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制品产业链地发展进程

合集下载

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3篇

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3篇

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3篇中国乳制品德业起步晚,起点低,但进展快速。

特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走上了进展的快车道,进入快速增长期。

奶类生产始终着高速增长势头。

现在跟我一起来看看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是如何分析的吧!中国乳制品德业进展状况(1)乳制品德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成为居民日常养分食品,乳制品德业的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由2023 年862.57 亿元提高到2023 年的1874.13 亿元。

尽管由于受到2023 年“三聚氰胺大事”的影响,行业进展中商情报网《2023-2023年中国乳制品市场分析及进展趋势猜测报告》(2)乳制品德业市场状况①乳制品德业供应分析1)供应总量及速率分析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德业产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中2023 年全行业产量增速达到22.46%的高点,其后在2023 年、2023 年经受了回落。

2023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已达到1,935.12 万吨,增速恢复到6.88%,快速走出了2023 年的行业增速低点。

2023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达到2,159.40 万吨,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1.59%。

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各大乳制品公司的新生产线竣工投产,产能快速扩大;另一方面,广阔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乳制品消费不断提升。

2)供应结构变化分析第一、乳制品消费仍以液态奶为主《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23》中的相关数据表明,2023 年乳制品消费中,液态奶约占67.21%,酸奶约占15.14%。

而干酪等产品在国外都属大宗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不能满意市场需求。

乳制品消费仍以液态奶为主。

其次、酸奶供应将大幅增加酸奶的进展是从改善风味和有益于健康开头的,以新奇的牛奶为原料,各种符合卫生要求的功能性添加物(如水果、谷物、蔬菜、维生素、矿物质)的适当采纳和不同组合,使酸奶品种丰富多样。

生命周期和产业价值链

生命周期和产业价值链

一、乳制品产业生命周期1.1 产业生命周期[1]产业从形成到衰退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地位的变迁,生产要素发生转移的过程。

其兴衰体现为产业从幼小产业一先导产业一主导产业一支柱产业一夕阳产业的发展过程; 是资本在某一产业领域形成一集中一大规模聚集一分散的过程; 是新技术的产生一推广应用一转移一落后的过程。

从外在表现上,产业兴衰过程还表现在规模和市场容量有一个由小一大一小的过程。

产业兴衰过程经历萌芽期或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

1.2 我国乳业所处阶段我国乳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了当地主导型产业。

从乳业发展来看,奶牛存栏数由1949年的12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1233.5万头,干乳制品产量更是由60年前的0.1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85.34万吨,截至2008年,各类奶类产量已达 3781.5万吨。

2011 年我国乳制品产量达到 2387.49 万吨,截止2013年年底,国内乳制品已达到2460.6万吨。

2010年到2013年我国乳制品一直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0.6%,6.6%,6.0%。

(如图1-2)。

图1-2 2010-201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产业周期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乳业仍然处于成长期,因此维护乳业的产业安全需要加大政府规制的力度。

国外产业安全维护的实践表明,当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阶段,政府的力量就会减弱,更多是靠市场机制来维持产业发展的秩序。

而在产业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政府的角色在维护产业安全方面尤为重要。

对于处在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三聚氰胺事件,暴露了我国乳业监管的制度漏洞。

因此,从管理机构及其职能来看,我国乳业存在严重多头管理,势必影响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乳制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分析2.1产业链分析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向下游产业转移,最终以各种产品形态供各种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路径。

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不断增加,乳制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在我国的消费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

乳制品进出口贸易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将围绕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论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过去几年内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019年,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约1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40亿美元,进口额约为80亿美元。

这一数字显示出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较大,且出口额相对较低。

乳制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乳清粉、乳蛋白等产品,而进口则以乳酪、乳清粉、乳蛋白为主。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乳制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

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营养的需求增加,高端乳制品市场将迎来更多机遇。

其次,我国乳制品进口将继续增长。

虽然我国乳制品自给率在不断提高,但国内市场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仍然较大。

尤其是一些高端品牌和特殊口味的乳制品,往往需要依赖进口。

同时,我国乳制品企业也将继续加大对外拓展力度,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再次,贸易伙伴多元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目前,我国的乳制品进口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少数国家。

然而,随着我国与更多国家的贸易合作加深,乳制品的贸易伙伴也将更加多元化。

最后,乳制品进出口贸易将更加注重质量与安全。

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这对乳制品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未来乳制品贸易将更加注重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加强监管和标准化,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和口碑,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在推动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乳制品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贸易合作,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

