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 绪论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的。

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语言学的几个特点:1.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

2.这个过程是以认真为基础的。

3.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一些领域(如语言习得)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方法和语料库方法。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1·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观察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

有些自然产生的行为(如语言习得和失言)是很难任意操纵的,只好在它出现时便进行观察;还有些行为一经操纵,就会收到影响,乃至失真,在实验室里的电话通话和日常的电话通话显然不同。

自然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

即不掺杂观察者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现象,但这有时不容易做到。

因为语言活动既是心理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所以有的观察又强调观察者参与语言活动。

既要参与但又不干预,就要求观察者灵活掌握。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

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即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

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

这是自然观察的有点,直观的东西比臆断的东西要可靠,但是问题在于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表面观察到的行为去推断其心理过程,要推断就难以避免主观性。

第四个特点是:长时性。

自然观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法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很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的作用,我们往往需要把其他各个因素控制起来,而专门操纵某因素,使它作系统的改变,从而观察其作用。

实验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理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种理论、学说或观点。

这是实验的出发点。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标是研究语言使用与思维、情感、个体差异等心理过程的关系。

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语言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结合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阐述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方向及其意义。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心理语言学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但是其真正迅速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Chomsky的生成语法和语音学理论与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繁荣发展。

此后,心理语言学开始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如:词汇和句子处理、语言习得和发展、语言认知、言语障碍等。

心理语言学的出现促进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语言学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注意。

实证心理语言学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主流方法,这种方法用实验和统计技术研究语言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兴起的原因是它能够提供关于语言加工的清晰细致的信息,同时还能帮助心理学和言语病理学等学科研究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未来展望虽然心理语言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深层语意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心理语言学研究集中于词汇和句子的处理。

而对于句子中的深层意义,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更多地关注语言的深层语意和语义加工。

2. 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是未来心理语言学的重点之一。

这种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探讨跨语言和文化的语言处理的机制和神经基础。

这种研究可以深入地探讨人类原有的语言和认知机制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3. 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能够改善言语障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为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汪福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摘要:本文从心理语言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初期和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最后, 本文从4个方面提出了心理语言学米来研究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言语感知语言产生语言理解语言习得一,心理语言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领域的新学科.是一门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重点探索人类心智木质和结构的科学。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基本上可归源于心理学之父-一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一冯特(Wilhelm Wundt: 1832 ) 1920)的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步{从事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

1874年.他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一书 .探究了人类的心质结构和意识。

在冯特晚年的探索中.他很重视语言问题的研究.发表过很多与语言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和著作。

无论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还是现在的心理语言学.其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冯特研究的影响。

自冯特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对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厚兴趣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

旱在20世纪初.人类学家勃斯( Franz T3oas, 1858 1942)就预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很可能会促使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受冯特的影响.勃斯( T3oas)把研究的重心从人类行为转移到文化现象的心理学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心理学描述板等的研究方而。

到了1938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心质》(T he Mind of Primitive M an).为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心理的语言学”(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和“语言心理学” ( linguistic psychology)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2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范文1

202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范文1

202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范文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标志,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日常交际、交流思想、建立社会关系等。

而人类的心理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拥有语言。

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以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然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儿童是怎样学习语言的,人们是怎样理解语言的,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其中语言理解与产生属于一个领域,叫做实验心理语言学。

语言习得是另一个领域,叫做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自上个世纪50 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对言语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对语言与人脑关系的有效研究,心理语言学产生了一次飞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经语言学,使语言学研究有了更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这不仅推动了理论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使语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领域。

本文简略地谈谈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方向。

二、产生与发展 1.语言的早期心理研究心理学家对语言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冯特所发表的《民族心理学》一书,该书是以对言语的分析、对语言的本质研究为基础的。

之后,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首次把个体发展作为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心,根据每日记载的其儿子头三年的语言发展的材料,于 1881 年编写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继普莱尔之后,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夫妇又发表了《儿童语言》一书,书中详尽记录了他们三个孩子的学话实录。

1924 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语言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此期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智力发生和发展的角度衡量语言,发表了《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

