼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三是生产生物医药制品。
通过转基因水生生物来生产生物活性物质以满足医药需要,如研制携带人类胰岛素的转基因鱼以提供胰岛素的研究。
2性别控制动物的性别控制是既古老而又神秘的课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着。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动物的性别控制的基因有了可能。
生物膜法在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生物膜法在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生物膜法在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一直是人类主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有机废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物膜法作为一种新的水体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物膜法利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来降解有机物质、去除重金属和氮、磷等污染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和植物可吸收的营养物。
相比传统的水体处理方法,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在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生物膜法的应用主要包括固定床生物膜法、浮动生物膜法和与悬浮生物膜法。
固定床生物膜法通过在载体上附着微生物来建立生物膜,实现有机物质的降解和污染物的去除。
浮动生物膜法则利用浮游菌、藻类等微生物在浮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来进行水体处理。
而悬浮生物膜法则通过悬浮载体将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生物膜进行处理。
研究表明,生物膜法在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生物膜法能够降解有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有机负荷,改善水质。
另一方面,生物膜法能够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防止其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
同时,生物膜法还能降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减少藻类的生长,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的发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生物膜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生物膜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处理水体的情况可能不太适用。
其次,生物膜法对水体温度和pH值的适应性相对较低,需要对水质进行调控。
此外,生物膜法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的活性和生物膜的稳定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努力改进生物膜法,提高其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生物膜材料,以提高微生物的附着能力和生物膜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优化生物膜法的操作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提高处理效果。
海洋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海洋微藻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王颖新生技0811 0820212132摘要: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本文简要综述了海洋微藻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现代高新技术为海洋微藻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微藻、成分、培养技术、应用微藻是指一些微观的单细胞群体,是最低等的、自养的释氧植物。
它是低等植物中种类繁多、分布极其广泛的一个类群。
无论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或在潮湿的土壤、树干等处,几乎在有光和潮湿的任何地方,微藻都能生存。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 ,种类多 ,繁殖快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分离鉴定手段的提高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海洋微藻的研究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由于海洋微藻营养丰富 ,富含微量元素和各类生物活性物质 ,而且易于人工繁殖 ,生长速度快 ,繁殖周期短 ,所以在医药、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微藻中的多种成分微藻种类繁多,微藻细胞中含有:蛋白质、脂类、藻多糖、β-胡萝卜素、多种无机元素(如Cu,Fe,Se,Mn,Zn等)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和化工原料。
微藻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是单细胞蛋白(SCP)的一个重要来源。
微藻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E、硫氨素、核黄素、吡多醇、维生素B12维生素C、生物素、肌醇、叶酸、泛酸钙和烟酸等增加了其作为SCP的价值。
藻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具有着色和营养的作用,可用来防治癌症、抗辐射、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作用。
化学合成均为反式的β-胡萝卜素,对人体有致癌、致畸的作用,而顺式异构体在抗癌、抗心血管疾病功能比全反式异构体高,藻粉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 PACAP)属于胰高血糖素家族成员。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发现,PACAP 基因具有促 进垂体生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功能。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 属于胰多肽家族,脊椎动物的NPY 具有促进 垂体激素释放、增强食欲等功能。