乳制品行业发展历史

乳制品行业发展历史

乳制品行业发展历史一、牛奶的出现牛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左右,当时中东地区开始饲养奶牛。

然而,由于当时牛奶采集和保存技术落后,奶牛自身乳房和乳头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会在挤奶过程中进入牛奶,导致牛奶不宜食用和保存。

二、炼乳和低温奶的出现19世纪中叶,随着欧美国家城市化的推进,奶牛养殖逐渐搬到郊区,鲜奶运到城市加工和分配。

同时,欧美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富足,能够对自己的食物进行选择消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1856年,美国研制出炼乳制作方法,1862年,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杀菌法,使得牛奶能够在72-85℃左右的低温进行杀菌,进一步推广了牛奶的食用。

炼乳和低温奶的出现,使得牛奶制品更加方便保存和运输,为后来的牛奶制品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牛奶制品的推广到了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牛奶饮用和加工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一步促进了牛奶制品的推广。

罐装牛奶和炼乳能够用来改善士兵营养失调;战时妇女外出工作使得婴儿母乳喂养减少,婴儿食用米粉和牛奶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5年,美国成立乳业委员会,全面推广牛奶制品。

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牛奶的营养价值和对健康的益处,并鼓励人们养成每天喝牛奶的习惯。

此外,委员会还推动了政府对牛奶制品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了牛奶制品的安全和卫生。

四、灭菌乳的出现到了20世纪40-60年代,瞬时高温灭菌法和无菌灌装技术在欧洲诞生,极大的延长了牛奶的保质期,为牛奶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基础。

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大量增加的牛奶制品产能需要消化转移,欧美各国瞄准了婴儿和儿童成长的市场。

在这个时期,医院开始进行母乳替代推广,鼓励母亲在婴儿出生后立即给婴儿喂食牛奶。

此外,学校也开始执行供奶制度,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牛奶制品。

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牛奶制品的消费和推广。

总之,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

中国乳制品行业概况、乳制品数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乳制品行业概况、乳制品数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乳制品行业概况、乳制品数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乳制品概况中国市场拥有最丰富的乳制品品类:乳制品是指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产品,主要包括液态奶、奶粉、炼乳、干酪和其他乳制品。

目前我国单液态奶就出现13个细分品类,跨界产品层出不穷,使我国企业在乳品创新、场景拓展、功能加持等方面,拥有更多可延展的机会。

乳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庞大,液态奶占绝对主流:2018年乳制品市场规模达到3590.41亿元,总销量3099万吨,同比增长1.0%。

液态奶占比稳定在90%以上。

早期我国液态奶受保质期限制,国产奶粉蓬勃发展,1997年引入UHT灭菌技术及利乐无菌包装技术,常温奶对巴氏奶替代形成;2003年起常温奶快速普及,伊利蒙牛龙头地位显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导致国产奶粉进入冰点,行业进入调整期,液态奶品类快速扩张,进口奶粉垄断国内市场,产业链加速向上游整合;2015年起进入国产及高端产品突围期,主要表现为乳制品向高端、健康发展,国产占比提升。

2018年国内常见乳制品的人均消费量已达到14.8kg/人,相比2004年提升了201%,并持续增加,其中人均对酸奶的需求量提升较快。

乳制品渠道也逐渐多元化:电商、低温便利店等新兴渠道不断挤占传统商超、杂货店份额,多渠道共存趋势明显。

新兴乳制品品牌不断加入市场:201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国产复苏阶段,国内乳制品品牌数复合增长率高达23.86%。

乳制品行业总体销售额增长乏力,处在存量竞争阶段。

乳制品行业总体利润较低,行业不断寻找新利润点。

全域优化、品类升级都是新的突破口。

2000年左右中国引入UHT杀菌技术,常温奶市场迅速放量;2008年后,随着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低温酸奶的占比开始大幅提升;乳制品未来技术变革想象力在数字化。

二、乳制品行业数字化现状中国乳制品数字化进程基本完成重要环节(如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但各个系统的数字化程度不一、数据资产孤岛化,与消费者的连接较弱;同时中国乳制品进入了寻找新增长、等待升级、适应多样化的新阶段。

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而乳制品行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乳制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乳制品市场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超过10%。

乳制品市场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提高生活水平,人们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乳制品行业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乳制品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牛奶、酸奶等产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功能性的产品。

