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吃肉身体会缺哪些营养物质

吃肉身体会缺哪些营养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之一。
不过,由于营养成分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肉类对于人体的营养补充也存在着各种差异。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吃肉会让身体缺乏哪些营养物质。
一、吃瘦肉会让身体缺少脂溶性维生素瘦肉的脂肪含量较低,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也相对较少,其中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为代表。
维生素A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够帮助身体抵御自由基的伤害,同时还能够保护视力和免疫系统。
而维生素D则是一种重要的钙质吸收辅助物质,能够促进钙质的吸收和利用,帮助维持骨骼健康。
因此,如果长期以瘦肉为主食,身体就会缺乏上述两种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引发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二、吃红肉会让身体缺少钙质和纤维素红肉的富含有机铁和蛋白质,在补充这两方面的营养成分方面效果显著。
但是红肉中不仅缺乏钙质,同时也缺乏纤维素。
钙质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纤维素则是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和排便的重要物质。
由于红肉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容易让人感到饱腹,所以长期性地以红肉为主食会导致身体缺乏上述两种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健康。
三、吃禽肉会让身体缺少B族维生素禽肉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更加健康。
但是禽肉中大量含有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等等,而这些维生素是人体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由于禽肉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人们在长期食用禽肉后会产生“依赖性”,而这种营养物质属于水溶性维生素,不能存储在身体内,因此当身体缺乏B族维生素时就会产生相对较明显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吃肉虽然能够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是过度食用或者偏食某种肉类都容易让身体缺乏某些营养物质而造成健康问题,因此在平时的饮食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适当的食用各种肉类,保证所有必需营养物质的充足补充。
中医为什么不建议吃羊肉鸡肉

中医对于羊肉和鸡肉的饮食建议
中医学认为,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食物性质也会对人体产
生不同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羊肉和鸡肉是两种常见的肉类食材,但中医并不建议过多食用这两种肉类,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对于羊肉和鸡肉的饮食建议。
羊肉
羊肉性温热,味甘微涩,有补虚助阳、温中益气的作用,适宜于体质寒冷、肾
阳虚弱的人群食用。
然而,中医认为羊肉性温燥,容易上火,因此对于体内有热邪的人来说,过多食用羊肉会加重体内火热的症状,引发口干、口渴等症状。
另外,羊肉容易滋生湿热,对于体质容易生痰、湿的人来说,过量食用羊肉会导致痰湿加重,加重痰湿症状,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肥胖等问题。
因此,中医不建议过多食用羊肉,尤其是体质偏热、易上火、易生痰湿的人群,应适量食用,避免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和痰湿加重的情况。
鸡肉
鸡肉性平味甘,有益气补精、滋阴润燥的作用,适宜于体质虚弱、脾胃功能欠
佳的人群食用。
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滋补身体,增强体质。
但是,中医认为鸡肉性味平和,过量食用也容易滋生湿热,对于体质容易生痰、湿的人来说,长期大量摄入鸡肉也会导致痰湿加重。
因此,中医建议适量食用鸡肉,尤其是在夏季或湿热天气中,应减少对鸡肉的
摄入量,避免加重体内湿热。
综上所述,中医并不完全反对食用羊肉和鸡肉,但是强调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
和季节气候适量选择食用,避免过量造成身体不适。
食物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建议尽量选用清淡的烹饪方法,减少脂肪摄入,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
为什么很多中医不建议吃猪肉

为什么很多中医不建议吃猪肉猪肉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有很多中医并不建议频繁食用猪肉。
这种建议的背后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猪肉的评价,以及不建议吃猪肉的原因。
猪肉在中医中的评价在中医理论中,食物被分为寒热性质,而猪肉属于寒性食物。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性质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过量食用寒性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寒气过重,引发身体不适。
