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的地史》PPT课件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三.地史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地球的历史课件 (共35张PPT)

中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绝大多数物 种消失,包括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
结束的标志。
新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01 联合古陆完全解体,大陆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基本的地貌 02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03第四纪人类出现,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梁龙化石
1. 身 材 这 么 庞 大 的 动 物 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 上生存下来呢? 2. 地 球 的 环 境 都 发 生 过 什么样的变化?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阅读课本14页,思考: 地球的历史有多长? 科学家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地球的经历? 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和化石是最主要的途径。
01
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生物向低纬 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 没低洼地。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古近纪
冰期新近间纪 冰期
第四纪
末次冰期 第四纪 更新世 大约11万年前开始 中国冰雪覆盖情况
思考
1.地理环境的变化和生物演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举例说明地质年代表划分的阶段性。
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
聚成一个整体,.52亿年)
寒武纪
奥陶纪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志留纪
三笔叶鹦虫鹉石螺
早期海洋面积大,出现如三叶虫、笔石、 鹦鹉螺等,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 上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 动物的世界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
1
恐龙死亡后被迅速埋起来, 免遭食腐动物的吞食和自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43张PPT)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最主要的途径: 研究地层
火山喷发
板块碰撞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2)沉积岩地层的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下老上新)
太行山脉王莽岭的地层
地层层序关系: 地层层序正常或未经变动时,地层上新下老,1~4表示 从老到新。
时间:6600万年前至今
①海陆演化: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
③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处于温暖期。
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 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 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9.该地质时期 ( C )
A.联合古陆形成
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重要的成煤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解析】7选B,8选C,9选C。第6题,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 图,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第7题,在中生代,爬行 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8题,中生代由 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祼子植 物繁茂,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③地质矿产: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蕨类植物
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 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二、地球的演化历史
(三)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2)-地球的演化历程(共34张PPT)

显生宙
代 纪
动 生物 命 演 化植
物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前寒武纪
寒奥志泥石二三侏白古新第
武陶留盆炭叠叠罗垩近近四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没 有 生 命 的 迹
原蓝 核细 生菌 物等
和演蓝 多化细 细出菌 胞真大 生核爆 物生发
海洋无脊椎 脊椎动物 动物 鱼类→两栖
爬行动物
菌藻类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人 动哺 类 物乳 诞
新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距今6 600万年至今
→ 生命演化 •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新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距今6 600万年至今
→ 第四纪时期,全球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 生命演化
地球的演化历程
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人教版高中地理·2020 地理 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演化历程
注:隐藏页可点击相应词句链接进入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地球演化历程的学习,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 能够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温故知新
• 研究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自然环境
生物 时间
化石 地层
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地质年代表
冥古宙 太古宙 古生宙
显生宙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奥志泥石二三侏白古新第 武陶留盆炭叠叠罗垩近近四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问题导学
阅读课本16-18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2. 归纳地球的演化历程信息,完成下表。
3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精品课件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二、地质年代表
