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

合集下载

主体间性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主体间性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2011年第26卷第1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谢 荣(),女,山东青岛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研究。

廉永杰(),男,河南温县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研究。

随着哲学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这种教育思想的确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它打破了几千年来古代教育的师道尊严,消解了近代以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客二分的思维、行为定势。

在教育领域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

它以主体性为前提,但又与主体性有区别。

主体性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单一的占有关系,而主体间性的指向是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能够在通过相互间关系的塑造中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

在此意义上说,主体间性具有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目的的主体间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单子式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导致生态失衡、人性失落,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的疏离异化。

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单单注重培养主体性的人、工具性的人,更应该培养适应与超越时代发展要求的主体间性的人、和谐的人,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

当然我们在强调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时,不能无限夸大“主体间性”的意义。

第二,教育本质的主体间性。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纯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有根本的不同,后者的联系与主体思想在场与否基本没关系,而前者不仅不是离开主体人的必然,更主要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稳定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是精神与精神、思想与思想、心理与心理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思想建构。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主体性理论强调作者或读者的单一主体视角,而主体间性理论则注重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互和对话。

本文首先回顾了主体性理论在文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最后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如何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主体性理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指出,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多元化,主体性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对文学现象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因此,主体间性理论的兴起成为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我们将分别探讨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范围,并通过具体的文学文本和案例来分析这两种理论在文学批评和解读中的实际运用。

我们将总结主体间性理论对文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同时推动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更广泛应用。

我们相信,随着主体间性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

二、主体性文学理论主体性文学理论,顾名思义,是以作者或读者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研究视角。

这一理论流派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早期。

在主体性文学理论中,作者被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主导者,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视角决定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理论强调作者的意图和动机,认为读者应当努力理解和解读作者的意图,以此来把握作品的核心意义。

因此,作者被视为作品的唯一解释者,他们的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突出。

然而,主体性文学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一些批评家指出,这种理论过于强调作者的主体性,忽视了作品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仅由作者决定,更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解读所构建。

论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价值

论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价值

1 8 8・
科 教文化
论教育 的主体 问性 及其 价值
邵香芝
( 河南省商丘市夏 邑县教师进修 学校 , 河南 商丘 4 6 0 ) 7 0 0 摘 要: 中师生关 系一直是人 们讨论的话题。主体 间性的 引进很 好地 回答 了教师和学生间主体性的问题 。把主体 问性引进 师生 教学 关系, 是因它在哲 学领域是 主体与主体间的相 互性与统一性 , 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 内在相关性。教育活动 中教师与学生问的关 系正是要 建立这种主体 与主体 间的统一、 平等关 系即主体 间性。这才有利 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发展 学生的独 立性、 自主性 、 创造性 。
1从教 育的主体- 陛到教育的主体 间性

学生间形成 的是“ 教师 一教育资料 一学生” 的关系。 关 系。教师尊重学生学 习和发展的权利 ,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 2走 向交往的主体间性教 育 权利 的光 环 , 以本 真的生命情怀面对学生 , 而是 达到师生 间心灵 的 走向交往的主体间性教育 , 就是要加强师生 间的交 流 、 沟通 与 交融 和共通 。师生通过对话 、 体验 、 沟通 、 理解等建立主体间 良好 的
对话 。 以往 “ 以教师为中心” 的灌输式教育 , 学生是知识 的被动接受 行为境域 , 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者, 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状态 。他们 间缺少 有效的对话 、 流和沟 交 岳伟 王坤庆. 间性 : 主体 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J 华东师范大 ] 通。 以学生 为中心” 自然主义教育 , “ 的 是对“ 以教师为中心” 的突破 , 『1 , 1 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 0 , ( ) ,0 42 2 . 2 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但却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极端 。主体间性 教育则是通过教育 主体间的对话 , 在和谐 共处 中促进学生 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

