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法概要》

合集下载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三)个人史 1 、生产史—胎次、产次 是否足月 顺产或难产
接生方式
出生地点 出生状况 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
2 、喂养史—方式
添加辅食
是否断奶
断奶后情况 饮食习惯 现食物种类和食欲等
3 、生长发育史—体格、智力发育


坐、立、语、行等开始时间
出牙和囟门闭合时


学习情况等
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5.察耳
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 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耳舟不清是先天 肾气未充的证候。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 漫肿疼痛是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表现。
6.察二阴
男孩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 阴囊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为水疝; 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或蛲虫病; 婴儿肛门潮湿红痛,多属尿布皮炎; 肛门脱出,为中气下陷之脱肛; 肛门裂开出血,多因大便秘结,热迫大肠所致。
7岁以上儿童:三指定寸关尺三部
3.小儿病理脉象 六纲脉:用浮、沉、迟、数、无力、有 力六种脉代表小儿基本脉象,分别表示 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滑脉:痰食中阻 弦脉:肝旺或为痛为惊 结脉:心气伤 代脉:脏气损 细脉:阴虚 不整脉:心之气血失和。
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 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 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等。
三关测轻重——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 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纹 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 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
二、闻诊
闻诊:医者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查疾病的 方法。 听声音:啼哭、呼吸、咳嗽、语言
舌质
正常:舌质淡红。 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 舌质绛红,舌有红刺,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 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为阴虚火旺; 舌质紫黯或紫红,为气血瘀滞; 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三、问诊
(一)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 家长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 (二)问病情: 包括问寒热、出汗、头身、 二便、饮食、睡眠等。 (三)问病史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 人史、预防接种史、家族史等。
儿科病史特点
• 询问时注意点
▪ 病情由家长或抚育人代诉。 ▪ 起病时间应认真详细回顾,婴幼儿不会诉述自
小儿药证直诀》:“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 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望形态
(1)望形体: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 毛发、指甲等,由上到下检查
正常:头囟正常、筋骨强键、肌肤丰润、 毛发黑泽、指甲光润,姿态活拨。表示胎禀充 足,发育正常,营养良好。
异常: 如头囟: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 头囟宽大、颅缝开解、目珠下垂――脑积水 。
• (1)五色主病: • 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 红色:多为热证(虚、实)。 • 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可见于疳证、积
滞、虫 证 • 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 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2)五部配五脏:根据面部不同部位出现 的各种色泽变化来推断脏腑病变。 最早见于《
大便稀、有酸臭或败卵味--内伤乳食;
大便稀、色黄秽臭、有粘液--湿热内滞(肠);
脓血便――痢疾;
大便呈果酱色、伴剧烈哭闹--肠套叠;
大便经常干燥如球状--习惯性便秘,多见于牛奶 喂养者。
(2)小便:
正常:淡黄色,饮水多时尿多无色,饮水少时色黄而少。
异常:尿色深红或洗肉水样--血尿;尿色深黄,伴巩膜 黄染--黄疸;夏季小儿尿多色清,伴高热不退、口渴 多饮—夏季热;尿混浊如米泔水--脾胃虚弱、饮食不 调;尿黄赤短少、疼痛--热淋。
淡滞定虚实:淡,指纹色淡,主虚证;滞,指纹推之不 畅,主实证。

