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浅析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主疏泄,疏,是疏通、畅达;泄是排泄、宣泄。
肝主疏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其一是“疏”,肝疏通的是什么呢?是人体的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没有了“气”,生命就此终结。
中医认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肝气升发,气机调畅了,人的十二经脉气血才会充盛,表现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可谓气顺、心顺、身体顺。
其二是“泄”,肝宣泄的是什么呢?是人的郁气。
因为肝易郁,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运行、肢体的体温与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
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需要靠肺气的推动因此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能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
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
若肺气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
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就会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出现疲倦乏力、气短自汗、脉虚弱无力等症状。
许多危重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喘促,此时使用氧气或去掉氧气,患者的呼吸频率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高原反应除外)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不是缺少氧气,而是缺少元气。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中医学里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并且与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即藏象。
本讲我们开讲中医学对于肝脏基本功能的认识。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与谋虑等以及其引起的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堂五脏经》云:“肝者,干也”,而“干”字古义有二,一是侵犯,二是护卫,所以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这两者有着密切联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其生理功能还与目、筋、爪有一定联系。
足厥明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而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而为表里,所以成语说的“肝胆相照”是十分贴切的。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即指肝具有舒展、条达、宣泄和通散等综合生理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在生理方面,肝有主升、主动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肝处在柔和舒适的状态之中,既不抑郁,也不亢奋,保持着人体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也正常和调。
反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升发不足,通达受阻,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肝经循行部位如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
二是肝的升发太过,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另外,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运动。
因此,气机郁结,还会导致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气机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障碍,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析卒中后抑郁

病兼滞者,行而和之。张介宾结合朱丹溪“凡郁皆在中 焦”之说,对于气机失调引起内生痰浊、瘀血等,喜从中焦 入手,并结合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常投陈皮、枳壳、厚朴 等。陈皮性辛温,擅理中焦之气,《本草备要》记载能“调中 快膈、导滞消痰”,广泛用于脾胃气滞之皖腹胀满、消化不良 等,现代研究表明,陈皮所含有右旋柠檬烯等挥发油可促进 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同时可疏肝理气;因肺主一身 之气,故枳壳上可开肺气之郁闭,中可理脾胃气滞,为合适 之药;胃肠之间存在“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的关系,厚朴 苦温而通肠,有利于斡旋中焦气机。三药合用,以中焦为主, 兼顾上焦及下焦,气行血畅,则诸病自愈。
调畅情志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为因病
而郁也。”提出了 “因病致郁”理论。《素问•举痛论篇》提
出:"百病生于气也。”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相关,脏腑功能正 常与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保 持气的运行平衡协调,因而使人心情舒畅。卒中发生后,气 机“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 者不得变化”,以致气郁。《王孟英医案》:"肝主身之气,七情 之病必由肝起。”说明肝与思维情绪活动联系密切。叶天士也 提及情志不畅与肝失疏泄的关系,“恼怒肝郁” “悒郁动肝致 病……疏泄失职”"气郁不舒,木不条达”等均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职的表现。PSD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失,郁郁 寡欢等情志异常表现,缘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所致。情志 活动,是精神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 分属五脏,由心所主。但心主神志,缘由心主血脉,血脉正 常运行,有赖气机调畅,气机得以调畅,有赖肝主疏泄功能 正常。《明医杂著•医论》认为:“肝为心之母,肝气通,贝!J心 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阐释了肝调畅气机,调畅情志的 重要性。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正常;肝 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失调,则情志异常。卒中日久,脑 络受损,元神失主,致肝气不达,疏泄不足,弓I起多疑易惊、 低落怅然、悲忧善哭、抑郁不乐之七情郁症。 2.2肝主疏泄,主促进血液输布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编者按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今天我们跟着于峥老师详细了解肝的两大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认为:肝藏血,主疏泄……。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
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
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病理上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变化,若以阴阳来归类是属阳的。
因此,肝的生理功能主要分两个方面:一则为肝藏血,一则为肝主疏泄。
所谓肝主疏泄,即肝有疏通气血的作用;而肝藏血,是说肝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1、肝藏血“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唐·王冰注《素问》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
