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
印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印度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必须从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化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才能真正审视到其精髓。
认真研究和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度,发展轨迹,发展模式印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成为迅速崛起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大国。
印度在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在1980~2002年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2002~2006年间达到%,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之一。
200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775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人均收入已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51美元,成为继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O。
印度有号称世界第二的铁路网,总长达万多公里,有居世界第三的公路网,达330多万公里,有10多个大海港和庞大船队,民用机场超过100个。
印度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电子工业、机器制造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门类。
印度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特别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2%。
印度的科技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从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质量、论文发表等方面统计看,印度都相当突出。
印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在技术方面,除了信息技术外,印度在核技术、生物制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也有较强实力。
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及精密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约占印度出口额的30%。
印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名牌,印度生产的疫苗公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印度还是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供应商。
此外,印度还十分重视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世界第四风电开发大国。
印度经济发展及其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借鉴意义

印度经济发展及其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借鉴意义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较为现代化、稳定和多元化的经济体系。
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经济不仅仅是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印度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意义。
首先,印度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其经济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尤其是在知识产业领域。
印度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许多人掌握了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从事高级技术服务工作。
这种人力资源可以为中国提供重要的启示,即在发展高科技和知识产业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其次,印度的服务产业经验可以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印度的服务业在全球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商务流程外包领域。
印度的服务行业一直秉持着“客户至上”的原则,注重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与中国打造积极的服务业模式的目标是相符的。
因此,中国可以参考印度的服务产业经验,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印度也有一些有益的经验可供借鉴。
近年来,印度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其经济结构也由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扩展到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在金融、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这些努力使印度的经济更加多元化和丰富,为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借鉴。
最后,印度也展现了一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印度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其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体系化,在效率和规模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另外,一些诸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纠纷多发、资本市场不健全等问题也对经济的发展带来阻碍。
因此,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同样的难题。
总之,印度的发展经验和经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开展对外开放的决策和对人力资源的高度重视。
印度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及启示

印度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及启示印度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中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旨在详细探讨印度的经济发展,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一、印度经济发展简述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快增长的经济体之一。
GDP从1991年的37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9万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
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
从2010年至2019年,印度的GDP年均增长率为6.8%,高于世界GDP年均增长率的3.7%。
然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印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高失业率、贫困、财政赤字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印度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二、印度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1.市场化经济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已逐步推行市场化经济。
市场化经济允许私人企业投资和参与,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印度也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力量。
