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 朱海明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 朱海明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朱海明摘要:本文尝试对筱原一男住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突出的结构和无装饰的器物等筱原先生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特征及其传统来源,希望能理解日本建筑传统现代化的筱原路径,为中国建筑传统的现代传承提供镜鉴。
关键词:筱原一男;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正文:位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其现代建筑在经过了多代建筑师的传承之后,似乎已经被公认为获得了一种“日本性格”。
日本的当代建筑尽管有丰富的变化,其中却是有一种日本的气质贯穿其间。
这种气质并非是外来的,而是自发的,和我们对日本整个国家的观感有深刻的一致性。
这种建筑日本性,可以追溯到以筱原一男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的先驱探索。
一、筱原一男和上世纪中叶的日本建筑筱原一男(1925-2006)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在东京工业大学就读、任教并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筱原一男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日本建筑的空间构成的研究》,而他对日本传统的建筑实验则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二战之后的再建设高峰,主流的建筑思想是关注建筑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崇柯布发起的现代主义。
筱原先生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却选择“向后看”,将传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这在当时无疑是一股逆流。
但如今回看,数十年过去,这股逆流却赢得了日本建筑界普遍的肯定和尊重。
二、日本传统住居1要理解筱原一男的设计实践与日本传统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日本传统住居的基本情况。
日本传统住居主要有竖穴式住居、平地式住居、寝殿式住居等多种形式。
日本竖穴式住居出现在绳文、弥生、古坟时代,当时人类走出原来居住的洞穴,在平地上建造住处。
为了获得与洞穴相类似的居住环境,人类在平地上挖出圆形的洞穴,在其上搭建木棚来遮风挡雨。
这就是最开始的日本竖穴式住居。
在日本的飞鸟、奈良时期,日本贵族受中国文化影响,建造了寝殿式的宅邸。
寝殿式的建筑规模较大,建筑规整,柱网呈方格网状,已经类似于中国的官式建筑。
筱原一男——住宅空间设计思想解读与分析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47筱原一男——住宅空间设计思想解读与分析◎李颖莹摘要:筱原一男是日本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以做私人小住宅设计而闻名。
在六十年代新陈代谢派和丹下健三等人的影响下,日本掀起一股西方现代主义化的设计风潮,建筑领域也提倡大规模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下,筱原一男逆流而上,创造性的提出“要与工业生产对决的住宅”的口号,坚持做有个性的私人住宅,以此来反驳对当代城市空间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上原之家作为其住宅作品的代表作,研究其设计思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筱原一男;上原之家;都市混沌;结构一、关于上原之家上原之家是筱原一男第三风格时期的代表作,于1976年建成。
该建筑位于东京涩谷区,因距离代代木上原电车站较近,取名为“上原之家”,是筱原一男为同在设计艺术学院任教的同事摄影家大辻清司一家设计的新住宅。
大辻清司对新房子的需求是需要容纳下全家六口:母亲,自己与妻子,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作为摄影师,他还提出需要一个暗房和摄影工作室的特殊功能需求。
建筑外形与内部则全权交由设计师自由发挥。
二、建筑解读与分析(一)造型分析上原之家地处由上等住宅区,为一个三层混凝土结构建筑,整体造型为一个左侧带有悬挑的两层通高立方体外加顶部一个带有两个圆窗的圆拱形构筑物,两种几何型叠加在一起,蕴含着冲突中的趣味。
伴随着林立的钢筋混凝土树状柱等众多对立的形态,上原之家在街道中脱颖而出。
如此怪诞造型的诞生是出于筱原一男对城市的观察,他认为混沌的都市环境需要通过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来予以回应,正如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构成街道的建筑多重多样,装饰其表面的色彩与形式又毫无秩序,每个房子都相信自己是最时髦最美的,并因此浑身充满了想要引人注目的欲望”。
在混凝土的外壳下,家的功能被纳入建筑结构之中,功能系统与结构系统的并置,形成一个具有冲突性和矛盾性的整体,带来犹如雨林般的野性美感。
(二)平面分析建筑一共三层,一层面积约为50㎡,由于用地面积紧张,二层出挑2.8米为一层提供两个室外停车位,同时也服务于一层的暗房和摄影工作室,满足其日常工作需求,同时又将工作空间和平时的生活空间区分开来,互不影响打扰。
