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对汶川地震重建规划的几点思考

论
坛
存 在 .生 态 系 统 的 基 础 可 能 受 到 严 重 损 为 “ 急 迫 的 举 措 ” 最 。邻 国 尚 且 从 我 们 的 灾 重 威 胁 使 可 建 设 区域 、可 建 设 用 地 锐 减 。 难 汶 I 为 震 坏 。 规 划 环 评 , 是 指 对 某 个 区 域 或 者 某 害 中 吸 取 了教 训 . 道 我 们 还 有 理 由再 迟 以威 州 镇 ( 川 县 城 所 在 地 ) 例 , 前 城 就 个 行 业 的 规 划 进 行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析 整 疑 吗 ? 分 区为 24平 方 公 里 .但 仅 断 裂带 避 让 一项 -
如 土壤 和 地 下 水 污 染 隐 患 也 已 通 过 移 民安 置 可 以 减 轻 灾 区 以后 的 的 . 何 安 排 好 重 建 家 圃的 】 作 需 要 我 们 和 生 活 习 性 .
3 中 减 ,0年 7 8 国 灾2 8 第 期 0
维普资讯
这 次 四J 地 震 的灾 后 重 建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I I
要 求 首 先 要解 决 的 就 是重 建 规 划 重 建
规 划 不 仅 关 系 到 灾 区 群 众 的 居 住 环 境 质 量 的 好 坏 . 且关 系 到 灾 区 群 众 的 生 产 生 而 活 可持 续 发 展的 问题 ,
北 川县 城 通 往 外 界 的 公路 在 地 震 中 中断
原 地 重 建还 是 移 民安 置
“ 态 足迹 ” 生 .加 快 灾 区生 态 环 境 的恢 复 、 蕾新 思 考新 法 、 道 路 新
灾 后 重 建 实 际 上 是 一 个 “ 血 一 造 移 民安 置 主 要 可 以分 为 四 种情 况 : 生 态 输 闪
我县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思考

我县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思考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受其影响波及我县全境,我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
震后,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县政协把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作为当前中心工作,主动作为,认真开展各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根据城镇及受灾较重的农村的受灾情况,以及部分政协委员在深入一线抗震救灾工作中了解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妥善处置震后受损房屋。
针对县城95%的受损房屋,60%的危房;农村79200间受损房屋,24993间危房,7738间倒塌房屋,县城内伤严重,农村外伤严重这一实际,妥善处置县城受损房屋更为迫切,请有资质的单位及时进行受损程度的认定,以及重建、维修、加固等方案设计,成为群众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城区,属危房的已明确拆除重建,但多数受损居民住宅楼,虽有有关部门鉴定需加固维修,群众也愿出资维修,但维修方案尚未确定,更无法尽快实施。
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部分居民住宅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危害程度,仍是悬在群众心中的一个心病。
因此建议,在对震后县城房屋进行受损程度的技术鉴定和认定的同时,明确房屋受损程度,根据有关规定,组织资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对震后受损房屋进行重建、加固、维修。
2、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方案,优化城市功能。
震后,县城避震场地少;规划范围内有多处活动性滑坡体,严重威胁和影响下方的机关单位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显现。
因此建议,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治理。
在治本方面,积极争取项目和外援(天津援助项目)治理以卸载县城凤凰山滑坡体为主的险情;在治标方面,一是科学规划县城建设方案,优化城市功能,增加县城公用广场和公用绿地面积。
二是降低县城负荷、容量,科学、合理地将部分单位(如学校等教育机构)向县城周边乡镇迁移。
3、提高抗震能力。
震后,中国地震学专家分析,**在两大地震断裂带的。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现象学思考_钱方

2010.9 ARCHITECTURAL JOURNAL136论坛 FORUM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过2年多了,重建工作经历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带着所有爱心之人的热忱走到了今天。
重建的过程充满了形色故事场景,五味杂陈,耐人寻味。
“5·12”汶川地震是自然界巨变的一个事件(或许对地球这个自然存在而言不算什么),也是人类社会中反映各种问题的一大事件,在这里自然的地震只是一个背景,它客观地映衬出了重建过程中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深层次的问题。
自然的可感震动虽然远去,但是波及到人文社会的“余震”,却远未消褪,地震的破坏带给我们的是该忘却的记忆,然而在人文层面的余震或许才是不该忘却的记忆。
1 公共政策及其管理细则公共政策本质上构成了社会中的信誉主体,它是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宗教团体经过公平、公正、民主的方式制定出的协调各方利益及其价值观,以求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共同遵循的原则。
对应其实施层面上的管理细则,如各种条例、规范及规定等,则应在公共政策大原则前提下系统性地结合操作层面具体要求制定,它区别于公共政策,往往会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作程序性阶段的修订与发展,且这一过程是动态持续性的,而非事到临头“过多”的红头文件。
经济快速发展及应对突发事件势必要求更为完善的公共政策及其管理细则。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卓越,公共政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5·12”地震灾后评估、规划乃至重建过程中,仍暴露了一些公共政策及其管理细则方面的不足与缺失,而这种缺失中大量地反映在两个方面:1)正常状态时缺少对事物现象背后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及准备,疏于投入资金及关注,没有相关的公共政策,如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基础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及环境承载力评估,灾后建筑的评估体系(含人员资质、评估程序、费率等)及其加固规范等;灾后文物保护或修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现象学思考钱方ABSTRACT/ From angle of phenomenology,the author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traces the essence of problems happened in the post-5.12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The refl ection is critically beyond the profession of architect and planner, and through the appearance to perceive the deep -seated essence systematically in a larger category. It is expected to alert those professionals with willing hearts, to appeal for re-establishing a minimum profession ethics standard and to set up the neutral values.KEY WORDS/ phenomena, essence, publicpolicies, systematically, value judgment, profession ethics, neutral values的相关规范规定等。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谢蓉;邓楚雄;吴永兴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09(25)3