儿科诊法概要-16页文档资料

儿科诊法概要-16页文档资料

儿科诊法概要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

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

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

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

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儿科诊法概要ppt课件

儿科诊法概要ppt课件
儿科诊法概要
编辑版ppt
1
小儿诊断疾病四诊:望、闻、问、切。
钱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后序》 : “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
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 : “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
编辑版ppt
2
一、望诊
望诊
望神色 整体望诊
望形态 审苗窍 辨斑疹
分部望诊 察指纹 察二便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2.望动态
小儿喜伏卧者,为乳食内积; 颈项强直,手指开合,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为惊风; 头颈不立,吮吸无力,四肢萎软,肌肉瘦削是为五软。
形态自如
解颅
编辑版ppt
形体瘦弱动态失常小儿
14
(三)审苗窍
苗窍: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
舌为心之苗, 肝开窍于目,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口, 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
热性病后而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等。
染苔:食物或药品染苔,不是病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编辑版ppt
25
(1)霉酱苔: 舌苔厚腻不化,整个舌面十分垢浊。
属宿食内滞,中焦气机阻滞。常见于消化障碍 及粪便性部分肠梗阻时,由于大便秘结,中焦 食滞,气机为之阻塞而有腹痛、腹胀、口气秽 臭、脉滑实等,
治疗:保和丸、平胃散等消导食滞,燥湿理气。
便秘腹胀严重的,应服用枳实导滞丸,并结合 通便的措施。
编辑版ppt
26
霉酱苔
编辑版ppt
27
(2)花剥苔:
亦称“地图舌”,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 时现,经久不愈。

儿科诊法概要(中医课件)

儿科诊法概要(中医课件)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游走痛—风胜(行痹)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重痛—湿胜(着痹,湿痹)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肾虚。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食积、湿邪 厌食腹胀---食滞胃脘 厌食油腻---肝胆湿热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嗜食异物---虫积
察二便 ____ 大便
小婴儿:糊状便 正常小儿:成形软便 燥结—内有实热/阴虚内热 稀薄有凝块—乳食内伤;稀薄秽臭—湿热 下利清谷,洞泄不止—脾肾两虚 赤白粘冻—痢疾;果酱便—肠套叠
察二便 ____ 小便
正常小便:淡黄色 短赤,尿痛—湿热下注 深红/褐色—血尿 深黄—黄疸 尿浑—积滞、疳证 尿浊有泡—蛋白尿 夏季尿清量多,口渴多 饮,长期高热—夏季热
半表半里证
二、问汗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问汗
表证辨汗
里证辨汗
1、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2、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三、问疼痛
1、问疼痛性质 不通则痛——实证 不荣则痛——虚证
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久病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脏腑内热炽盛;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2)望舌形 ①老嫩
老舌:实证、热证
嫩舌:虚证、寒证
②胖瘦 胖舌:主虚、湿
淡白胖嫩,苔白水滑,水湿停留;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 胃湿热,痰浊停滞
2.口渴与饮水
渴喜冷饮---热盛伤津 渴不多饮---痰饮内停 口干不欲饮---瘀血 多饮、多食、多尿---消渴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如咳嗽、呕吐、腹泻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舌象和脉象
舌质、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可反映病情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儿咳嗽的诊法要点
观察咳嗽性质
如干咳、湿咳、单声咳或连声咳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伴随症状
如痰量、痰色、气喘等,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
听诊肺部
肺部听诊可了解咳嗽是否伴有肺部感染。
小儿泄泻的诊法要点
观察泄泻次数和量
望形态的意义
有助于判断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 体质强弱,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望舌
望舌
望舌的意义
观察小儿的舌质、舌苔等,以判断病 情。
有助于判断小儿的寒热虚实及脏腑功 能状况,为治疗提供指导。
望舌注意事项
需注意光线、饮食、药物等因素对舌 苔的影响。
03
闻诊
听声音
听声音
通过听取患儿发出的声音,如咳嗽、哮鸣、呼噜声等,来判断病情。正常儿童 声音清脆、明亮,若声音嘶哑、低微或出现哮鸣声、痰鸣声等异常声音,可能 表示患儿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 要
目录
•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述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 小儿常见症状的诊法要点
01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儿科学诊法是指通过观察、询问 、检查等方式,收集关于患儿病情、 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信息,以判断病 情、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特点
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多见于脾胃虚弱、 食积或湿困脾胃的患儿。
口渴多饮
口味异常
口渴喜饮,多见于热证或阴虚火旺的患儿 。
口苦、口酸、口咸等,多见于肝胆湿热或 胃火炽盛的患儿。

中医儿科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诊法概要《中医儿科诊法概要》篇一中医儿科诊法,那可真是一门神奇又复杂的学问。