2.人口红利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青年人口,并继续不断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的人口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16亿,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这种人口红利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并为其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信息技术印度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印度的IT服务行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 外包中心之一。
该行业的成功反映了印度创新、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的组合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IT产业还为印度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引了外国投资。
三、印度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高失业率印度的失业率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虽然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但失业率仍高。
尤其是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失业率非常高。
解决失业问题当然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2.贫困和不平等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长迅速,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印度。
尤其是印度农村地区,许多人仍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
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贫困和失业、生态环境恶化、制造业落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外商投资少、财政赤字问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局动乱、落后的文化习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阻碍等等。
总结借鉴印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教训,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印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原因;启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印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改革以来的印度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增长阶段,平均年增长率从1950—1980年“印度式增长”阶段的3.15%上升到1980—2002年的6.10%,并再上升到2002—2007年的8.15%;印度的人均GDP也从2002年的507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65美元。
截至到2008年,印度GDP已近1.1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达3110亿美元。
因此,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会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印度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
一、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始终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问题。
虽然印度从1952年起就开始实行节制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起步最早,但人口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目前印度人口仅次于我国,并有迅速超越我国人口总数的趋势。
印度人口众多但平均寿命较低。
同时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印度落后的社会观念有极大关系。
不加节制的人口增长及较低的人口质量对印度的发展极为不利。
2、贫困和失业自印度独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劳动人民的生活也相应地有某种程度的提高。
但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利益却主要为上层富有阶级所攫取,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异常严重,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贫苦的劳动人民为改革付出了代价却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印度j经济发展模式

一、“印度模式”渐进演进路径印度模式”虽然是由于近两年的高速增长率才“一夜成名”,但印度经济发展本身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
按发展过程划分,自1947年独立到“印度模式”显现,印度经济社会改革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从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混合模式”;二是9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模式”。
下面以这两个发展时期为脉络回顾印度改革的渐进演进过程。
(一)“混合模式”形成及演进印度“混合模式”经历了“尼赫鲁时代”和“甘地时代”。
1947印度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提出了印度独立后第一个纲领,明确了其政治目标是形成行政效率和个人自由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其经济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生产、不发生私人垄断资本集中和财富集中、促使城乡经济保持适当平衡,这表明印度走着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其主要政策可归纳为:(1)强调国有经济及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划归国家经营,而私营经济则被限制在轻纺及一般消费品生产领域。
通过集中性制度安排确保稀缺要素能充分地配置到国家支柱产业,以此限制私营经济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
这反映出印度经济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并体现了印度在民族独立后要建立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迫切要求。
(2)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贸易限制政策,强调民族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国外进口,减少国外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及国外政治势力对国内事务的干涉。
通过内向式的政策安排,印度逐渐实现了机器设备的基本自给,但也使印度经济明显带有“内向”的特征,这反映出印度获得民族独立后迫切摆脱国外殖民影响以发展本国经济的意愿。
(3)鼓励私人部门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独立后的印度从政策上鼓励私人经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如税收减让、信贷支持、利率补贴和特惠待遇等。
(4)农业和社会政策。
通过废除Zamindar“中间人”制度,(Zamindar为国家田赋征收人,作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中间人向农民征收田赋。
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时代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
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又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印度经济在最近20年来展现出一种崛起的态势。
1978~2000年间,印度经济以6%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间,则以7.5%的速度增长,这使之成为四分之一世纪里世界上绩效最好的经济之一。
在过去20年里,中产阶级的规模已扩大了四倍(达到近2.5亿人),每年有1%的贫困人口越过了贫困线。
同时,人口增长从每年2.2%的历史增长率下降到今天的1.7%,这意味着增长已带来了巨大的人均收益,依照购买力平价,自1980年以来,从 1,178美元上升到3,051美元。
二、印度发展模式的变迁印度独立后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尼赫鲁模式向辛格模式的转换。
独立前的半个世纪,印度的经济是停滞的。
1900~1950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0.8%,恰好与人口增长率相当,这导致了人均收入无增长。
在独立后的头几十年里,经济增长加快,1950~1980年间,达到平均3.5%的年增长率。
但人口增长也加速。
人均收入的净效应体现为仅有1.3%的年平均增长率。
