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综合征

合集下载

北京乐考网-2020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测试题

北京乐考网-2020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测试题

北京乐考网-2020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测试题一、最佳选择题1、大环内酯类对下列哪类无效A、军团菌B、百日咳C、支原体D、衣原体E、念珠菌【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念珠菌属于真菌,大环内酯没有抗真菌的作用,所以此题选E。

2、红霉素在下列哪种组织中浓度较低A、脑B、肝C、肺D、胆汁E、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大环内酯类药广泛分布于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在肝、肾、肺、胆汁中的药物浓度高于同期血浆药物浓度。

3、抗菌谱和药理作用特点均类似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物是A、头孢孟多B、头孢氨苄C、氨曲南D、拉氧头孢E、头孢吡肟【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抗菌谱和药理作用特点与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噻相似,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

4、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药物是A、第一代头孢菌素B、第二代头孢菌素C、第三代头孢菌素D、第四代头孢菌素E、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抗菌谱最广的β-内酰胺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本类药物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细菌对本类药物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间一般无交叉耐药性。

5、与丙戊酸钠合用可能引发癫痫的β-内酰胺类药物是A、拉氧头孢B、氨曲南C、头孢西丁D、亚胺培南E、青霉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碳青霉烯类药与丙戊酸钠合用时,可促进丙戊酸代谢,导致其血浆药物浓度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甚至引发癫痫。

6、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似的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是A、亚胺培南B、氨曲南C、氟氧头孢D、拉氧头孢E、头孢西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头霉素类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类相似,其作用特点为: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且抗厌氧菌作用强。

代表药物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腔和盆腔感染及妇科感染等。

2015年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病例二

2015年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病例二
❖ 截止2014年底,全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人 56481例,除去外迁、死亡、自愈、其它
2015年1-5月病例发现情况
❖ 2015年1月-5月15日:
共报告发现麻风病人82例,其中新发80例,复发2例 新病例中多菌型51例,少菌型29例,MB:PB=1.76:1 发现病人数居前5位州(市)分别为:文山州(17
人口:4600多万人,少数民族25种, 人口占1/3。
行政区划:16个州(市)、129个县 (市、区),1572个乡(镇)。
有国家级贫困县73个,省级贫困县7个。 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占94%。
基本情况
❖ 云南省历史上,麻风病流行较为严重,全 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均 曾有麻风病流行,患病率最高的1966年达 到8/万
2015年1-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
❖ 病例二:
赵子宣,男,1976年生,2015年3月13日确诊为TT型麻 风
服药1月左右全省出现栗粒大小的皮疹,反复发热,打 电话咨询治疗医生,医生告知马上停药,并到综合性 医院就诊
4月22日该患者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4月28日回到临 沧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30日出院回到云县人民医院 治疗
例)、红河州(14例)、西双版纳州(8例)、昆明 市(6例)、普洱市(6例)
2010-2014年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
❖ 发病率:
全省共发现麻风病人1313例,报告发生氨苯砜综合征 临床病例42例,发病率为3.2%
❖ 病死率:
报告发生的42例氨苯砜综合征临床病例中,死亡5例, 病死率为11.9%
2015年1-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 况
❖ 检查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11.3G/L↑、中性粒细胞8.11G/L↑、 血小板计数91g/L ↓

麻风药物反应1例

麻风药物反应1例

麻风药物反应1例刘亿军;段舒馨【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3(029)003【摘要】氨苯砜(DDS)主要用于麻风和多种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也可用于某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等。

氨苯砜过敏反应是由DDS所致的一种少见的药物超敏反应,可有严重的多系统损害,典型表现有发热、皮疹、肝脾肿大、肝损害和溶血l生贫血等,临床表现复杂。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我科收治的1例DDS过敏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农民。

原籍荣县古文镇,为麻风患者。

在广州佛山打工,并在佛山疾控中心服用抗麻风药物(氨苯砜)及利福平等共30天。

后致全身皮肤潮红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红斑、丘疹、水疱及皮肤瘙痒等症状,不伴发热、咳嗽。

