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ppt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史-李彬课件92611831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史-李彬课件92611831
记者先驱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民立报》发刊词(节选)
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使吾国民之火声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团体日因;使吾国民之叹息声日消日灭于恐慌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闻人巨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搜吾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以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之事业,世界之学理,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深赖,而愿为同胞尽力驰驱干无已者也。虽然,未已矣。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至于各种错误意见在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开座谈会评论,会不 会把我们的天下搞乱,把人民政府搞倒,我说完全不会。因为他们不是 反革命,不是特务,他们中的大多数愿意跟我们合作。只有极少数人是 敌视我们的。”
——毛泽东在天津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7年3月17日
最近一些天来,社会上少数带有反共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 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 专政,以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上去,此点请 你们注意,放手让他们发表,并且暂时(几个星期内)不要批驳,使 右翼分子在人民面前暴露其反动面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右派鸣放时期的著名言论
政协、人大、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 设计院。”现在工业方面有许多设计院,可是政治上的许 多设施,就没有一个设计院。我看政协、人大、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四个设计院。应该多发挥这些 设计院的作用。一些政治上的基本建设,要事先交他们讨 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现在大学里对党委制 很不满,应该展开广泛的讨论,制度是可以补充的,因为 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的路。这样搞,民主生活的内容就会 丰富起来。 ——章伯钧“政治设计院”的发言,57年 5月22日《人民日报》
储安平
1956年胡乔木邀请他出山,掌管《光明日报》 1957年4月1日,他单枪匹马杀入《光明日报》,担任 总编。 随后不久打成右派,第二任妻子改嫁前国民党战犯宋 希濂。 文革中,储安平在自杀未遂后不知所终,成为文革的 一个大谜团。
王中
王中,曾任复旦新闻系主任,1956年的时候,他在新闻界提出了报纸有 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 工具的作用。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4月27日,下发党内整风文件 5月4日,毛泽东起草《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 5月16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正确对待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 6月8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历 时一个多月的“鸣放”顿时夭折,反右运动开始,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ppt课件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2)口语传播的延伸形式 勤劳、聪明的先民们后又发现了喇叭等原始扩音器。
在青海地区民和县阳山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存物的考古发掘中,曾发 现过距今约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下来的一只长约二尺 左右、形状与现代的喊话筒相似的陶制喇叭筒。
号角、木铎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
的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 而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 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声音传得再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把它留住的, 稍纵即逝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 传播手段: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 从此,“英雄赞歌”代代传唱,志愿军的群像成为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象征!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学时安排:
☺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一学期,32学时。
2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
(学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新闻、新闻事业
传播:人类的交往活动之一,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活动。
新闻: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项内容,在此特指新 闻信息的传播活动。
(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初 (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有1100年的时间,期间出现过3种类 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也叫 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18
(二)19世纪初——90年代初期(在华 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南洋一带创办 中文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沿 海的一些城市创办近代报纸;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 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 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 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新闻事业 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绪论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二、历史与新闻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四、研究新闻史的要求、方法 五、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概念: 新闻传播的历史,同人的历史一样古老,它
起源于远古人类群居时代的传播活动。 而新闻事业(Journalism)则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 开始形成的。 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其最初形态往往是 所谓报业(press),具体说就是报纸 (newspaper)。
21
(四)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912年— —1915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短暂繁荣。 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在袁世凯和北 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新闻事业备受摧残。 即使在逆境中,新闻事业也有所发展,由政 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变,涌现了一批名记者。
9
❖ 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 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 考。
❖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
的现实。
❖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 个人记忆的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 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 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
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 的规律和本质;
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 发展历程;
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 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 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5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鸦片战争后,外报更加发展,出现了在华外 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报刊行业。
19
20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 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形成了第一次国人 自办报刊的高潮,戊戌变法后,革命派报刊 风起云涌,改良派报刊也方兴未艾,而且两 大报刊有大论战,形成了第二次国人自办报 刊高潮,出现了许多报刊报人。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 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8
❖ 龙应台的演讲 ❖ 人文:文、史、哲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 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 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 从判断它的未来?”
10
二、历史与新闻
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 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 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仅有客观的事实而无人为的表述或仅有 表述而无事实都不构成历史或新闻。
历史或新闻既关涉发生的事实,更牵扯 言说的叙事。
11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记者,同时也是优 秀的史家。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史学观:
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 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7
历史: 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
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 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 认识。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 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