印度人悲叹此为“印度增长率”。
当然,这与印度教无关,而与贾瓦哈拉•尼赫鲁总理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总理的费边式社会主义政策紧密相关,他们监管着印度最黯淡的经济年代。
父女俩以结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糟糕特性的混合经济束缚了印度人的动力。
他们的模式是内向型和进口替代式而非外向型和出口替代性的,这种模式使印度放弃了在二战结束后全球贸易带来的繁荣中的份额享有(1950~1980年间,发展中世界总体上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近于3%,高出印度两倍以上)。
尼赫鲁创办了垄断性的公共部门,用世界上最严厉的价格和生产控制过度管制了私有企业,阻碍了外国投资,由此使印度失去了外国技术和外国竞争所带来的利益。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印度计划经济

印度计划经济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方面,印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走过了不少弯路,其中计划经济曾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印度的计划经济始于1951年,当时印度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印度一直坚持着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政府的计划和控制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分强调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不灵活和低效。
在这种模式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其次,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对私营部门的发展限制较多。
在计划经济时期,印度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较为严格,私营部门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导致了印度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的不足。
再者,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不公平和浪费。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会过分集中资源到某些重点行业和地区,而忽视了其他行业和地区的发展需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随着这些问题的暴露,印度在1991年开始逐步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了市场经济。
这一转变为印度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印度经济得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资源配置的灵活和高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市场经济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可能会出现失衡和不公平,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
同时,市场经济也可能会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综上所述,印度的计划经济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而转向市场经济后,印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对于印度来说,如何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解决资源配置不公平、贫富分化等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希望未来印度能够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张 立[摘要]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制度环境、策略、动力、主体以及绩效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性。
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产业的重视、私营经济的成长以及生产率较高等。
但印度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如增长与分配、增长与就业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及政府执政能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发展受阻等,将可能制约印度经济的持续腾飞。
印度的实践表明,在私营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角色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调节的纠偏和校正作用,否则,就难以解决好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制度环境;发展策略;发展绩效[中图分类号]F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05—046—05 继中国之后,印度成为了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大国。
但是,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制度、动力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印度却与中国大为不同,显示出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印度模式作一番深入探讨,以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深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亚洲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相比,印度的总体表现可谓极其平庸。
在这一段时期内,印度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两大目标:一是在经济上满足人民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二是在政治上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免受外部压力和干涉的影响。
〔1〕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印度效仿了前苏联的经验〔2〕,走上了一条以集中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和公营部门为重点的发展道路。
〔3〕但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并没有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一样,对收入或财产进行重大的再分配,而是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殖民地时期就已有所发展的私营部门,建立起了一种混合经济体制。
然而,30余年的实践表明,印度“发展”的现实与梦想间依然相距遥远。
麦迪逊的研究指出〔4〕,195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18%,而到1978年,反而下降为314%。
1952~1978年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102%,远低于同一时期日本的7185%,也低于前苏联的4175%、世界平均水平的4152%和中国的4140%。
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出奇的低,仅为1181%,远低于日本的6166%、前苏联的3115%、世界平均水平的2156%和中国的2134%。
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了印度经济所面临的增长乏力的困境,也为决策者提出了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必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的政策体系逐渐有了改变。
如1984年拉吉夫・甘地总理的政府执政后,在许可证政策上做出了较大的松动,允许大财团享有不受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和外汇管制条款约束的特殊照顾等。
〔5〕这种政策变化的效果很快就在经济指标上得到了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五”(1980~1984)和“七五”计划(1985~1989)期间,印度实际G NP 增长率分别上升到了515%和516%。
〔6〕然而,细小的政策修补并不足以弥补整个体制的漏洞。
举例来说,这一时期印度经济的不平衡也在加剧,在“七五”期间,政府预算赤字占G 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六五”时的917%上升到了1117%。
这对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造成了压力和负面影响。
