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1. 引言1.1 疾病背景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这种疾病主要流行在我国的湖南、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区,其中湖南省阳新县也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影响了阳新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和肝脏内,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贫血、肝脏损害等症状。

严重的血吸虫病感染还可能引起肝硬化、脾大、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阳新县政府和卫生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药物治疗、环境治理、卫生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努力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传播。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阳新县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传播途径,分析当前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否有效及对策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评估长期防治效果,并最终总结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效。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可以为阳新县未来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指导阳新县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血吸虫病作出贡献。

2. 正文2.1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在阳新县,血吸虫病一直是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据统计数据显示,阳新县血吸虫病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

农民因长期在水田劳作,接触感染水域的机会增多,成为主要感染群体。

由于部分地区卫生条件较差,人们对血吸虫病的预防意识不强,导致疾病的传播难以遏制。

在近年来的调查中发现,阳新县血吸虫病患者的年龄逐渐变年轻化,甚至有少年儿童感染的情况。

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通过综合措施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率。

阳新县的卫生健康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制定防治计划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居民加强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血吸虫病整治工作方案

血吸虫病整治工作方案

血吸虫病整治工作方案一、背景分析血吸虫病,这个曾经在我国肆虐的疾病,如今仍然在一些地区存在。

它主要通过钉螺传播,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

二、目标设定1.降低血吸虫病发病率,力争在三年内发病率下降50%;2.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普及,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3.建立健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4.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钉螺孳生地。

三、具体措施1.宣传教育(1)制作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册,发放给社区居民;(2)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授课;(3)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4)在钉螺孳生地设立警示牌,提醒居民注意防护。

2.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2)加强对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3)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4)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疫情信息交流,共同防控血吸虫病。

3.防治措施(1)加强钉螺防治,采用药物灭螺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方法;(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3)对感染者进行规范化治疗,确保治愈;(4)加强水源地保护,减少钉螺孳生地;(5)推广无螺地区经验,减少钉螺孳生地。

4.政策支持(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费;(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参与血吸虫病防治;(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4)对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组织实施1.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2.设立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3.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4.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评估,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3.及时向上级报告工作进展,争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4.加强经验交流,推广血吸虫病防治典型做法。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血吸虫病,简称血病,是一种寄生虫传播的疾病,主要影响人类的肝脏和肠道。

虽然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然是一种健康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虫害防治措施。

以下是我对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一些详细分点:1.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Schistosoma)寄生虫引起的,通过经虫卵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 血吸虫病虫害主要通过接触受到感染的水源、如河流和湖泊等而传播。

- 血吸虫寄生在人类的血管系统中,对肝脏和肠道造成损害,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贫血、肝硬化和肺动脉高压等。

2.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 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加以控制,血吸虫病虫害可能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 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最易受到影响。

- 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

3.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教育宣传:公众应该加强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区宣传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 水源净化:为了预防感染,应确保饮用水源的干净卫生。

这可以通过过滤、煮沸和加氯等方式来实现。

- 卫生设施改善:改善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接触血吸虫卵的机会。

此外,还应该加强卫生习惯的教育,如定期洗手等。

- 药物治疗:对已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这需要合理的医疗资源、设备和专业知识。

- 针对儿童的防治:儿童是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治工作,包括学校卫生宣传、定期体检、饮用水源的监测等。

- 环境管理:定期进行血吸虫病传播的生态学调查,以了解虫卵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消灭中间宿主(田螺)和改变农田排水系统等。

卫生局血吸虫病治理方案

卫生局血吸虫病治理方案

卫生局血吸虫病治理方案一、背景分析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为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方案旨在探讨一套切实可行的血吸虫病治理策略。

二、治理目标1.降低血吸虫病发病率,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提高人民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3.完善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实现防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三、具体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1)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

(2)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2.宣传教育(1)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

(2)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3.防治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筛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3)推广安全饮水和改厕工程,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

(4)加强钉螺防治,降低钉螺密度。

(5)加强药物防治,对确诊患者进行规范治疗。

4.培训与科研(1)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2)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科学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技术。