“住宅即艺术”--简析“白之家”的若干设计细节

The House is a Work of Art——Analysis of"House in
White"in Several Details
作者: 陈宇轩[1]
作者机构: [1]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医疗与养老建筑设计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205-20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筱原一男;“白之家”;日本传统住宅;现代主义
摘要:“白之家”是筱原一男建筑生涯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着其第一样式时期的设计思想。
作为日本当地住宅,“白之家”在设计中既体现了东方的禅意美学,成为第一样式的结尾,同时也蕴含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开创了设计师第二样式的新风格。
文章以筱原一男的设计风格和设
计哲学为背景,主要从基地、平面、流线和结构设计等方面,介绍“白之家”的若干设计细节,以体现筱原一男的“住宅即艺术”这一设计理念。
筱原一男:建筑师之师

KAZUO SHINOHARA: MASTER OF JAPANESE
ARCHITECTS
作者: 基卡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艺术与设计
页码: 100-10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建筑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大型公共建筑 新陈代谢 艺术博物馆 建筑作品 现代主义建筑界
摘要:筱原一男,日本建筑师,长期执教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于1925年,卒于2006年。
他的建筑作品大多是私人小住宅,直到晚年才有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机会,但建成数量也不多。
观其一生,有人说他饱受同代建筑师排挤,也有人说这是他高度克制的结果。
从历史大背景来看,筱原走的现代主义道路,面对以丹下健三为精神领袖的新陈代谢派,就如同小清新遭遇野兽派,是脆§目无力的。
筱原一男和新陈代谢派的后继弟子矶崎新更是一辈子的“对手”一一这不是文学上的夸张,也不是后人的无端揣测: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建筑界,所有的重要项目都需要通过竟图争夺,两位建筑师常常在这样的场合狭路相逢,而筱原经常是失败的那一方。
但是2014年“筱原一男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开年大展,日本重要建筑师悉数出席,开幕式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界为数不多的一次集体盛会。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摘要:文章从日本现代建筑中重要的住宅和一些现代建筑大师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理论系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却对本国传统文化、空间理论都有很好地继承。
从而对我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日本住宅传统空间理论继承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
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
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
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
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
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
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
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
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
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
从传统到当代—再读篠原一男的动机

结性内部的外部象征而存在。继而在“大屋 顶的家”的地砖地面以及“白之家”中隔绝 掉视线的格栅窗中,“抽象的自然”不断地 闪现的同时,展现出内部至上的绝对性。内 与外间的等级从“土间之家”中的生土地面 开始瓦解,到“谷川的住宅”斜坡生土地面 几乎成为空间的主角时,伴随着出现的是无 限暧昧的内外关系 ( 图 7)。对于篠原一男而 言,内与外的界定其本身就是被质疑的对象。 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它们都依托于身体的感 知,而不是被绝对定义下的产物。当“山城 之家”的内院被反转成“未完之家”中庭时 ( 图 8),刻意颠覆先验的内外关系的企图是显而 易见的。从被道路横贯而一分为二的“轻井 泽旧道的住宅”所引发的完结性解体开始 ( 图 9),直到“上原的住宅”及“东京工业大学 百年纪念馆”( 图 10) 的第 4 样式,早先那 清晰的内外对立图式被不断地被碎片化推向