因此,中医建议在饮食中要有所搭配,避免食用过多寒性食物,包括猪肉。
此外,猪肉脂肪含量较高,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胆固醇升高等问题。
中医强调饮食调养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切,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加重肥胖等问题。
因此,中医在饮食指导中一般不建议频繁食用含高脂肪的猪肉。
猪肉容易带来的问题除了猪肉本身的性质之外,中医还指出了猪肉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影响,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猪的胃肠构造特殊,猪肉中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容易引起肠胃道疾病。
另外,猪肉中激素残留和抗生素使用也是人们担忧的问题,过多摄入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
建议尽管中医不建议频繁食用猪肉,但并不代表完全要避免。
根据个体体质和需要,适量食用猪肉可以为补充营养提供一定帮助。
在中医的饮食理念中,均衡摄入,多样化组合,避免偏食是关键。
结合中医的饮食原则,可以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减少猪肉摄入,选择其他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鸡肉、鱼类等。
总的来说,中医不建议频繁食用猪肉主要是基于猪肉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考虑。
顺应自身体质特点,合理安排饮食,均衡摄入各类食物,才能达到营养均衡,保持健康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不建议频繁食用猪肉的原因。
希望读者能在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
肉食有毒

1、肉类含有毒素:人所共知,当母亲在情绪激动、愤怒或悲哀时,喂乳给婴儿,每使婴儿生病,甚至夭折。
原因是乳母情绪紧张、激怒,致使生理产生变化,乳汁便含有毒素,足以危害婴儿生命。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爱尔马凯的研究,人在心理发生剧烈转变时,会有各种相应的化学物质,而在口中呼出的气体,也因之不同。
普通人,将气息吹在冰冷的玻璃管中,所凝结的霜,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但人在忿怒或悲哀时,吹出的气在玻璃管中,将会凝结成有色的沉淀物,将之注射入动物体中,不但使动物发生剧烈的反应,甚至会在数分钟内死亡。
然则,动物被杀时,怨恨悲哀的情绪,焉能无毒?事实上,当其他动物被捕杀戳时,其恐惧、愤怒、怨恨、悲哀、苦恼的情绪,往往使细胞产生毒素,人将带有毒素之肉类,吃入口中,藏到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
法国著名化学家健德氏,发现各种禽兽肉中,常有一种“疲毒”,他说:当禽兽受到极痛苦时,这类毒素特别多,而于顷刻间遍布全身,如果人吃了这种肉必受大害。
所以在报章上,吃肉中毒的新闻时有所闻。
动物被杀死后体内细菌立刻开始成长,细胞组织亦开始腐败。
动物躯体在屠场,长久冷藏、储存、运送、销售、购买,烹饪、进食,在一连串的操作过程中,其细胞组织,不断败坏,细菌也不断成长,而产生大量有害人体的毒素,这种从肉类自然腐坏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科学家名为马侬那地MALONALDEHYDE 化学原素,将此化学原素,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星期内,就引起癌肿,特别是隔夜牛肉,含有的毒素更多。
可见肉食者的肠胃,不特填满各种动物的尸体,同时吸入大量危害生命的毒素。
还有,农夫为了维护农作物,为了生产更多食物,不得不喷洒杀虫剂,及施用各种化学肥料;动物吃植物时,将农药毒素摄入体中,储藏于体内脂肪层,人吃动物,又将动物体中含量高于植物十倍的农药毒素吸入体中,如是毒素循环,人体竟然变成为毒素的收容所。
根据爱阿华州立大学,所作实验显示,人体内的农药毒素,大都是从肉食中来,而素食者体内含量,是不及肉食者的一半,所以素食,的确可以减少,因毒素所引生的各种疾病。
牛肉副作用

牛肉副作用牛肉作为一种优质的肉类食品,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被广大人们广泛地接受和喜爱。
然而,牛肉作为一种食物,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本文将对牛肉的副作用进行探讨。
首先,牛肉的副作用之一是导致肥胖。
牛肉中所含有的脂肪和热量较高,过量摄入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最终引起肥胖问题。
肥胖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外貌形象,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其次,牛肉的副作用之二是增加患癌风险。
研究发现,牛肉中存在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与高温烹饪会产生亚硝胺物质,这些物质被认为与人类患上肠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有关。
因此,经常大量食用烤牛肉、煎炸等高温烹饪方式处理的牛肉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此外,牛肉的副作用还包括血脂异常、痛风等问题。
牛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其中包括很多饱和脂肪酸,如果长时间大量摄入,容易导致血脂异常,如升高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这对于患有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不利的。