有麻风患者接触史。

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发育正常,营养差,体形偏瘦,急性病容;【总页数】1页(P195)【作者】刘亿军;段舒馨【作者单位】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四川自贡,643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现阶段广东顺德区麻风治愈者家属及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认知及歧视状况调查 [J], 陈集敏;周美凤;周世安;汪志聪;马焕玲2.冲绳麻风的流行免疫学研究Ⅲ.本土及冲绳的麻风病人对标准的和稀释的麻风菌素的反应 [J], 赵西丁3.麻风联合化疗中发生麻风反应43例临床分析 [J], 甘言玲;初同胜;刘殿昌4.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策略研究——基于山东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的麻风症状监测 [J], 吴晓晓;张福仁;槐鹏程;叶星;朱佳明;刘艺君;赵伟;初同胜;刘殿昌;刘健5.瘤型麻风伴混合型麻风反应一例 [J], 程家国;龙恒;张露平;苏友凤;张春雨;谭福跃;陆绍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学习
编辑ppt
1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
编辑ppt
2
HISTORY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 was first recognized in 1950 by Chaiken, in a patient using anticonvulsant.
Rash:Maculopapular rash developing> 3 weeks after starting therapy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drugs.The cutaneous eruption consists of a morbilliform rash, which is also common in other less severe drug reactions and both presentations are indistinguishable The face, upper trunk and upper extremities are initially affected, with subsequent progression to the lower extremities.
Lymphadenopathy (>2mm)
编辑ppt
8
The maculopapular eruption later becomes infiltrated with edematous follicular accentuat-ion.Swelling of the face, with marked periorbital involvement. Vesicles may arise and fine vesicles by edema of the dermis can be present.No necrosis of the epidermis like TEN occurs,except in rare cases of overlapping DRESS/DIHS andTEN. Small sterile perifollicular pustules and nonfollicular pustules may appear,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nd does not predominate on the main folds of the skin.. Over time the rash becomes purplish, sharply lower limbs andthe resolution is scaling. Another form of presentation is a picture of exfoliative dermatitis,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ucosal involvement, such as cheilitis, erosions, pharygitis and enanthematous enlarged

抗TB药

抗TB药
31
疗效差
链霉素与PAS合用,降低耐药发生率
耐 药 发 生 率% 1 月后 2 月后 3 月后 4 月后 7 0 28 3 57 6 70 6
药物 链霉素
链霉素+PAS
32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特点:1、抗结核作用中等(酸性环境杀菌,在pH=7 时无活性) 2、口服易吸收,通透性好(细胞内、脑脊液 可达高浓度) 3、无交叉耐药 4、毒性较大 (1)肝损害:转氨酶、黄疸
– – – – 这类细菌生长繁殖十分缓慢,不易感受药物。 大部分杆菌存在于细胞内 感染病灶复杂 菌体组成与其他细菌有很大不同,脂质成分高。
4
5
怎样发现肺结核病: 胸部X线检查
常见症状
接种卡介苗 预防结核病
结核病的传染途径
6
常用药
第一线药: (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价廉,适 用于初治首选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 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2)其他:偶有过敏反应,肝损,高尿酸血症
30
链霉素(streptomycin)
1944
为治疗TB的第一个药物
特点:1、对浸润性、粟粒性结核疗效好(接近异烟肼)
2、穿透力差(Vd=0.25 l/kg):难进入细胞 对纤维化、干酪化厚壁空洞 骨结核 结脑 3、易产生耐药性,必联合用药 4、毒性大,1g/d为宜,或2-3次/w,疗程2~3月
43
砜 类
氨苯砜 常用
苯丙砜
醋氨苯砜
为前药,需在体内转化为氨
苯砜或乙酰氨苯砜发挥作用
44
氨苯砜—为首选药
特点 1、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同磺胺) 2、皮肤病变部位浓度远高于正常部位 3、消除缓慢蓄积抑菌 4、疗程长,一般长于2年 5、需联合用药 6、“砜综合征” (用氨苯砜后菌体破裂 后 的磷脂颗粒释放的免疫反应):用药后发热、 不适、剥脱性皮炎、黄疸、肝坏死、淋巴结肿 45