13-2 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浮游的“横梁”
13-3 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竞赛案 (1995) 中浮游的“横梁”
中柱的变形,倒不如是遮蔽的吊顶空间与下 部空间反转置换。而“DOM 公司总部大楼”、 “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以及“横滨国 际客运码头竞赛案”中那些浮游的横梁更意 味着结构与空间之间仅存的界限被篠原一男 的“混沌”[10] 给彻底粉碎了 ( 图 13)。
上原的住宅中那强力的混凝土叉柱与其说是白之家万方数据2白之家与上原的住宅中的混凝土斜撑图示隧戮鬓瑶孝荔彰笔易努参学隽彭髟囊缓黝31dom公司总部大楼1980浮游的横粱32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浮游的横梁133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竞赛案1995中浮游的横梁中柱的变形倒不如是遮蔽的吊顶空间与下部空间反转置换
筱原文字

1925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5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后留校任教,1987年后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授。
筱原一男是一位风格多变的建筑师,他的早期作品颇具“日本特色”,他由对传统住宅的热衷而创造出一种有象征性的空间,其特色不是通过单个形状来表现,而是通过空间组成部分的更为基本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空间组成部分产生于符号实体的精细刻画,1966年建成的白色住宅中的独立式柱便是一例。
这种符号形式的表现是在70年代为更加抽象和几何化的风格所取代。
在此变化过程中,筱原设计的建筑已大多失去了“日本味”,成为单纯的“立方体”和“分裂体”的组合。
“未完成的住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乌哈那住宅是筱原一男的另一个转折点,他将更为现实主义和更深层的表现方法运用于该建筑中,住宅的形式对筱原既是一个横梁,锚点错综复杂的日本农宅,又是一片“丛林”。
筱原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可形容为一种不协调的组合,他玄奥地称之为“野生的状态”,“空间机器”。
在他手中,形态,材料和空间恢复到一种原始的状态,从而也因此增加了强度,建筑在此状态下能够变成一部扭曲空间和暴露真实性格的机器。
“野生机器”的思想为筱原在80年代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除了粗犷的,原始的品质外,80年代筱原的建筑中开始呈现一种轻质的,二维的特性,制造空中漂浮物的兴趣也变得十分浓厚。
筱原借用“耗散结构”的理论,以“进步的混乱”为他此时的”第二机器”的特征进行阐释。
他认为东京便具备了混乱的,无秩序的美,在看来杂乱无章的城市状况下,无数的碎片在飘动,形成高层次的有序性,今天的任务不是在城市中建构各种元素,而是要创造元素外表的断片和离散体。
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是上述思想的最好表述。
筱原称他的新作F-14战斗机的整合,是对西方关于美的,秩序化的城市构成思想的反叛。
他的目标是将建筑转化为一种暴力的机器,他为每一分离的元素赋予一个清晰的功能,然后将他们统合在一起。
这个高技术的”机器”处在校园的入口处,不是为着顺应而是要超越城市的能量核销门外的活力。
白的家——篠原一男

白的家——篠原一男
白 的 家 建 造 过 程
一 二
三
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的家——篠原一男
建筑总平面分析:地势北高南低,同时南 建筑总平面分析:地势北高南低,
面不远处为高速路,其次是旁边的陡坡。 面不远处为高速路,其次是旁边的陡坡。其他建 筑与停车场和建筑等高
白的家——篠原一男
建筑周围关系十分复杂, 平面分析:建筑周围关系十分复杂,为了避免住 宅之间,停车场和陡坡对住宅的噪音干扰和视线干扰, 宅之间,停车场和陡坡对住宅的噪音干扰和视线干扰,建 筑周边种满的植被。住宅入口坐落在整个建筑的西侧, 筑周边种满的植被。住宅入口坐落在整个建筑的西侧,与 吵闹的停车场相邻。这样也给东面的我是一个安静的环境。 吵闹的停车场相邻。这样也给东面的我是一个安静的环境。 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相对私密,西面相对开放。 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相对私密,西面相对开放。建 筑的功能十分简单,西面客厅东面卧室, 筑的功能十分简单,西面客厅东面卧室,卧室为两层在北 面由楼梯相连,客厅为两层通高。 面由楼梯相连,客厅为两层通高。卫生间和厨房位于建筑 的西北角
白的家——篠原一男
一层平面
白的家——篠原一男
二层平面
白的家——篠原一男
建筑不同的视角
白的家—— 白的家——篠原一男
篠原一男简介:
