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曲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的艺术性

合集下载

钢琴伴奏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艺术效果研究

钢琴伴奏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艺术效果研究

037[摘 要] 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

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将钢琴伴奏充分应用在中国古典舞中,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节奏和速度,对于提升古典舞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表演者自身的气息与韵律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探索钢琴伴奏在中国古典舞曲中的艺术效果,结合钢琴伴奏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才能使钢琴伴奏发挥出更大价值来展开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钢琴伴奏;中国古典舞;艺术效果钢琴伴奏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艺术效果研究夏米西努尔·阿不都热合曼在中西方文化持续交融的背景下,中国古典舞表演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开始积极尝试钢琴伴奏的方法。

借助钢琴伴奏能更好地帮助中国古典舞表演者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也能通过发挥钢琴音域宽广和表现力强的特点来烘托现场氛围,所以应用之后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力。

这也意味着钢琴演奏者应立足“伴奏”的特点来积极适应身份上的转变,由此才能使钢琴伴奏发挥出更大价值。

一、钢琴伴奏对中国古典舞艺术效果的影响(一)能够帮助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节拍与韵律中国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对节拍与韵律的把握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表演中使用的伴奏乐器多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这些乐器在伴奏过程中由于旋律感和节奏感与钢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帮助表演者准确把握节拍与韵律。

在古典舞中,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而钢琴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节拍感的乐器,在伴奏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每一个节拍点,使舞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舞蹈动作的节奏变化,从而使整个表演更加精准、流畅。

古典舞注重身体的协调与优美形态的展示,而韵律感是保证舞姿流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钢琴伴奏通过弹奏出不同音符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为舞者提供了明确的音乐线索,使舞者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并在表演中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

舞者可以根据钢琴伴奏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整个表演更具情感共鸣,并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

钢琴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

钢琴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

钢琴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摘要:《十面埋伏》是钢琴家殷承宗在原曲的基础上改编的一首独具中国古典韵味和气势钢琴独奏曲。

该作品从结构、节奏和调式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神”聚而“形”散的艺术特征,其高度凝练的思想内涵及音乐形象,使该曲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

本文将以钢琴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为起点,从旋律、调式、节奏、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其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所独具艺术精髓。

关键词:《十面埋伏》艺术特征演奏技巧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庞博教学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钢琴音乐的发展,一批具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作品成为大批钢琴作曲家们青睐的对象,创作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乐曲的钢琴改编曲,如《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等。

这些作品的问世不仅以钢琴形式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同时也体现了钢琴这一乐器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十面埋伏》是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其最经典的版本是运用琵琶演奏版本。

作曲家殷承宗在原曲的基础上,保持了琵琶曲的优美抒情和激昂气势,运用钢琴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丰富的音乐形象,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钢琴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十面埋伏》是根据琵琶曲《十面埋伏》而创作的,该首作品是根据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而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大战的场面,刘邦带兵杀入,项羽楚军大败,最后乌江自刎。

从整个作品的结构来看,琵琶原曲共分为十三个段落,即“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整个作品气势磅礴,音乐形象丰富,是经典的琵琶武曲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大量的钢琴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名曲进行改编,弘扬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展现了钢琴音乐的传统性与多样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殷承宗以一曲钢琴伴唱《红灯记》获得了巨大的改编成功,从此之后,便与储望华、杜鸣心、黎英海等人对一系列的中国传统名曲以及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改编,改编了诸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一系列古曲。

浏阳河音乐鉴赏

浏阳河音乐鉴赏

目录引言 (2)一、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创作背景 (3)二、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民族音乐特点 (3)(一)曲式结构特点 (3)(二)五声音调式旋律特点 (4)(三)民族性的装饰音特点 (4)三、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演奏艺术特点 (5)(一)音效音色的特点 (5)(二)立体化音色特点 (6)(三)民族润腔特点 (7)四、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演奏分析 (7)(一)引子部分 (7)(二)主题陈述部分 (8)(三)主题变奏华彩部分 (8)(四)主题再现部分 (9)五、结语 (10)致谢 (12)引言钢琴改编曲《浏阳河》是一首将中国传统民歌融合于钢琴演奏中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民族音乐特点、演奏艺术特点和演奏分析四个方面对该曲进行探讨。