氨苯砜

氨苯砜
2、治疗疱疹样皮炎口服,成人起始每日50mg,如症状未完全抑制,每日剂量可增加至300mg,成人最高剂量 每日500mg,待病情控制后减至最低有效维持量。小儿开始按体重一次2mg/kg,一日一次,如症状未完全抑制, 可逐渐增加剂量,待病情控制后减至最小有效量。
3、预防疟疾,本品100mg与乙胺嘧啶12.5mg联合,1次顿服,每7日服药1次。
药代动力学
03
适应症
04
用法用量
06
儿童用药
05
孕妇及哺乳 期妇女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给药说明
不良反应 禁忌症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药物过量
本品为砜类抑菌剂,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剂量时显示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胺类药物相似, 作用于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叶酸的合成。两者的抗菌谱相似,均可为氨基苯甲酸所拮抗。本品亦可作为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此外,本品尚具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疱疹样皮炎的作用有关。如长期单用,麻风 杆菌易对本品产生耐药。
本品与其他抑制麻风药联合用于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各种类型麻风和疱疹样皮炎的治疗,也用于脓疱性皮 肤病、类天疱疮、坏死性脓皮病、复发性多软骨炎、环形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某些皮肤病变、放线菌性足 分支菌病、聚会性痤疮、银屑病、带状疱疹的治疗。可与甲氧苄啶联合治疗肺孢三者联合用于预防间日疟。
1、抑制麻风口服,与一种或多种其他抗麻风药合用。成人一次50~100mg,一日一次;或按体重一次0.9~ 1.4mg/kg,一日一次,最高剂量每日200mg。可与开始每日口服12.5~25mg,以后逐渐加量到每日100mg。小儿 按体重一次0.9~1.4mg/kg,一日一次。由于本品有蓄积作用,故每服药6日停药1日,每服药10周停药2周。

氨苯砜不良反应1例

氨苯砜不良反应1例

氨苯砜不良反应1例崔登峰;田耀文【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2页(P761-761,762)【作者】崔登峰;田耀文【作者单位】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庆阳,745000;甘肃省两当疗养院,甘肃天水,742401【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

于2012年2月25日前来我中心就诊,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病期长达15年之久,皮肤查菌阳性(5+),期间未经任何治疗。

我们即刻实施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RFP 600 mg每月1次,监服;B-663 300 mg每月1次,监服和50 mg/d,自服;DDS 100 mg/d,自服。

1经治5个月后,于2012年7月10日突然感觉头顶、额部及眼眶周围发生持续性的剧烈疼痛。

患者自诉口服安乃近等止痛药物,均无效果。

遂咨询麻风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经专职医师初步判断与氨苯砜不良反应有关。

特进行停药试验性诊断:经停服氨苯砜治疗后,头痛逐渐缓解,于第3天疼痛消失。

观察1周,继续服氨苯砜,再次发生疼痛。

连试3次,结果相同。

因此,诊断为氨苯砜不良反应。

讨论该患者的剧烈头痛是因服用氨苯砜后不良反应所致。

我们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而服用常规剂量引起不良反应者很少报道。

本例患者服用5个月后发生剧烈头痛,我们认为:一是由于该药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为10~50 h,平均为28 h,2在体内长期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反应;二是砜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用法、剂量,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一般发生于用药2个月后,出现不良反应;三是不良反应中急性中毒(变性血红蛋白症):系严重的毒性反应,虽不多见,但病势严重,不及早诊治往往危及生命。

