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知识(1)

合集下载

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正常肌电图
步骤:
1.插入电活动:进行记录 2.放松时,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活动; 3.轻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波幅、位相和发放频率; 4.大力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类型。
正常肌电图
一、肌电图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 1.肌肉静息状态:包括插入电位和自发电位。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电活动,正常人变 异较大;持续时间不超过300ms
自发电位:指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后者波幅较 高,10-40mV,频率20-40Hz,通常伴有疼痛, 退针后疼痛消失。 2.电静息:肌肉完全放松,不出现肌电活动。
正常肌电图

3.轻收缩肌电图:记录运动单位电位 (MUAPs)。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时 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不同 肌肉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临床肌电图
临床肌电图
一、肌电图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 (1)肌肉静息状态:包括自发电位和插入 电位。 (2)肌肉随意自主收缩状态:记录运动单 位电位(MUAPs)。

(3)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1

第一背侧骨间肌



神经支配:尺神经,内侧束、下干和C8-T1 神经根 部位:手呈中立位,腕横纹与第二掌指关节 中点倾斜进针。 临床意义:记录尺神经深支运动传导检测。
常见病变异常肌电图类型

周围神经病变及损伤:



1.急性轴索损害:2-3周后,插入电位延长,肌肉放松时可见 大量正尖纤颤电位,轻收缩时,可见运动单位电位形态保持 正常,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减少。 2.慢性轴索损害:插入电位延长,正尖纤颤电位明显减少或 消失,可有复杂重复放电,主动轻用力时出现时限增宽、波 幅高的运动单位电位,即大电位,重用力时募集相减少。 3.周围神经脱髓鞘:插入电位不延长,无自发电位,运动单 位形态正常,但募集相减少。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专业知识》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知识点:正常清醒脑电图1.成年人正常脑电图(1)由a波和快波组成,只有少数慢波,散在性θ波占10%~15%以下,无明显δ波。

(2)a波和快波显示正常的分布,即a波主要分布于枕顶区,快波分布于额、颞前区。

(3)左右对称部位的a波频率差不应超过20%,枕部的波幅差不超过50%,在其它部位不应超过20%。

(惯用右手的人,由于左侧半球传入冲动较多,α波受抑制,所以右侧半球波幅较高。

)(4)波幅不应过高,a波平均波幅小于100uV,β波应小于50uV。

(5)不出现棘波、尖波等发作波。

(6)在睁、闭眼,精神活动及感觉刺激时,a波应有正常反应。

85%的正常人可以是上述脑电图波形,15%则可有轻度异常改变。

正常脑电图可分以下四型:α形脑电图、β形脑电图、低电压脑电图、不规则脑电图。

2.小儿正常脑电图(1)清醒时不出现高波幅的广泛性δ波。

(2)自然睡眠中不出现50uV以上的广泛性β波。

(3)慢波不是恒定在局限在某个部位。

(4)睡眠时顶部峰波、纺锤波、快波,不是恒定的在一侧缺乏或减弱。

3.正常脑电图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正常脑电图年龄变化而演变,且个体之间有差异下表是正常脑电节律与年龄的关系。

知识点:清醒与睡眠状态脑电图波形人类对睡眠本质的认识,得益于脑电图记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脑电波可以把大脑活动的电效应,经过电子仪器放大后在纸带上以波状条纹显示出来,通过脑电图波形的观察可以帮助诊断脑部的各种疾患,或进行有关思维的研究。

人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其脑电图的波形就不一致,从脑电图上可以把一个人的睡眠深度反映出来。

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是一种低幅快波,每秒钟13次以上,又叫β波(倍它波)。

清醒时闭上眼,什么事也不想,这时的脑电波与睁眼时相比稍高稍慢,每秒8~12次,这种脑电波叫α波(阿尔法波)。

当脑电波中α波逐渐消失,出现一些不规则波型并混有一些振幅很小的波,这就是睡眠第1阶段的波型。

我们平时犯困,所谓瞌睡期或朦胧期,就是指这一期,其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神经电生理

神经电生理

第十章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范围包含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检查,其方法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神经传导测定、特殊检查、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检查,还包括低频电诊断(low frequency electrodiagnosis):即直流-感应电诊断(Galvanic-Faradic electrodiagnosis)和强度-时间曲线(intensity-time curve)检查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及评估神经和肌肉病变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

