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2 一轮复习(回归课本)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的方法梳理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的方法梳理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的方法梳理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的方法1、回归生物教材,重视基础,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考查内容几乎全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检测,主要考查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生物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首要复习的就是生物课本,熟记高三生物核心概念及基本原理,观点、结论。

2、重视生物实验,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应对教材中的实验加大重视力度,对每种实验类型都有所了解,也应高都有一定的准备,并紧扣高三生物教材知识,在生物第一轮复习会达到很好的备考效果。

3、规范语言,术语答题: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要注重生物专业术语的训练,对生物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结论性语言熟练掌握,做到用时不生涩,可顺利把答案要点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完整、具体地写在答卷上,且做到层次清晰,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

4、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应选高考母题,多做中低档题,进行变式训练,让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材知识解生物题。

注:1.针对生物基础较薄弱,知识掌握不全或程度不熟练的高三学生,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首先要依据考试说明熟读教材,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生物知识串成一个体系。

2.针对有一定基础,但对知识点的认识深度不够的高三学生,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需要加强对高考真题和日常错题的分析,理解深刻,达到举一反三。

3.针对知识点掌握熟练,知识的简单运用也已经游刃有余,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验能力稍弱的高三学生,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则要加强生物学基本思想的认知,重视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强化语言表达技巧,做到滴水不漏。

高考生物复习攻略不要因“眼熟”轻敌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生物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很多知识点已学过,翻阅课本,每个单元都很“眼熟”,复习的时候难免轻敌。

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

有理科同学感觉生物要记的东西太多了,那就需要把握记忆的规律。

高三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二

高三生物课本回归资料必修二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重要概念l.相对性状:________的________的不同表现类型。

2.测交:Fl与__________杂交(用来测定Fl的基因组合)。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_________的_________上,控制着_________的基因。

(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是基因的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产生等位基因)4.纯合子:由_____________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5.杂合子:由___________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含等位基因,能产生多种配子;不能稳定遗传)6.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

7.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_。

8.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

9.DNA复制:指以_______为模板合成_____的过程。

10.转录:以________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__________的过程(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参与的酶:解旋酶、RNA聚合酶)。

ll.翻译:以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___________的过程。

12.密码子:________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___________相邻的碱基。

13.伴性遗传:有些性状的遗传常与________相联系,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

14.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的改变(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不分裂的细胞一般不发生基因突变)。

15基因重组:生物在进行_________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6二倍体:由________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

17多倍体:由______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浙科版生物高考回归教材复习二

浙科版生物高考回归教材复习二

浙科版生物高考回归教材复习二回归教材复习二1.蛋白质分子可以由肽链或多肽链组成。

每种蛋白质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而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展示其独特生物活性所必需的。

2、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和等特征的总称。

每种性状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称为。

3.在20世纪30年代,生物化学家和化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由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

4、胚胎分割是指借助显微操作技术将胚胎切割成几等份,再移植到代孕母子宫中发育,产生后代的技术。

胚胎分割可成倍增加胚胎数量,是一种快速繁殖良种畜的方法。

5.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能与DNA分子中一个小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相互作用的酶。

6.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热反应是糖氧化。

糖的完全氧化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包括许多化学反应。

人们通常把糖的氧化过程称为。

7、1902年,科学家发现,孟德尔定律中的遗传因子,即的行为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有着的关系。

根此,科学家提出了的学说,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该学说圆满地解释了孟德尔定律,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孟德尔定律的重要意义。

8.植物激素的作用与植物激素有关,例如生长素。

低浓度起作用,高浓度起作用,通常与起作用的器官密切相关。

9、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包括的获得、的形成、重组dna导人细胞(也称宿主细胞)、筛选含有的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等几个方面。

10.电池中能量释放反应产生的能量如何用于能量吸收反应?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

-1-11.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一种功能性核酸,在大多数生物体中是一个片段,在RNA病毒中是一个片段。

12、神经元的大小、形态有很大的差异。

神经元一般包含、、三部分。

突是胞体发出的短突起,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

多数神经元有个轴突和个树突。

13.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形成的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细胞中。