公蟹
母蟹
Sox9(SRY-related HMG-box gene 9) 基因是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直接相关的基 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达具有性别专一性,仅在精巢中表达。水产动物中存在两 个Sox9 基因的拷贝,分别为Sox9a 和Sox9b。虽然其表达不能像哺乳动物一样具备性 别专一性,但其在雌雄中的表达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Dmrt(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factor)是一个与性别决定 相关的基因家族。目前,已在鱼类中发现5 种属Dmrt 家族的基因:Dmrt1、Dmrt2、 Dmrt3、Dmrt4 和Dmrt5。Dmrt1 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参与性别决定与分化进程的唯一 的在动物门间具有保守性的基因。
一.水产动物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功能基因组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水产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水产动物的重要经济性状的 研究备受关注。关于性别、生长、抗病、耐寒和耐低氧等性状的分子理论机制的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量与之相关的功能基因也相继被鉴定出来。
克隆的基因大致可分为免疫/抗病相关基因、生长、生殖与发育相关基因、性别控制相 关基因、溶菌酶和激酶等酶类基因等几大类。 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牙鲆、大菱鲆、石斑鱼、大黄鱼、鲈、真鲷、罗非鱼、银鲫、鳜 、鲢、黄鳝、草鱼、鲤、黄颡鱼、翘嘴红鮊、鲟鱼等海、淡水养殖鱼类, 中国对虾、 斑节对虾、螯虾、中华鳖、扇贝、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等无脊椎动物, 另外还有斑马鱼和文昌鱼等模式动物。
1.2生长相关基因 生长性状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具经济价值的性状之一,其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水 产动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受遗传基因、营养、激素和环境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已发现的生长候选基因主要包括:(1)与生长轴及其调控相关的基 因和(2)参与肌肉组织发生和分化过程的基因。 1.2.1生长轴相关基因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由垂体分泌后,与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 结合, 进而刺激肝脏等组织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 I,IGF-I),后者通过IGF 受体的介导发挥生物功能。
三.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
1.细胞核移植技术 这是一种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是50 年代初由美国 学者Brigg s 和King 首创的,他们以豹蛙为材料, 将囊胚期的动物极细胞核移入另一 去核的卵子中,获得正常发育的胚胎。
细胞核移植已在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仅局限于鱼类和两栖类, 对于虾、蟹、贝、藻类还一无所知。另外, 并非所有核质杂交种都可以培育成新品种, 也不是所有的核质杂交种都有受体物种的性状,如鲫鱼细胞核和鲤鱼细胞质配合的杂 种鱼基本上相似于供体鱼(鲫鱼)的性状, 更不是所有的种间杂交屏障都可以借助细 胞核移植技术来突破, 因此,该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的育种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 2.核酸诱导技术 核酸诱导技术是以核酸(DNA 和RNA)为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需要提取DNA 或 RNA ,并通过微量吸管注入法或受体细胞的吞饮作用把纯化的核酸导入细胞以转化 受体细胞, 进而诱导受体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通过实验表明:外源核酸诱导技术可以冲破生物的种间生殖隔离, 使生物获得不 同纲生物的性状, 从而为水产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颇具希望的新途径。
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又称铁传递蛋白、运铁蛋白,是鱼类血清中 一种非血红素结合铁的β-球蛋白,在体内铁离子的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GFBP-1 基因除在生长激素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是一个低氧诱导 基因。 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是一种在氧化应激反应中保护 细胞的防御酶,可以避免血红素对细胞的损伤。
2.2耐寒相关基因 耐寒性状作为重要经济性状在很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水产动物的水域分布及其养 殖范围的推广。研究发现,生活在寒冷水域中的鱼类能够产生一些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通过降低体液冰点使其机体免受冷冻的损伤。 2.3耐低氧相关基因 大规模水产养殖时由于养殖密度大,极易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溶解氧的缺少 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或异常变化,如摄食量减少,生长速率变慢,生殖 力下降,甚至死亡。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参与氧稳态失衡调节的一个 核心因子,在细胞低氧适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清蛋白(Parvalbumins,PVAL)是脊椎动物体内肌浆蛋白的主要成分,在肌肉的 舒张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水产动物的主要过敏原。