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

为人与物 的关系。 以要真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所 形成身心健 性” 界定 的, 这种主体 中的他性就是主体 间性。针对笛卡尔的 康 的人 , 就必须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 , 使师生在教 学过程 中 “ 我思故 我在” 他提 出了相反 的思 想 : 于我 不在之处思 , , 我 因
真正建立起正常的人 与人 的关 系。
存受到威胁 , 人与社会 、 人与 自然 、 人与 自身 、 人与他人的关系 论 , 仅关注主客体关 系 , 仅 忽视本体论 , 忽视存在 的更本 质方
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因如此 , 人们在现代条件下
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 系从此扎 根在人们 的观念之 中。在 疏离异化 。第二 , 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 , 局限于认识
20 0 9年 1 月 1 第 8卷 第 6 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VO . No 6 18 . No . 2 0 v ,0 9
o 里 ua f dc
S i c f ua o l n e i c neo nnN r i rt e H ma U v sy
现代教 育的转 向 : 主体 间性教 育
规 范, 把学生培养成适合 国家 、 教师 意图的人。 单从政 治、 品德 扬弃 了主体性哲学 而建立 了主体间性哲学 。 主体 间性 ( t sbet i ) i e ujc vy 是拉康 在关于能 指链和无 意 nr it 式 的教育方法 , 缺乏主体 间的互动与理解 , 必然使师生关系沦 识理论的 阐述中提出来 的。 主体是由其 自身存在结构中的“ 他
统一性 , 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 间的对 话 、 是 交往 , 主体 间的 是
西方近代 主体性哲学的基础 ,并确立 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 共在 , 孤立 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因此 , 主体间性塑造 位 。但是 , 这种 主体性是一种主客分离 的主体性 , 其实质是 的不是单一主体 , 究 而是多级 主体相互间的理解 和融合 , 它谋求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及其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运用-2019年教育文档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及其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运用-2019年教育文档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及其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运用一、主体间性思想和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主体间性思想是一种当代新兴的哲学思想,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困境在哲学上的反映。

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

近代哲学以笛卡尔为转折点,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口号,开启了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哲学把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改造,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中心主义和唯我论,进而导致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全球性问题,人类走的是一种毁灭性的发展方式。

在人类危机凸显,前途黯淡的时代背景下,主体哲学逐渐被扬弃,主体间性哲学应运而生。

主体间性哲学认为主体的人不是原子式的突兀存在,人都是环境中的人,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单一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交互主体关系,即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哲学已经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思潮。

主体间性哲学在教育领域里的渗透和应用形成了主体间性教育思想。

当代教育在各种实践困境中上下探索,逐渐走向主体间性教育。

在我国,围绕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教育逐渐由主体性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教育,这一探索和转变过程中至少出现过以下四典型的教育模式。

一是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模式,他强调教师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是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以杜威为代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它企图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主体地位之上,没有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四是双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初稿

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初稿

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

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
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
李育球
【期刊名称】《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0()2
【摘要】通过揭示我国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主体性哲学思想的演变。

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对象化认识的主体性、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的他者性三个有机向度。

【总页数】4页(P3-6)
【作者】李育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2.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3.主体性教育:从"占有性"走向"共存性"——基于主体间性的视角
4.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教学如何促进主体间性和个人主体性的有效发展
5.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此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被视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中国传统教育因其“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存在显著不足。

为弥补这一缺陷,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和完善物质条件,这些均是通往教育现代化“通行证”的有效途径。

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不仅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中国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现代化,简而言之,即是通过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全面提升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教育现代化不仅设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是一个持续改革、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基础在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现代化特征与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以及教育人口的增加,对高层次劳动力和多元化教育结构的需求愈发迫切。

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全球化趋势加剧了经济竞争,对公民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将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并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战略任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需求,这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强调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石。

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核心在于促进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这又离不开个性化教育的支持。

因此,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我们需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推进个性化教育,助力学生在众多生活道路中,找到最适合发挥其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那条路。

2024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二)洪泽县共和中学的李勇指出,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迅速崛起,它生动地展示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教育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
王凡录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奇台工作站,新疆奇台831800)
摘要: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

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

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现代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

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

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

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


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

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1]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

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

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首先回顾一下哲学主体性的历史演变。

自古至今,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

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

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

主体性哲学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致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导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

第二、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局限于认识论,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哲学而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
的存在,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

主体间性哲学因时代需要而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下面分析主体间性的意义。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

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

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

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渗透到主体教育理论之中,主体性教育必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

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并非哲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自然发展。

从“中心论”到“主体——主导论”,从“双主体论”到“主体间性论”,主体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其中,“双主体论”既是这一辩证发展过程的中介,又是这一辩证发展的关键。

从“双主体”到“交互主体”,从“交互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自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深化了人们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的认识。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

传统教育派将目光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行为,“现代教育”派将目光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都失之偏颇。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

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

其次,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

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所在。

既然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本质,那么准确认识和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就成为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就成为全体师生
主要的和共同的任务。

应当看到,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理想的主体间性,而理想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现实的主体间性,而现实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

因为现实的主体间性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制约,具有很大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全体理论教育工作者与实践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具体师生间的交互关系,细化甚至量化从而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2]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新华文摘,2002,(5).
作者简介
王凡录(1959—),笔名秦凤白,男,汉族,陕西凤翔人,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奇台工作站高级讲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