另一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于 1934 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版了《语言和思维》一书,提出了内部语言问题。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美国的学者们在1952年成立了语 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 出版了《心理语言学: 理论和研究 问题概述》。 这标志着心理语言
学的正式诞生。
1、美国第一代的心理语言学家是在行为主义 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下 进行研究的。奥斯古德指出,语言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能起传递作用,例如一说“狼来 了”,大家就警觉起来。但是狼真的来了人 们才怕,如果虚报过几次,即使再说“狼来 了”,人们也不怕了,可见词语和事实的作 用并不完全相同。米勒把信息论运用于语言 研究,发现词在话语中出现有一定的频率,可 用概率来表示。但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单 靠信息论还是说明不了。
定义 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发展概况 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价值发展前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 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 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 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 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它是语言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一门 边缘性学科。《应用语言学概论》— 于根元主编
3、现在学者们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 究不能局限于验证某一语法模式是否 正确,而应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于是 出现了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家。他们不 赞成对言语过程作抽象的分析,而强 调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验,借以探测 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用实验和自然观察来探讨语言行为的规律。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 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字词学习: 9-12个月——第一个指示词; 意义表达: 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双词话语, 如,“要饼干”等; 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意义表达关 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 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 词、助动词和量词等。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摘要】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心理语言学的历史,探讨了其在认知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当今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一些现存问题和挑战。

然后,展望了心理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接着,提出了心理语言学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继续深化研究、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对心理语言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其在理解人类语言能力和心理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发展、未来展望、历史回顾、当今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重要性与必要性、结语1. 引言1.1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作为研究心理学和语言学相互关系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最初的研究语言对智力的影响,到如今广泛探讨语言对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语言学在不断探索中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语言与认知、情感、社会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将更加便捷,使得研究范围和深度得以拓展。

跨学科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心理语言学将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更多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对语言习得、语言失语症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应用层面探索心理语言学在教育、心理健康、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而在面对挑战时,心理语言学需要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需要应对跨学科研究带来的挑战,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机遇,推动心理语言学在未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2. 正文2.1 历史回顾20世纪初,心理学家沃尔特·普林格(Walter B. Pitkin)首次提出“语言暗示”(language suggestion)的概念,带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产生 心理语言学的视角》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语言产生 心理语言学的视角》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语言产生中的 作用
4
5.4 汉语口 语词汇产生中
的音韵编码过

5
本章总结
6 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6.1 言语产 1
生的神经心理 学研究
6.2 口语产 2
生的时间进程
3 6.3 言语产
生的空间定位
4 6.4 汉语口
语产生过程的 认知神经机制
5
本章总结
7 口语句子产生
7.1 口语句 1
子产生中的语 法编码
7.2 口语句 2
子产生中的句 法启动效应
3 7.3 口语句
子产生中的音 韵编码
4
7.4 口语句 子产生中词汇
之间的相互影

5
本章总结
8 口语产生中的认知年老化
8.1 影响口 1
语产生年老化 的因素
8.2 言语产 2
生中认知年老 化的理论
3 8.3 汉语口
语词汇产生中 的认知年老化
4 8.4 总结与
3 汉语口语词汇产生
06 过程:词汇选择与音 韵...
目录
07 4 口语词汇产生:概 念激活和词汇选择
08 5 口语词汇产生:音 韵编码和语音编码
09
6 言语产生的认知神 经机制
010 7 口语句子产生
011
8 口语产生中的认知 年老化
012 9 书写产生
目录
013 10 书写产生过程的 认知神经机心理语言学概述
1.2 心理语言学 的研究内容
1.1 心理语言学 的诞生和发展
本章总结
2 口语产生过程及其理论
2.1 研究历史
2.2 言语产生过 程
2.3 早期的言语 产生理论
2.4 口语产生中 的词汇通达理论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摘要】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主题为言语产生、语言习得、语言理解。

研究大都仍是基于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以英语为研究客体所做的工作,超出美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明显。

心理语言学诞生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解释语言行为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发展现状;二语学习;教学1.现状及研究主题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不但对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本族语和外族语的教学、诊断和治疗言语障碍等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心理语言学诞生的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问世的有关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专著和论文达600多种。

在这些专著和论文中,除了回顾乔姆斯基、里奇、布隆菲尔德和韩礼德语言学理论及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他语言学家有关语音学、语言符号学、语法、语义学、语言逻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回顾巴南洛夫、桑代克、斯金纳、埃里克森、皮亚杰、托尔曼、奥苏贝尔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之外,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和探索心理语言学有关“言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产生”、“语言习得”、“言语错误”、“语言记忆”、“话语分析”、“语言本质”以及“语言的生物和心理基础”和、“语言信息”方面的专著和论文。

