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实验报告-果蝇的三点测交

合集下载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经典遗传学实验,用于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该实验利用果蝇容易繁殖、生命周期短、遗传稳定等特点,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可以确定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遗传现象。

实验步骤:
1.饲养果蝇:首先需培育出足够数量、健康的果蝇,确保其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性。

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果蝇的饲养环境需控制恒温、恒湿、恒光、无杂质。

2.选取实验材料:选择具有稳定性状的果蝇为实验材料。

例如,选取表现为黑色眼睛、有翅膀、灰色体色的果蝇为正常型(wild type),选取表现为白色眼睛、无翅膀、黄色体色的果蝇为突变型(mutant type)。

3.实验设计:设计交配方案,进行杂交。

将正常型的雌性与突变型的雄性交配,产生
F1代。

将F1代的雌性与F1代的雄性进行三点测交试验。

4.观察表型: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

例如,如果F1代的全部表现为正常型,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和F2代都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的混合,则说明突
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表现为正常型,F2代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比例为3:1,则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显性遗传。

5.计算遗传比例:根据后代表型推断基因型,利用遗传学计算方法计算各基因型在后
代中分布的比例。

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对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思路。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篇一:果蝇三点测交实验实验报告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27器编号___摘要:本实验通过白眼、小翅、焦刚毛三隐性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到F1代后使其自交,统计F2代各类果蝇数目,进行连锁分析并验证连锁互换定律。

引言: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基因座位很近,只发生一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座位较远,可发生两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祖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是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五六七: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

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

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材料: 18号果蝇(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果蝇即14号果蝇(黒身残翅)、w号果蝇(白眼)和6号果蝇(白眼卷刚毛小翅)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下面简要介绍关于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的基本原理。

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Ⅲ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R67.0位置。

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

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正交双因子杂交反交18♀×14♂ 14♀ × 18♂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341
245
131
75
792
体色合计
7803
2693
10496
性别合计
4176
3627
1476
1217
性别合计

5652

4844
反交
灰体
黑体
合计




红、长、直╋╋╋
3558
1437
1153
481
6629
白、小、焦━━━
145
914
122
313
1494
白、长、直━╋╋
46
205
27
74
352
红、小、焦╋━━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预期数E

果蝇的探究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探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果蝇的染色体结构及其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2.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

3. 掌握果蝇杂交实验的基本技术,如培养、杂交、观察等。

4. 熟练运用生物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因其繁殖周期短、染色体数目少、易于培养和观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

果蝇的染色体结构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有4对,性染色体为XX(雌蝇)和XY(雄蝇)。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我们可以验证这些遗传规律,并进一步探究基因的定位和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酒精、乙醚、毛笔、镊子、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箱、超净工作台、计数器、计算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果蝇培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放入培养箱中,用玉米粉和酵母粉混合物作为饲料,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果蝇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2. 果蝇杂交:选择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进行杂交,如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观察F1代果蝇的表现型。

3. 观察与记录:观察F1代果蝇的表现型,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数量。

4. 分析与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生物统计方法计算各种表现型的频率,验证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验证分离规律:通过杂交实验,我们发现F1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2. 验证自由组合规律:通过自由组合实验,我们发现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组合比例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3. 验证伴性遗传: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我们发现红眼与白眼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符合伴性遗传规律。

4. 验证连锁互换规律:通过连锁互换实验,我们发现红眼与长翅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存在连锁互换现象。

果蝇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三点测交试验
单击添加副标题
果蝇的三 点测交试

202X
2007.3
一、实验原理和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同一染色体上的 三个非等位基因的交换行为来 验证基因是在染色体上呈直线 排列的。
先将野生型果蝇与三隐性果蝇 杂交,作为三因子杂种(abc/ +++),再用三隐性个体进行测 交。在测交后代中,因交换可 得到各种类型的组合。与两个 亲本表型不同的称为重组合类 型。
这里雌蝇不一定要是处女蝇(为什么?) 若用反交F1雌蝇一定要选处女蝇(为什么?)
三、实 验 步 骤
7~8天后倒去 亲本。
再过4~5天, F2代成蝇出现。 开始观测。
果蝇倒出麻醉, 放在白瓷板上, 用解剖镜检查 眼色、翅形、 刚毛,各类果 蝇分别计数。 统计过的果蝇 倒掉。
过2天后再检 查第二批。最 多可连续检查 7~8天,即 3~4次。再迟 F3代就出现了。
0 1 果蝇杂合群体中棕身品系的提纯 选育
0 3 试验目的:通过自己设计试验方 案,在果蝇F2代群
0 5 品系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 7 试验设计:根据所学的遗传学理
论知识,设计一个 0 9 蝇F2代杂合群体中选育出一个纯
种的棕
0 2 (设计型试验)
0 4 体中选育出纯种棕身品系,掌握 群体中
用三隐性个体(小翅,白眼,焦刚毛)和野 生型作实验材料。以三隐性为母本,在实 验前收集处女蝇,培养于指管中。
把野生型雄蝇挑出,放到盛有处女蝇的指 管中进行杂交。贴好标签后,在 22~23℃中培养。
7~8天后,倒去亲本。 再4~5天后,子一代成蝇出现,进行观察。
F1雌蝇全部是野生型,雄蝇全部是三隐 性。 从F1代中选6~7对果蝇,放到指管中,在 23℃下培养。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篇一:果蝇三点测交实验实验报告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27器编号___摘要:本实验通过白眼、小翅、焦刚毛三隐性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到F1代后使其自交,统计F2代各类果蝇数目,进行连锁分析并验证连锁互换定律。