此外,牛肉中的嘌呤含量较高,嘌呤被身体代谢成尿酸,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一些人来说,还可能存在对牛肉过敏的情况。
过敏反应可以出现在皮肤上,如皮疹、红肿等,也可以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过敏症状,如喷嚏、咳嗽、腹泻等。
对牛肉过敏的人应尽量避免牛肉的摄入,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牛肉虽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肥胖、增加患癌风险,血脂异常等问题,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还可能存在过敏性反应。
因此,在食用牛肉时,我们应该注意适量,合理搭配,保持均衡饮食,并尽量选择低脂肪、低盐、低嘌呤的牛肉烹饪方式,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此外,对于存在过敏反应的人来说,应尽量避免牛肉的食用,以免引发过敏症状。
吃肉过多的危害

吃肉过多的危害吃肉过多的危害1、吃肉太多,伤“心”伤“脑”科学研究发现,早期的人类只吃蔬果而不吃肉类。
直到后冰河时期,人类所需的水果、坚果与蔬菜不敷所需,为了活命,才开始吃死亡动物身上的肉作为补充。
但过了冰河时期后,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习惯却延续了下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不少“肉食动物”,汉堡、烤肉、烤鸭、红烧肉——顿顿“无肉不欢”。
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248克和126克,而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标准仅为每天50—75克。
其实,中国古代对食肉就颇有争议,《吕氏春秋·重己》中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
“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古人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
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吃肉过多对人体非常有害: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新增心脏病患者,近60万人因此丢掉性命。
美国的心脏病研究委员会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心脏病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吃肉太多,吃蔬菜和运动太少。
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病也息息相关。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表示,连关节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与吃肉多脱不了干系。
当人类变身“肉食动物”,不仅会对身体带来损害,还会使人体大脑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酰胆碱活动异常,造成情绪暴躁、欲望强烈,而且影响智力。
2、多吃肉会中毒由于动物被杀之前的恐惧,以及被杀之中的痛苦,使身体中的生化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致使毒素遍布全身,而使得整个尸体都被毒化了。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身体中的毒素包括尿酸与其他有毒的排泄物,会出现在血液中与身体组织之内:“若是与牛肉中所含的百分之五十六不净的水份相比较,从坚果、豆类及谷类中所得到的蛋白质,显然要纯净多了。
”正如我们的身体在恐惧或愤怒的紧张之中会得病,动物无异于人类,在危险的情况中也会产生极大的化学变化。
红肉和白肉对身体的影响

红肉和白肉对身体的影响红肉和白肉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两种肉类食材,它们在口感、营养成分以及烹饪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红肉主要指牛肉、羊肉、猪肉等,而白肉则主要指鸡肉、鸭肉、鱼肉等。
人们对于红肉和白肉的健康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那么究竟红肉和白肉对身体的影响有何不同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肉对身体的影响。
红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锌等营养成分,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
然而,过量食用红肉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红肉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此外,红肉中的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等物质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专家建议适量食用红肉,控制每周的摄入量,选择瘦肉并避免过度加工的肉制品。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白肉对身体的影响。