就像在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里探险,到处都是新奇的东西等待着被发现。

咱先说这望诊吧。

望诊就像是给小娃娃们做一个全面的外貌扫描。

我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弟弟生病了,那小脸儿煞白煞白的,就像一张白纸似的,眼睛也没什么神,就像两颗失去光泽的玻璃珠子。

中医大夫一来,瞅一眼就说这孩子可能是气血不足呢。

这望诊可不仅仅是看脸,还得看舌头。

那舌头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个小显示屏。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的,舌苔薄薄的一层,就像给舌头穿上了一件薄纱衣。

要是舌头红红的,舌苔又厚又黄,那可能就是有内热啦,就像小火炉在身体里呼呼烧着呢。

闻诊也很有意思。

小娃娃们不会像大人一样清楚地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这时候闻诊就像个小侦探。

我听说有些孩子生病的时候身上会有一股奇怪的味道,也许就像坏了的水果那种有点发酵的味儿。

那可能就是身体里的邪气散发出来的信号呢。

还有那呼吸的气味,如果有口臭,就像垃圾在嘴巴里发酵了一样,这可能是脾胃有问题啦。

问诊呢,可就有点难喽。

小娃娃们有时候表达不清楚,家长就像翻译官一样。

大夫得像个耐心的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一样,慢慢问。

比如说,孩子是啥时候开始不舒服的呀,吃了啥东西呀,就像在挖掘一个神秘故事的线索一样。

我自己就有这么个经历,我小时候生病,大夫问我吃了啥,我一会儿说吃了糖,一会儿说吃了饼干,我妈就在旁边笑着纠正我,那场面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逗的。

切诊就更神奇了。

那小小的手腕,就像一个神秘的信息通道。

大夫用三根手指轻轻搭上去,就能感觉出脉象的跳动。

正常的脉象就像平静的小溪水,缓缓流淌。

要是脉象跳得像小兔子一样快,那可能就是身体里有热邪啦。

不过这切诊可真不是那么容易学的,就像在黑暗里摸索着找宝藏一样,得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摸得准呢。

中医儿科诊法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魔法工具,能让大夫们看透小娃娃们身体里的秘密。

这古老的诊法,虽然有时候感觉有点玄乎,但它真的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望五官
观察患儿的眼、耳、鼻、口等 器官,以判断是否存在五官疾 病或与全身疾病相关的五官表
现。
闻诊
听声音
听患儿的呼吸、咳嗽、语言、哭声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消化道或 神经系统疾病。
嗅气味
嗅患儿的口气、排泄物、分泌物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 疾病,以及是否伴有感染。
问诊
问寒热
询问患儿是否有发热、怕冷、盗汗等 症状,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免疫系 统疾病。
中医儿科学诊法在诊断方法和思路上与其他中医学科有所不同,如内科诊法更 注重成人疾病的诊断,而中医儿科学诊法则更加注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2
中医儿科学诊法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儿科学诊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从整体 上观察和认识儿童疾病,将儿童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 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问饮食
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患儿的饮食习惯、食欲、口味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或营养 障碍。
问二便
询问患儿的排便习惯、大便性状、小 便颜色、次数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泌 尿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
问睡眠
询问患儿的睡眠状况、梦境、夜尿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 统疾病。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儿的寸口脉搏,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盛衰。
按诊
通过触摸患儿的皮肤、肌肉、骨骼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肿胀、肿块 等病变。
04
中医儿科学诊法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在常见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01
感冒
中医儿科学诊法通过观察患儿的舌象、脉象以及症状表现,判断感冒的
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进而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如麻黄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2
整理课件
37
(4)察口
▪ 《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 能知五味矣”。
▪ 口为脾之窍,所以察口与口味,可了解脾 胃等脏腑病变。
▪ 察口主要观察口唇、口腔、齿龈、咽喉的 颜色、润燥及外形变化。
2021/3/2
整理课件
38
▪ 唇色淡白:气血不足; ▪ 唇色淡青:风寒束表; ▪ 唇色红赤:热; ▪ 唇色红紫:瘀热互结。 ▪ 唇色樱红:暴泻伤阴; ▪ 唇白而肿:唇风; ▪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
▪ 第二指节为气关,
▪ 第三指节为命关。
2021/3/2
整理课件
61
诊察指纹的方法:
▪ 家长抱患儿于光线充足处; ▪ 以拇、食二指握住患儿的食指尖,将患儿
儿科诊法概要
万力生博士
整理课件
1
第一节 诊法概要
2021/3/2
整理课件
2