2.抗逆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1抗病相关基因 疾病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水产动物深受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害的威胁。目前,已发现一些抗病相关基因在水产动物的 抗病毒防御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为一些干扰素诱导基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一个与抗 病相关基因家族。该家族呈现高度多态性,群体内有丰富的等位基因。在水产动物的 多个物种中都发现MHC 基因多态性与抗病力密切相关。 双链RNA 依赖的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R)是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蛋白之一,在细胞生长、增殖、肿瘤发生和免疫反应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RNA 结合蛋白(TAR RNA binding protein,TRBP)是双链RNA 结合蛋白家族 成员之一,具有抑制PKR 活性和调控HIV-1 基因表达的功能,还在RNA沉默中发挥 作用。 防御素是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界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内源性阳离子抗菌肽,在 先天性免疫系统宿主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重要物质。 C 型凝集素在维持机体稳定、免疫防御以及免疫监视等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视黄酸诱导基因-I 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s,RLRs)是能够识别病毒而并 激活相关信号分子,进而启动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我国水产研究现状
中国是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大国,在种子库方面投入较多,但由于人为活动 和资源环境的恶化,种质资源的保护水水平相对较低,系统研究种质资源保护的 机构少,国家投入的研究费用也较少。 中国养殖鱼类的“品种”多,且来源复杂,但人工选育的良种较少,主要 养殖对象多为野生种。且由于研究与生产单位对养殖对象遗传保护重视的程度不 够,致使中国养殖鱼类“品种”普遍存在近亲交配和种质退化的现象。在选育种 理论方面,对“品种”的异质性认识不够。 中国在开发应用生物技术方面,有一些人才,但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人才还 比较缺乏。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组织机构、学术机构不够健全,缺乏水产生物技 术学术交流的稳定平台。国内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大项目还相对较少,资助强度 不大,且较分散、不系统。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基因打靶等研究落后,基因工 程疫苗研制方面差距较大。
1.生产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1性别相关基因 多数水产动物的雌雄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生物学差异,如尼罗罗非鱼(Oreo -chromis niloticus)雄性个体较雌性大且生长速度快,鲤鱼(Cyprinuscarpio L.)、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鱼类雌性个体较大;雌性蟹类比雄性具有更 高的食用价值。因此,可以通过对上述水产动物进行单性养殖来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 产品经济价值。
二.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是DNA 水 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单位也开发了大量的水产动物分子标记, 建立了多种不同水 产养殖动物的微卫星、RAPD、AFLP、ISSR 和SNPs等分子标记技术。 在淡水动物方面, 主要筛选开发了罗非鱼、草鱼、鲢、鲤、鳙、哲罗鱼、鳜、 中华鲟、铜鱼、圆口铜鱼、稀有鲕鲫等水产动物的微卫星标记; 在海水动物方面, 主要筛选开发了大菱鲆、红鳍东方触、虾夷扇贝、牙鲆、紫 红笛鲷、中国对虾、真鲷、大黄鱼、皱纹盘鲍、黄鳍鲷等水产养殖动物的微卫星标 记。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hormone,GHRH)又称生长 激素释放因子(Growthhormone releasing factor,GRF),具有刺激垂体细胞合成 和分泌生长激素的功能。此外,对细胞增殖分化和脑垂体形成等也具有重要作用。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Growthhormonesecreta -gogue receptor,GHSR)的内源性配基,具有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摄食、 能量平衡以及促进生长等生理功能。 生长激素抑制激素(Growth hormoneinhibiting hormone,GHIH)又称生长抑 素(Somatostatin,S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的多肽,同时具 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功能。
3.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
这是把生物的细胞或组织在适当培养基里培养、传代、再生或快速繁殖生物的 技术。
余来宁等采用电融合结合继代移核法, 将对草鱼出血病病毒(FRV)有抗性的草 鱼肝细胞株(GLA)的细胞核,移植到草鱼未受精卵内,获得了一批不同发育期的胚胎 和存活的仔鱼。可见, 用细胞工程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病草鱼是大有前途的,也为鱼 类体细胞育种提供了依据。 4.细胞融合技术 这是将两个不同遗传性状的细胞合并为1 个杂种细胞的技术,是在细胞与组织 培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细胞杂交技术。 5.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是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的新兴遗传育种技术。1982 年,Palmiter 等 人首次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 获得了个体比对照组大1 倍的转基 因“超级鼠” 。 目前,已先后在金鱼、鲤鱼、鲫鱼、银鲫、泥鳅获得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 鱼。大量研究表明, 该技术在水产生物的品种改良中有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