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藏于肝;当运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增加,肝脏将其贮藏的血液排出,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为罢极之本”。
所渭“罢极”就是耐受疲劳的意思。
指肝是为运动提供能量的源地。
当人劳动时,肝脏把自己贮藏的血液供给全身,使肢体包括脑发挥作用。
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张氏医通》对肝化生血气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在人体内起到疏泄作用的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其中肝主疏泄功能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肝脏通过肝门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供应和排泄,将代谢产物、毒素和其他废物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肝脏中的总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代谢产生的,通过肝脏的疏泄功能可以将其排泄体外。
此外,肝脏还可以排泄体内积聚的过多胆固醇、脂肪酸和其他代谢产物,以维持体内的物质平衡。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还体现在调节胆液的分泌和排泄。
肝脏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胆汁酸和胆固醇,来促进胆汁的形成。
胆汁中的胆汁酸主要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使其能够被胰酶分解。
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肝脏通过疏泄胆汁将其排泄入十二指肠,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肝主疏泄功能还与胰岛素的代谢有关。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重要激素,它参与调节血糖平衡。
肝脏通过疏泄作用可以将血液中的胰岛素代谢产物排泄体外,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运转。
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胰岛素的代谢会受到干扰,导致血糖的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
肝主疏泄还与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有关。
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胆汁会经过肝管系统流入胆囊,胆囊在存储胆汁的同时会发生收缩。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可以调节胆汁的分泌量和组成,从而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使胆汁能够顺利流入肠道,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总的来说,肝主疏泄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它通过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调节胆液的分泌和排泄、参与胰岛素的代谢以及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等方式维持体内物质的平衡。
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会导致内毒素积累、胆汁淤积和脂肪代谢紊乱等问题,影响人体的正常健康。
因此,保护肝脏的疏泄功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机作⽤,包括促进精⾎津液的运⾏输布、脾胃之⽓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机,因⽽能使⼈⼼情舒畅,既⽆亢奋,也⽆抑郁。
情志活动,指⼈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液,⽽⾎的⽣成和运⾏,⼜要依赖于⽓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和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肝⽓郁结,可见⼼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郁⽽化⽕,或⼤怒伤肝,“怒则⽓上”,肝⽓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津液运⾏:⾎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机的调畅。
⽓能运⾎,⽓⾏则⾎⾏,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液的运⾏;使之畅达⽽⽆瘀滞。
若⽓机郁结,则⾎⾏障碍,⾎运不畅,⾎液瘀滞停积⽽为瘀⾎,或为癥瘕,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或为肿块,在⼥⼦可出现经⾏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上逆,迫⾎上涌,⼜可使⾎不循经,出现呕⾎、咯⾎等出⾎,或⼥⼦⽉经过多、崩漏不⽌等症。
⽓能⾏津,⽓⾏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聚湿成⽔⽣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疏泄,调畅⽓机,有助于脾胃之⽓的升降,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饮⾷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论中医之肝主疏泄疏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木曰敷和……木曰发……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因肝属木,木旺于春,喜条达,具有生发条达之性,木能达土,其气生发,能使脾土制化而调达。
此为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
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之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展。
肝主疏泄,是肝的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条达人体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之作用。
本节扼要地探析肝主疏泄之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之疏利胆气疏利胆气:肝胆眦邻,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互相协作,同主疏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促进胆的疏利功能活跃,以达到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1)疏利胆气,以主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协同为用。
所谓胆主决断含义有二:一指精神意志方面的判断能力,其功能正常,可防御大恐卒惊之突然刺激。
二指勇于怯的功能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临证对因肝胆气盛火旺而致之急躁愤怒,或因肝胆虚弱而致之惊恐虚怯、失眠多梦的神志异常变化,必须从肝胆论治。
(2)疏泄胆汁,以助运化: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元代戴起宗《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因此肝气充盛,才能正常泌出胆汁。
肝气虚衰,则胆汁必泄出不足。
胆汁之有助于脾土运化作用,唐容川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说过:“西医谓肝生胆汁,入胃化谷,即《黄帝内经》木能疏土之义。
”若肝胆失于疏泄,必然导致胆汁之生成、贮存与排泄之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胸肋胀痛,口苦或呕吐苦水,不思饮食,腹胀,便结,以及胆汁溢出,而致溺黄、面目及全身发黄之病证。
治法则应用疏肝利胆法主疏泄之协调情志协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多方面的。