5.政策支持(1)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确保政策措施得到落实。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法制保障。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分布、传播途径、防治现状等,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3.组织实施:各级政府、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4.监测评估:对防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五、预期成果1.血吸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人民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明显提高。

3.血吸虫病防治体系不断完善,防治工作走向常态化、规范化。

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

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

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到感染的淡水或湖泊中的钉螺传播。

在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卫生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卫生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告诉他们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情。

2. 环境改造:改善感染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尤其是清除淡水或湖泊中的钉螺。

可以使用化学药品进行灭螺施药,减少螺虫的繁殖和传播,从根本上控制血吸虫的传播。

3. 定期检测:开展定期的血吸虫病检测工作,在疫情高发地区建立定期的检测点,对居民进行血吸虫病检测。

及早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提供治疗和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

4. 家庭水源管理:加强对家庭水源的管理,确保家庭饮水安全。

鼓励家庭使用安全的饮用水,避免使用可能被血吸虫污染的水源,例如淡水或湖泊。

鼓励家庭过滤和煮沸水源,杀死可能存在其中的病原体。

5. 社区卫生促进:加强社区卫生促进工作,推动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宣传教育,提醒居民及时清洁个人和家庭环境,预防和减少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

6. 远离感染地区:对于居住在血吸虫病高发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孕妇,应尽量避免进入感染风险较高的地区。

避免与钉螺的接触,减少感染的风险。

7. 早期治疗:对于已经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药物治疗。

及早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制定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疫情发展趋势,结合卫生教育、环境改造、定期检测、家庭水源管理、社区卫生促进等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和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减少病例的发生和传播,最终达到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摘要】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在阳新县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为了有效防治血吸虫病,本文对阳新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综合防治效果。

在环境卫生改善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改善水质、改良卫生设施等。

卫生教育宣传策略和药物预防治疗推广也被纳入综合防治方案之中。

文章强调了综合防治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工作重点,希望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实施,最终实现血吸虫病的有效控制和消除。

【关键词】阳新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环境卫生、卫生教育、药物预防治疗、效果评估、宣传策略、预防措施、疾病控制、健康教育、未来工作、防治策略、流行状况、改善措施、综合性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阳新县是湖北省的一个县,位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处中国传统的血吸虫病高发区。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导致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甲鱼传播给人类。

阳新县的自然环境适宜血吸虫的生长和传播,使得该病在当地长期存在且有发病流行的趋势。

血吸虫病不仅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也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阳新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推进防病治病工作。

本文旨在分析阳新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现状,评估已实施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提出环境卫生改善措施、卫生教育宣传策略和药物预防治疗推广等对策,探讨如何更有效地防治血吸虫病,保障当地居民的健康和促进阳新县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阳新县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目前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宿主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环境卫生改善措施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措施。

通过对当地群众卫生意识和卫生知识的调查,制定相应的卫生教育宣传策略,提高居民的预防意识和技能。

对血吸虫病的药物预防治疗进行推广和普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防能力。

预防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教案

预防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预防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素养,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发生。

适用于中学生,共5个章节,每章节45分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危害。

2. 掌握预防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4. 增强学生对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1. 血吸虫病的定义2.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3. 血吸虫病的危害第二章: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1. 血吸虫病的症状2. 血吸虫病的并发症3. 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三章: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1. 个人卫生习惯2. 水域卫生管理第四章:血吸虫病的防控策略1.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原则2. 血吸虫病防控的具体措施3. 血吸虫病防控的现状与挑战第五章:学生自我保护与健康素养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增强健康素养,预防血吸虫病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血吸虫病案例,让学生了解血吸虫病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讨论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和策略。

4. 实践活动法:模拟演示预防血吸虫病的具体操作,如正确洗手、不赤脚涉水等。

5. 视频播放:播放血吸虫病预防宣传片,增强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吸虫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预防血吸虫措施的理解和应用。