因此,乳制品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更多品种、更多功能的乳制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是健康和功能性乳制品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需求的不断增加,健康和功能性乳制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比如,添加益生菌的酸奶、富含蛋白质的乳饮料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乳制品行业还将推出更多功能性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再次是乳制品的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乳制品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乳制品企业需要加大对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乳制品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农民的合作,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是乳制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乳制品行业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机遇。

我国乳制品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推广,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乳制品企业还需要关注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乳制品行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值得关注。

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则包括产品多样化、健康和功能性乳制品的发展、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加,乳制品的需求量在中国市场持续增长。

本文将分析中国乳品行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乳品行业现状中国的乳品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乳品行业的主要特点如下:1. 市场规模庞大: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乳制品的消费需求量巨大。

尤其是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2. 健康饮食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越来越关注。

乳制品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对健康的益处,成为了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乳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产能提升。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中国乳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二、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乳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趋势:1. 品质升级: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乳品企业将会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2. 健康乳品的市场需求增加:由于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健康乳品市场将会持续增长。

高品质的有机乳制品和功能性乳制品将成为市场的主要需求。

3. 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乳品企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提升品牌形象和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4. 产业链整合: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中国乳品企业将加强产业链整合,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5. 海外市场拓展:中国乳品企业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将中国乳制品推向世界。

三、结论中国乳品行业作为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乳品行业将持续创新和发展。

乳品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品质控制和品牌建设,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实现乳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乳制品行业的概述

乳制品行业的概述

乳制品行业的概述中国乳制品行业,自起步至今,已经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成为世界第二大乳制品市场的巨大变革。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渗透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节将概述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贫瘠、革新、发展、提质、兴盛以及疫情后的恢复。

第一阶段:乳业贫瘠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乳制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奶源资源匮乏,全国仅有少量奶牛和奶山羊。

乳品加工业也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极少数小型乳品加工厂。

当时,人均奶类消费量极低,且主要集中在特殊群体如孕妇和婴儿。

第二阶段:乳业革新期(1979-1996年)改革开放为乳制品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政府推动了上游养殖业的发展,引入了先进的乳制品加工技术和设备。

这一时期,尽管乳品加工技术仍受限,市场主要以奶粉和巴氏低温奶为主,但整个行业开始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

第三阶段:乳业发展期(1997-2007年)被誉为中国乳业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见证了乳业的飞速发展。

乳企引进了UHT灭菌技术和利乐包装,打破了低温运输的限制,促进了常温奶的生产。

市场增长迅速,伊利和蒙牛成为行业双寡头,引领了行业的快速增长。

第四阶段:乳业提质期(2008-2014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制品行业造成重创。

政府加大了行业监管力度,乳企开始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

这一时期,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度下降,海外品牌趁机进入中国市场。

第五阶段:乳业兴盛期(2015-2019年)从增量发展转向全产业链整合,中国乳业进入兴盛期。

乳企拓展了产品品类,加速了国际化进程。

2019年,伊利和蒙牛均进入“全球乳业20强排行榜”前十。

然而,年底的疫情爆发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第六阶段:乳业恢复期(2019年至今)疫情得到控制后,乳制品行业迅速恢复,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低温奶的增长领先,区域乳企表现强劲。

同时,消费者的需求由传统的液态奶转向更多样化的乳制品,如奶酪,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乳制品产业链的发展进程1 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综观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四个发展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为萌芽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为高速发展期,九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为结构调整期,2002年至今为行业整合期,进入了市场的重新分割及品牌的塑造阶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与营养知识的了解增加,对乳制品产生了很大需求,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我国乳制品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1 行业格局目前,我国乳制品企业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400多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有200多家,通过跨省和跨地区兼并和重组的资源有效配置,使乳制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业成为当前一大投资热点,不少外资企业和一些跨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加入到乳品生产行业中来。

从市场格局来看,可以分成4大类:一是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全国性品牌;二是以新希望、维维、夏进、光明、三鹿为代表的区域性品牌;三是以北京三元、济南佳宝、南京卫岗、西安银桥等以本地省会城市为大本营市场的地方品牌;四是以法国达能、瑞士雀巢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

1.2 行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一度非常缓慢,从1998年开始,乳制品产量才开始逐步增加。

近几年,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从2004年开始,乳制品产量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连续3年产量都在1000 万吨以上,年增长速度接近20%。

2005年中国产奶量已居世界第4位,全球乳业增量的50%来自中国;2006年,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总产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三位;2007年全年总产量接近了1800万吨。