原因是血红蛋白受过量的氨苯砜作用,形成的不能与氧结合的正铁血红蛋白而造成组织缺氧。

当长期服用氨苯砜时,会引起氨苯砜不良反应,该患者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出现头昏、头剧烈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可给予1%美蓝注射液静脉注射等处理,使正铁血红蛋白还原成正常二价铁的血红蛋白以修正组织缺氧,使头痛逐渐缓解或消失。

一例氨苯砜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一例氨苯砜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一例氨苯砜综合症的护理体会标签:氨苯砜;护理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病的一线药物之一,其不良反应多种多样。

氨苯砜综合症是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是氨苯砜治疗引起的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该综合症一般历时10-14天左右。

为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其治療护理尤为重要,我所于2009年7月8日收治1例氨苯砜综合症患者,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2009年2月被确诊为“麻风病”并给予联合化疗,2009年5月初全身皮肤出现较多红斑伴痒,到我所门诊就诊,诊断为“药物性皮炎”,于6月3日至6月8日收住院治疗,给予“甲强龙每日80毫克”静滴,5天治愈。

出院后继续联合化疗,2009年7月3日出现全身皮肤片状脱屑,伴痒、发热、全身乏力、巩膜明显发黄、局部皮肤干燥,双手皮肤皲裂。

门诊以“氨苯砜综合症”收入院,患者自入院以来一般情况差,急性病容,巩膜明显黄染、双肺呼吸音粗糙,肝脏在右肋下二指处可触及,压痛明显,无血尿、黑便、呼吸困难、大小便尚正常。

T38.8摄氏度,P80次/分,R20次/分,血压100/70mmHg,查肝功化验结果为ACT69IU/C↑,白细胞16.9×109/c↑AGB11.5/L↓尿分析胆红素3+,抗酸杆菌各部位阴性(—),脱落细胞查到炎性C,给予非特异性抗炎治疗,维生素C静滴1次/日,强的松口服10mg1次/日,促肝细胞生长素80mg,阿托莫兰1.2g静滴1次/日作保肝降酶、外用中药全身熏洗、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48天后治愈出院。

