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地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貌学家严钦尚先生和陈吉余等先生的带领下,北上内蒙沙地、西进天山冰川、南下西南溶洞、东至茫茫海疆,进行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实践。
当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特别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的培养地理学后备人才(教育普及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针对地理学科发展中“以地球表层系统”为核心的特色,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多学科(如水文、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化学等)交叉的课程设置特色,将“野外实践基地和实践线路”的建设作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区域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比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野外实践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在本科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
野外实践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基本训练,使其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同时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路线包括:a. 苏州地理学感性实习;b. 南京地质实习;c. 杭州-富阳-千岛湖自然地理综合实习;d. 天目山土壤、植被实习;e. 庐山地貌、植被实习;f. 其他专题实习(如普陀山、崇明东滩、金山海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察等。
g. 香港综合地理基地班实习h. 云南昆明及邻近地区基地班实习i.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基地班实习j.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基地班实习实习内容与要求:(1)一年级实习(时间2周)江苏苏州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地理学导论对应的普通地理学内容,含地图、地质、地貌、土地利用、城市地理、文化地理等。
地理学户外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户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自然地理环境为考察对象,旨在通过野外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2. 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形地貌:考察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2. 气候与水文:分析气候类型、水文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土壤与植被:观察土壤类型、植被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4. 人地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 教师提前规划考察路线,包括考察地点、时间、交通工具等。
2. 学生提前了解考察地点的自然地理背景知识。
3. 准备必要的野外考察工具,如地图、指南针、记录本、相机等。
(二)野外考察1. 出发前:教师简要介绍考察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安全第一。
2. 考察过程中:- 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既定路线进行考察。
- 学生观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并记录相关信息。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深化理解。
(三)总结与反思1. 考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2. 撰写考察报告:学生根据考察内容,撰写考察报告,总结考察成果。
3. 讨论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实施(一)考察地点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山地、平原、高原、沙漠等,以便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地理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具体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野外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等科学素质;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悉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情况,做好相关知识准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注意安全3.实习时要认真听讲,勤于观察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野外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地理环境,掌握野外调查和观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意义、内容和方法。
二、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课程,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
然而,目前我国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 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压力,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课时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缺乏完善的设施和设备。
三、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地理环境,掌握野外调查和观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深化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1. 地形地貌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形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水文调查。
调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3. 土壤调查。
调查土壤的类型、分布、形成过程和肥力状况。
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

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一、前言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本期实习给大家带上这篇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二、土壤地理实习(部分)土壤剖面的挖掘①选择标准: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带性,还要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不应在道路两旁,也不能位于山脚因为山脚有山上土壤堆积,不具代表性。
应该选择在山腰地带。
②挖掘标准:土壤剖面应挖掘一个宽 1m、深达母质的坑,必须沿山坡垂直与水平挖下去,剖面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为了便于观察剖面应呈斗型。
还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叶层。
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则会影响腐殖质层性状。
三.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
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然地理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加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实践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深化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
3. 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内容1. 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实验技巧和实验数据处理。
2.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变化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地调研能力。
4.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前言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系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施自然地理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增加自然地理知识,印证课堂、书本理论,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研究方法,而且为今后地理教学、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调研等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一般方法一、目的要求1.建立认识、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思路2.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类型判断的方法3.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观察调查方法4.能够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成因分析5.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6.写出有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二、基本内容、方式与阶段(一)基本内容本实习对应的课程为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以各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调查、自然地理综合现象的考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式集中时段,长途实习。
时间一般安排在自然地理相关课程基本完成以后,约两周时间。
主要方式有两种:基地模式:即选择自然地理现象比较典型、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比较齐全的地区。
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年复一年安排学生在此实习。
在基地中,选择成熟的线路和典型剖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
点线模式: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经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在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点、线、面相结合,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实习模式。
即:根据自然地理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设计野外实践教学。