3钢琴独奏作品《浏阳河》在音乐色彩方面,由于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其表现出的音乐色彩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在调性方面,《浏阳河》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吕旋调”,该乐调是日本音乐学术界的经典调律,虽然吕旋调被认为这是日本的传统旋法。

但是从听觉感官上,有着中国风的感觉,是对中国古乐的吸收融合,所以吕旋调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可以使得作品表现得更清晰、纯净,让作品具有强烈的中国风味。

其次,在音色的表现中,钢琴改编曲《浏阳河》使用了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如使用特殊音色,比如颤音、颤音滑音等等,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生动而富有魅力。

此外,在快板和慢板交替的过程中,通过速度、音量、音色等多种手法,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真正实现了音乐语言的表达和传递。

最终,钢琴独奏作品《浏阳河》在音乐色彩上的表现不仅仅是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更是通过演奏家的技巧和现场表现,让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的《浏阳河》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音乐画面。

一、钢琴曲《浏阳河》的创作背景《浏阳河》是湖南省的一首民歌,歌曲描写了浏阳河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在此的生活情景。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

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音韵和动人的旋律吸引了无数听众,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

《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音乐特色鲜明《二泉映月》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整首曲子以双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添了钢琴的伴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融合了东方音乐的神秘和韵味。

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它的琴音柔和细腻,琴音清越,音色美妙,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而曲子中又融入了一些西方音乐元素,使得整体旋律更加富有层次感。

这种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方式, 展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动人的旋律《二泉映月》的旋律十分动听,曲调优美,如泣如诉,给人以一种浓烈的情感。

这种旋律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

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往往能够深受其感染,沉浸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情感。

整首曲子旋律婉转悠扬,充满了天籁之音的魅力,深得人心。

三、表现力强《二泉映月》通过钢琴和双胡的协奏,展现了其强大的表现力。

钢琴和双胡交错进行,充分展现了乐曲的动态和静态的对比,表现了它的丰富的音乐内涵。

它的曲调变化多样,音高变化多端,音色层次丰富,表现了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

整首曲子在表现力上凸显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四、叙事性强《二泉映月》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通过音乐叙述故事的形式。

整首曲子通过琴音来诉说故事,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

这种叙事性强的特点,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和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

五、丰富音乐内涵《二泉映月》音乐内涵丰富,给人以深沉之感。

整首曲子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

曲子所蕴含的情感,如泣如诉,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泉映月》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体现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体现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体现钢琴虽然是一种西洋乐器,但是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的钢琴曲都是根据民间的民歌旋律素材,或者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进行改编,从而再次创作完成的。

作曲家们通过钢琴的各种触键以及演奏技巧,对传统民族乐曲的银色、演奏手法,以及民歌唱腔、戏曲音乐等因素进行模仿。

比如,中国现代作曲家张朝使用京剧的板式结构创作了钢琴作品《皮黄》,作曲家江文也以京剧的二黄音调为素材,创作出了《断章小品十六首》中的《午后胡琴》。

这类的钢琴曲还有很多很多啊,我们今天选择的三首作品,分别是选自作曲家储望华老师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改编曲《中国民歌七首》中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刘海砍樵》、《太阳出来喜洋洋》。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作品中所选用的不同的戏曲音乐元素来对曲子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对京剧摇板--“紧拉慢唱”形式的模仿《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本是一首青海藏族的民歌,采用了汉族民歌中鲜见的欧洲七声音阶调式,既有哈萨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

储望华老师于1999年,在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创新融入京剧旋律,创作出了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利用京剧“紧拉慢唱”的摇板形式将整曲的旋律放慢,让原曲在戏曲元素的加持下呈现一种绵绵不绝的韵律感。

变奏的基础是利用民族戏曲元素的运用改变钢琴音乐的旋律形式,再结合节奏、音响效果进行整体升华,让原本单一的旋律线条呈现立体化特征,展现钢琴音乐的动感层次。

乐曲中第9-18小节这段音乐采用右手的高声部主题性四分音符单线条旋律与中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双音形式的跳音形式,模仿京剧中的二黄摇板、越剧中的嚣板的手法,既“紧拉慢唱”的形式,右手高音主题旋律的抒情舒缓与右手终生不的双音快而急促的伴奏音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品的旋律更加具有律动感、悠扬感。

