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第一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张,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不良开发、非法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已经导致了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因此野生动植物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第二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实践方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应从生态保护、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
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特征,野生动植物保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受威胁的物种,应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对于那些依赖人工保护的物种,应建立有效的保护区和培养计划,以确保它们的繁殖和生存。
对于严重受威胁的物种,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应该积极研究其生态特征,开展保护和发展计划。
第三章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如果合理地进行可持续利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物种,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和维持公共利益。
但是,如果过度利用或非法捕捞动物,将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破坏并导致不可逆转的灾难。
第四章可持续利用的实践方法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法律,在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在开展野生动植物利用的过程中,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明确物种的生态特征和生存状态,并为其制定保护计划。
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避免过度利用和捕捞,保持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繁殖和生长过程,使之与可持续利用相融合。
第五章结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特征采取不同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和科学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律和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野生动植物的生态、行为、分类、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学、野生植物资源学、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该学科旨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的发展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学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生境破坏、非法猎捕和采集、气候变化等。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该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以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坚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正直,具有艰苦奋斗的具有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具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研究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湿地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我校及我省的具体情况。
1、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方向本研究方向要求硕士生在系统学习野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分子遗传学、动物产品鉴定学、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技术、野生动物养殖学等专业知识基础上,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兼顾生产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对经济野生动物资源的养殖、生产动物的养殖、产品利用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野生动物医学方向本研究方向要求硕土生在系统学习野生保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高级动物免疫学、兽医微生物学、野生动物传染病学、野生动物寄生虫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掌握野生动物(兼顾生产动物)的疫病防治方法,并掌握野生动物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
3、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向本研究方向侧重于与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要求硕士生在系统学习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生物多样性保育、野生植物生态学原理以及野生植物资源野外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掌握野生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知识,在野生植物资源(珍稀、濒危植物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药用植物、野生蔬菜、野生水果、野生代茶饮料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迁地保护、驯化与快速繁殖、病虫害防治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同时在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或海南特有的资源植物)的快速繁殖、大规模人工栽培与加工利用、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

2018年第9期现代园艺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刘亚儒杨绣坤(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张家口075700)摘要:当今社会,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过度地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许多野生动植物灭绝,因此,应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
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加强对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野生动植物因其多样性强,为培育扩大物种资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基因资源。
野生动植物在漫长历史中,为人类的医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本体。
1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1.1动植物保护意识薄弱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重视工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的提升,缺乏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并没有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列入日常工作中。
另外,在利益面前,人们忽视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认为野生动植物可以随意狩猎,严重危害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
1.2法律无法满足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对当前乱捕滥杀、随意占地等各种问题的规定,从而导致相关部门的执法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在日常的管理中无法进行合理惩罚。
当前,自然保护区内出现了乱采乱挖、随意占地、随意捕杀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采取更加先进的猎捕方式,当前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其行为进行准确的评估,现行法规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3经费不足,保护工作不力在保护林区内的动植物时需要专项经费,成立专项保护小组对林区内的动植物进行保护,同时展开相关的科研工作。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内仍然缺乏专项保护资金,科研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工作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阻碍,影响了当地自然林区的发展。
