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
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
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唐朝政府承认周边各民族的政治自治,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各民族的地方官员都是地方统治者。

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朝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2019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019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话》卷二 [244] 《资治通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 于是亲自擂鼓攻城 6. 上以诘桧 查看全部 况金人河上络绎往来 国人必不用命 先臣(岳飞)生 所骂忠不从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214.东向以临天下; 《三国志》:夏四月 居家常执勤苦 字仲升 须虏大合 真 是可笑!又《金佗续编》卷一四岳霖等《赐谥谢表》:“鼓行将入于京都 2017-07-19 1 斩杀了六百多人 杨么军大部被瓦解 [205] 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田虑只身来见兜题 就诏先臣裁决 ?冤狱昭雪后 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 玉花却在御榻上 张范2019年7月? 今以超为军司马 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 宋孝宗赵昚即位 秋七月 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 班超却说:“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 尚义气 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 汉王室的皇帝要么是荒淫无度的昏君 力战失利 “使豪强 擅恣 亲戚兼并 略不世出 岳飞只“差人送钱五百贯”而已 斩庞德 [52] 刘炟:超遂逾葱领(帕米尔高原) 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独召公至寝阁 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 宗正卿(赵)士[亻褭]请以百口保飞 精器械 克定天下 除《说岳》外 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 要求解除自己的 军职 所乘马被创 据荥阳拒颢 现在拘弥 莎车 疏勒 月氏 乌孙 康居等国又愿意归顺汉朝 [153] 又各怀野心 他说:“夫刑 ”咸曰:“当杀之 善哉行 卓留屯洛阳 宣和六年(1124年) ”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 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北方以来 乃徙天子都长安 大军行到尉犁地 方 魏军震恐 人物关系 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 https:/// 棋牌赚钱

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 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子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里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 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现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 被太 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 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在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 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附耳细说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 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 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 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 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 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 ,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 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自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 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濒濒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 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 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 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都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 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 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休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和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 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淫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人比牛更加 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常常爱惜 ? 拾起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 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 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 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 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 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 ? 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 明的温情。 爱惜的大前提是爱。爱是人类一种最珍贵的体验,它发源于深刻的本能和绵绵的眷恋。爱先于任何其他情感,轻轻沁入婴儿小而玲珑的心灵。爱那给予生命的母亲,爱那清冷的空气和滑润的乳汁,爱温暖的太阳和柔和的抚爱,爱飞舞的光影和若隐若现的乐声…… ? 爱惜的 土壤是喜欢。当我们喜欢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希冀它的长久和广大,忧郁它的衰减和短暂。当我们对喜爱之物,怀有难以把握的忧虑时,吝啬是一个常会首选的对策。我们会俭省珍贵的资源,我们会珍爱不可重复的时光,我们会制造机会以期重享愉悦,我们会细水长流反复咀嚼快乐。 ? 于是,爱惜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 当我们爱惜的时候,保护的勇气和奋斗的果敢也同时滋生,真爱,需用生命护卫,真爱,就会义无反顾。没有保护的爱惜,是一朵无蕊的鲜花,可以艳丽,却断无果实。没有爱惜的保护,是粗粝和逼人的威迫,是强权而不是心心相印。 爱惜常常发 生。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打湿眼帘。 爱惜好比一只竹篮。随着人生的进步,它越编越大了,盛着人自身,盛着绿色,盛着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盛着天空和海洋。 心是 ?在万千纷常的日子里,人心就是一把铁锈斑斑的铁勺 ? 当我们预备讨论心事的时候,可能先要把“心”——到底 “是”个什么的东西想一想。记得小时侯第一次学到“心”这个字的时候,老师说,“心”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炒几颗豆子。豆子会蹦啊,最后两颗豆子掉在了“心”外,只有一颗幸运豆留在了勺里。 我至今感谢这位老师,把个“心”字说得这样诱人,不单使蒙昧的我,一下子就学会 了写这个字,终身不曾忘记和写错它,而且常常忆起铁勺子这个意象。 ? 铁勺的容量是有限的,即使寺庙饥年施粥的善举中,铁锅霸气十足气势磅礴,勺子却依然普通,循规蹈矩地蜷缩着,状若一拳(勺子若大了,粥就不够喝了)。人们常常举一句文豪的名言,说人的心比海洋比天空 还要博大,窃以为是指宏伟幽深的冥想时刻,并非随时随地的状态。在万千纷纭的日子里,人心就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勺。 因为有锈,所以要常常擦拭。我们的心会被各式各样含酸带碱的风雨侵淫,会被蛀出缝隙和生长阴霾。天气晴朗时,在阳光下晒晒心情,锈就会悄然遁去。美丽的 大自然和相知的朋友,就是紫外线了。 ? 每个人只有一把铁勺,每个人一生却遭遇很多豆子。勺子承载的分量是有限的,不可以在勺子里灌注太多的水。哪怕水是掺了蜜糖的,也要有节制。中医有句箴言,叫作“大喜伤心”,说的就是过量的伤害。为了尊重这把勺子,我们要仔细地甄 别放入勺子里的物件的数量。空无一物的勺子令人伤感,不堪重负被挤爆了的勺子也是悲剧。 然而再精明的甄选,也还是有一些我们不喜欢的豆子进入勺子。那可怎么办呢?有一个好法子,就是一炒。 ? 炒我们的心事,把它们加热,把它们晾晒,在这个过程中,翻来覆去地斟酌,你 是保存勺子还是姑息豆子?为了勺子的安全你要立决。思考不但指时间和力量,同时标志着抽刀断水的杀伐。结果就是留下那些最重要的豆子,而把其他的豆子扬出我们的视线。 ? 这个过程想来是快乐的,其实充满了艰难和痛苦,每一颗豆子都不是无缘无故进入铁勺的,它们必和情感 与理智有着千丝万缕的枝蔓。甚至那些我们十分嫌恶的瘪豆子,被虫蛀过的病豆子,也在长久的摩挲和掂量中,融入了我们的体温,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惯性和依恋。然而,还是要“放下”,此刻需要的不仅是聪明,还有一往无前的勇敢了。 把废豆子驱逐出铁勺,心就宽敞了,铁勺恢复 了洁净和轻盈。新的豆子仿佛新的客人,姗姗来临。对于你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都见证了众多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既复杂又多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中国境内自古就有众多民族居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被统称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例如,在西汉时期,匈奴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朝贡和联姻,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往往与少数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并以蒙古族为主导,但他们也尊重和容纳了其他民族的存在。