第一节概述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来看人体内各种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动作电位传导来实现的。

对于运动神经来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刺激了运动神经纤维,冲动又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到达肌肉,从而产生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对于感觉神经来说,电位是通过刺激感觉神经产生,并且沿着神经干传导;而肌电图分析的是静息状态或随意收缩时骨骼肌的电特征。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特性(一)静息跨膜电位细胞膜将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隔离开,细胞内液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氯离子和钠离子浓度,胞内液较胞外液含有更多的负电荷,造成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而且细胞内相对细胞外更负,这种电位差即为静息跨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人类骨骼肌的静息跨膜电位是-90mV。

在正常情况下,离子流人和流出量基本相等,维持一种电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需要有钠钾泵存在,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钾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神经系统的各种信息,是通过动作电位传导。

在静息期,钾离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钠离子则不能。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就进行一次去极化,此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通透性明显提高,钠离子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进一步去极化,当钠离子去极化达到临界水平即阈值时,就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2页
感觉神经传导研究则是经过刺激感觉 神经纤维一点、在沿神经走行另 一点统计反应波来确定其传导速度和 动作电位波幅。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3页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沿神经走行在两点或多 点刺激运动神经,在其 支配肌肉上统计电反应 ,可确定刺激点间快传 导运动纤维传导速度。 也可将运动神经远端刺 激产生肌肉电反应(即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 伏期和波幅与正常对照 值进行比较。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10页
四.常规EMG适应症和临床意义
(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含前角细胞病变。 (二)临床意义
1.发觉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病变 (1) 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诊疗 (2) 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11页
2. 诊疗和判别诊疗: 神经源性损害 肌源性损害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discharges)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22页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23页
(三) 肌强直放电 肌肉自主或机械刺激后不自主强直收缩 特点:波幅渐降低,频率渐减慢,轰炸机 俯冲或摩托车减速时发出声音。 意义:(1) 先天性肌强直;(2) 萎缩性肌强 直;(3) 先天性副肌强直;(4) 高钾性周期 性麻痹。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12页
3. 补充临床定位 H-反射-L5,S1 肱二头肌,三角肌—C5,6 肱二头肌, 大小鱼际肌—C6,7 胫前肌,腓肠肌—L5
神经电生理专题知识讲座
第13页
4. 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 ❖ 肌炎活动期和恢复期 ❖ 神经源性损害进展 5. 疗效判断客观指标 ❖ CTS术后传导速度显著改进 ❖ MG病人用药后RNS恢复正常等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以下哪个不是大脑额叶病变可(江南博哥)以出现的症状?()A.强握反射B.运动性失语C.精神症状D.视野缺损E.癫痫参考答案:D[单选题]2.不属于脑室系统的是()。

A.中脑脚间窝B.左右侧脑室C.第三脑室D.第四脑室E.中脑导水管参考答案:A[单选题]3.关于突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又称终扣B.人体内电突触占绝大多数C.化学突触靠神经递质进行冲动的传递D.体内最多的是轴-轴突触E.体内最多的是树-树突触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受器细胞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

神经元突起在接近其终末处常分成若干细支,细支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前末梢或称终扣。

[单选题]4.下列属于特殊内脏运动的核团是()。

A.迷走神经背核B.面神经核C.动眼神经副核D.下橄榄核E.舌下神经核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面神经核所支配的面部的骨骼肌是由鳃弓演化而来的,故属于特殊内脏运动。

迷走神经背核和动眼神经副核属于一般内脏运动核。

舌下神经核为一般躯体运动核。

下橄榄核为非脑神经核。

[单选题]5.连接两侧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是()。

A.前连合B.后连合C.胼胝体D.穹隆连合E.上纵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胼胝体联系两侧额、顶、枕、颞叶等新皮质。

前连合连接两侧嗅球和颞叶,穹隆连合连接两侧海马。

上纵束连接同侧的额、顶、枕、颞四个叶。

[单选题]6.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脑神经核为()。

A.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B.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C.面神经核上部、舌下神经核D.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E.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因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和疑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单选题]7.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的肌是()。