相比红肉,白肉通常含有更少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白肉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群、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鸡肉和鱼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
此外,白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因此,适量食用白肉有助于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红肉和白肉对身体的影响各有利弊。
适量食用红肉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但过量摄入可能增加患疾病的风险;而白肉则相对更容易消化吸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建议适量食用红肉和白肉,保持饮食的多样性,搭配蔬菜水果等食材,形成均衡营养的饮食结构,以维护身体健康。
当然,个体差异较大,如有特殊情况或健康问题,建议咨询营养师或医生的建议,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十种病不能吃牛肉

十种病不能吃牛肉在日常生活中,牛肉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许多人都喜欢吃牛肉,认为它口感鲜美且富含营养。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牛肉,特别是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以下是十种情况下应避免食用牛肉的情况:1.高血脂症:牛肉中含有较高的脂肪,会使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对于患有高血脂症的人群来说,过量摄入牛肉可能会加重病情。
2.高血压:牛肉中的钠含量较高,会增加血压,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应当控制牛肉的摄入量。
3.肠胃溃疡:牛肉的纤维较粗糙,易造成肠胃黏膜刺激,引起溃疡加重,因此患有肠胃溃疡的人应慎食牛肉。
4.糖尿病:牛肉中富含蛋白质,但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5.心脏病: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可能导致心脏病患者的血脂升高,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因此心脏病患者应减少对牛肉的摄入。
6.肾病:牛肉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对于肾脏负担较大,患有肾病的人应当减少摄入蛋白质过多的食物,包括牛肉。
7.肥胖:牛肉虽然富含蛋白质,但其脂肪含量也较高,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肥胖问题。
8.胃炎:牛肉属于较难消化的肉类,对于胃部有刺激作用,容易加重胃部不适,因此胃炎患者应当避免食用牛肉。
9.肝病:肝病患者的肝脏功能通常较差,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此患有肝病的人应慎重食用牛肉。
10.风湿病:风湿病容易受到饮食的影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重关节部位的疼痛,因此风湿病患者应当减少对牛肉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综上所述,牛肉虽然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食用。
患有高血脂、高血压、肠胃溃疡、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肥胖、胃炎、肝病、风湿病等病症的人群应当合理控制牛肉的摄入量,选择更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食材,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到饮食养生,就是涉及到吃的问题,关于吃的问题,我们就需要首先讨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于肉食的问题,很多人是“无肉不欢”一族,很多人说,不吃肉没营养,其实我们吃肉首先来讲是为了解馋,各种美味可口的肉食能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其次才是打着为了身体营养的幌子来吃肉。
如果说人们认为,是为了营养才要吃肉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我们是不是必须吃肉,不吃肉是不是没有营养的问题。
《黄帝内经》不反对吃肉,但应该说是非常支持素食的,亦没有说人必须要吃肉才能生存。
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有一段话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
(但这实际上不是讲“营养”问题,只是指出食物种类)。
仔细看这四大类,严格来讲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层次的,不是说每天四类各占一份就最好。
谷类是“供养”人生命的,所以最为基本、必须吃!水果是“辅助”的,而蔬菜则是让人“充满”,给我们吃饱的。
所以按等次说,谷类应该吃最多,蔬菜水果为其次。
至于肉类,其作用是“益”,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这样看肉类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现在的“营养补充剂”那样,它对身体可以有益处,但是并非没有它就会死掉,其他三类食物就更为必须。