而1991年①②在本文中,我们将“发展模式“(devel opment model )这一概念理解为以系统方式建立的一组有关发展的程式化(stylized )事实,这组事实能够集中地反映所关心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本质性特征。
参见:赖平耀1东亚模式与中国〔J 〕1国际经济评论12001,(Z1)1[收稿日期]2009—04—10[作者简介]张立,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四川大学南亚所副研究员。
四川成都 610064海湾战争带来的高油价冲击,更使印度深陷危机之中。
到1991年3月,印度外汇储备仅能维持三周进口所需的资金。
印度被迫求救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 )的帮助。
但I M F 从来都不是乐善好施的,接受它的贷款总是要承担国家尊严(/主权)受到侮辱或侵犯的风险。
但这也激发了印度深化改革的决心。
于是,在当时内外情势的影响下,1991年执政的拉奥政府发布了新的改革政策,其具体内容在同年7月颁布的《新工业政策声明》得到了较为详细的阐述〔7〕,如:基本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为公营、私营企业提供接近平等的竞争条件;修改《反垄断法》,减少对大型私营企业的投资限制;改革公营部门,引进竞争机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市场调节功能,加速推行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调整外资政策,改革外贸体制,促进印度经济国际化等。
自此以后,印度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据统计,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2002财年度G DP 增长率曾跌至最低的4%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在6%以上。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9〕,印度人均收入已经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3051美元,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8〕印度的社会指标在改革过程中一直也在不断改善。
如印度的识字率就从1991年的52%上升到了2001年的65%,在90年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前10年的水平。
〔10〕所谓的“印度发展模式”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关注。
①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如上所述,受到国际上普遍称赞的印度经济模式,其实主要是指(虽然并不完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改革算起,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些突出特征。
而其中的某些特点也充分反映出了印度模式的长处所在。
第一,从宏观制度环境来看,印度的发展是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下进行的。
印度号称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建立了竞争式的竞选制,并且有着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
这使得它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N I S )的“威权”式政治体制明显不同。
②莱内特・翁就此指出〔11〕,“印度似乎还建立了有益于经济发展的公共制度———民主、运转良好的司法系统、财产权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1森教授发表的评论也指出〔12〕,“1947年时,受到严重束缚的印度经济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增长———著名的3%。
缓慢的经济增速与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首个全面实行民主的贫困国家。
自那以来,民主确实在印度繁荣起来,期间很少出现停滞。
印度定期举行有序的大选,拥有自由而活跃的媒体和司法独立,同样重要的是,执政党在大选失败后愿意交出政权,而非召集军队。
对于任何贫困国家(特别是像印度这种规模的国家),这都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二,从发展策略来看,印度既强调对外开放,同时对国内保护力度也很大〔13〕。
这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N I S )十分注重依靠出口和外部市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策略有明显的区别。
这正如前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 )所指出的:“中国开放了本国零售市场,而印度至今仍对此非常抵触。
虽然进口关税已有了大幅度的削减,但2005年印度对进口制造业产品所征关税的税率仍比中国高一倍”。
〔14〕另外,蒙特克・S 1阿卢瓦利亚在回顾印度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时也指出,“……实际的情况是,印度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改革力度都不够”。
〔15〕当然,印度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国内的保护,这既与印度感到自身经济实力较弱以致不足以应付外来冲击有关系,也与印度国内大财团势力的牵制有关联〔16〕,因为对外开放容易给原有的产业主导者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第三,在发展动力上,印度具有重视消费而非投资、重视内需而非出口、重视服务业而非制造业③、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等特点。
〔17〕闻潜等人的一份研究指出,长时期以来,印度内需与经济增长①②③可参见:(1)Kal pana Kochhar,U tsav Kumar,Raghura m Rajan,A rvind Subra manian,and I oannis Tokatlidis 1I ndia ’s Pattern of Devel op 2ment:W hat Happened,W hat Foll ows?〔R 〕I M F Working Paper 1W P /06/22;(2)Gurcharan Das 1The I ndia Model 1f oreign affairs 〔J 〕1July/August 2006;(3)哈米什・麦克雷1中国与印度模式谁将更成功?海外经济评论〔J 〕12006,(7);(4)罗1哈德格莱夫,斯1科哈纳克1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J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989,(4);(5)文富德1印度经济模式的特色〔J 〕1领导之友12004,(5);(6)华民1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J 〕1复旦学报1(社会科学版)12006,(6);(7)杨文武,雷鸣1试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架构体态及其启示〔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8,(1);(8)张立1印度发展模式解析〔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8,(4)1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 m )是一个政治概念。
其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威权主义政体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存在的时间大致是从19世纪后半期以后,其中,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期是两个高潮。
威权主义政体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它不但出现在欧洲,也出现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般是指社会经济基础还不强大的国家走向发达的一种政治上的过渡形态,即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整合维持秩序和稳定,以达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以上参见:冯秀文1威权主义政体的内涵〔J 〕1世界历史12005,(2)1这主要是指2000年以前。
自2000年以后,印度开始意识到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
详情可参阅:文富德1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与前景〔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6,(4)1的关联度相当高,达到0195左右。
〔18〕同时,印度消费占G DP的比例也相对较高,2003年达到7717%。
〔19〕与消费所发挥的作用相比,印度出口的贡献明显不足。
马丁1沃尔夫指出,“2002年,中国商品贸易额占G DP的49%,印度占21%。
2003年,中国的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518%,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中国出口的商业服务占全球总额的216%,世界排名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