2021/3/2
整理课件
3
一、诊法特点:
▪ 1.儿科四诊不求全备; ▪ 2.望指纹; ▪ 3.以望诊为主 ; ▪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 ▪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
2021/3/2
整理课件
4
1.儿科四诊不求全备 ▪ 小儿口不能言,言不足信。“哑科” ▪ 小儿诊病时往往啼哭叫扰,声色俱变,脉
2021/3/2
整理课件
58
2021/3/2
整理课件
59
6、看指纹
▪ 主要掌握指纹的部位、望指纹的方法及如 何运用指纹辨证。
▪ 指纹的部位:从虎口沿食指内侧(桡侧) 所显现的脉络(浅表静脉);
2021/3/2
整理课件
60
▪ 以食指三指节分风、 气、命三关,食指根 (连掌)的
▪ 第一指节为风关,
▪ 前阴红赤—下焦湿热 潮湿瘙痒—蛲虫病
▪ 肛周潮湿红痛—尿布性皮炎 肛裂 脱肛
2021/3/2
整理课件
45
2021/3/2
整理课件
46
4、辨斑疹 ▪ 斑疹均见于肌肤。 ▪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 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摸之不碍手,
压之不退色; ▪ 疹,点小量多,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压
▪ 母乳喂养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 常发酸臭气;
▪ 牛奶、羊奶喂养儿,大便呈淡黄白色,质 地较硬,有臭气。
2021/3/2
整理课件
56
▪ 大便燥结: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 ▪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内伤乳食; ▪ 大便稀薄,色黄秽臭:肠腑湿热; ▪ 下利清谷,洞泄不止:脾肾阳虚; ▪ 大便赤白粘冻: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 ▪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
2021/3/2
整理课件
27
①、舌体 ▪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脾肾阳虚或水
饮痰湿内停。 ▪ 舌体肿大,色泽青紫:气血瘀滞 ▪ 舌体胖,有裂纹:气血两虚 ▪ 舌体强硬:热盛伤津 ▪ 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心经有热 ▪ 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发红或有
脱屑、作痒,称舔舌:脾经伏热
2021/3/2
2021/3/2
整理课件
12
③、黄色 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 ▪ 多为虚证或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
虫证。 ▪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 ▪ 面目色黄而鲜—湿热内蕴之阳黄 ▪ 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 ▪ 面黄浮肿—脾虚湿滞
2021/3/2
整理课件
13
④、青色 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 ▪ 多见于寒症、疼痛、瘀证、惊痫。 ▪ 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里寒腹痛 ▪ 面青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 ▪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
愈:胃之气阴不足。 ▪ 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
者: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2021/3/2
整理课件
31
? 染苔:
▪ 吃橄榄、乌梅、铁剂等可使苔色染黑; ▪ 服青黛可使苔色染青; ▪ 吃牛奶可使、豆浆苔色染白; ▪ 吃橘子、蛋黄可使苔色染黄; ▪ 吃有色糖果可染成糖果色,
均不可误认为是病苔。
息难凭。 2.望指纹 ▪ 为儿科特有的诊法。 ▪ 主要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
2021/3/2
整理课件
5
3.以望诊为主 ▪ “有诸内,必形诸外”。 ▪ 小儿肌肤嫩薄,体内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
变化容易表现出来。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2021/3/2
整理课件
6
二、四诊概要
之退色。
2021/3/2
整理课件
47
2021/3/2
整理课件
48
2021/3/2
整理课件
49
2021/3/2
整理课件
50
▪ 疹有丘疹、疱疹之别,以疹内是否有液体 而区分。
▪ 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 快,常为风疹;
▪ 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 瑰红色,常为幼儿急疹;
2021/3/2
瘀阻 ▪ 小儿面色青,病情均较重。
2021/3/2
整理课件
14
⑤、黑色 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 ▪ 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阴寒里证 ▪ 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