195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系,同年任命于东京工业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系,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系 大学的绘图教学助理; 大学的绘图教学助理; 1962年,在东京工业大足额人教学助理 年 1967年获得“日本的空间构成研究学”的工学博士; 年获得“ 年获得 日本的空间构成研究学”的工学博士; 1970年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 年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 年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 1984年成为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年成为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年成为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6年成为东京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同年成立了篠原工作室, 年成为东京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 年成为东京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 同年成立了篠原工作室, 并在同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 并在同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8年成为了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员;并于 年成为了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员; 年去世。 年成为了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员 并于2006年去世。 年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朱海明
发表时间:2018-02-03T18:21:25.617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19期作者:朱海明[导读] 本文尝试对筱原一男住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突出的结构和无装饰的器物等筱原先生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特征及其传统来源,希望能理解日本建筑传统现代化的筱原路径,为中国建筑传统的现代传承提供镜鉴。
朱海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510640
摘要:本文尝试对筱原一男住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突出的结构和无装饰的器物等筱原先生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特征及其传统来源,希望能理解日本建筑传统现代化的筱原路径,为中国建筑传统的现代传承提供镜鉴。
关键词:筱原一男;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
正文:
位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其现代建筑在经过了多代建筑师的传承之后,似乎已经被公认为获得了一种“日本性格”。
日本的当代建筑尽管有丰富的变化,其中却是有一种日本的气质贯穿其间。
这种气质并非是外来的,而是自发的,和我们对日本整个国家的观感有深刻的一致性。
这种建筑日本性,可以追溯到以筱原一男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的先驱探索。
一、筱原一男和上世纪中叶的日本建筑
筱原一男(1925-2006)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在东京工业大学就读、任教并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筱原一男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日本建筑的空间构成的研究》,而他对日本传统的建筑实验则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二战之后的再建设高峰,主流的建筑思想是关注建筑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崇柯布发起的现代主义。
筱原先生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却选择“向后看”,将传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这在当时无疑是一股逆流。
但如今回看,数十年过去,这股逆流却赢得了日本建筑界普遍的肯定和尊重。
二、日本传统住居1
要理解筱原一男的设计实践与日本传统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日本传统住居的基本情况。
日本传统住居主要有竖穴式住居、平地式住居、寝殿式住居等多种形式。
日本竖穴式住居出现在绳文、弥生、古坟时代,当时人类走出原来居住的洞穴,在平地上建造住处。
为了获得与洞穴相类似的居住环境,人类在平地上挖出圆形的洞穴,在其上搭建木棚来遮风挡雨。
这就是最开始的日本竖穴式住居。
在日本的飞鸟、奈良时期,日本贵族受中国文化影响,建造了寝殿式的宅邸。
寝殿式的建筑规模较大,建筑规整,柱网呈方格网状,已经类似于中国的官式建筑。
其后,又由此发展出书院造和茶室等类型的日本建筑。
此时,民间住居也开始脱离竖穴式住居,进入平地式住居的阶段。
室内不再下挖,柱子直接落在地面或是地面上的柱础石上。
室内出现木隔断和铺地,室内没有铺地的素土地面称为土间,出现了室内空间的区分。
如上所述,日本住居主要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文化的变迁而发展。