值得指出的地方,“益”这个字用得十分巧妙,“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满溢”,水满泻出水库外,是好是坏?当然是浪费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内经》中有时候也属贬义,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过犹不及思想,它虽然有益处,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黄帝内经》更多的指出吃肉的种种问题,因此,《内经》还记载了很多吃肉所导致的疾病,例如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素问?热论篇》,这是说一个人刚感冒初愈,千万不要给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复发。
可是我们很多时都是倒过来的,刚感冒好了,稍有点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刚生孩子的妇女,就天天喝鸡汤,其实都对身体不好。
因为生病期间,脾胃本就虚弱,无力消化肉类等难消化之品。
“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这里的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细粮的意思(并非指谷类里面的高梁米),传统解释为“肥甘厚味”。
仔细而言,“膏”是指肉食,尤其指肉食里面含有脂肪较多的一类;“梁”指精细的食品,细粮可理解为经过加工,就像在超市里能面买到的各种食品:蛋糕、罐头、薯片、糖果、冰淇淋……这段话作出严厉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风、半身不遂、身体痿弱、气喘等病,是肥胖、富贵人才得的,都是因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
值得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说吃肉“太多”才有问题,但是《内经》不是这样说,而是说吃“膏粱”就有这些病!再来看看吃肉有甚么问题?“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素问?腹中论》。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濇则出迟……”《灵枢?根结》。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灵枢?师传》。
《内经》有这么多的记载,可以知道当时已经知道饮食血肉的坏处,相反,吃五谷蔬菜水果,在《内经》之中则没多少这样的问题。
看来历史还是不断重复,即使到了今天,为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这么多?原因很简单吧,都是富贵病、文明病,是吃出来的。
上面的最后两段《内经》引文,有一个挺有趣的地方,还指出了吃肉的人的体质和性格:身体脆弱、肌肉软弱,骄傲放纵、轻视别人,不可以说反对他的话,就像暴君那样。
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是否形容自己“无肉不欢”?人体本来最适合吃素在《黄帝内经》之中,经常指出人的“胃”的功能,是用来腐熟“水谷”。
例如:“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素问?五藏别论》。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四支皆禀气于胃……四支不得禀水谷气”《素问?太阴阳明论》。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等等很多篇章里面都有。
类似的记载在《内经》中十分常见,认为人身的气血是从水谷化成的,就算最后一段用解剖的角度去观察肠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谷的多少作容量单位,可见肠胃最佳的消化对象是五谷。
《内经》时代认为人最应该吃的,就是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方式。
中医也没有绝对的说“人不可吃肉”,而是指出了许多吃肉的问题,也一再强调食物以水谷为最重要。
这一种观点,与现在的情况相近,现代不少研究发现,人体生理结构表明人应该是素食动物,那么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
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就好像你可以选择抽烟、吸毒、滥药,但这不代表对你有好处。
既然有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都应该懂得如何选择了。
黄帝内经,提倡五谷为养,并且例举了诸多吃肉带来的疾病,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一项医嘱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忌荤腥油腻,按照古人的话说就是高粱厚味,也就统指肉类,为什么要忌口,这里重点原因,就是生病状态,正气不足,脾胃虚弱,而高粱厚味都属于难消化之品,食之有碍脾胃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病情的痊愈。
我们现在的饮食结构是完全颠倒了,是照搬照抄的西方的饮食结构。
从怀孕开始,到哺乳期,到开始添加辅食,到断了母乳之后的喂养,都是以肉,蛋,奶为主,不再是以五谷蔬菜为主了。
我们盲目的相信营养学说,营养成分学说,我们盲目的照搬照抄西方的饮食结构,这真的给我们带来了营养和健康吗?在儿科群里面,体质差,爱生病的孩子,如经常的感冒、发烧、咳嗽、鼻炎、肺炎、黄疸、便秘、盗汗、睡眠不安、缺钙、营养不良、身高体重不达标等等,有力的打击了我们认为的西方科学的营养学说。
这些妈妈们在孩子反复的生病之后,在看到孩子饮食不当之后,病情就加重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他们大都很后悔,他们大都“从新改过"。
然而,也还有很多家长们孩子本身体质还行,这样的饮食结构,孩子还扛得住,暂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问题,他们不以为然,仍然在继续着这套现代的营养学说理论。
我想说,相比较而言,那些小孩容易生病,妈妈及时调整饮食观念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并且努力改正,我们还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健康。