1.3 区域分布不均匀从2004年开始,全国的乳制品产量大幅增长,但区域分布并不均匀。

按照中国统计局八大经济区域划分,2006年乳制品产量最大的是黄河中游地区,为497.58万吨,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区,为402.26万吨,最少是大西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不足50万吨(见图1)。

乳制品产量的区域分布不均与我国畜牧业的地理结构密切相关。

其中拥有广袤牧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乳制品产量就达到了345.76万吨,超过了产量位居三、四位的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的产量之和。

图1 2006年乳制品产量区域分布2 乳制品产业链竞争2.1 乳品产业链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向下游产业转移,最终以各种产品形态供各种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路径。

乳品业是一个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环节。

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乳品业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这是一条由乳品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链。

图2 我国乳品产业链乳业产业链一般包括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环节和下游运输销售环节。

上游农业生产, 主要是指奶牛的放牧养殖;中游加工环节包括畜产品加工和乳制品制造,包括液态奶、酸奶、奶粉、炼乳、奶油、干酪、干酪素、乳糖等的生产;下游的储藏销售运输环节指与乳制品流通有关的仓储业、运输业和销售业。

在完整的产业链中,还会包括奶牛养殖的前期环节—饲料生产,见图3。

图3 乳制品产业链乳制品产业链的竞争主要涉及生产、加工、销售3个环节。

在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3个环节的竞争各有特点:上游生产环节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养殖重数量轻质量;中游加工环节各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成本竞争激烈;下游则以价格战、广告战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

在整个乳制品产业链的竞争中,处于中游加工环节的乳制品企业起了重要作用,并通过产业一体化的方式影响了产业链竞争的方式与结果。

传统的乳制品产业属于产业链的中游,企业从事乳品的加工制造。

生产前,企业需要在市场中采购原料奶;生产后,再销售给零售部门。

但是随着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乳制品企业的经营范围开始向上游生产环节和下游运输销售环节扩张,而且企业规模越大,纵向扩张的程度就越高。

3 乳制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3.1 产业链上游缺乏关注,原料奶供应严重不足由于奶源基地建设投资大、风险高、回收周期长,中国乳业选择了先做市场后建奶源基地的发展模式。

我国普遍采取非集约化的“个体散养”模式,生产效率低下。

这就形成了我国乳品产业链的致命缺陷——原料奶供应不足。

当原料奶供不应求时,就会出现奶农、奶贩和奶站以次充好,甚至掺杂使假等行为。

所以,乳业产业链上游——原料奶供应环节成为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3.2 产业一体化程度低,奶农与加工企业脱节我国更多地采取“奶农+奶站(或奶贩)+乳品企业”模式,乳品加工环节与奶源环节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一体化机制,奶农利益缺乏保证。

因此,这种没有兼顾产业链上下游利益的松散型合作机制,很容易造成原料奶生产的周期性波动。

3.3 对奶站缺乏有效监管我国乳品产业链中存在一个特殊利益主体——奶站,它位于产业链的原奶供应环节和生产加工环节之间,成为衔接加工企业和奶农的重要环节。

但是,由于缺乏对奶站的明确监管规范和监管部门,使其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

因此,奶站部分地控制原料奶收购定价权,侵占奶农和加工企业之间的价差,成为上对散养户压级压价、下对加工企业搀杂施假的奶霸,甚至与乳品加工企业达成共谋侵害奶农利益。

奶站为提高级别,常常会向原料奶中加入抗生素、蛋白替代物等,获取非法利润。

质监部门在奶粉事件调查中发现,三聚氰主要由奶站加入的。

3.4 我国乳制品企业营销上恶性竞争很多企业为追求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压低价格,搅乱了国内乳品行业市场。

长期下去,将使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倒退。

造成恶性竞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以大企业为首发起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然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不能涨价,因为涨价就意味着失去市场份额。

各种乳制品销售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利润落后于各项成本费用上升所带来的利润下降。

第二,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过快,产品市场供过于求。

我国的大型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已经非常接近这一标准,个别城市已经超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均乳品消费量增长空间已经不大,2003年上海的人均乳品消费量已出现下滑。

这说明了大城市乳业市场经过多年的经营,基本饱和,已进入市场成熟期。

第三,我国乳制品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我国本土产品均未闻名,而且我国乳制品企业产品单一,各大企业主要的产品大都为鲜奶,超高温灭奶、酸奶、奶粉等。