PPT模板:./moban/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中生代距今25211中生代发生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劳亚古陆逐渐连接面积扩大而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PPT教学课件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PPT模板:./moban/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链接1:中生代优质课件

中生代:显生宙的三个地质 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 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在希腊文中, 中生代意为“中间的”+“生 物”。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 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 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 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1、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习到的那一些,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2021/10/162021/10/162021/10/1610/16/2021 1:35:27 PM •3、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意志。 •4、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5、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6、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2021年10月2021/10/162021/10/162021/10/1610/16/2021 •7、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2021/10/162021/10/16October 16, 2021 •8、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021/10/162021/10/162021
串讲 (中-新生代及华北寒武纪-二叠纪)——地史学课件PPT

位。
二、构造演化特征
中新生代是全球构造运动相对比较活跃的时期。 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的联合泛大陆从三叠纪中期开始 解体。泛大陆的解体导致了的新洋盆形成和老洋盆 的衰退,全球大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深刻的改 变。环古太平洋和环古特提斯洋边缘,由于板块的 俯冲和碰撞,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造山带。
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开始,中国东部地区的 新华夏构造体系开始形成。
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北北东 向排列的三组隆起带和沉降带。其成因可能与欧亚板块 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挤压有关。
侏罗纪时期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一线以东为构造-岩浆活 动强烈的地区,以西为大型的稳定内陆盆(四川和鄂尔多 斯盆地)。
中新生代总结
一、生物界演化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三足鼎 立”,并行发展的局面。
1、脊椎动物:
中生代:
爬行类极度繁盛,向地球表面的各种生态空间辐 射演化,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脊椎动物类群。
陆地以恐龙占主导地位,空中有翼龙、喙嘴龙等, 海洋中有鱼龙和海龙类。
生物界演化
哺乳动物虽然与恐龙同时出现,但处于次要地位。 中生代晚期鸟类开始出现并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鱼类除在海洋中持续繁荣外,也在淡水环境中获得
的红色膏盐断陷盆地 ▪ 强烈凹陷的海泛河湖盆地 ▪ 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新近纪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强烈的断陷作用基本停止,但地 壳大范围上升和下降,使沉积盆地范围普遍扩大。沉积类 型与古近纪差别不大,但出现土状堆积类型—“三趾马红 土”
干旱气候带随时间逐渐由南向北推移
白垩纪:
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西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
主厚约2700m——细
含马门 溪龙, 禄
丰龙
潮湿气候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
大型稳定盆地发育小结
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 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 类型盆地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 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东部小型断陷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 东小型断陷盆地地层序列—
T1 永宁镇组 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1600m 飞仙关组 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滨浅海
P2 大隆组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四足行走, 如 马门溪龙
恐
兽脚类食肉,前肢特化,后肢坚强,
龙
牙齿锋利,如 霸王龙
鸟臀目食植物为主,两足行走,脚的三趾构造
与现代鸟类相似,如鸭嘴龙
海洋鱼龙类具有鱼形身体,善于游泳,但用肺 呼吸,如鱼龙
空中飞龙类前肢加长,后脑和眼发育,牙齿退 化,如准噶尔翼龙
恐 龙 蛋 化 石
马门溪龙
青岛龙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撞击与恐龙灭绝
陆生脊椎动物—鸟类起源及龙鸟之争
J3 德国始祖鸟
爬行类特征:具 (锐利)牙、具(翼)爪、 爬行类特点的骨骼构造
鸟类特点:羽毛
K1 孔子鸟类群 (中国鸟(Sinornis),华夏鸟Cathayornis),
朝阳鸟(Chaoyangia),娇小辽西鸟(Liaoxiornis,10cm+))
特征:十分退化的牙齿,胸骨比始祖鸟发 育,是已知最古老的鸟—真正的鸟 类的祖先,而始祖鸟只是鸟类演化 的一个旁支
其绝灭率为: 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
%、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 受影响较大的生物类群是:恐龙(全部绝
灭)、菊石(全部绝灭)、箭石(全部绝灭)、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始祖鸟
孔子 鸟类 群中
的 娇小 辽西 鸟8厘 米左 右长
恐龙向现生鸟类的过渡
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海生双壳类繁盛(取代腕足类):
头足动物菊石类:
如T1+2的Pseudoclaraia(假克氏蛤)
T1简单齿菊石型缝合线,如:Ophicearas(蛇菊石) J菊石型缝合线,如:Hongkongites(香港菊石)
1 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 过程,K2末盆地消失
2 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 3 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