演奏时,我们需要注意,右手高声部单音旋律采用手指较慢的贴键触键,用手臂的力量“送”到键底,以模仿演唱者优美抒情的歌唱,声音要柔和优美,旋律要连贯,但是触键力度不能过小,否则音色容日显得太飘渺模糊。

钢琴曲《梅花三弄》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钢琴曲《梅花三弄》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钢琴曲《梅花三弄》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古琴曲,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于唐代产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一直被音乐艺术家们广泛传唱演奏。

作品的名字“梅花三弄”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分别是“梅”、“花”、“弄”。

其中“梅”代表“节操、坚定、高洁”等品质,象征了玄妙高绝的艺术境界;“花”则象征了浪漫和多姿多彩的朦胧美;“弄”则是指演奏,娴熟的技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品的演奏技巧含蓄而细腻,以流畅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感动着人们的心灵。

作品的旋律主要依托于三个著名的乐章,分别是“梅花落”、“梅花三弄-相思”、和“奏鸣梅花”。

在这三个乐章中,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三种元素。

作品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以一种唯美的手法将梅花的形态和气质表现出来,达到了人、物、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

其中,“梅花落”描绘梅花的“凋零”和“活力”的矛盾,反映了人生的轮回和物态的无常;“梅花三弄-相思”则是以梅花作为境界,在冷冽的冬日里,以“相思”这一情感为内在动力,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奏鸣梅花”则是将梅花的气质与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技巧相融合,形成新颖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作品的形式和内涵上来看,《梅花三弄》承传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发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表现形式上,作品将梅花的“美丽”、“洁白”、“坚韧”、“活力”等气质进行了刻画,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

同时,在音乐艺术手法上,《梅花三弄》融入了古韵、新意、华丽的风格特点,呈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的魅力。

总之,《梅花三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承传与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品以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优美动人的旋律感动着人们的心灵,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音乐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呈现【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跨界的艺术表达形式。

古琴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富有中国特色和韵味;中国民歌和民间故事的影响,为钢琴曲增添了动人的情感色彩;中国传统舞蹈节奏在钢琴曲中的表现,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文人画和诗词在钢琴曲中的体现,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韵在钢琴演奏中的再现,让人仿佛置身于传统音乐的海洋中。

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留存与发展,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作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融合大大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钢琴作品、古琴音乐、中国民歌、民间故事、传统舞蹈、文人画、诗词、传统乐器、声韵、音乐发展、现代音乐、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底蕴。

而钢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器之一,其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喜爱的乐器之一。

当中国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结合时,便产生了独特而魅力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古琴音乐元素,如古琴的特有音域和演奏技巧,被融入到钢琴作品中,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和民间故事的影响也可以在一些钢琴曲中明显地感受到,这些曲目常常表现出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和韵味。

中国传统舞蹈的节奏和韵律感也在一些钢琴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作品更具有动感和活力。

而中国文人画和诗词在钢琴曲中的体现,则表现出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抒情意境。

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韵在钢琴演奏中的再现,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了留存与发展,同时也给现代音乐带来了启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钢琴作品中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

中国钢琴作品中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含蓄悠扬、深远绵长的风格 ,传承 了中国文化 或朦胧 淡雅、或空灵优美、或怡 然 自得的如诗如 画的美学意境。
关键词 : 中 国钢 琴 作 品 :意境 ;诗 情 : 画意 ;禅 韵
引 言
随着 2 O世 纪 初赵 元 任 先 生 《 和 平 进 行 曲 》 的诞 生 ,从
著名美学家宗 白华先生在 《 中国艺术 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讲 到“ 艺术家 以心灵映射万象,代 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 的是 主观的生命情 调与客观 的自然景象交 融互渗 , 成就一 个鸢飞
i . 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 意境是意与境、心与物、情与景等主客观融合为一的艺 术境 界,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是 “ 化景物 为情 思”与 “ 化 情 思为景物 ” 的相互融合 。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最基本 的元素 。 “ 情”是淌于 心底 的真挚情感和真切情怀 ;“ 景 ”是寄托创 作者真切情感 的合时之景。 情景交融主要通过几下三种手法
予 以表 现 :