3. 实践活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对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视程度。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血吸虫病的全球与国内流行情况1. 血吸虫病的全球流行状况2.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与区域3. 血吸虫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七、血吸虫病的监测与控制1. 血吸虫病的监测方法2. 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实施3. 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成效与挑战八、血吸虫病的科研与创新1. 血吸虫病科研进展2.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3. 血吸虫病预防与控制的创新发展九、血吸虫病患者的关爱与支持1.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与社会需求2. 血吸虫病患者的关爱与支持措施3. 血吸虫病患者的康复与重返社会十、青年学生与血吸虫病的防控1. 青年学生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2. 青年学生如何参与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3. 血吸虫病防控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十一、血吸虫病与生态环境1. 血吸虫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 生态环境治理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3. 生态保护和血吸虫病防控的协同推进十二、血吸虫病的外科治疗1. 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意义2. 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3. 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十三、血吸虫病的心理干预1.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点2. 血吸虫病心理干预的方法与策略3. 血吸虫病心理干预的实践与成效十四、血吸虫病的营养支持1. 血吸虫病与营养状况的关系2. 血吸虫病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3. 营养干预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十五、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与政策支持1. 血吸虫病宣传教育的重要性2. 血吸虫病宣传教育的实践与创新3. 政策支持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与挑战十一、血吸虫病与跨文化交流1. 血吸虫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与防治2. 跨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的意义与挑战3. 文化交流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十二、血吸虫病的全球合作与治理1. 血吸虫病全球治理的现状与不足2. 国际合作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3. 我国在全球血吸虫病治理中的贡献与责任十三、血吸虫病的未来挑战与应对1. 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新的挑战2. 科技进步对血吸虫病防控的影响3. 应对未来挑战的政策建议与行动策略十四、血吸虫病防控的持续教育与培训1. 血吸虫病防控知识普及的重要性2. 持续教育与培训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实施策略3. 血吸虫病防控培训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十五、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功案例分析1. 国内外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成功案例2. 成功案例的共性与启示3. 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案例的推广与借鉴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预防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全球与国内流行情况、监测与控制、科研与创新、患者的关爱与支持、青年学生的角色、生态环境、外科治疗、心理干预、营养支持、宣传教育与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摘要] 介绍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得出:防治手段落后、山丘环境灭螺困难、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生态湿地建设和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难点,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并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进行了思考,发现防治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分析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及达标考核评估方案对当前防治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当前重点是全面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2015年四川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有效扑灭有突发疫情,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全省面积48.5万km2。

境内地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青藏高原;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其间的安宁河谷农业耕作发达。

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中部为丘陵;盆地西部是成都平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的农业大省。

四川为多民族省区,主要有藏、彝、羌、回等少数民族,全省常驻人口人口8107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

盆地内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高于16℃,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左右,无霜期一般在300 d以上,盆地内有众多环境适宜钉螺生长,血吸虫病长期流行。

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现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进行分析。

1四川省血防概况及现状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662个乡,4 599个村,流行村复盖人口1 058.51万,钉螺面积2.90亿m2,防治初期全省有血吸虫病患者110万人,病牛10万头。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防治达标考核工作(当时的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相当于现在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到2004年前全省有2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按照2009-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纲要要求,将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高潮,截至2013年底又有21个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摘要] 介绍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得出:防治手段落后、山丘环境灭螺困难、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生态湿地建设和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难点,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并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进行了思考,发现防治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分析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及达标考核评估方案对当前防治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当前重点是全面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2015年四川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有效扑灭有突发疫情,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全省面积48.5万km2。

境内地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青藏高原;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其间的安宁河谷农业耕作发达。

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中部为丘陵;盆地西部是成都平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的农业大省。

四川为多民族省区,主要有藏、彝、羌、回等少数民族,全省常驻人口人口8107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

盆地内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高于16℃,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左右,无霜期一般在300 d以上,盆地内有众多环境适宜钉螺生长,血吸虫病长期流行。

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现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进行分析。

1四川省血防概况及现状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662个乡,4 599个村,流行村复盖人口1 058.51万,钉螺面积2.90亿m2,防治初期全省有血吸虫病患者110万人,病牛10万头。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防治达标考核工作(当时的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相当于现在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到2004年前全省有2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按照2009-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纲要要求,将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高潮,截至2013年底又有21个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照地理环境、钉螺分布特点和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可分为湖沼、山丘和水网3种类型。