2护理2.1病情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哮喘发作二次,遵医嘱给抗生素、激素对症处理、低流量间断吸氧,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巩膜黄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强调患者卧床休息,因安静卧床可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可增加肝脏血流量,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2.2皮肤护理⑴面部、手部有少量渗出给予0.1℅雷佛奴尔溶液湿敷,中药全身熏洗1次/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基强的松龙80 mg / d 护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皮肤弥漫发红、脱屑8 d, 伴发热、黄疸5 d” 入院. 患者因患“ 麻风” 口服“ 氨苯砜、氯苯酚嗪、 利福平”1月零5 d 后, 全身皮肤弥漫发红, 3 d 后发热( T> 38 ℃) ,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 茶色尿, 食欲不振, 厌食 油腻. 在当地诊治无效, 全身出现形态大小不一 的水肿性红斑、丘疹, 融合后呈糠皮状脱屑、嗜 睡、不能进食、腹痛, 于2007 年10 月9 日到我 科急诊以“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收住.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治疗 糖皮质激素:80—160mg/d, GS冲击疗法:500mg or 1000mg/d, 3—5d. 环孢素A:对于急剧进展的重症DIHS、中毒性坏死 松解症以及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感染而不宜采 用GS冲击疗法的病例可给予治疗, 治疗量为每天 3mg—5mg/kg, 用8—12d, 然后递次减量直至停药 。 静脉用免疫球蛋(IVIG):0.4-0.7g/kg,d 血浆置换
护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 酰胆碱 亚胺培兰抗感染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支持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 补钙,钾
保持创面干燥:烤灯治疗、氧化锌纱布覆盖创面 加强创面换药:涂甲紫溶液,万分之一PP溶液湿 敷 促进创面愈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后外覆盖 网眼纱布 口、眼、生殖器护理:4%碳酸氢钠溶液及生理盐 水漱口,生理盐水及氢化可的松眼液滴眼,用棉 棒分离睑、球结膜。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DIHS
Allday等于1951年首次报告氨苯砜综合征, 准确 描述了皮疹、全身症状及其迁延性。 原因药物不同, 诊断病名有异。诸如, 药疹伴嗜 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 磺胺吡啶所致血清病 样综合征, 抗惊厥药过敏综合征。 1994年, 共同特点: 发热、皮疹及内脏受累三联 症状。 急性、潜在致死性、特异性不良药物反应称之为 DIHS。
DDS代谢 肝脏 N-乙酰化(无毒性) N-羟基化(有毒性)
85%以葡萄糖醛酸由尿排泄,10%从胆汁排泄,单次 口服,24h排泄50%(丙磺舒降低排泄,利福平增加 排泄)
DDS 在体内的排泄缓慢。据测定, 一次性口服DDS 100 mg, 12 d 后尿中能测到微量的DDS,长期服 用DDS 者, 停药后35 d仍能在血液中测出
氨苯砜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其在我国的发生率2006-2009年度为2%,与世界水 平接近,死亡率为6.3%,并有逐年升高趋势。 临床上将具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DDS反应称 为完全性DDS综合征。缺乏淋巴结病或肝损害以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称为不完全性DDS综合征 。 DDS综合征为Tc/s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型过敏反应。 N-羟化酶水平或活性的降低导致氨苯砜清除的降 低
氨苯砜
昆明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周晓鸿 教 授
1
氨苯砜历史
• 1945年DDS治疗麻风 • 1949年开始大规模抗菌临床研究 • 1950年葡萄牙人误认为疱疹性皮炎是 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砜类药物治疗 获得成功,并得到公认; 随后,由于青霉素和其他抗菌素的问世, 改变了DDS的临床应用。
2
氨苯砜药代动力学 几乎全部从消化道吸收 口服血浆浓度2-8h 达高峰 半衰期20-30h 连续服用100mg/d,血浆浓度稳定在26g/L 70%与血浆蛋白结合 分布全身各组织,肝、肾较高
1970年报告16例美军士兵服用25mg/d DDS预防疟疾,死
亡50%;
非洲应用maloprim (乙嘧啶+DDS) 预防疟疾;
1986年首例麻风病人服用DDS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DDS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陆续报告;
疱疹样皮炎病人发生率较高,1/240-
425;
免疫状态,营养状况,种族有关; 治疗:造血生长因子