A.表情肌、咀嚼肌、眼外肌、腭肌和咽喉肌B.表情肌、咀嚼肌、眼外肌、腭肌、咽喉肌和舌肌C.额肌、眼轮匝肌、咀嚼肌、眼外肌、腭肌和咽喉肌D.额肌、眼轮匝肌、咀嚼肌、眼外肌、腭肌、咽喉肌和膈肌E.额肌、眼轮匝肌、咀嚼肌、眼外肌、腭肌、咽喉肌、膈肌和舌肌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因为面下部的表情肌和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神经元的电生理学

神经元的电生理学

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细胞结构,其电生理学是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学习、记忆、感知和运动等方面的功能。

一、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其兴奋性能力强,信号传导更迅速,一般表现为膜电位(即神经元内外电势差)增高,脱极化。

而在抑制状态下,其兴奋性能力相对较弱,信号传导较慢,表现为膜电位降低,超极化。

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和抑制状态是由多种离子(如Na+、K+)的流动引起的。

充分理解神经元内部离子的稳定性和可逆性是电生理学研究的基础。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元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功能。

二、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细胞机制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都涉及到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对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刺激神经元Na+通道开放会导致内部电位走向正值,使神经元进入兴奋状态;而Cl- 通道的开放则会使内部电位走向负值,故称之为“抑制性”离子通道。

这些离子通道在不同的神经元上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位置和比例,这也决定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在神经元内部,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是通过离子通道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来实现的。

当刺激到达细胞膜时,离子通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离子通道就打开了。

比如,在浅层的小脑皮层,有一种GABA型神经元,在它们上成群集的抑制神经元会通过进入到受体通道中而发“受抑制信号”,起到“刹车”的作用。

另外,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非常复杂。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化学或电学途径实现。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导可以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比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会在与目标神经元的某些受体结合后激活或抑制该神经元,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传导与处理。

三、神经元在不同状态下的信号传导在神经元内部,庞大且复杂的神经网络,决定了神经元信号传导速度与稳定性。

当神经元的电势达到一定程度,它会向它的轴突发送信号(也称为神经脉冲)。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中级《专业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中级《专业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中级《专业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典型儿童失神一次发作通常(江南博哥)持续多长时间?()A.1~3秒B.4~20秒C.21~30秒D.3l~40秒E.41~50秒参考答案:B[单选题]2.在局部颅骨缺损部位,头皮脑电图记录到的活动是()。

A.局灶性多形性慢波活动B.局部性尖慢波复合波C.局部棘慢波复合波D.局部波幅增高,频率增快E.间断性节律性delta活动参考答案:D[单选题]3.癫痫发作期脑电图不能发现特征的变化是因为()。

A.发作一定为假性发作B.脑电图设置一定存在问题C.可能局灶性癫痫起源位置较深或电场范围非常小,无法在头皮脑电图上记录到D.抗癫痫药物服用过量E.捕捉发作次数不够多参考答案:C[单选题]4.梳状波的频率分布为()。

A.2~5HzB.5~7HzC.9~13HzD.13~17HzE.5~7Hz及13~17Hz参考答案:E[单选题]5.K-综合波是哪些波的组合?()A.睡眠中一过性正相尖波与睡眠纺锤波B.睡眠中一过性正相尖波与阵发性α节律C.锯齿状波与睡眠纺锤波D.顶尖波与睡眠纺锤波E.顶尖波与阵发性θ节律参考答案:D[单选题]6.通常情况下表现痫样放电的脑电图是()。

A.多棘慢波复合B.门棘波C.节律性颞区θ暴发D.6Hz良性棘慢复合波E.小尖棘波(睡眠中)参考答案:A[单选题]7.癫痫的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相比,正确的是()。

A.多数癫痫发作两者之间图形基本一致B.发作期脑电图常常存在典型的棘慢复合波C.发作期脑电图在发作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D.每次发作只表现一种发作期图形E.典型失神发作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图形特点不一致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E两项,除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等少数发作类型外,多数癫痫发作期图形与发作间期图形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BC两项,与发作间期放电相比,发作期脑电图常常缺乏典型的棘慢复合波或尖慢复合波,且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