【摘要】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将为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时应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法律依据,在灾害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此外,还应处理好异地重建、移民安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问题.
【总页数】3页(P262-264)
【作者】谢蓉;邓楚雄;吴永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灾后重建规划思路 [J], 邱建
2.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集成方法实践“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年回顾 [J], 周俭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专家论证会审查论证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划 [J],
4.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J], 邹德慈
5.2011年全国规划院院长会议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总结交流会在成都隆重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与实施如何恢复生活秩序

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与实施如何恢复生活秩序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
因此,地震灾后的规划与实施对于恢复生活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与实施,以确保灾区居民的生活恢复正常。
一、形成科学的规划方案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案作为基础。
首先,需要对灾区进行全面的勘察,了解损毁程度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接着,应广泛征求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是恢复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电力、供水、通讯等。
在规划建设时,应优先考虑修复和加固重要道路和桥梁,确保通行畅顺,方便救援和日常交通。
同时,要加强供水和电力系统的建设,确保居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运转。
此外,通讯网络也应得到重视,方便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和信息传递。
三、重建住房及公共设施在地震灾后重建中,住房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灾区居民需要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因此,在规划重建时,要重点考虑修建抗震安全的住房。
可以采用抗震建筑材料和技术,确保住房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另外,公共设施也是重建的重点之一,包括学校、医院、市场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居民的学习和就医,也是社区发展和经济复苏的重要保障。
四、注重社会保障与经济复苏地震灾后重建不仅仅是恢复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还要关注社会保障和经济复苏。
在规划与实施中,要注重灾区居民的社会救助和心理疏导工作。
可以建立临时救助机制,提供食品、饮水、医疗等基本供给,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同时,要鼓励灾区居民参与经济活动,促进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可通过发放贷款和补贴等方式,帮助灾民重建生产设施,重新开展经营。
五、强化风险管理和建立预警机制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难以预测的一种,因此在地震灾后重建中,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灾害预警机制。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郑伟元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
【年(卷),期】2009(023)001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郑伟元
【作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的现实思考 [J], 高永祥;池慧;徐新
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住居设计构想研究——家族多户式农村居民自建住居方案思考[J], 李昕悦;张鲲
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J], 邹德慈
4.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J], 谢蓉;邓楚雄;吴永兴
5.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思考 [J], 王旭峰;栾乔文;谢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1]
![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1]](https://img.taocdn.com/s3/m/ade16a1c55270722192ef7f5.png)
汶川地震是一场重大灾难,但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经验及其教训的角度看,也是一笔财富。
认真总结与思考汶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经验以及值得借鉴的教训,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有益的。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至关重要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破坏与抗震救灾的实践看,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一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规划的权威性有待提高;二是,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预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城市应进一步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农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应该设防,以尽可能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四是,应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与互救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五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予以改进与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需要规范化管理;六是,地震发生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一)应吸取国内外防震减灾有关法律与法规的精髓,修订与完善我国的《防震减灾法》。