地 4 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
龙江东部)
中国晚侏罗世古地理图
K12-K2古地理图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松
暗色粉砂岩、泥岩夹油页岩,深湖相,含
花 中部 T-P-N动物群,同时含淡水、半咸水化
江 群
K12
下部
石及鲨鱼牙齿——近海盆地海泛 紫红色泥岩,底部含砾,冲积扇—滨浅湖
~~~~~~燕山运动Ⅱ~沉~~积~~~~~~
K11:紫红—灰绿色砂砾岩夹泥岩,分布窄,为断陷小 盆地沉积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中国东部 白垩纪古地理
中国中生代地史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中国三叠纪地史概况
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 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中国东部地史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T3 : 海陆交互含煤 → 潮湿
华南
印支运动
T1- T2 : 海相碳酸盐岩 → 干旱
T3 : 河湖相 →潮湿
华北
印支运动
T1- T2 :河湖相 →干旱
J2 南 岭 群 3Km,中性火山岩—风成沙丘
J1 北 票 群 T3 坤头波罗组
3Km,基性火山岩—砂页岩夹煤层 印支运动II
冀北辽西剖面地史特征分析
1 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 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湖相沉积;
2 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早期主要由基性岩组 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晚期分布 广泛;
冀北辽西剖面
冀 北 辽 西 侏 罗 系 和 白 垩 系 剖 面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东小型断陷盆地地层 序列—冀北辽西剖面
Q
EEL动物群,
K12 孙家 湾 组
紫红色砂砾岩 燕山运动Ⅱ
孔子鸟,中国鸟
K11 热河群上部 3Km,砾岩、砂页岩夹煤,
J3-K11热河群下部
2.6Km,中酸性火山岩—砂页岩、油页岩 燕山运动Ⅰ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太
剥蚀高
行
地及小
山
型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三 叠系剖面
1 剖面总厚度约 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 清楚,气候由干旱变 为潮湿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 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中国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中 国 三 叠 系 对 比
中国中生代地史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 (川滇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 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E 赵家店组
江底河组
K2 马头山组
普昌河组 K1 高峰寺组
蓬莱镇组 J3 遂 宁 组沙
J2
溪庙组新 田沟组自
J1 流井组须 家河组
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 个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含
T.P.N.——动物群粗
西 部
东 部
晚三叠之后中国地史特征由南北对峙转为东西差异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地史概况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 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
黑龙江东部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
华南稳定 滨浅海
贵州贞 丰三叠 系剖面
华南三叠系—黔西南贞丰剖面
J1 自流井组 T3 二桥组 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 1500m 火把冲组
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
把南组
拉丁期大海退(早期印支运动)
T2 法郎组 浅海碳酸盐岩—滨浅海碎屑泥质沉积 1600m 关岭组 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 咸化海盆
中国东部地史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陆地
活动海槽
稳定滨浅海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印支半岛晚三叠世的两个造山幕被命名 为印支褶皱。
黄汲清(1945)采纳此名,把中国境内三叠纪 发生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印支运动,得到我国地 质工作者的承认和广泛应用。
印支运动对我国地史有着重要意义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表现: 1.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此后中国大陆内无大海侵 2.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3. 板块拼合—印支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真正拼合 4.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 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Ferns from New Zealand
陆生脊椎动物的演化阶段
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
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 类繁盛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 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中生代脊 椎动物演
化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适应辐射
陆地蜥臀目:蜥脚类食素,头小尾长,身体笨重,
3 白垩系主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Ⅱ之后,反映 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
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 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 (侏罗纪)
松 辽 盆 地 白 垩 系 剖 面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
上第三系
~~~~~~ 燕山运动Ⅲ ~~~~~~~~
K2 上部 紫红色砂泥岩夹砾岩,反映湖盆被填满
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 构造史:联合古陆走向解体
白垩 chalk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生代的古地理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中生代生物界
陆生植物 Terrestrial plants 陆生脊椎动物 Land vertebrates 海生无脊椎动物 Marine invertebrates 湖相生物组合
鱼)
时代 J3
热河生物群集锦
淡水湖生动物组合—T.-P.-N.动物群
Trigonioides (类三角蚌)Plicatounio (褶珠蚌)Nippononaia (富饰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