或食物中毒 ▪ 面色青黑惨暗—肾气衰竭
2021/3/2
整理课件
15
(3)面部五部配五脏
2021/3/2
整理课件
17
n 望形态:观察形体和姿势动态
变化来推断疾病。
望形体:头囟、躯体、四肢、肌肤、
毛发、指(趾)甲等:
•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五迟证
头大,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眼珠下垂—解颅 皮肤干燥,前囟目眶凹陷—脱水 肌肤松弛,皮色萎黄,形体消瘦—脾胃气虚+ 腹大发稀,额上青筋—疳证 鸡胸—佝偻病、哮喘 指甲菲薄,苍白质脆—营血虚亏 指甲色紫或呈杵状—心阳不足,气血瘀滞
2021/3/2
整理课件
9
(2)、色 ▪ 亦称气色,是指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Ⅰ、正常面色: ▪ 我国属黄色人种,正常面色应是微黄红润
而有光泽。
▪ 《医门法律·望色论》云:“察色之妙,全 在察神”,有神即是有气的一种表现。
2021/3/2
整理课件
10
Ⅱ、五色主病: ①、白色:气血不荣,络脉空虚所致。
为肠套叠; ▪ 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
2021/3/2
整理课件
57
小便
▪ 正常小儿的小便为淡黄色。
▪ 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刺痛,多为湿热下注 之热淋;
▪ 小便黄褐如浓茶,伴身黄、目黄,多为湿 热黄疸;
▪ 小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者为 尿血。
▪ 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为脾胃虚弱,下焦 湿热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
2021/3/2
整理课件
40
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牙齿萌出延迟:肾气不足; ▪ 齿衄龈痛:胃火上炎; ▪ 牙龈红肿:胃热熏蒸。 ▪ 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块斑点:马牙。
2021/3/2
整理课件
41
▪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与饮食通道。 ▪ 咽红、恶寒发热:外感之象; ▪ 咽红乳蛾肿痛: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 ▪ 乳蛾红肿溢脓:热壅肉腐; ▪ 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白喉
2021/3/2
整理课件
18
望动态:观察小儿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
▪ 小儿卧姿 仰面伸足,揭衣踏被—热证 踡卧缩足,喜复衣被—寒证 喜伏卧—乳食内积;喜侧卧—胸胁疼痛 仰卧少动,二目无神—久病重病 踡卧不安,捧腹哭叫—腹痛
▪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哮喘 咳嗽鼻煽,呼吸急促,点头呼吸—肺炎喘嗽
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惊风
2021/3/2
整理课件
32
(2)察目
▪ 目为肝之窍。
▪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 能辨五色矣。”
▪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 注于目”
2021/3/2
整理课件
33
2021/3/2
整理课件
34
▪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阔自 如:肝肾气血充沛;
▪ 眼睑浮肿:水肿之象; ▪ 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脾虚气弱之露睛; ▪ 上眼睑下垂不能提起:气血两虚之睑废; ▪ 白睛黄染:多为黄疸; ▪ 目赤肿痛:风热上攻;
整理课件
54
▪ 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 常见于荨麻疹;
▪ 丘疹、疮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 清,见于水痘。
▪ 疮疹相对较大,疱液混浊,疱壁薄而易破, 流出脓水,常见于脓疱疮。
2021/3/2
整理课件
55
5、察二便
大便
▪ 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而干湿适中,日行1 -2次。
▪ 初生婴儿的胎粪,呈暗绿色或赤褐色,粘 稠无臭;
2021/3/2
整理课件
39
▪ 口腔粘膜色淡白为虚为寒,色红为实为热。 ▪ 口腔破溃糜烂:心脾积热之口疮; ▪ 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 ▪ 两颊级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
晕:麻疹粘膜斑。 ▪ 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按摩肿
胀腮部 无脓水流出者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有脓水流出者为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一)望诊
总体望诊
望神色 望形态
审苗窍
分部望诊
辨斑疹 看指纹
2021/3/2
察二便
整理课件
7
1、望神色: ▪ (1)、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即 人的生机和动态;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