“预防为主”要在防震减灾得到充分体现。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措施需要在防震减灾规划中强化,各类建筑物都应严格执行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特别要改变农村居民房屋抗震设防缺失的问题,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抗震设防标准除要适当提高之外,还应设立相应的避难通道、避难处所和设施。
(二)加强全民防灾救灾基本知识的普及,加强避震、逃生、救助、心理抚慰等基本技能的日常训练。
笔者建议,应该在各类学校、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军队、机关、农村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防灾救灾基本知识技能教育,并且将避震演练纳入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与中学生军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乡镇、社区,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的人员疏散、救助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三)帐篷、抗震救灾器具、舟桥预制部件等各种抗震救灾物资及其主要耗材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杨继瑞摘要: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巨灾和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几点思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几点思考作者:彭光细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08期[提要]汶川地震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灾害,人员与财产损失巨大,在救灾抢险之后,我们要及时把重点放在灾后重建上来。
灾后重建要有新思路,要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要创造新机制,同时也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灾后重建与西部经济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思路一、重建不是对原有的恢复,要有新的规划和建设思路汶川等地震灾区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山区多,交通困难,但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夏季气候宜人,故灾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应该放在开发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上来。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要依照该地区的优势创新思路:重建不等于重复。
要转变原有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一条低污染、低耗能、与环境协调的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新路。
重新调整农业和其他各产业发展布局与结构,特别要把旅游业放到发展的首位。
探索出一种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城市化和新城乡关系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重建要顺应、敬畏自然。
不能再推崇人定胜天,与天斗其乐无穷等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面对不宜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该后退的后退,该避让的避让,该放弃的放弃。
要顺应大自然,与其和谐共处。
要认识到人类知识的有限,以免造成“致命的自负”。
重建要避免政绩攀比。
不可任由各级政府官员与部门不计长远后果,大把花费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的经费和物资,急于表现政绩地去重建家园。
要真正服从于有利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目标。
地震灾区重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时机,应当实行政界与学界结合、国内与海外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结合,多研究和反思,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总之,灾区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综合考虑抗震、成本、质量、生态居住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提高重建家园的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
城镇规划要符合现代城市理念,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努力把更多的规划提升到城市设计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抗震救灾已成为国家的第一要务。
目前,灾后安置和重建已成为工作重点。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xx总理第一时间赶赴震区,要求救援官兵全力以赴挽救灾区人民生命,关注到了每一个人。
这意味着在救灾包括今后的恢复重建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非常复杂唐山大地震强度是7.8级,汶川大地震是8级,据地震专家说,0.2级之差意味着能量大1倍;唐山大地震烈度是9~10度,而汶川大地震烈度最高达11度。
从强度和烈度这两个地震指标来看,这次汶川大地震无疑是百年来我国震害程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事实也确实如此,地震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灾区范围如此广大,有的城镇几乎完全被摧毁,现场十分惨烈。
汶川大地震灾害波及的地域面积大,重灾区约10万km2,其中包括绵阳、德阳、阿坝、广元等6个市州;88个县、区,1204个乡镇以及农村,涉及2700多万人。
而唐山大地震受影响的区域比较集中,除唐山外,影响较大的是天津市,北京市的影响较小,波及的面积没那么大。
由于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地域较大,其震后恢复与重建的情况也会更加复杂。
灾后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震发生以后,按照中央的部署,救人是第一位的事情。
现在,安置受灾群众是工作重点。
除了帐篷以外,还要搭建轻型的过渡安置房。
永久性住房现在还不能开始建设,很多工作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