肝具有协调精神情志之作用。
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主疏泄”浅析
发表时间:2015-11-04T16:19:32.9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作者:徐美翔1 伍建光2 [导读]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可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为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也依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
徐美翔1 伍建光2(1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330006;2 江西省中医院 330006)
【摘要】目的:证实“肝主疏泄”方法:从肝主疏泄的内涵、生理、病理等方面深刻认识肝主疏泄的价值,重视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结果:在实践中应用此理论对于指导疾病的防治与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肝为将军之官”,足见其在中医藏象理论中的地位。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主要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肝主疏泄”。
【关键词】肝;疏泄;生理;病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22-01“疏泄”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1] 《内经》虽未明确提出肝主疏泄,但在其篇章中多处论述了肝气具有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其性随,其用曲直,其政发散,其藏肝。
”1 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1.1 调节气血的运行肝脏体阴而用阳[3]。
以血为本,主藏血,司血液的贮存与调节。
“血者,皆肝所主。
”“肝藏血,其化为荣。
”而血的运行无不受肝气的影响。
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达,血脉畅通,气血运行正常,人体则健康无病。
即丹溪所谓“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4]另外,心主身之血脉,“肝旺心亦旺”,肝脏可通过调畅心脏气机的流通,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1.2 助脾胃纳化水谷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其气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其气降。
二者阴阳相合、升降相因、为气血生化之源。
然脾胃之升降、精微之纳化,又赖肝之疏泄相助,肝气条达、气机调畅,是保障脾胃正常运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1.3 分泌胆汁以助消化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之余气化为精汁,溢入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可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为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也依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
[5]只有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方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如果肝气郁结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生成排泄障碍,出现胁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等症。
若胆汁逆流入于血脉,外溢于皮肤,则可见黄疸等病证。
1.4 调节精神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属心神所主,但也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一方面,“肝藏魂,主谋虑”;另一方面,肝通过对血液、气机等方面的调节,来较好的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
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
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也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
《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 , 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
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
1.5 充调肾精肝之与肾,乙癸同源。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肝气疏泄正常,气机畅达,五脏六腑精气充盈,则下归于肾。
[6]同时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还表现于女子排卵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
若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可下劫肾之阴精,或阴虚阳亢,相火妄动,扰动精室,出现男子遗泄等症。
此皆疏泄失常之变。
1.6 调节水液代谢水液的运行是肺、脾、肾、三焦以及膀胱共同活动的结果,但也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
因水之运行,全赖于气,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肝主疏泄是气机升降的重要环节。
气机畅则津液输布也随之畅通无阻。
肝失疏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痰饮、臌胀等。
正如《素问·大奇论》“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为肿,又肝壅两满不得小便。
”2 伍炳彩教授“肝失疏泄”典型案例
2.1 肝郁便秘案(疏泄不及)患者,女,56岁,214年10月15日前来就诊。
数年来,大便或三五日一行,或五六日一行,但便质不燥,条细而涩,排出不畅,口苦咽干不思饮,两眼胀涩。
因家事烦扰,平日多心情郁闷,每生气则食欲立减,且胁下胀闷走窜,喜叹息。
舌红苔薄黄板滞,六脉细而弦。
治以疏肝行气,方以小柴胡汤化裁,用药:柴胡5g、川芎5g、黄芩3g、法半夏5g、大枣3枚、党参10g、生姜5片、青皮5g、佛手10g、藿香15g、炙甘草5g、桔梗10g。
服上方七剂,大便即畅,稍有复发。
小柴胡汤升降相因,寒温同用,补泻兼施,最能升发三焦郁闭之气,启肝疏泄之机,助膜腠行津液,故能气郁之便秘。
2.2 肝火鼻衄案(疏泄太过)患者,女,35岁,2014年11月18日,因鼻衄不止前来就诊。
患者鼻衄反复发作,每发则出血不止,必用冷水渍其后项方可止。
自有此症以来,心烦易怒,夜寐不安;面色青黄,舌质绛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火,用药:焦栀子15g、青黛10g、牡丹皮10g、枳壳10g、青蒿15g。
服一剂血即止,服完2剂后,心烦不寐亦愈。
鼻衄反复发作仍舌绛、苔黄、脉弦,此为木火刑金,故治以清肝泻火。
切中病机、病位,肝火得熄,肺肝之生理平衡得以恢复,故血止。
总之,肝的疏泄功能与机体总体的正常运转密不可分,并藉此疏通气机,畅达气血,是人类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
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水谷运化、气血运行、水液代谢、精神情志活动等,与肝的疏泄功能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1] 王洪图.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72.[2] 朱丹溪《. 格致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6.[3] 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9.[4]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7.[5] 于峥,张婉瑜,邢晓彤.肝之藏血与疏泄[J].现代中医药,2010,3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