而很多人等到事情发生了,严重了,或许已经失去了改过的机会。
我们知道很多人体质强,平时不注意养生,平时不生病,生病一次容易是很严重的病。
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身体在日积月累的伤害中,一旦承受不了,就病倒了。
我们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如果是说到营养,首先,传统中医的角度,基本上没有“营养”的概念。
自古中国人都不讲“营养”,而只会讲食物够不够丰富、是否充足、够不够饱、好不好吃……营养学是近代西医学的附带产物,随着微观还原论研究的发展,能够分析每一种东西的“成分”,这就叫作营养了。
古代无法做这种“分析”,就无法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了。
古代饮食不讲“营养”的话,还可以讲什么?中医更强调另一个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吸收”能力,古代中医则叫“受纳运化”。
试想看,就算是在现代,很多在农村生活的人,饮食哪里有这么讲究?哪里按照营养学来选择食物?他们就是种出什么了,就吃什么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没有营养学的概念吧,他们怎么吃饭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尽量选择能找到、喜欢好吃的食物,哪里会想这个食物含有什么成份?从中医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视“内在”自身的修养。
这就好像学习那样,比如像“填鸭式教育”那样,天天给你灌输大量有益知识,可是学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识程度未够,那么如何花钱去上课补习也没用;但是,假如学生本身非常聪明勤奋,即使你在穷困的农村山区,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你也可以学有所成。
说到这儿,或许大家也明白中医怎么看“素食够不够营养”这个问题了。
“营养”是外来的东西,而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营养,而不太在意营养本身。
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身体本身不好,那么补的下去都没用。
这也是中医有说“虚不受补”的说法,身体虚弱吃什么都未必能够补上。
不是这样吗?很多长寿老人,其实饮食也是相当随便简单;又或者深山里面的和尚,吃饭也极其清淡,还不是健康的生存着?素食够不够营养,中医从根本处就不这样提问,而是反问:“你身体是否健康,能否吸收足够营养?”一个人够不够营养,中医不把责任交给食物,而更着重自身健康与否。
这是中西医学文化的差异。
举例说,例如西医上的甲状腺病,西医比较倾向于用“碘质”吸收得太过或缺乏来解释这种病,与沿海地区或内陆地区生活,食物含碘太过或太少有关。
中医则不这样看问题,不会单纯用外在因素来解释疾病,例如同样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人们的饮食习惯相同,但为什么有人会得大脖子病,有人不得?中医更倾向于从自身去找寻答案,例如这一种病,就多与自身的情志、体质因素有关。
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不讲“营养”,但是讲“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医认为“过犹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过就行。
假如是身体不健康了,则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建议特别侧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饮食,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五味的饮食调养,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提出建议,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
但是,传统中医没有说,必须要每一顿饭五味俱全。
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
再高层次一点说,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浓烈,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
《黄帝内经》虽有讲到五畜为益,但是更多的讲到肉食多生富贵病,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脓疮等疾病,因此,《黄帝内经》更提倡素食,重点强调五谷为养。
我们也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大概阐释了饮食养生的含义,至于有人认为不吃肉,没有力气,这其实是因为内心的一种欲望的体现,对于美味的贪求依赖,而并非身体本身必须。
我们从另外两个角度再看看肉食问题。
从现在饮食环境问题谈肉食。
现在的肉问题太多了。
农村过去养一口猪,需要一年的时间,到了春节,才挑一个大的杀掉吃肉,这是正常的生长过程,杀一口猪,要管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能每天吃到肉。
现在不同了,我们中国十几亿人,每天都要吃肉,这是一大难题,怎么解决呢?让猪快长呗,于是,我们发明了很多饲料,猪吃了,两个月就长大了。
这种饲料里面有什么,我们想想就知道了,留在猪肉里面多少,我们也多少能猜到一些。
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事儿,国外也是这样,这是全球性的,有国外的学者统计了,说目前往家畜身上使用的各种药物,包括激素和抗生素,有两千七百多种,这些药物保证了,动物可以快速、安全地长大,长得肥胖,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