成。
先临时安置灾民的思路是正确的,国内外的经验都是如此。
经过3~5年的过渡期,然后才能着手建设永久性的建筑。
灾后规划可以分为过渡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两个阶段。
应急的过渡期规划主要为安置区选址,包括场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必要的保障设施,然后开始准备长远规划。
据了解,绵阳市灾后重建规划包括3个专题:北川县城选址、乡镇重建和灾民临时安置。
方案估算了灾后重建规模和资金,并对北川县城选址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重灾乡镇规划重建的基本思路。
此外,还明确了灾后临时安置的原则和过渡措施,并完成了安置点功能布局规划和安置用房的建筑方案设计。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在制订过渡期安置灾民的相关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开始制订过渡期简易房的设计标准;卫生部也在针对过渡期制订防疫方面的标准;环境保护部的饮用水标准已经发布。
防火、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相关标准的颁布实施将为灾民在过渡期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恢复重建应对整个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新农村规划。
一个个城镇和农村,都不宜孤立地进行恢复重建。
原来的布局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需要调整或改变。
生态环境改变后,怎么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合理规划。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恢复重建的规划中进行统一考虑。
应当在灾害调查、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
重建规划总体方案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
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
灾后重建规划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灾后重建首先应重视生态和环境支撑
现在对于灾区的情况正处于调查阶段,还没有足够详细的相关资料。
但从这次强震带来的后果来看,可以判定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
以前对此可能估计不足,包括在设防标准上不够重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非常重要的依托和支撑。
人们通常会对水、空气、土地、资源等可视的环境给予重视,而忽视地质环境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这次强烈地震引起的塌方、泥石流,造成河流改道、河道堵塞、公路损坏、房屋倒塌,都是对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更大的打击。
地震后,我们不仅要做好城镇和房屋的恢复,重新创造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应该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并把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前提和认识的基础。
例如,当前把如何消除由大地震使岷江上增加的33个堰塞湖对下游形成的威胁作为头等大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些市县的恢复和重建,应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上做起;应以震害调查和对灾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来进行;要强调理性和科学。
当然,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有限,但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趋利避害。
重建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
2)建筑物抗震设防应适当提高抗震标准
自从唐山地震以后,国家制定了地震烈度的区划,要求建筑物抗震设防,如6度、7度或8度。
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应适当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
事实是最好的根据,这一地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强烈地震,难以保证是否再发生。
根据历史经验,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不可麻痹,要做好防震准备,防止地震再次发生,国内外的经验都是如此。
恢复重建工作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论证,要进行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建规划,房子的建设要有地震设防标准。
3)城镇迁址要慎重,需做影响评估
大地震后,北川等几个乡镇都需要重建,有的可能还会迁址。
但面临的困难是,周边适合建设的平地很少,很多地方都是峡谷。
城镇迁址要慎重,要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一个城镇的迁址会改变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因此,要进行评估,村镇迁址的影响则要小一些。
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震后恢复重建经验
从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恢复重建经验来看,正式重建都需要一个过程。
应做好地震相关调查,并作为规划重建的重要依据。
应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电、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施工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取得第一手资料。
5)注重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
灾后重建规划应注重各部门的协调,特别是应该听取环保部门的
意见和建议。
实际上,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是需要在多方协调和合作基础上完成的。
目前,灾区饮用水供应,排污,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都不容忽视,而这些问题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震后城市规划方面应吸取的教训
唐山大地震之后,在总结了惨痛经验后,我国开始实施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标准,提高地震烈度设防,在建筑物的建设上增加了抗震方面的投入。
此次大地震后,也应该吸取教训,有所反思。
在做城市规划之前应进行土地适用性分析,对所在地域进行评估和评定,其中包括地质评价。
地质评价也应该是环境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现在,有些城市显然在这方面不够重视。
先评估、再规划,在评估的基础上做规划,可以避开不利的地质条件,减少或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
这既对城址的选择也对城市中各类建筑的选址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
据《中国环境报》编辑整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