常用的受体细胞包括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动植物细胞等。

例如,利用质粒作为载体,宿主细胞应选择用重组质粒处理大肠杆菌,以增加大肠杆菌的通透性,并将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质粒制成人类大肠杆菌宿主细胞。

2020年高考生物考前回归教材(必修二)

2020年高考生物考前回归教材(必修二)

2020年高考生物考前回归教材(2)【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的豌豆都是纯种;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杂交实验包括: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选择了相对性状明显和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进行杂交,其次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

3.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去雄,再套袋,待雌蕊成熟后,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洒在雌蕊的柱头上,套袋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形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假说---演绎法:对存在的现象通过推理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测交实验的过程。

假说演绎法的例子: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DNA 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

6.测交:测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而进行的未知基因型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之间的交配。

7.拓展:①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②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1.孟德尔提出假说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实验,又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假说。

这个假说叫孟德尔第一定律,也叫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孟德尔提出假说解释了豌豆两对相对形状杂交的实验,又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假说。

这个假说叫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组合定律。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册课件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册课件
D
1
2
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主要考点: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
2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
P
F1
个体数: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101+32 = 133
≈ 3:1
黄色种子
315+101 = 416
108+32 = 140
≈ 3:1
豌豆的粒形、粒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YYRR黄色圆粒 yyrr 绿色皱粒
YR
yr
YR
yR
Yr
yr
YyRr(黄色圆粒 )
P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
AA:Aa=1︰1
Aa
AA :Aa:aa=1:2:1
Aa:aa=1:1
aa
全显
全显
全显
显性:隐性=3:1
显性:隐性=1:1
全隐
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够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来表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者: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重点掌握: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基因分离定律 运用遗传规律解题技巧
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的材料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 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豌豆一次能繁殖大量后代。

必修二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必修二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必修二生物一轮复习资料生物学作为理科必修课程,是对生命现象及其相关科学知识的科学研究。

在高中阶段,生物学作为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性。

因此,必修二生物学的一轮复习资料是备考,掌握高中知识的必备资料。

一. 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生长发育是一门从单细胞到成熟的多细胞的课程,涉及到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

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需要吸取水分和养分,产生能量,呼吸,排泄废物,同时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对于生长发育的细节,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植物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等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二.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集合体在特定环境下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它由生物群落、生态位、食物网、物种的多样性和演替等细节组成。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生态的影响也是必须了解的。

生态系统在自然发展与人为干预等趋势中的演变状态和发展趋势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调查、环境污染控制等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

三. 遗传与进化遗传理论是理解物种起源,进化过程,物种和遗传变异的所有现象。

在进化过程中,遗传信息比较重要。

这种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传递。

对这种遗传信息的很好的理解,就能够更好地了解物种的变异与进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诊断,研究疾病发生的遗传学机理,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四.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环境中产生的不同层次的组成。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研究生物多样性能够深入了解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环境保护。

五. 生命体系中的物质循环生命体系中的物质循环涉及到能量的转化。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光能后突变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而在消费者体系中,群落里的成员互相之间利用食物链来连接,物质又被再循环利用。

因此,理解生命体系的物质循环对于了解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生物必修二回归教材

生物必修二回归教材

必修 2 回归教材1.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 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豌豆花的结构很适合自花传粉。

3.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

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

然后,套上纸袋。

待雌蕊成熟时,釆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4.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 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分离假设”: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6. 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分离假设”是正确的。

7.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 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 F 1(YyRr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这样F 1 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 4 种:YR 、Yr 、yR 、yr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1∶1∶1∶1。

9. 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自由组合假设”是正确的。

10.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1.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 和d 。

12. 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

睾丸里有许多曲细精管。

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是 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

最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2完美版(226页)

