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 童的期望得以实现,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对未来的影响: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 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成为不信任 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5.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黑色圆点 外文字母 几何图形 汉字
8 ~ 9个 4 ~ 6个 3 ~ 4个 3 ~ 4个
29
(2) 注意的稳定性
一个人在同一对象上(狭义) 或同一活动上(广义)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感 觉 剥 夺 实 验
36
(2)感觉的规 律
□ 感觉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7
□ 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8
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只有三种颜色,分別是:白、绿及粉紅。但是看起來却像是 有两种不同的粉紅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
12
物质形态
无生命物质 低等生物
神 简单的中枢
经
神经系统
系 统
脑和脊髓
大脑发达
人脑
反映形式
反应 感应性
感觉
信
号
知觉
性
反
思维萌芽
应
意识
13
(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1.主观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2)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个体主观世界的
折射而实现的
2.能动性
【举例】教学评估
14
二、人的心理过程
16
1. 注意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 1. 指向性 2. 集中性 持久性\强度 3. 心理状态
17
(3)功能
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与监督功能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 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 少?
18
7
5
9
忽略了听讲 • 初三以上的学生,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 • 高中生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2
(4)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上 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规则一 4606 2460
6280 6628
规则二 42684268 26842684
33
(二)感知觉
1. 感觉的概念及其规律
39
个人经验
□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缺失以后,会促使其他感觉的 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联觉效应
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
(2)分类——形成条件
无(非)条件反射 —— 先天 条件反射 —— 后天习得
8
(3)条件反射的分类
形 经典性条件反射 成 条 件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举例】赵氏孤儿/蜜蜂蜇人 小孩撒泼/海豚表演
刺 激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 物 不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 同
9
反射
形成条件
无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
条件反射
3
19
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20
•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21
7
5
9
3
22
有无预定的目的性,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注3
2. 无意注意的概念及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3
2.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
3.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机能分区:大脑不同部位负责不同心理功能
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的,1861
5
“裂脑人”实验
6
(2)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优势
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心理功能
左半球:言语功能
右半球:空间知觉功能
7
4.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
(1)定义
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 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第二章 人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与心理过程
一、人的心理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德 尔 盖 多
1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约1000亿个
树突
结
细胞体
构
轴突
2
(2)功能
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
传递方式
神经冲动(神经元内)——电信号 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元间)——化学信号
刺激物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10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即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关 键 期
卡玛拉,1920年,八岁
拴拴,2005年,6岁
11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反映的含义 是指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2.反映形式的发展阶段
心 认知过程
感知觉、记忆、
理 过
思维与想象、注意
情绪情感过程
程 意志过程
个 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心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
15
(一)注意
• 加涅(美国)认为教育环节有九大要素, 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引起你的学生注意
• 广告界名言:如果你的广告引起了人们的 注意,你的产品就成功了一半
(1)概念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刺激物的特点 ♣人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的强度 刺激的对比 刺激的变化 刺激的新异性 :需要、兴趣、期待、情绪状态
24
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25
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笑脸?
26
3. 有意注意的概念及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概念
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 加强对活动目和任务的理解 ② 培养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 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④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27
4. 有意后注意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1)概念
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太多意志努力的注 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形成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1)概念 感觉是 人对脑当前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 个别的属性 反映
34
感觉的形成
5
1、刺激(个别属性)
2
、
收 集 信 息
辅 助 结 构 (
耳
廓
)
外中内 耳耳耳
3、感觉器官(选择、转换、编码
( 定 位 )
、 大 脑 皮
层
( 传 递 )
4
、 传 入 神
经
35
感觉的认识
A. 感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时是不全面的、片面的 B.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30
小资料
•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 • 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 • 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 • 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 超常儿童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31
(3) 注意的分配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 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还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 初中低年级学生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