纵观各国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尽管德国、前苏联和我国的心理语言学者均从各自的母语(德语、俄语、汉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心理语言学中的相关问题。

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仍是基于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以英语为研究客体所做的工作,超出美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明显,特别是在“心智本质”和“语言理解”关系的深层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目前心理语言学以“言语产生”、“语言习得”、“语言理解”为研究主题。

2.实践意义首先,心理语言学告诉人们,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学法、教材、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但关键是学习者,因此外语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

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

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

信息论的研究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

在语言的研究方面,信息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符号,依次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

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向语言学家对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仿照的依据,同时也向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

自1948年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理论中很多的研究方法都被心理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研究“语言的感知”、“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信息的统计”和“信息分析”。

特别是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研究方面,大量语言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均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

二、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中期发展大体可以从1960年算起至1975年,共15年的时间。

这主要是以西方心理语言学专著的大量问世为根据的。

无论该划分是否准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无疑是心理语言学发展壮大的“酝酿期”,而这个时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语义学”的研究理论为“动力源”的。

首先,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可归结为以下4点:一是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二是他针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强调了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三是他提出了“语言模块”论,区别了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的不同;四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也是影响此后语言研究最为重要的新的语言理论。

然而,正当乔姆斯基在努力修正自己的理论并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之时,以勒考夫(Lakoff)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派”与以乔姆斯基本人为代表的“解释语义学派”又在深层结构的“深度”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勒考夫认为深层结构还不够“深”,而乔姆斯基则认为深层结构已经“太深”。

此后,尽管有人又提出“格语法”或“功能语法”或“交际语法”等的理论,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勒考夫提出的“生成语义”的理论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语言学的研究。

三、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1.言语产生“言语产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2)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3)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4)言语产生模型。

首先,“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对“言语失误”、“言语停顿”、“言语障碍”的数据分析,研究言语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言语产生的因素。

第二,在“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人们在“音素段”、“语音特征”、“单词”、“词素”和“短语”5个方面的语言行为以及对言语者所表现出的“言语失误”现象的分析,研究言语的产生过程。

第三,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计划;(2)词汇组织;(3)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起因。

在“言语计划”的研究方面,主要以莱施勒(Lashley,1951)的“词语产生表现”和佛恩尼(Fournie)的“词语层级组织”等的研究理论为基础,专门探究语言产生模型中“言语表现”和“言语失误”的阶段和言语失误的预测。

在“词汇组织”的研究方面,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88)和戈莱特(Garrett,1988)有关同音异义词和近似音词所造成的言语失误的论说为基础,揭示“语义替换”、“音位替换”以及“语义/音位混合”等现象并以此研究词汇组织的过程以及造产言语失误的原因。

在“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方面,主要以戈莱特(Garrett,1988)和卡特勒(Curler,1980)有关“词缀”和“功能词”在句中“换位”现象的分析为基础,探究言语失误的规律、成因以及言语产生的过程。

第四,对言语产生以及言语加工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71)提出的“话语生成器模型”、由戴尔(Dell,1986)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和由莱沃尔特(Levelt,1989)提出的“信息构成器”分别代表的“串行模型”、“并行模型”和以莱沃尔特的“信息构成模型”的研究为基础,从语音的辨听,到单词的提取以至到语意的联接和确认,讨论言语产生的过程以及影响言语产生的各种因素。

2.语言习得“语言习得”,不但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也是心理语言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1)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2)言语感知的发展;(3)儿童语言词汇;(4)句子的学习及理解;(5)语言的交际用途;(6)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

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言表现的观察。

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

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

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

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

在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

第四,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成和理解策略;(4)简单句向复杂句的过渡以及对较为复杂语句的理解和使用。

第五,在语言交际用途的研究方面,贝茨(Bates,1976)和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用的主要理论基础。

特别是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

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

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容。

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在”理论,交互作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基础。

3.语言理解“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语篇理解。

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的研究。

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言的输出信息的。

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 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

当然,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

在语言感知条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

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

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

语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

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