了中国风格和 民族特色的钢琴作 品创作新局面。 与发展历史
悠 久 的 西方 钢 琴 音 乐 相 比 ,以传 统音 乐为 基 础 , 充 分 吸 取 西 方创 作 技 巧 而 成 长起 来 的 中 国钢 琴 作 品 , 依 然 以意 境 的 创 造 为 其 最 高主 旨 。
承 了中 国传 统文化 的风格和韵味, 继承 了中国文化注重意境 和 内涵 ,讲究 “ 神、韵、意” ,以及 内心体验的一贯理念 , 充分表现 出 “ 弦外之 音” 、“ 以韵传神 ”的美学意境 。

就形成 了 “ 意境” 。
二 、“ 意境”的美学特征
意境是那种情 景交融 、 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 的韵
优美深远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曲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的艺术性钢琴音乐与古琴音乐两者可以互相融合,钢琴通过立体化的多声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不仅有明显的古琴音乐的线性特征,而且形成了鲜明的东方艺术特色。

通过将中国古曲改编并移植为钢琴演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求和挖掘。

我们坚信在钢琴改编中,在演奏的王国里,古曲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一、气韵和意境古琴曲向来以“气韵”著称,这种醇厚的感觉很难用现代乐器表达,而钢琴却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立体化声维方式很好的诠释。

在中国音乐审美中,“气韵”也是一项重要标准,通过钢琴曲改编而表达出的音乐内容表现出了与中国审美传统的融合。

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最早出现中国“气韵”这一范畴。

中国迄今为止在文献中发现的最早的“韵”字,是曹植在《白鹤赋》中写的“聆雅琴之清韵”。

但在宋代,才正式出现作为中国美学最高范畴的“韵”。

“气”与“韵”是一对矛盾综合体,其相互依存却又相互背离,这种特殊的结合方式,却正给了中国古典美学中难以言道的“气韵”之说。

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中的另一重要审美范畴是——意境。

最早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中的“意境”,作为审美范畴,在讲诗歌的意境之美时,主要是将其从“情景”、“意境”、“物境”三个方面诠释,而情景交融的方式则具有抒情含蓄、意在言外的特色,在艺术作品中意境可以理解为情与景的融合。

古琴音乐强调所谓的气韵与意境,即以含蓄为基调,以音、意为依托,以音证意、以意求音,达到音乐中的极境。

其实,音乐作品没有纯粹的写物之说,其目的与诗词一样,皆是为了咏怀和抒情,或借景抒情、或借情写景,都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表达。

在创作中,作曲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继承了其创作方式。

这首曲子与陈毅诗词中的意境相结合,同时也集成了原曲的审美特色,时代特色非常鲜明,“音诗”在西方则被认为是交响诗(symphoniepoem)的别名,而“交响诗”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是一种大型管弦乐曲,按照历史故事、绘画、文学和民间传说等作成的。

文学性的交响诗亦称为“音诗”。

通常结构较自由,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

显然作曲家可以说是继承了音诗的文学特征及结构性质,作品并非交响曲的体裁。

《流水》一曲在1977年即被一位作曲家改编为管弦乐音画,所以说前者又是后者的钢琴缩谱。

唐代琴歌《阳关三叠》被黎海英先生改编为一首钢琴曲,结构是三段体的变奏曲。

古曲《阳关三叠》原为唐代的著名琴歌,歌词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写出后不久即被乐工写成歌曲收入乐府,由于这首诗只有四句,每句七个字,乐工为避免在演唱的时候过于单调,将这四句诗反复叠唱,形成了“三叠”。

诗词被编写成歌曲后,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并用于唐代大曲《伊州》的第三段,之后又被加入了古琴谱,以琴歌的形式流传下来。

该作品寄情于景,意在抒情,采用了一种最为简朴洗练的表现手法,融汇了王维的诗意情景,极富层次感的道出了古人依依惜别的感觉,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意境,运用平和、深沉的旋律音调,音乐旋律古朴凄凉。

