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感恩心理缺乏现状浅析

合集下载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农村学校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农村学校中,感恩教育却是一项相对薄弱的环节。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在农村学校中,感恩教育往往不受足够重视。

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师生之间的感恩情感不够浓厚。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形成感恩之心,缺乏对父母、师长、社会的感恩之情。

在课程设置方面,农村学校通常更加注重传统的学科教育,而对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关注。

课堂上很少能见到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更多的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导。

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们缺乏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得感恩教育难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在学校文化方面,农村学校的文化氛围通常相对封闭,缺乏多元化和包容性。

学校的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较为单一,师生之间的感恩和爱心的互动并不普遍。

这样的文化氛围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从而影响了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3. 师资力量不足,感恩教育实施难度大。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师们往往需要承担很多工作,感恩教育的实施难度较大。

教师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充分地关注和引导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和行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资源投入,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感恩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学校可以进行多样化和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

学校也应加强对感恩教育内容的制定和设计,确保其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感恩教育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塑造开放包容的学校文化氛围,加强感恩教育氛围建设。

学校应注重塑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加强对感恩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建设。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农村学校是负责教育农村学生的重要场所,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便是缺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和行为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真实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农村学校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之一是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经济因素等原因,农村学校往往无法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

这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无法有效地传递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农村学校缺少与家庭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信息不畅通,学校无法向家长们传达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与家长们合作,共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

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递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如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活动,向他们介绍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并鼓励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和行为。

此外,还可以借助社区资源,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感恩主题的讲座、社区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他人的帮助,从而养成感恩的习惯。

最后,政府和学校也可以引入相关教材和课程,将感恩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学生日常教育的一部分。

总之,解决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改善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等手段,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农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感恩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下面将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以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和习惯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感激并回报生活中的一切恩情。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能够养成感激他人的习惯,学会关心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感恩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加乐观向上,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素质低下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少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设备,难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简单,他们很难接触到外面世界的精神食粮,也很难感受到别人的帮助,缺乏感恩的情感。

针对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

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通过加大师资力量的补充和培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让他们具备开展感恩教育的能力。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供教育教学设备和教材,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为感恩教育提供支持。

可以加强农村学生与外部社会的联系,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通过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建设和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农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素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引导。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学生的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农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学校中往往存在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

这一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是一种内化的道德情感,它能够让人具有谦虚、感恩、友善、关爱等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对于形成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农村学校恰恰是培养这些品质和行为的重要场所。

不仅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也可以通过感恩教育让农村学生明白社会的恩情,懂得回报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农村学校中存在着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

其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农村学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教育资源的不足,农村学校中的教师队伍往往水平不高。

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和感恩教育。

学生缺乏感恩的意识和行为,无法真正理解感恩的内涵和重要性。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往往无法提供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

缺少丰富的教育资源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无法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恩情和他人的帮助,从而缺乏感恩的意识。

农村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脱节也是导致感恩教育缺失的因素之一。

农村学校往往处于偏远的地区,与城市的社会环境相隔较远。

这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到各种社会资源,无法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人们的帮助,从而无法真正理解感恩的意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各种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感恩教育理念,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工作。

增加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图书、音乐、艺术等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经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加强农村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

感恩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学会回报社会和他人的能力。

缺乏感恩教育不仅在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也是整个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学校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来加强农村学校的感恩教育。

农村学校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教师队伍短缺,教学质量不高。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无法体验到其他地区学生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而降低了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激之情。

农村学校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也与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有关。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机构普遍偏重于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康发展。

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和品德的培养,而感恩教育往往被边缘化。

农村学校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观念有关。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有限,很多家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收入的增加上,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和品德塑造。

一些地区的社会文化观念也对感恩教育形成了消极的影响,社会普遍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缺乏关注和重视他人的价值。

针对农村学校缺失感恩教育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支持,改善学校教育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改革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教育。

学校应当推行多元化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和品德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许多农村学校都出现了因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而无人照顾的情况,这是我国农村教育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很多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恩教育,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缺少感恩之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因此,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并思考解决的对策。

1. 缺乏榜样引导农村的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家庭和环境都较为单一,缺乏机会接触到正面的、值得学习的榜样。

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和感恩的引导,即使在学校里有感恩教育,却也往往流于形式。

2. 老师水平低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老师普遍学历和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这导致很多老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感恩,缺乏用生动具体的教材和案例启迪学生感恩之心的能力。

3. 流于形式一些农村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流于形式化,仅仅是一些口号和标语,而缺乏实际的动员和引导,导致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掌握和体会。

二、对策1. 建立榜样制度农村学校需要更多的正面榜样,来带动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评选先进个人和出色学生等活动,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崇尚正义、敬业爱人。

2. 加强师资培训农村学校的老师需要优化和加强培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感恩教育方法。

