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ppt1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观书有感课件1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观书有感课件1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人们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 书”,读书有哪些所得(suǒ dé)呢?请同学们说 说自己的观点。
今天(jīntiān)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 书有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 获。
第一页,共十七页。
湘教,共十七页。
◆[诗人(shīrén)简介]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 (wěidà)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 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 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 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 榜。
第三页,共十七页。
◆[生字学习]
jiàn

鉴定
(jiàndìng)
pái
第八页,共十七页。
◆[诗歌大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许(rúxǔ):如此、这样。
为:因为(yīn 。 wèi)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yuántóu)不断流来。
第九页,共十七页。
◆[诗句(shī jù)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书 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 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 清澈。天光(tiānguāng)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 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 (tiānguāng)”“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第十页,共十七页。
◆[诗句(shī jù)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 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zànměi)一 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精选优质PPT课件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精选优质PPT课件 苏教版
人们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 读好书”,读书有哪些所得呢?请同 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观书有感》,相信大 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诗人简介]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 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尤 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 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句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 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 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和云影一齐 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 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 书中的内容。
◆[诗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 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 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 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古诗小结]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 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 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 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 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 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摘抄朱熹的其它古诗。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要一些小优点,但由于自卑常被忽略了。其实,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爱因思念而美丽 我曾以为,爱一个人 可以是在心里暗暗的 并不需要对方清楚 我发誓,要把这份美好的感情 珍藏在记忆中,只是记忆 若不是,想到可能永远失去你 永远失去,这份自已如此看重的感情 若不是,又一次在梦中呼喊你的名字 并且从梦中惊醒,或许 这份感情会永远是一个秘密 在默默地想念和为你祝福之中 我从来都是幸福的 等待,我不清楚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或许,根本就没有去考虑什么结果 我一直希望 能以一种默默等待的姿势告诉你 我对你的感情是认真的 可以经受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那些过往的曾经共同拥有的细节 一一变得无比清晰 仿佛触手可摸,却明明相隔万里 是不是藏得越久 感情就会更加浓呢? 你不在的日子里 思念象野草一般疯狂生长 也许是因为终于不甘这样失去可能的机会 终于不甘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等待 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染上灰尘 我鼓励自已说,释放自已 我不相信 从物理的距离到心灵的距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我不相信 经过岁月沉淀以后的爱依旧不堪一击 我不相信

22《观书有感》课件

22《观书有感》课件

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 一试,你能填上吗? 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 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 同)。
习题4答案:
《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 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因 为作者以水塘作比喻,正如源源不断的活 水能够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不断读 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使人睿智。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来 回慢步地走,这里பைடு நூலகம்来回移动 的意思。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 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 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 停地闪耀晃动。
问 渠 哪得清如许 ? 为 有源头活水来。
渠:相当于“它”,诗 中指方塘。 为:因为。
课前预习:
1、知诗人: 2、诗人写作背景: 3、能正确、流利读诗文。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导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 (二)组内读诗文---班级展示---点评 • (三)合作+展示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教育家、哲学家, 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 的又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
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 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 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观书有感PPT课件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观书有感PPT课件1
益。──高尔基 •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 ●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

• ●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 ●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 ●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 ●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阿萨·赫尔帕斯爵士] 115.旅行的精神在于其自由,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的自由。――[威廉·海兹利特]
116.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凯·里昂] 117.所有的财富都是建立在健康之上。浪费金钱是愚蠢的事,浪费健康则是二级的谋杀罪。――[B·C·福比斯] 118.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干劲可能会加速走向油尽灯枯的境地,努力挑战自己的极限固然是令人激奋的经验,但适度的休息绝不可少,否则迟早会崩溃。――[迈可·汉默] 119.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奥古斯汀] 120.无论那个时代,能量之所以能够带来奇迹,主要源于一股活力,而活力的核心元素乃是意志。无论何处,活力皆是所谓“人格力量”的原动力,也是让一切伟大行动得以持续的力量。――[史迈尔斯] 121.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C·H·K·寇蒂斯] 122.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而言,机会就像波浪般奔向茫茫的大海,或是成为不会孵化的蛋。――[乔治桑] 123.未来不是固定在那里等你趋近的,而是要靠你创造。未来的路不会静待被发现,而是需要开拓,开路的过程,便同时改变了你和未来。――[约翰·夏尔] 124.一个人的年纪就像他的鞋子的大小那样不重要。如果他对生活的兴趣不受到伤害,如果他很慈悲,如果时间使他成熟而没有了偏见。――[道格拉斯·米尔多] 125.大凡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所以要养成由后面.里面,甚至是由相反的一面,来观看事物的态度――。[老子]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PPT课件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PPT课件

诗文内容
诗文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冬夜读书的画面,通过“ 挑灯夜读”、“孤灯黄卷”等词句,展现了诗人苦读
的形象。
输标02入题
诗中通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表达 了诗人对古人刻苦学习的赞扬,强调了持之以恒、勤 奋刻苦的重要性。
01
03
诗的最后一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诗人对 儿子的告诫,提醒儿子要想写出好诗,需要注重生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诗人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孤灯黄卷 ”象征着苦读和追求学问的精神。
诗中通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的对比,强调了实践的重 要性。
04 比较分析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01
02
03
主题一以及实践与理论 相结合的必要性。
教育意义
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教育 意义,旨在激励读者努力 学习,不断进步。
诗人简介
陆游
南宋著名诗人,字放翁,号东篱 ,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豪 放,内容广泛,表达了对国家、 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朱熹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元 晦,号晦庵,江西婺源人。他的 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 客,被誉为“理学大师”。
02 冬夜读书示子聿
诗文内容
诗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比喻
通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02 03
对仗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古人学问无遗力”与“少壮工夫老始 成”,“纸上得来终觉浅”与“绝知此事要躬行”,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有力。
平易自然
语言平易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深刻的道 理。

《观书有感》PPT课件

《观书有感》PPT课件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方塘。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这样清澈? 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 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 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 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聪明灵 活,更加开豁敏锐。
读准字音


pái huái


jiàn
徘徊

观பைடு நூலகம்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观书——读书。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来回移动。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古诗文系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作者简介: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 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 的大师。
古诗文系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古诗文系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简析: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 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 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 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 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 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 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 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 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古诗文系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简析: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 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 “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 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 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 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 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 答。
简析: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 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 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 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 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 它反映出来了。
古诗文系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赏析: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 竭艺术灵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24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24张PPT)
读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
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
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
诗中所说:(
),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不要等岁月消逝,
机会失去,空后悔。这正是(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及课堂上出示的有关名言诗句。 2、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半
亩方塘”的景色,并写出自己读了 这首诗之后的感受。
观书有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万卷书,(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Hale Waihona Puke 《观书有感》(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①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 ②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③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 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 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 ,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3
(《观书有感》其二)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体裁:七言绝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4
词意
1、蒙冲:也写作“艨 艟”,古代战舰名,这里 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 一般轻盈。
6
【赏析】 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 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 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 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 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 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 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8
【赏析】
朱子此诗以泛 舟作比喻,深含哲 理。一方面可用来 比喻悟道时豁然贯 通的自在快乐,一 方面也用来比喻行 事在时势未到时的 盲动无益,和时机 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9
观书有感 • [宋] 朱 熹
• 昨夜江边春水生, •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 此日中流自在行。
10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
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
11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
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
2、向来:原先,指春 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 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 挽而行。
3、中流:江心。
5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 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 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 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 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 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 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 当中。
1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2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14
这正是(
),()。来自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
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
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

),(
)。
12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