黎海英先生改编的这首钢琴曲,保留了原曲的特色,同时也发挥了钢琴的特长,运用大量的新语言和新手法表现了原曲的精华,并且给予了新感觉。

改编的钢琴曲在曲式结构上与古曲差异较大,整体结构规模扩大。

但横向上来看,每一个变奏的结构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改编,除了变奏四为三段式,变奏六和变奏七为二段式之外,其他均为乐段,这点和古曲的变奏相似之处,保留了原古曲的结构特征。

二、旋律线条之美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当中,不管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都非常注重线条的美感,在绘画技法中更有“铁线描”之说。

虽然类别不同,但是艺术相通,他们都是通过一种盘旋曲折的追求,达到一种隐逸婉转,或者通过一种飘逸流利追求一种“一泄千里”的畅快,这都是“线的韵律”。

古琴音乐,其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则与文人画作在审美取向上和中国古代的文学趣味趋向一致。

笔墨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

琴、棋、书、画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其对中华古曲文化的传统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基本概括。

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人的画作中得到启示,在文人的眼中,绘画的美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而且在于描绘本身的线条。

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气韵”、“兴味”,也能表现出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种种。

中国古琴所表现出的音乐独具特色的旋律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MnaerfdDahmer这位美国音乐学者在他的着作中则对中国琴乐做了总结,他总结了两个特殊的美学现象,而其则被看作与其他音乐文化特征不尽相同的地方。

并基于古琴的演奏技法:音的颤吟和音的拖拽。

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音发出之后常常颤动变化而不是单纯的一个音的自然衰减,目标音常常是通过滑音或刮奏到达,而不是直接出现。

颤音、滑音和刮奏,尽管也普遍存在于西方音乐中,但是也只是对旋律做的一种装饰,它们只是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因为几乎绝大多数的音乐都要通过拖拽与颤吟得到修饰,因而在琴乐中他们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这三首钢琴曲在对中国古琴音乐旋律力求把握其特点和本质上,还集成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并给予旋律以新意和创造。

而且主要通过音程、力度、节奏、音色变化形成旋律起伏波动丰富生动的变化,并对古琴演奏技法的继承。

在作曲家的加工之下,自然而然的反映出钢琴的性能,而追摹古琴的旋律则出现在钢琴上之后,并适应钢琴的特性与音色特点。

同时三首钢琴作品使音乐既洋溢着古曲的神韵和风貌,并利用五声古曲调式作为基础,融进了西方音乐中的复调手法,又使音乐充满复杂而丰富的音响现代感。

作品在听觉上首先强调了旋律线条变化的美感,并十分注重旋律线条的表现力。

三、淡泊至古雅中国古曲改编钢琴曲的过程中,作曲家们在原曲的基础上兼收西方传统曲式和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特征,依感情变化和钢琴的演奏特点尽情发挥,一气呵成,形成自由的曲式结构。

古曲在通过对钢琴的表现性能中,更加善于体现那种具有戏剧般变化的表现功力,更善于表现那种大跳急速或者激昂辉煌的变化。

而通过钢琴的演奏,中国古曲所表现的那种飘逸超群的古雅典范,淳朴自然的淡泊,则是在钢琴演奏中中国古曲最具典范的意义,也是古曲个性化的又一特征。

而且在钢琴上演奏中国古曲,可以说拓宽了两者的表现空间,表现出淡泊乃至古雅的风格,而在西洋音乐的审美意义中,它则完美地体现了思辨的美学意境。

通过中国古典乐曲而表现出的审美意境,大多数都体现着人的精神气度和山水景物。

这其中,尤其突出的即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独有的淡雅从容、平和幽静,从心灵上追求的一种淡泊境界,从俗至雅、从雅至俗,返璞归真,凝练无华。