3. 推行实践教育农村学校应该推行实践性教育,开展志愿者服务、走出校园等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感恩的人间真情。

4. 增加教材案例农村学校应该引进和创作更多的与农村生活和教育制度相适配的教材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感恩的内涵和要义,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总之,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种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农村学校感恩教育,探讨解决的对策,帮助学生早日掌握感恩之道、感知感恩的幸福生活。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感恩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农村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家庭、老师、社会的感恩意识不足,缺乏对他人、环境、资源的尊重和珍惜。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培养,也对农村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因为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往往需要外出打工,留下老人或者留守儿童独自在家,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们缺乏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不懂得珍惜家庭的付出和爱。

2.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学生们缺乏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3. 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理念上,重视学生的知识输入而忽视了品德和情感培养。

缺乏对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4. 社会环境影响。

农村社会的生活环境不如城市般优越,学生们生活中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态度,更多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渴求和不满。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农村学校中学生的感恩意识不足,缺乏对家庭、老师和社会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

2. 完善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3.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推广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注重品德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4. 加强社会教育引导。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资源的珍惜与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对策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对策引言:感恩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和感恩行为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孩子们成长环境的变化,大中小学生缺乏感恩的意识和行为越来越常见。

我们需要从现状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加强大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现状分析1. 缺乏感恩心理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的流行,往往导致大中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

他们习惯把所得当做理所应当的,很少意识到他人的付出和情感。

2. 缺乏感恩行为大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主动表达感谢之情。

他们不习惯给予他人赞扬和鼓励,缺乏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3. 社会环境影响媒体和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兴起,让大中小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容易形成“我是最重要的,别人都应该为我付出”的心态。

二、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和学习感恩的地方。

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大多忽视了该教育内容的传承,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感恩教育。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大中小学生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但现行学校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情感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

3. 社会影响现代社会注重竞争和自我实现,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这种价值观对大中小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孩子们对于付出和他人的贡献缺乏认同。

三、对策提出1. 家庭感恩教育家长应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多从家庭关系、家庭环境等方面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可以通过家庭规定,定期组织亲情活动等方式,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恩情感。

2. 学校感恩教育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例如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增设感恩相关的社团活动等。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感谢之情。

3. 社会合力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关爱和感恩的社会氛围。

领导可以加强对感恩教育的支持和引导,媒体可以多宣传正能量的故事和事例,激励大中小学生感恩行动的卓越表现。

结论:感恩教育是培养大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的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生感恩心理现状浅析
陈宋春彭昔华
从教十七年,我一直扎根于农村中学。

多年农村中学任教的经历,我发现当今农村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之心,深感农村学生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

下面我就从农村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来谈谈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1、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
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

但是,一些农村中小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不知道要孝敬父母,更不用说主动去回报父母。

有的中小学生盲目追星,沉迷网络,很少与父母深情交流,一般交流就是索要钱物;有的中小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流浪社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及付出;有的中小学生不懂得尊重父母,与父母发生小小矛盾就自残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行为,伤透了父母的心。

试想“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人,如何会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呢?”
2、老师的教导之恩被淡化
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

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还是有部分中小学生却不理解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反感,产生厌烦的情绪。

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甚至动手伤害老师。

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这不得不让我们教育人对当今教师生存状况忧心。


少有疾障或心理问题学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和心理不愉快,就仇视老师或将老师作为发泄对像,从而进行报复,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

有的中小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的中小学生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反而故意破坏和影响学校的形象,完全忘记了“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3、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可是,不少中小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

像我校是香港言爱基金捐资千万,政府主资创办的一所传递大爱的学校,但还是有少数学生不爱惜公物,有的甚至故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

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对一些特困生提供资助,有的特困生并没有将这些爱心款真正用于自己学习之需,而是花在打游戏、购买手机上网和吃喝玩乐上,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来感恩他人,更不用说来传递这份爱心以及回报社会。

二、中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包办,只是无私付出却不要求回报。

许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到的物质条件尽量补偿给孩子。

只要孩子听话,自己节衣缩食、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

溺爱和望子成龙成为了普遍现象。

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
活氛围。

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这就使得本来应该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

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

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

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

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

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

对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谭振亚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

”谭振亚强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2、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育教学范围。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努力培养“有德有才”的接班人,这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在升学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德育课成了空喊的口号,造成了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

3、社会教育存在偏差
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

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增加,社会风气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这是老祖宗对我们的教诲,感恩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和谐。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不知荣辱、不分美丑、不孝父母、不讲诚信,给在校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中国人传统的育子观念造成中小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

在西方国家,无论家庭贫富贵贱,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而我国的学校和社会却没有
给中小学生提供足够的养活自己的机会,这就使得他们把向父母伸手要当作“理所当然”,感恩就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