最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2完美版(226页)
(1)类型:
后代显隐性关系
双亲类型
结合方式
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
Bb×Bb→3B_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
Bb×bb→1Bb∶1bb
只有显性性状
至少一方为
显性纯合子
BB×BB或BB×Bb
或BB×bb
只有隐性性状
一定都是隐
性纯合子
bb×bb→bb
(2)示例: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白化病的兄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A,a表示相关基因)?
A.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解析]在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中,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而不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故A错误;孟德尔演绎推理的是F1和隐性个体杂交后代的情况,并据此设计和完成了测交实验,故B错误,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是从个体水平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故D错误。
由图得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
3.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1)适用范围
(2)适用条件
[例1](2013·衡阳六校联考)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3)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3)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用一、减数分裂 (4)二、受精作用 (5)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5)第3节伴性遗传 (6)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第2节DNA的分子结构 (7)第3节DNA的复制 (7)第4节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8)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8)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8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9)第2节染色体变异 (10)第3节人类遗传病 (12)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2)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3)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1、豌豆是传粉植物,也是受粉,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植物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父本。

叫母本。

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全部雄蕊,然后。

待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再套上纸袋。

3、一种生物的的不同,叫做相对性状。

这些性状能够。

4、孟德尔把F1中叫显性性状。

叫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性状分离。

5、孟德尔在和的基础上,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这些因子既不会,也不会在传递中。

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用字母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用字母来表示。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遗传因子组成叫纯合子,如纯种高茎豌豆用来表示。

纯种矮茎豌豆用来表示。

遗传因子组成叫杂合子,如杂合子的高茎豌豆用来表示。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只含有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6、假说—演绎法是在和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和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再通过的结果。

如果与相符,就证明假说是,反之,则说明假说是。

7、测交实验是让F1与杂交。

8、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在生物的在,控制的遗传因子,不相。

在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随遗传给后代。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无论还是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

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颜色,只看一对相对性状,依然遵循。

2、孟德尔在他所研究的豌豆7对相对性状中,任取进行杂交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后人把这遗传规律称为孟德尔定律,也叫:控制的遗传因子的和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决定不同性状的。

3、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

如豌豆的和。

与表现型有关叫基因型。

控制叫等位基因,如和。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1、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________从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_。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_______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这个天才的预见在19世纪80年代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魏斯曼预言的这个特殊的过程,实际上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叫做__________。

减数分裂是进行___________的生物在产生__________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____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___________,而细胞分裂_______。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__________2、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__________内。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________中形成的。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__________.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________。

精原细胞是原始的___________,每个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_______。

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_______。

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经过精细胞的________,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________.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__________。

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___________构成。

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_______连接。

4、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开始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的染色体进行两两________,配对的两条染色体,_____和______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叫做__________。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_________。

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_______染色单体,叫做________。

四分体中的非姐昧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________一部分片段。

5、随后,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________上,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_都附着在纺锤丝上,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________,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_______。

在两组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的时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___________,在这次分裂过程中,由于_____________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_______。

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_____________。

6、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_____,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分裂,两条____________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_______,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并且随着细胞的分裂进人两个子细胞。

这样,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____________,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形成了四个_______。

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________才成为精子。

精子呈______,头部含有_________,尾长,能够摆动。

7、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______中形成的。

卵巢位于腹腔内,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_______,位于卵泡_______的一个细胞就是_______.8、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________.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________.同源染色体_______,分别移向细胞______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征:色体不再_______.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分裂,姐妹染色单休_______,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9、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了的_________。

首先是_________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__________。

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形成________。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_________,小的叫做______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________和一个小的________。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为两个极体。

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就形成_______卵细胞和_____极体。

印细胞和极体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不久,三个极体都_______,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________卵细胞。

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相互结合形成_______,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2、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_________、_______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______进人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与此同时,卵细胞的_______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_______其他精子再进人。

精子的头部进人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_______,使彼此的________会合在一起,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________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________.另一半来自_______,未受精时,卵细胞好像睡着了,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________。

受精过程使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

然后受精卵将迅速进行________、______,新生命由此开始了3、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______,导致不同配子________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_________,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________,体现了有性生殖的________。

此外,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_________,对于生物的_______和______.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作材料,研究和的形成过程。

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

2、萨顿发现,体细胞中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没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另一条来自。

3、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染色体携带着从。

也就是说,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4、类比推理的结论并不具有,起正确与否,还需要和的检验。

5、果蝇,所以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6、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对染色体,3对是,1对。

在雌果蝇中,这对性染色体是,用XX表示;在雄果蝇中,这对性染色体是,用XY表示。

7、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8、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形成配子的过程,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0、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或是互不干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