日本住居呈现出较为自然的状态,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这给筱原一男对传统的诠释和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筱原一男对日本传统的空间演绎
筱原先生曾对自己的设计概念有过如下总结:“如果将现代主义建筑的方法设定为合理的,那么我的概念和形,如无用的空间、分割平面、正面性、样式等,无论哪个都显然是非合理性系列的。
”2 在筱原一男“第一样式”时期的设计实践中,无用的空间、分割平面、正面性3这几个概念都对应着很清晰的空间设计方法。
下文将分别就这几个概念,对筱原一男作品中日本传统的空间演绎进行说明和研究比对。
(一)无用的空间
无用的空间,简而言之,可以说是在住宅设计中置入与功能不相匹配的大空间。
住宅本身所要求的空间是相对小的,并且对每个功能的细分使得每个房间会变得更小。
但是筱原一男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本来应该很小的起居空间设计成了超越正常尺度的大空间,甚至是设置一个没有功能的大厅。
茅崎之家、大屋顶之家的广间(main room)与一个只有地砖,没有安排功能的“庭院”相连,这是“无用的空间”的清晰表现。
筱原一男对“无用的空间”的营造,是希望能营造一种强烈的空间效果。
这种效果在于,人处在这样空旷的大空间会有一种不适。
这是一种刻意营造的非日常性。
王方戟老师曾在讲座中指出,这种非日常性其实就是山洞的原始性和居住的日常性的关系。
山洞可以容纳人的居住,但是山洞又过于空旷过于粗犷,不够温馨和舒适,始终又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种既是用于居住又不适于居住的状态就是非日常。
4这也就是筱原所说的他“对人能忍受多大的居住空间感到兴趣”。
无用的空间可以追溯到日本传统的竖穴式住居。
在竖穴式住居中,内收的三角形屋顶之下,火塘之旁,周边地面向内收陷,这仿佛给人以一种原始的庇护感。
屋顶之下的连续空间包容了所有的室内活动,尺度其实不会与任何一种活动相匹配。
“无用的空间”所移植的,正是日本传统住居中的这一原始的自然状态。
(二)正面性
正面性,是筱原一男强调建筑中一点透视的概念。
他指出西方的建筑比较重视同时看到正面和侧面的透视图,而日本却是比较重视只能看到正面的一点透视。
5日本的书院的室内视线和日本庭院由室内看向室外的视线都是这种正面性的视线组织。
为了保证这种正面性视线,筱原一男在住宅设计中,经常围绕一个预定的视点来组织室内陈设。
如白之家里面,一根单独的立柱竖在大厅中间,一个暗色的门偏于一侧,一层的花罐、柜子,二层的纸隔窗都松散的组织在面向墙面的视线之中。
家具在空间中刻意的游离,“大空间”是它们陈列的背板。
这如同柯布的立体主义绘画,将各种元素拆散又重新以新的方式组合,以实现各种元素的相互对话。
正面性的概念源自于日本的书院造,而正面性构图中的物件的游离状态则是来源于日本竖穴式民居的家具排布方式。
竖穴式民居中的柜子、箱子,各种生活物件都单独的摆放在屋顶之下的大空间之中。
这种零散、有聚有散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不稳定的游离状态。
这种场景再现于筱原一男的设计中,实现了一种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感。
(三)平面分割
“分割”是指一种建筑平面的构成,“与矩形两边平行的几根正交直线在内部划分的格子决定了平面的构成”。
6从平面图上来看,这些内部的直线不是对称的,看似随意,没有规律,其中却是蕴含着一种均衡的分布,与蒙特里安的构成系列十分相似。
其中形成的空间没有次序,不会像中国的对称性的传统建筑一样,一眼就能知道空间的格局。
未知的格局吸引人去探索,给人留出了玩味的空间。
使用“分割”这个词语,暗示了筱原一男心中是先有一个完整的矩形,第二步才是在矩形内通过隔墙区分空间。
整体是先于部分的。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筱原先生的设计中常常出现纸隔窗打开,两个空间暧昧的联系起来的场景。
在层层打开的纸隔窗中,空间层层延展,即使已经看到了建筑最外周的隔窗,也会给人以一种错觉,以为隔窗外面还有隔窗,空间将会无限展开。
四、结语
应该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传统?筱原一男已经在设计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传统尽管可能是创作的出发点,但并非是回归点。
”7“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这些概念,就是从日本传统的空间感中转化而来。
筱原一男从自己的思考出发,用现代的眼光去梳理和再造日本传统的空间,而形成的新的个人的传统观。
这种梳理和再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传统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是新的建筑的起点。
注释:
1. 本章节为笔者根据《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整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80
3.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第一样式-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4-85
4. 王方戟201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讲座
5.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9
6.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7
7.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