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仍然较重,是我国血防的重点和难点。

四川省全部为山丘型流行区,根据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和血吸虫病流行特点,通常把全省的流行区划分为平坝、丘陵和大山区3种亚型。

平坝亚型地区环境相对单一,经济发达,防治初期疫情较重,现在疫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丘陵亚型和大山区亚型地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现在疫情仍较重,是该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1]。

2防治成就经过几代血防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取得巨大的成就:①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规律和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生物、环境、社会经济因素。

②创新性地提出了蒲江、什邡、西昌、龙泉4种血防模式[1]。

③在防治技术建立了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40mg/kg顿服疗法,首创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和地膜覆盖灭螺法。

④在国内率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

取得科技成果45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120多篇论文。

我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的适用探索研究,在传播控制过程中普格县开展的垦殖灭螺,天全县开展的五氯酚钠泥敷(泥浆)灭螺,绵阳市涪城区和成都市开展的地膜覆盖灭螺,彭山县落实国家的血防传染源控制策略,在全县创建无耕牛县;21世纪初普格县特兹乡被确定为国务院血防综合防治联系点,总结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普格特兹经验”。

在传播阻断过程中各地以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主题建立血防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了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消灭血吸虫病”为主题的蒲江示范区,“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血吸虫病防治”为主题的广汉示范区,“健教先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确保达标”为主题的夹江示范区,“狠抓系统化生态治理,促进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为主题的东坡示范区,“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阻断血吸虫病”为主题的西昌示范区。

彭山县在灭螺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灭螺组织形式[2-3]。

目前正在总结血防示范区经验,并扩大推广,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

3 当前血防的难点及建议3.1防治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尽管当前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也应用与血吸虫病基础研究和探索,但是总体看血吸虫病现场防治技术手段落后。

血防钉螺调查技术还停留在防治初期水平,主要靠眼看手抓钉螺,尽管也引入卫星定位仪器(GPS)查螺,实际是用于钉螺环境的定位[4]。

灭螺药物从五氯酚钠发展到氯硝柳胺[5],但是对鱼类的毒性仍较大,水产养殖环境周边影响大,综合来说药物灭螺远期效果差,难以巩固。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落后,各类免疫方法主要用于血吸虫病人的筛查[6],目前我省使用的免疫方法主要敏感性低;病原学方法主要有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Kato-Katz法漏检高,孵化法受水质等多中条件因素的影响,难以规范[7]。

血吸虫病原治疗只有唯一的药物——吡喹酮,有报道非洲在一些地区产生了抗性,国内也有报道近年的化疗效果不如从前[8]。

目前全省血吸虫病诊断工作规范化不够,检测条件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人员老化,血防部门设备简陋[9],部分县甚至无血吸虫检测场所和必要的实验器材,严重影响血防工作的开展。

为提高血防技术能力,全省统一装备必需的血吸虫病现场和实验用设备、器材,有条件的县开展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参比)实验室建设;在血防现场防治中引入适用的高新技术,开展科学防治;引入新人,建立血防人员梯队,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各市(州)级疾控中心大体都是2000年以后逐步参与血防工作,建议市(州)级疾控中心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履行好市(州)级血防职责,切实承担起对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2000年以多数县级血防站合并整合入县级疾控中心,血防行政管理和技术力量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县级疾控中心应加强血防能力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血防(疾控)工作网络,加强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作用,要到现场指导查灭螺工作,针对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灭螺方法,把好质量关。

拍摄了血防技术片,培训规范基层操作,提高基层技术水平,近年来完成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病原学诊断、哨鼠监测、泥敷灭螺和地膜灭螺技术片。

探索新形势下血防分级(市、县、乡、村、组、户)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强化血防人才、能力体系建设。

3.2山丘地区环境复杂,灭螺困难四川省是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环境复杂,环境类型多样;达标后钉螺分布进一步减小,残存钉螺主要以点、段状分布于稻田的进出水口、涵洞、石缝、梯田后壁等环境[10-12]。

