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
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书所论,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篇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1、文化:文化是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1)物态文化:又称之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是以民俗和民风的形态表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期,中国宗法制发展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文献、重要概念和理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引入 1.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讲授法5分钟知识讲解 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讲授法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讨论法20分钟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讨论法10分钟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讲授法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的小论文。
讲授法5分钟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3. 学生完成的小论文的质量和内容。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讲解,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与诗歌
古代文学
包括《诗经》、《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等,表现了中国古 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白、苏轼 等,诗歌主题广泛,包括自然、 友情、家国情怀等。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乐器有琴、筝、琵琶、二胡等,音乐风 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木雕工艺
中国木雕工艺精湛,代表作品有黄 杨木雕、东阳木雕等,既有实用价 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为核心,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理人 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饮食调 养、运动锻炼、精神调养等方面,以达到延年益寿、身心 健康的目标。
食疗文化
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强调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和治疗 疾病,如药膳、食疗方剂等,体现了食药同源的理念。
06
中国传统节俗与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 始。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
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 团圆。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重视礼仪、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礼仪 、人伦等社会规范,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秩序和道 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原为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1985年始开),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但伴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国家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该课亦受到内招(内地)学生喜爱和重视,所以现亦面向内招生开课,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实践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二、【学习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文化、人文、过程性思维、非知性思维、乐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中和、中庸等。
2.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理性的理解,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文化传统。
3.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学习指导】★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4.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化认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
2.难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1. 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四)基本内容: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认识你自己(2)学史使人智(3) “温故而知新”。
2.文化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意义(1)孕育期:殷商西周时期(2)趋形期:春秋战国时期(3)定型期:秦汉时期(4)融合期:魏晋唐宋元时期(5)转向期:明清时期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五)学习方法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龚红月、王培林、何君宜和杨俊华编著的《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结1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结1000字左右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藏,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它包含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如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下面我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和谐和忠诚。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道教和佛教两大主要宗教信仰。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炼和与自然的融合,追求无为而治,强调生命的平衡和谐。
佛教则强调人的慈悲与智慧,倡导超越世俗的追求和涅槃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也是独具特色。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这些作品以婉约、含蓄、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绘画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形式独具特色,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习俗,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此外,传统的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继续发光发热,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D2.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3.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是:A. 京剧B. 黄梅戏C. 越剧D. 豫剧答案:A4.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B5.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 立夏B. 立秋C. 立冬D. 立春答案:A6.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以下哪些经典?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B. 《诗经》、《尚书》、《论语》、《易经》、《春秋》C. 《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D.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道德经》答案:A7.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C. 苏轼的《寒食帖》D.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答案:A8.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始于: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答案:B9.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A. 陶瓷B. 刺绣C. 油画D. 竹编答案:C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些作品?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D.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美德?A. 孝顺B. 忠诚C. 勇敢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古筝B. 琵琶C. 吉他D. 笛子答案:ABD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包括以下哪些建筑?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医学?A. 中医B. 西医D. 蒙医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和价值
2.喜爱的章节:详细介绍最喜欢的章节及其内容
3.章节价值:阐述该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结论:总结文章,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价值深厚。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典。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以利益他人和社会为主。
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古代,它们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这一章节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哲学故事和寓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庄子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和寓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理解哲学的深意。
我认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价值深厚的著作,而其中的古代哲学部分,更是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 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 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2)儒家的义利观 孔子:言行举止 合于义
孟子:尚义极端化 舍生取义
董仲舒:义利对立
(3)“义利之辩”的永恒话题 (4)儒家尚义的负面影响
“义”与物质利益脱钩,过分与抽象伦理原则相联系,使 尚 义极端化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节牌坊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道:本义指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之本源等意义。
逍遥超然的道家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身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是 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争。 1.天道、无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 十二章》) 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 十五章》)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规律 是自然地运行,因此天上人间都应遵循“无为”法 则。 后世影响 理性地认识到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不可抗拒 贬斥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注重功利的法家
韩 非
变法革新的商鞅
现实主义的功利观 1.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
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民道为何而“弊”? 人口繁衍与物质需求的矛盾 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 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 下者。 (《韩非子五蠹》
2.超世、顺世、游世 (1)入世与出世 入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世: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秕糠 (2)道家的三种境界
出世(起点)
↓ (冻馁灾祸)超世 顺世(本性失落)
↓ 游世(顺人不失己) “游世”观对后世士大夫有何影响? (3)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 寓身仁义,游心于尘世之外,位居高官,不为世俗所累 志得意满 出将入相 心灰意冷 皈依老庄 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
孔子如何利用这种建立在血亲观念之上的“仁”来 发挥政治功用,维系西周奴隶制呢?
家国同构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家)
↓ 血缘 政统 道统
↓ 外在等级制度、历史传统→内在道德伦理意识
↓ 伦理 社会 政治学说
(基本框架)
如何衡量人的行为“仁”或不“仁”?
1.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并非孔子首创
(1)孔子之前的“仁” A.予仁若考能。(《尚书·金滕》) B.洵美且仁。(《诗经·郑风》) 其人美且仁。(《诗经·齐风》) C.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左传·僖公三十有三 年》)
“仁”与技巧、美、政治、道德、事功等有关,但含义单薄
三、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倡导兼爱的《墨攻》
1.墨家的“天志”观 天:下层劳动者的天
天志:下层劳动者利益与愿望的外化(不同于传统意 义上的天命)
2.墨家的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兼爱、交利 3.墨家价值观的实质 用兼爱来调整功利(实现公平、正义) 4.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农民起义的思想来源 下层民众的理想追求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一定主体基 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 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 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价值取向的作用:
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 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 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
(2)孔子的“仁学”体系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奴隶 制瓦解。孔子从维护旧有制度出发,挖掘前 世精神遗产,创立“仁学”体系,作为儒家 学派的思想核心。“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 《论语》、《孟子》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 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儒家的“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 的最高概括,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
2.理论升华 一切皆利
父母之于子女 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父母之于子也,犹用 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舆人 欲人之富贵 匠人 欲人之夭死 君臣关系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相互利 用) 3.法家价值论的中心:欲利
血染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 过对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 和评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 儒、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 觉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 富的价值系统,反映了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 利益需要和不同人生追求。
第一节 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会 心理学家Rokeach(洛奇 赤)的分类。他把价值取 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 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指 的是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 要达到目标的信念;工具 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实现 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 看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今日社会面面观
透过今日社会的 纷纷扰扰,回看 历史,重温中国 传统文化的价值 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