神经电生理

神经电生理
作电位,出现呈一 条直线。
异常
• 自发电位: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复
合重复放电
• 肌强直电位 • 肌颤搐电位
异常—纤颤电位:失神经支配后或肌源性疾病,膜应激性增加致肌纤维自发颤搐。
1) 相位:2~3相,先正后负。 2)时限:1~5ms。 3)波幅:20~200μV。(一般在肌肉失神经支配15~21天“自发”地出现)
CV腕-指 = 距离/时间 = 120 mm/2.8 ms = 42.9 m/s
神经传导速度数据的分析:
• 取决于神经损伤的类型(神经失用和轴索 中断或神经断裂),神经损伤的程度(部 分损伤、完全损伤)
• 以及在损伤后何时开始神经电生理测试
• 下面例举不同类型的前臂中段正中神经损 伤反应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神经传导速 度数据的分析中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神经传导测试可帮助临床上以下问题:
• 1. 是否周围神经纤维的损害? • 2. 是感觉纤维,运动纤维,或两者兼而有之呢? • 3. 周围神经纤维损伤的部位在哪里? • 4. 涉及多少条周围神经? • 5. 涉及一侧肢体的神经,还是双侧?是不是上肢和下肢的神经都涉及
在内? • 6. 涉及的周围神经是什么类型?是部分损伤还是完全损伤? • 7. 周围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有没有随时间而增加或减少?有没有恢复
A、B显示部分轴突中断( 50 % )的运动神经传导测试结果( 持续21天),剩余的功能完整未受到损伤的运动轴索传 导无减慢。(A)刺激损伤部位的远端会引起CMAP的波幅减少(由于部分轴索变性)而潜伏期是正常的(因为剩余的功能 完整的运动轴索没有明显的传导减慢)。(B)刺激损伤部位的近端引起CMAP的波幅减少(由于损伤部位远端部分轴索变性),而潜伏
正相尖波:是由肌肉病损部记录到的肌纤维活动电位(损伤电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潜伏期(latency): 是指从刺激伪迹开始到肌肉动作电位负相 波(向上的波)偏离基线起点之间的时间。它 反映了神经轴索中快传导纤维到达肌肉的时间。 潜伏期代表了三个独立的时间过程: 其一为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时间; 其二为神经和肌肉接头之间的传递时间; 其三为冲动在肌纤维上传导的时间。 通常把远端刺激点到混合肌肉动作电位之 间的时间称为末端潜伏期,它在临床上对脱髓 鞘病的判断非常重要。
(三)、面积(Area): 它是指从基线开始到负相波区域 内侧面肌,同样反映了参与肌肉动 作电位肌纤维的数量。
(四)、时程(duration): 通常是指从肌肉动作电位偏离基线 开始到再次回到基线这段时间。它反映 了每个单个肌纤维能否在同一时间内几 乎同时放电。脱髓鞘病变时延长,因为 不能同时被兴奋。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一、运动神经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研究的是运动单位的 功能和整合性。通过对运动传导的研究可 以估价运动神经轴索、神经和肌肉接头以 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并为进一步针电极肌 电图检查提供准确的信息。 其原理是通过对神经干上远、近两 点超强刺激后,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肌 肉上可以记录到又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 位(CMAP),