综合环境改造项目主要落实在一些成片的大环境中,而在一些较为分散、容量小的环境主要靠药物灭螺,但是常用的灭螺方法在这些复杂环境效果欠佳,而且地广人稀造成灭螺人工成本高。

四川省应探索适合山丘地区并可持续开展的药物灭螺方法是巩固我省血防成果的重要手段。

在传播控制阶段,我省创立了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13]和地膜覆盖灭螺法[14-16],为全省血防达标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务院普格特兹血防综合防治试点就总结出适宜当地的堆敷灭螺法[17],也推进了当地的血防工作。

在今后的血防工作中灭螺仍然是一项主要的内容,灭螺为当地群众健康、经济建设服务,各地要探索灭螺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雅安、乐山等地开展灭螺药对茶叶种植的影响,各地探索水产养殖区的新型的灭螺方法和手段;绵阳市涪城区已完成了灭螺药对蚕桑养殖的影响[18]。

3.3流动人口(流动传染源),管理困难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输出大省,很多村庄外出人口占到户籍人口的30%,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超过千万[19],外出人员感染血吸虫病时有发生[20]。

外出务工者多,人口流动频繁,管理困难,常造成这部分人群血吸虫病漏查、漏治,给防治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带来的输入性传染源,也可能影响已达传播控制或阻断地区防治成果的巩固。

普格荞窝、喜德东河、西昌大兴等地彝族同胞自发搬迁集中居住,大量的盲流人口聚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他们无户口、无组织,对他们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血吸虫病(包括其他卫生疾控管理)难以开展。

养牛作为山丘地方的经济产业,主要耕作和运输工具,家畜买卖频繁、流动性大,造成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扩散严重[21]。

各地要调查研究流动人口的特点,针对是外地外籍流入,还是本地人口返乡等不同,开展一定制宜的措施,比如眉山市东坡区、绵阳市涪城区、西昌市等地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查治病等,夹江县开展“血防夜话”活动[22],利用晚间闲暇时间进行血防宣传;外来人员办理临时暂住证时,增加血吸虫病检查,防治传染源输入。

畜牧部门建立家畜交易管理体制,加强家畜血吸虫病监测,防止病牛扩散。

3.4生态湿地建设与血吸虫病防治的矛盾四川作为一个湿地大省,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约421万hm2。

日本血吸虫病的钉螺是一种淡水螺,也是一种湿地生物,其孳生环境分布于血吸虫病流行区多种自然和人工湿地[23]。

很多人工湿地都建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和毗邻地区,湿地公园引进的水生植物和苗木等,可能带入钉螺。

四川省丹棱县梅湾水库周边为血吸虫病轻疫区,1977年建库后造成钉螺扩散,至1992年新增钉螺面积13万㎡;上世纪80-90年代梅湾村人群感染率高达30%以上,出现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下游的龙滩村哨鼠感染率高达40%。

近年成都、德阳、眉山和凉山等地开展监测,在邛海湿地发现有残存钉螺,在广汉、青白江证实钉螺能附着在稻草上漂流扩散2 km以上,丹棱监测表明水库灌溉渠系适宜钉螺孳生并造成扩散,开展湿地哨鼠血吸虫病监测未发现有感染的小白鼠。

浙江省在湿地内进行钉螺试验,证明外来钉螺可以在湿地内定居生长、繁衍传代,造成钉螺扩散,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24]。

按照血防条例规定,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建立生态旅游项目(包含湿地公园)前,要进行彻底的灭螺;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钉螺的输入和扩散,可设置中层取水防螺工程、拦螺网等;做好不同灭螺方法对湿地生态影响的评估,采用适宜的钉螺控制方法,将对湿地生态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血防工作与湿地建设怎样和谐发展,既改善生态环境,又控制血吸虫病,这就是今后的课题。

3.5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3.5.1地震对血吸虫病流行与防治工作的影响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造成重大损失,5.12地震的安县、绵竹、什邡、彭州等重灾县和4.20地震的芦山、天全均为我省的血吸虫病重流行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