这种中国独有的审美特征,是一种非常广袤的、博大的、深远的情怀,是美学中的一种极境,而这种深邃的境界在钢琴的演奏中,具有了不尽相同、却又意味相通的宽厚的美学味道。

在《梅花三弄》中钢琴曲中即有了深刻的体现,改编者以钢琴特有的演奏方式和肢体,将原曲的内涵进行了精神诠释。

引子部分在主旋律的调子上,使用了极低音区的八度装饰音,这种钢琴的宽厚音域,使得总体感觉立即呈现出一种深远空旷的意境。

主题第一次出现通过左右首交叉,左手在右手高一个音区里呈现空五度的和声,加上全曲大量使用平行四度和声进行,给人呈现出一种非常透亮清明的感觉,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梅花的那种傲岸、孤独、倔强的高洁品质。

高潮部分,主题在翻滚的琶音和双手交替中闪烁出现,就好似古琴的刮奏,鲜明的表现出环境的恶劣,以及梅花的顶风而立的骄傲,经过酷寒洗礼后,依然傲立枝头的姿态;结尾部分,乐曲旋律引入小二度装饰音,基调上也比较轻松幽默,表现了梅花视严寒如无物的高傲姿态。

总之,改编曲《梅花三弄》,“多声手法,变化音的引入不减古曲格调,反增新趣。

”《梅花三弄》则又称作《梅花引》、《玉妃引》。

乐曲以梅花高洁安详,不畏严寒的品格特征比喻人的品格高尚。

乐曲在这里共分为6个小部分。

第1部分速度比较慢,一拍一个音,一拍一个和弦,在缓慢沉静的情绪中,可以说是在轻拂中抒写着、描绘着。

在标有两个pp中虽然以极为微弱的力度演奏,但钢琴在具有穿透力的音响中,则把低音区8度的空旷和高音区4、2度的和弦,在稳中有序地连接起来,有一种在淡泊中挺立的风雅之感,使梅花的傲雪形象描绘得透明清隽。

第2部分稍见活跃。

在开始的时候钢琴曲用宽大的音域,对低音音区进行了对比。

梅花美丽的形象刻画在其有个性化的古曲4、2度和弦风格中。

在这里突出地把梅花的性格树立起来,钢琴在轻盈机敏的弹奏中,织体布置丰满,密疏兼备,富有淡雅的美感。

第3部分速度则情绪激昂,活跃更加有力。

在比原音域超出一个8度音,钢琴曲在低与高、重与弱、跳与连的对比中,其功能渐渐展开。

钢琴那刚硬的音质,塑造出迎着寒风巍然挺立的刚美形态,抒以乐曲明快流畅的旋律,使得冰雪中梅花的清拔遒劲“一览无余”。

第4部分,在速度上稍有稳定。

在32分音符较快速的10连音中,钢琴划拨出梅花在那苍茫的漫天大雪中中,不惧严寒的苍劲刚烈的气质,傲然独立的坚毅形象。

在进入到第5部分,情感开始变得热切而激烈,速度自然的加快。

在低音区加上右手快速的6连行,两条声部互为轰鸣,相互交织,旋律进行更加坚定,在铿锵有力的弹奏中,梅花的形象被钢琴推向顶峰,全面地体现了乐曲苍劲、古雅之气度,一种高大完美的气度形象跃然跳出,站立在人们面前。

最后一段即第6部分,速度转为极度缓慢,在标有mp——3个ppp弱至极限,把人的联想送上飘逸流动的典雅之境中。

在演奏中钢琴给人一种余意未尽的感觉,也把那种梅花那种深邃超凡的气度清澈和淡泊的美质、平和安闲的风貌体现出来。

从三首作品的体现可以看出,钢琴曲不仅保有了古乐的线性特征,还具有立体化的多声思维,形成了极度鲜明的东方音乐艺术特色,同时也充分证明了钢琴音乐与古琴音乐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在创作中,三首钢琴曲皆是以古琴曲的音调为基础,保留继承并且坚持了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美学中的原则,体现出中国古曲独特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特征。

同时,将中国古曲改编,并移植为钢琴曲演奏,也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求。

将中国古典乐曲过渡到钢琴演奏中,其所能表现出来的原曲的审美特征及审美意蕴,也非常有力的证明了中国音乐的深厚凝重的熔铸性,以及广博的宽容性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钢琴作为西洋乐器的典范,在表演艺术上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钢琴的包容性,为其流传和发展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也期待着在钢琴改编、移植和演奏中,古曲将更加绚丽多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