引言: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基因座位很近,只发生一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座位较远,可发生两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祖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是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的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验证连锁互换定律,掌握并进行连锁分析,学习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了解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预备知识
三点测交把三个基因包括在同一次交配中,即用三杂合体abc/+++或ab+/++c跟三隐性个体abc/abc测交。

进行这种试验,一次就等于三次“两点试验”,而且带有另外两个优点。

一次三点测验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是在同一基因型背景、同一环境条件下得到的,而三次“两点试验”就不一定这样。

重组值既受基因型背景的影响,也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只有从三点试验所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才是严格地可以互相比较的。

通过三点测交试验,可以得到三次两点试验所不能得到的资料,即双交换的资料。

果蝇的白眼、小翅、卷刚毛为X-连锁基因,全部隐性于各自的野生型基因(红眼、长翅、直刚毛),把白眼、小翅、卷刚毛雌蝇(wmsn/wmsn)与野生型雄蝇交配(+++/Y),F1雌蝇全部为野生型,雄蝇则全部表现为三隐性突变型,让F1互交,在F2中,不管雌雄性别,除了出现双亲类型外,还会出现新的表型种类,这是由于F1雌蝇中两个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的结果,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线性排列的遗传理论,对F2进行分析即可知不同基因间的连锁距离。

因为这三个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这个试验也可用来作为伴性遗传
试验。

当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时,一般不含相对的等位基因,产生伴性遗传,在正交和反交试验中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供试材料
野生型黑腹果蝇,白眼、小翅、卷刚毛三隐性果蝇。

四、器材药品
解剖镜、毛笔、麻醉瓶、白瓷板、标签、吸水纸、培养瓶(4瓶/人)、
乙醚、75%乙醇
五、实验步骤
①选三隐性雌性处女蝇(wmsn/wmsn )和野生型雄蝇(+++/Y )
5~6对置于新鲜培养瓶中作正交,同时选野生型雌性处女蝇(+++/+++)和三隐性雄蝇(wmsn/Y)同置于新鲜培养瓶中,作为反交,贴上标签,注明亲本类型,实验日期,组别及姓名。

②自始自终进行果蝇生活周期的察看。

写出观察日记:记录看到的果蝇
行为,各发育阶段的主要现象及经历的时间等。

③一周后,在实验室倒去亲本果蝇,一定要倒干净,一只也不能留。

(此
时瓶壁上应有黑色蛹)
④二周后,F1蝇长出,实验室内观察F1雌蝇和F1雄蝇的各个性状,
并观察正反交不同组合的结果如何。

⑤取5-6对F1果蝇放入新鲜培养瓶中,正交放三瓶,反交一瓶。

⑥三周后,倒去F1,必须倒干净,一只也不能留。

⑦四周后,F2成蝇长出,统计各类果蝇数,2~3天后再统计一次(要
求统计数量1000只以上),统计过的果蝇处死。

应该统计的F2果蝇是正交中F2,但如果其数目不多,可借用反交中F2的雄蝇加以统计。

⑧在表格中记录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
1、数据记录:
2、数据分析
各基因间交换值:
P(w-sn)=15.28%
P(w-m)=29.12%
P(m-sn)=20.34%
由实验结果可知,w-m间的交换值小于w- sn与m-sn间交换值之和,这是因为两个相距较远的基因发生了双交换的结果。

根据表中数据观察以及遗传作图,可以分析出w-m间发生双交换能产出两种类型的果蝇:m+w(小翅、直刚毛、白眼)和+sn+(长翅、卷刚毛、红眼),这两种果蝇计有27只(3.25%),在计算w-m间交换值时,这个组没有被计算进去。

因为是双交换,所以再乘以2,得3.25%×2=6.50%。

这就是校正值。

校正之后的w-m间的重组值P(w-m)=29.12%+6.50%=35.62% 3、实验遗传连锁图
w Sn m
15.28 20.34
35.62
理论遗传连锁图
w Sn m
15.1 19.6
34.6
由上图对比可知,虽然与理论结果定量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是此实验还是可
以准确地反映三个基因的连锁位置关系。

4、并发率及干涉
并发率=0.0325/(0.1528x0.2034) = 1.05
干涉=1-1.05 = -0.05
5、(附)遗传图谱分析
七、实验讨论
1、实验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可能有:
1)进行试验的环境条件有差异,由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重组值是有变化的。

2)数量太少,进行三点测交需要大量的数量,实验数据越多越精确,实验室中果蝇数目有限这就对实验结果影响力加大,也是导致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的原因之一。

3)由于三隐性个体果蝇的生存力很弱,在幼虫密度较高时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
汰,在实验中此因素也有可能引起误差。

4)观察果蝇时,有一些观察不到放走的,死掉的或者没有观察清楚的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2、要保证实验的成功,必须要注意:
1)果蝇要适度麻醉,挑蝇用毛笔,忌用镊子和其他工具,以免影响果蝇生长繁育。

2)挑处女蝇时,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出处死,才能进行第二次挑选。

3)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消毒,同时必须晾干才能使用。

5)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6~8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好后,放回培养箱。

6)两周后停止对F2代的计数,此时可能已有F3代混入影响结果。

7)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

8)尽量避免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果蝇的逃逸,这样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

9)果蝇的某一些性状本身可能会受到环境之类的影响从而出现与理论不相符的结果。

10)因为此次实验的连续性很强,所以一定要注意每一步的时间和操作,否则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严重的要进行重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