皮疹
肝损伤
TEN
TEN
患者1
女,43岁,因确诊麻风35天前服抗麻药物治疗,1 周前全身皮肤逐渐出现发红,脱屑,伴发热达39 度。 浅表淋巴结肿大
RBC 2. 90 × 1012 / L, Hb 81 g/ L, WBC 11. 5×109 / L, 嗜酸细胞4. 5×108 / L。 尿常规示胆红素( + + ) 。 血生化示ALT 311 U/ L, AST 254 U / L, GGT 407 U/ L, T BILI 238. 2 ������ mol/ L, DBILI 140. 6 ������ mol/L, IBILI 97. 6 ������ mol/ L。 甲肝、丙肝、戊肝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 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 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B 超检查发现肝脾大小正常, 少量腹水
毒副作用
氨苯砜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包括贫血 、药物性皮炎、胃肠反应、粒细胞减少 症、急性中毒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及精神 障碍等。 药理学(剂量依赖性) 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性副作用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00mg/d, 产生15%的高铁血红蛋白血 症, 20%以内,无临床意义; 30% 头晕,恶心,心动过速;
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极差, 生命体征尚可. 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 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 结, 肝脏于右肋下2 指触及,边缘光滑, 质中等, 有轻 微触痛, 脾脏可扪及.
血生化: 白蛋白20.6 g/L↓, 球蛋白19.79 g/L, ALT 1134U/L↑, AST 416U/L↑, 总胆红素593.5μmol/L↑,直接胆红素528 μmol/L ↑ , 间接胆红素65.4μmol/L↑, 尿素27.27mmol/L↑, 肌酐203 μmol/L↑, 尿酸 678 μmol/L↑.
病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大多数药物的乙酰化是由N-乙酰基转化酶来完成, 而乙酰化的表型(快、中等、慢)与基因型相关, 只有快乙酰化表型能保护机体免遭药物活性代谢 产物所引起的损害。慢乙酰基表达是DIHS的危险 因素 细胞色素P450亚型等药物代谢酶异构体及P糖蛋白 等药物转运体相关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 机体对 药物代谢产物的解毒力下降, 增强患者对药物代 谢产物的易感性
立即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针80 mg/d, 静脉营养、抑酸、保护胃粘膜, 支链氨基酸纠正肝昏迷, 三联药物保肝降酶, 血浆置换( 2 000 mL) 和血液净化等措施 后 肝酶学及胆红素等指标明显降低. 但患者于10 月12 日嗜睡症状加重, 于23:30 突然出现呼吸急 促, 意识不清. R37 次/min, HR155 次/min, BP 86/42 mmHg. 0:25 呼吸及心跳停止, 于凌晨 1:05 抢救无效死亡.
氨苯砜DIHS综合征的特点
与其他药物引起的DHS 相比,DDS 综合 征常伴有肝功能的损害和贫血。 这由于DDS主要在肝脏经N -乙酰化和 N-羟化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代谢, 有 肝肠循环, 故肝常受累及; 其代谢产物DDS羟胺和单乙酰DDS 羟胺能致溶血性贫血
氨苯砜DIHS的临床表现 ⑴有明确的服用氨苯砜史; ⑵潜伏期5-6周(2--12周);又称5周皮炎 ⑶急性发病; ⑷中度到高度热和/或皮疹; ⑸浅表淋巴结炎; ⑹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脾肿大; ⑺血象异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贫血 ,异形淋巴细胞; (8)部分患者有胸腔积液和肺部渗出性病变。
DIHS病因 药物: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别嘌醇,硫唑嘌呤 氨苯砜, 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阿巴卡韦) 美西律 米诺环素
DIHS病因及机制 病毒感染: 早期存在以B细胞及免疫球蛋自尤其IgG是明显减 少为特征的免疫抑制, 抑制了药物特异性T细胞活化, 因而发病较一般药 疹更为迟后。延迟活化的药物特异性T细胞一旦激 活便引发T细胞免疫效应, 形成临床第一次高峰症 状。 嗣后, 尽管停用原因药物, 但由于HHV-6的再激活 ,二次引发免疫过敏反应, 临床出现第二次高峰症 状.


会:
认识到严重性,注意双峰特征 治疗及时:皮质激素用量要足,疗程要够。
防止并发症




DDS的代谢
氨苯砜 N-羟基化
细胞色素p450
乙酰化
N-乙酰基转化酶
羟胺 DDS
(毒性)
乙酰DDS
(无毒性)
结合物
尿排泄
氨苯砜主要临床用途
感染性疾病 麻风病 疟疾 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和预防 非感染性疾病
作用机制
抗菌和抗原虫作用机理与磺胺药
一样,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
抗炎作用机里
抑制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 稳定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抗氧化; 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 对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皮 病有较好的疗效;
55% 嗜睡,昏迷,意识丧失;
70% 致命
毒性是由于DDS的羟胺代谢产物所致 DDS羟胺与氧血红蛋白(Fe2+)反应形 成高铁血红蛋白(Fe3+)
在G6P脱氢酶或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
症容易发生;
治疗: 静脉注射美蓝
粒细胞缺乏症
特异性体质性的,原因不清,非剂量依赖性;
1958年首例报告,疱疹样皮炎患者;
死亡患者2
患者,男,28岁 ,服用DDS2 0余天后出现红 斑,痒,在外院 治疗近30天, 逐渐高热。 次日死亡,死于 大肠杆菌败血症 。
死亡患者3
患者,男,29岁。服用DDS一月左右发 病,初期按药疹用泼尼松40mg/日治疗 ,一度好转。出院2周后再发,出现严 重肝损害,死于肝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