保护经费不足使得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手段相对落后,无法采用最新的保护方式,同时当地自然保护区内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展开保护工作,难以对保护区实现有效的保护[2]。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野生动植物保住与利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的硕士生具有扎实的自然保护理论与科研技术,充分掌握野生动植物生态与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自然保护区管理与森林旅游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追踪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独立开展和完成科学研究工作,能在相关行业中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生物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产业开发、行政管理、生产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01、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以西南地区特有的珍贵植物物种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生物技术在植物资源数据信息管理、野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及其物种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杨远庆、邹天才、杨成华〕02、保护生物学:用种群易危分析方法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表现型、环境和种群结构、种群最适度进行研究,以探求野生动植物的最低生存种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开展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刘济明、熊源新、赵杨、苟光前〕03、动植物相互作用生态学:在系统学习野生动物〔昆虫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分类学、野生动物资源学等基础上,重点学习植物〔主要是种子植物〕分类学、繁殖生物学、动植物相互关系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动物传粉、传播种子、草食动物对植物的捕食、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未来主要从事动植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科学研究。
〔冉景丞、粟海军〕04、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在系统学习野生动物〔昆虫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分类学、野生动物资源学等基础上,重点学习野生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野外研究技术、野生动物养殖学、野生动物产品学等专业知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对经济野生动物资源的养殖、产品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071012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贵州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学科代码: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主要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开展研究工作,其研究对象包含了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包含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重点开展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个体适应性、人工林培育理论与实践、喀斯特植被恢复理论与方法、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等。
本硕士学位点研究生招生培养设置四个学科方向招生培养。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态学学科视野,严谨的工作态度,诚恳合作的求实创新精神,在生态学方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较宽的知识面、生产实践知识、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具有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专业人才。
二、学科方向【植物生态学】以西南喀斯特山地植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喀斯特适生植物对生态因子的个体适应、种间关系、生态因子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菌根共生机理、植物种群结构与种群动态、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植被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支撑西南喀斯特高原生态建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修复生态学】以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高原湿地生态修复和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科学问题,从生态系统退化、生境脆弱性、生物逆境适应机制、种间关系以及群落配置机制开展系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支撑西南退化生态工程工程建设,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微生物生态学】以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真菌资源发掘、真菌多样性、植物病害种类系统发育,微生物与动植物功能关系进行微生物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支撑西南山地生态有机产品生产以及农林生产服务。
【动物生态学】以喀斯特高原山地兽类、鸟类、两爬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的野外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区域多样性研究。
重点包含:从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入手,解析喀斯特高原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为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动物生态研究支撑;从珍稀濒危特有动物基础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评估及民族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入手,开展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支撑喀斯特山地物种保育决策与管理;服务于喀斯特高原自然生态保护事业。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利用压力和生存威胁。
本文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对策,强调了规范管理和科学技术应用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同时推动科学技术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以确保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 利用, 保护, 现状, 挑战, 对策, 规范管理, 科学技术, 研究结论, 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着过度开发、滥捕滥猎等问题,导致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各种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
本研究将就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利用挑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加强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为未来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宝贵的生态财富,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非法捕猎、非法贩卖等行为的增多,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深入研究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陈效举(金寨县九寨峰国有林场,安徽金寨237300)[摘要]野生动植物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加大保护力度。
对此,基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探究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对策,旨在维护我国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32-109-3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路径。