第四,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下降,本土乳业受到国外乳业冲击,我国乳制品企业以前依靠关税限制进口乳制品的保护屏障已被拆除。

4 解决我国乳制品产业链问题的相关措施长期以来的产业链扭曲发展、价值链上的分配不公,使原料奶供应环节成为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最终导致了奶粉事件发生。

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乳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存在的深层次危机与矛盾。

4.1 加强奶源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1)转变传统饲养模式。

引导奶农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促进饲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这有利于从源头提高原料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如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借鉴国外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社运营经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奶联社”。

(2)加强农企合作。

鼓励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奶场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资金与技术支持奶农生产,提高原料奶环节的利润率和奶农在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实现共赢。

可选择的模式主要有:“公司十农户”、“公司+牧场小区+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十农户”等。

(3)鼓励奶源基地建设目前,我国乳品产业链存在“得奶源者得产业链”的状况,原料奶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因此,要鼓励乳制品企业向上游的奶源环节扩展,自建优质奶源基地,提高原料奶品质和自给率。

4.2 加强奶站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首先,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构建奶站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在奶站设立、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设备、食品卫生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第三,对奶站布点进行合理规划,规范原料奶收购秩序,避免奶站之间的无序竞争;第四,实施驻站监督,严厉打击奶站在原奶中各种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提高其违反道德、法律的机会成本。

4.3 加强产业整合,提高竞争实力(1)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为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济风险,大乳品企业必须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如控制上游原料供给(如奶源基地),或控制下游销售渠道等,构建企业自己的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的价值链。

通过这种产业链整合,有利于提高乳品企业经营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加强乳品企业间的整合由于我国乳品企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因此,随着我国乳品业大型乳业集团实力的增强,预计未来10年将有30%-40%中小乳企被兼并。

4.4 立足自身品牌建设,避开价格恶性竞争造成乳制品行业恶性竞争主要是因为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过快,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各家企业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以及随着关税的下降来自国外乳制品企业的竞争。

针对这些原因乳制品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整个行业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相关的行业机制,对乳制品的价格和质量进行相应的控制,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乳制品企业要加强沟通,要把立足点放在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和技术开发上。

其次,要加强整个行业的宣传与营销,最大限度的开发现有市场,并且不断的挖掘潜在市场,特别是要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乳制品的消费潜力,把整个乳制品行业蛋糕做大做强,做到多赢;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科研和技术开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大量的雷同现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形成品牌优势。

从创造顾客来看,品牌是竞争的根本,企业以此与对手竞争顾客。

在经营上,企业内部是个成本中心,品牌才是绩效中心。

如若企业建立的品牌不被顾客认可,那所有的资源投入和一切努力都只能是企业成本,而没有绩效。

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企业蒙牛,刚开始时也是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可是前两年,蒙牛做了“航天员牛奶”,“天然、自然”等品牌形象的宣传,消费者所认知的是“蒙牛=高品质牛奶”,现在蒙牛把单独的产品拿出来,将“酸酸乳”冠名“超级女生”想唱就唱;将早餐奶冠名“挑战主持人”,将特仑苏特约供应迪士尼酒店等等。

将这些品种打造成拳头产品的同时,也将品牌形象创造出来,并且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该品类的第一印象,这些品牌建设的措施都使得蒙牛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乳制品企业。

参考文献:[1]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2] 赵德余,顾海英.从规范经验主义到制度主义—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的评论[J].学术月刊,2005,(3):44- 52.[3] Williamson,0.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Journal of Lawand Econ,1979,22:233- 62. [4] Son ka,S.T.,La ji li,Kaouthar,.Vertical Coordination,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ing Theory of the Firm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2,74, Proceedings Issue:1219- 1225.[5] 赵全厚.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奶农和奶业[J].农业经济问题, 2002(11):10- 15.[6] 贾敬敦.中国奶业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 陈炳歧.伊利与蒙牛-中国两大乳业巨头的快速成长与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 王树进.提高奶业竞争力的产业化路线与模式探讨[J].商业研究, 2003(150):140- 142.[9] 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10] 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 花俊国、朱香荣、殷成文.中国乳业集中状况和空间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2):49-54.[12] 中国奶业协会.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3] 刘成果.2009年中国奶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4] 陈旭辉.中国乳业的产业链整合[J].现代商贸工业,2007 (10):26-28.[15] 科技部.中国奶业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6] 张剑秋.规范原奶、终端两个市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乳业,2007 (12).[17]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06,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