三、传导阻滞:
在运动神经传导中,当近端 和远端分别刺激,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 面积于近端刺激比远端刺激下降大于50% 时,并且近端刺激出现波形离散,此现 象被称为传导阻滞。
但在临床上,如果将周围神经病绝对地分 为轴突性和脱髓鞘性神经病,则很少有一种疾病 恰好属于其中的一种类型。 但在以下传导异常的情况中 ①传导速度减慢,不到正常低限值的20%~30%; ②远端运动或感觉潜伏期以及F波潜伏期延长, 超过正常上限值的120%~130%; ③存在明确的传导阻滞—即使肌电图检测显示 合并有一定程度轴突变性的依据,还是支持以脱 髓鞘为主的诊断。
几种重要的异常神经传导 类型
一、轴索损害: 最重要的异常就是波幅明显降低,主 要是运动神经传导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 而传导速度和末端潜伏期则正常。 在部分性轴索变性的急性阶段,运动 单位电位可为正常,但募集较差;而在慢 性期,则出现宽时限和高波幅的运动单位 电位。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常在病后2~3周 出现。
(三)、神经断伤: 是指受伤神经包括其周围结缔组织 膜在内已经完全切断。 需手术吻合,但吻合后的再生神经 纤维,在数量上不可能完全恢复,其传导 速度仍很慢。远侧段的末端潜伏期持续延 迟,这提示远端神经的纤维数减少。
二、慢性神经损伤 慢性神经受压或崁压性神经病,主要 的病理变化是局部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 性。
周围神经损伤分类
周围神经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损伤 一、急性神经损伤 (一)神经失用:是由于突发局部神经受压而导致 局部脱髓鞘,产生神经功能短暂性丧失,但并 没有轴索断裂,神经功能障碍通常持续几小时 到几周不等,在临床上神经功能缺损通常不完 全,如果去除病因,神经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后 恢复。 在电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动作电位波幅下降, 而传导速度减慢不到15%。
(二)、波幅(amplitude): 是指从基线到负相波波峰间的距离,有时 也可用峰-峰值即从负向峰到其后正向波波峰 之间的距离,它反映了参与混合神经肌肉动作 电位的肌纤维数量。一般来说,远近端分别刺 激得到的CMAPde形状几乎是一样的,近段波幅 会略有降低。 当远、近端刺激时,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 降超过了50%,即说明两点之间有神经传导阻 滞。

以轴索变性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包括酒精 中毒性和尿毒症性神经病,结节性多动脉 炎、某些糖尿病和癌性神经病以及大多数 中毒性和营养缺乏所致的神经病。
二、髓鞘脱失: 髓鞘是神经传导的基本物质,髓鞘脱失,就会出 现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末端潜伏期延长、波形 离散或传导阻滞,但一般不伴有混合肌肉动作电位 和感觉神经电位波幅改变,而这种异常即使在很严 重的轴索损害时也不会出现。 任何运动、感觉或混合神经传导速度在上肢小 于35m/,下肢小于30m/s,均被认为是由于髓鞘脱失 而引出,但在轴索损伤后出现神经再生时传导速度 可以很慢。 如果脱髓鞘改变没有继发轴突变性,肌电图不 会发现失神经电位。 传导的减慢主要是因通过病灶处的神经冲动延 迟所致,而不单纯是因快纤维选择性传导阻滞所致。 局灶性节段性脱髓鞘,可引起通过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处的传导减 慢,而病灶远侧的传导是正常的。
脱髓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为: (1)传导阻滞的阈值升高,导致临床上出现力弱 和感觉缺失; (2)神经冲动去同步化以及在时间上的离散度增 加,导致反射消失和振动觉减退; (3)在高频(刺激)出现阻滞时,不应期延长, 可解释为为什么尽管作了最大随意收缩,但肌力 仍减低; (4)在一次冲动通过以后,超极化增加,导致阻 滞,并出现持续用力时的疲劳现象。 另外,在局部脱髓鞘时,可诱发不随意放电, 或呈稳定频率发放,或呈爆发性发放,如面肌肌 纤维痉挛。

神经失用是最轻微的神经阻滞,可以在局 部注射普鲁卡因后出现,也可在短暂性血 液循环中断(如交叉双腿)的情况下出现。
而大多数急性压迫性神经病,如星期六夜 间麻痹、拐杖所致的桡神经麻痹,一般在 跨越受损节段的传导可于数周内恢复。

(二)、轴索断伤: 是指轴索失去连续性,而周围结缔 组织膜的连续性仍保留,轴索连续性一旦 中断,其远端就会出现瓦氏变性,断裂部 位传导就会立即中断,但其远端在4~5天 内仍有传导功能,其后才会发生变性。所 以,在受伤后头几天神经失用和轴索断裂 有时不容易区别,需要连续观察,轴索断 裂者会出现动作电位波幅持续下降,并且 3周后肌电图检查发现在受损神经支配肌 肉上出现失神经支配电位,
但在很严重的轴索损害时,其传导速 度可以轻度减慢,但不超过正常值下限75%, 末端潜伏期可以轻度延长,但不超过值上 限130%。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所测得传 导速度和潜伏期主要指的是快传导纤维, 而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面积则与神经干中 所有轴索数量有关,这就导致了当轴索丢 失时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面积明显降低, 而传导速度和末端潜伏期则改变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