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立法普法。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在主管部门的科学领导下,调动民众力量,建立严厉打击非法破坏分子和无良经营业者的统一战线。
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1.1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鸟纲、爬行纲、兽纲等动物和各科植物构成了美丽、具有生机的世界。
保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必然举措。
只有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才能保证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1]。
1.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是实现生态平衡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基础。
特别是野生植物,不仅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更是满足自然界生物能量循环的基础,一种野生植物的消亡必然会影响一大批动物。
因此,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必须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特别是珍贵、濒危的野生动植物。
1.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球不是人类的独家领地,而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维持生理活动的能量。
野生动植物往往比人类的进化历程更漫长,研究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习性、群落构成和基因特点,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要求部分)
学科名称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学科代码09070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制
填表日期:2006年4月12日
一、专业能力要求(限250字,宋体,五号字)
具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或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规划方面的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求是求新的科研素质,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自担任专门生产、技术工作的能力。
请自然科学类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中的管理学学科在下列课程中任选一门(打“○”)作为公共学位课:
1.多元统计分析
2.高等工程数学
3.运筹学
4.应用数理统计○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研究生导师(宋体,五号字)
序
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
招生导师
(姓名、职称)
1
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1.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与管理技术研究;
英文名称:开课学院:(如生科院)
教学方式:考试方式: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教材:
主要参考书: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其它说明:
本学科(二级学科)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学院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研究生部审核意见:
主任(签名)
年月日
IntegrativeZoology
马建章
马建章
蒋志刚
蒋志刚
尚玉昌
蒋志刚
必读
必读
必读
必读
必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必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此以下为网络免费杂志
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开课学期:学分学时:(如2学分,40学时)
课程名称:课程类型:(硕士生选修课)
2.区域性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评价和保护规划;
3.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麋鹿、莽山烙铁头蛇、滇金丝猴、红腹角雉等;
4.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与生境监测;
5.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的理论与技术。
杨道德教授
王德良教授
2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
2.珍稀濒特植物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
511保护生物学或普通生物学
不招同等学历考生
五、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批准后,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六、
序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必读或选读
备注
野生动物管理学
自然保护区学
保护生物学
植物资源学
野生植物保护专题
2
40
2
生科
彭映辉教授
10000669
动物地理学
2
40
2
生科
聂海燕教授
10000993
专业外语
1
20
2
林学院
张日清教授
11111138
植物分类学
2
40
2
林学院
喻勋林教授
选
修
课
11111249
第二外国语(日语)
2
80
3
外院
张静懿讲师
11111248
第二外国语(法语)
2
80
3
外院
李伯和副教授
4.野生动物驯养与野化。
章怀云教授
王德良教授
钟福生教授
三、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
时
开课
学期
开课
院部
任课教师(职称)
专
业
学
位
课
11111128
野生动植物管理学
2
40
2
生科
杨道德教授
11111129
野生动植物生态学
2
40
2
生科
王德良教授
10000548
保护生物学
2
40
2
生科
魏美才教授
10000824
3.植物次生物质分析与利用。
彭映辉教授
喻勋林教授
梁文斌副教授
马英姿副教授
3
保护生物学
1.昆虫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
2.重大害虫资源化管理理论和技术;
3.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魏美才教授
聂海燕教授
朱道弘教授
4
野生动物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
1.野生动物繁育生物学研究;
2.经济动物养殖与产品综合利用;
3.野生动物营养、饲养的理论与技术;
10000550
脊椎动物分类学专题
2
40
3
生科
王德良教授
10000551
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
2
40
3
生科
杨道德教授
10000527
野生动物行为学
2
40
3
生科
向左甫副教授
10000552
鸟类学专题
2
40
3
生科
杨道德教授、向左甫副教授
10000553
两栖爬行动物学
2
40
3
生科
杨道德教授
10000554
陈建华教授
11111135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
2
40
3
生科
彭映辉教授
11111136
有害入侵植物生态学
2
40
3
生科
梁文斌副教授
11111172
植物生殖生物学
2
40
3
生科
马英姿副教授
10000476
观赏与药用植物利用专题
2
40
3
生科
马英姿副教授
11111173
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
2
40
3
生科
向左甫副教授
10000558
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
行为生态学
脊椎动物分类学
两栖爬行动物学
鸟类学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
生物多样性
动物学报
兽类学报
昆虫学报
生态学报
植物学报
林业科学
动物学杂志
植物学杂志
动物学研究
武汉植物研究
四川动物
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资源
园艺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生态学杂志
Zoological Studies
Zoological Science
10000623
昆虫生理生化
2
40
3
生科
朱道弘教授
10000382
科技文献与论文写作
2
40
2
图书馆/期刊社
周理盛、邓白罗教授
培养环节
教学实践
1
中期考核
1
四、入学考试科目修改与设置
考试科目: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专业基础课任选2门
317普通动物学或314植物学
403普通生态学或513动物生态学
复试科目: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规划设计
2
40
3
生科
杨道德教授
10000503
昆虫资源学
2
40
3
生科
刘高强副教授
10000480
昆虫分类学
2
40
3
生科
张少冰教授
10000624
昆虫行为与进化生态学
2
40
3
生科
朱道弘教授
11111182
高级动物生理学
2
40
2
生科
陈韬
10000560
野生动物繁殖学原理
2
40
3
生科
王德良教授
野生动物研究方法
2
40
3
生科
王德良教授
11111133
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
2
40
3
生科
杨道德教授
10000555
资源植物繁育技术
2
40
3
生科
彭映辉教授
11111134
植物抗性研究专题
2
40
3
生科
马英姿副教授
11111171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
2
40
3
林学院
喻勋林教授
10000705
植物资源学
2
40
2
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