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实习区域,进一步选择高效,经济、实用的路线,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实施具体考察。
同时沿途考察地理环境,随时随地开展教学。
野外实习的区域、实习路线、考察点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和课程需要加以选择设计。
实施全过程野外教学:收集资料、课堂简介实习区与实习内容、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随时停车)的考察分析、实习区域专题自然地理要素的考察调研、定点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次地理野外实习我选择了某省的山地地区进行考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特点等方面。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地理野外实习,深入了解某省山地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特点,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 任务:(1) 调研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和成因;(2) 探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3) 考察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4) 了解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和人口特点。
三、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1. 地貌特征和成因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观察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明显,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河谷为主。
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水力作用造成的。
例如,该地区的山地多为非常规断块山地,具有典型的雄麦型地貌特征。
此外,还有一些丘陵地貌和河谷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
2. 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雪。
年降水量较丰富,温差较大。
我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了该地区一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例如,夏季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而冬季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
这对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3. 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森林、灌丛和草地。
我们对该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采样,并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的统计。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海拔梯度特点,高海拔地区主要以针叶林为主,中海拔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低海拔地区以草地和灌丛为主。
这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特征有密切关系。
4. 人文景观和人口特点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多样,包括农田、村庄和城市等。
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田利用情况,并与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地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貌学家严钦尚先生和陈吉余等先生的带领下,北上内蒙沙地、西进天山冰川、南下西南溶洞、东至茫茫海疆,进行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实践。
当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特别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
地担负的培养地理学后备人才(教育普及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针对地理学科发展中“以地球表层系统”为核心的特色,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多学科(如水文、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化学等)交叉的课程设置特色,将“野外实践基地和实践线路”的建设作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区域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比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野外实践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知识、能力、素
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在本科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
野外实践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基本训练,使其树立科学
的地球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同时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路线包括:
a. 苏州地理学感性实习;
b. 南京地质实习;
c. 杭州-富阳-千岛湖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d. 天目山土壤、植被实习;
e. 庐山地貌、植被实习;
f. 其他专题实习(如普陀山、崇明东滩、金山海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察等。
g. 香港综合地理基地班实习
h. 云南昆明及邻近地区基地班实习
i.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基地班实习
j.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基地班实习
实习内容与要求:
(1)一年级实习(时间2周)
江苏苏州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地理学导论对应的普通地理学内容,含地图、地质、地貌、土地利用、城市地理、文化地理等。
(一年级上入学实习)
江苏南京东郊地球科学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岩矿、地层、构造、古
生物、水文、地貌等。
(一年级末实习)
(2)二年级地理实习(时间2周):浙江普陀山—富春江—杭州—天目山自然地理实习路线,主要实习内容为海岸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以及土壤和植物地理。
a. 河流地貌(实习地点:富春江上游和下游):观察河流发育的基本地貌形态,了解和流水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着重观察山区河流的石质浅滩、平原河流沙质边滩和心滩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特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河道变迁、地貌发育过程、演变阶段和地区地貌发育、流域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b. 喀斯特地貌(实习地点:桐庐喀斯特溶洞富阳喀斯特溶洞):观察流水对可溶性岩石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类型和沉积地貌
类型;掌握喀斯特的地貌的发育基本条件、地貌特点、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规律;了解风景地质地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c. 山地地貌(实习地点:富阳、杭州):观察山地地貌的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和形态,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山地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原理。
d. 构造地貌(实习地点:富阳、杭州):观察由构造运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分析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形成的构造前景、基本条件、相互演变关系和基本法与规律。
通过对河流阶地、第四纪沉积物等观察分析,分析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e. 土壤地理实习(实习地点:天目山):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
亚热带红壤、黄壤、山地黄壤等土壤类型的特征、分类和分布;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f. 植被地理实习(实习地点:富春江下游两、桐庐、杭州植物园):
①富阳富春江下游附近低山丘陵区,认识植物、群落和植被,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陆生植被和水生植被,不同群落类型:森林、灌丛、草地;结合山地地貌实习内容,观察地形、地貌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
②结合喀斯特地貌实习内容,观察石灰岩地区植被的类型和发育。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分析人地之间的关系。
③结合阶地、江心滩等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观察比较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种类的侵入、扩展、竞争和稳定等过程,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④杭州九溪、烟霞等地,结合地貌和土壤实习内容,观察石灰岩土壤、酸性土壤的植被生长和分布的影响,植被类型的差异。
⑤杭州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引种,植物类群及其对生境条件的要求。
(3)跨区域综合野外实习路线(理科基地特色实习)
a. 跨地带路线1:云南昆明-大理-丽江。
重点实习内容为构造、河流、喀斯特地貌与生态、冰川、重力地貌、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昆明到瑞丽:山地地貌、热带环境土壤和植物地理-综合自然地理、民族地理、自然灾害与减灾管理、天池水体污染考察。
b. 跨地带路线2:东北长春-三江平原湿地-长白山-五大连池-大连海岸带。
重点实习内容为火山地貌、构造、山地地貌、河流与海岸地貌、湿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土壤和植物地理-综
合自然地理、自然灾害与减灾管理。
c. 跨地带路线3:西北兰州-祁连山-敦煌。
重点实习内容为构造、河流地貌与西部脆弱生态、冰川、重力与山地地貌、西部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土壤和植物地理-综合自然地理、民族与文化地理、自然灾害与减灾管理。
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自然地理野外教学是跨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教学,教学难度较大,为此建设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教材系列,包括:《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和教学指导书》、《现代地质地貌学南京野外实践指导书》、《自然地理学庐山综合野外实践指导书》、《自然地理学浙江综合野外实践指导书》,以及《自然地理学中国西北地区野外实践指导书》、《自然地理学东北地区野外实践指导书》、《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指导书》和《香港-深圳地理实习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