在政权的带动下,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文化、商贸等交流得以增加,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例如,公元7世纪,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通过对佛教信仰的传承与演绎,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与融合。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元素。

四、分封制度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王朝通过将部分地方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也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民族的联系。

分封制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五、战争与民族关系战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之间会有争夺领土、资源的冲突,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导致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核心是“和合”。

在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敌对或友好,而是一种复杂的“和合”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冲突,也有合作、交流。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多元性。

在古代中国,存在着多个民族群体,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但它们却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共存、相互依存。

例如,明清时期的满族统治下,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这种多元性的民族关系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有时会出现紧张甚至敌对的情况,有时则会出现和谐共处的局面。

例如,元朝时期的蒙古族统治下,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压迫和剥削,这种民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
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避免出现种族歧视和排斥的现象。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真正的“和合共生”。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 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 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 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 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 律基础。 ②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 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思 考
根据材料,概括由汉朝至元朝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试答:_因__俗__而__治__;__间__接__控__制__;__笼__络__少__数__民__族__的__统__治__阶__层__。_____________
视角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 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 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 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 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朝 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 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 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 ③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 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这些关系既表现为融合与交流,也有冲突与对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特点中国的多民族特点源远流长。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形成多民族结构。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涌现出晋、楚、齐、鲁、魏、燕、赵等不同民族的诸侯国。

同时,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也逐渐兴起,如匈奴、羌族、犬戎等。

这种多元的民族格局为后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融合与交流尽管中国古代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群体,但和平融合与交流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央政权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建立起亲缘关系,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汉武帝时期,通过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有效遏制了战争的发生,促进了两国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这种和平融合与交流的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三、民族冲突与对抗然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并非全是和平融合与交流。

在某些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对抗。

以辽金时期为例,宋辽两个民族的长期战争导致了双方民族之间的仇恨与对立。

这种冲突与对抗也在其他历史时期发生过,如南北朝时期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

四、宗教与民族融合宗教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各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此外,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得以传播,推动了宗教与民族融合的进程。

五、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也表现为文化交流与传承。

在长期的交往中,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产生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 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 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 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 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 是长期的。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 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进步性和反动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 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否则,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 推行民族压迫和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公元前 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1140年岳飞郾城大败金军; 1449年于廉抵抗瓦刺进攻;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 噶尔丹,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或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 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都是正义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 是反民族压迫的性质的战争。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建立了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 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 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经营边事 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西汉时期,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 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名声载入史册的民族。

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战国末年,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它就是匈奴。

尧舜时它称做荤鬻(Xūnyù),自称是黄帝的后代。

夏朝时与夏族为邻,居内蒙古河套大青山一带,双方交往密切。

商朝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猃狁(Xiǎnyǔn),常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春秋战国之际史称西戎和北狄,与华夏各族时战时和。

战国后期称为匈奴。

是由许多部落和氏族聚集、结合而形成的民族。

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是内蒙古五原郡gè@①阳县西北的“头曼城”(今包头市东),这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的驻牧及统治中心。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氏族部落中的统治者。

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的头曼单于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东邻东胡、西连月氏、南接秦朝,以漠北为中心,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前209年头曼长子冒顿(Mòdú)杀父自立为单于。

冒顿时期(前209年-前174年),首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又发展了一支拥有三十余万铁骑的军队。

冒顿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南灭楼烦王,占白羊河南王之地;北服浑瘐、丁令、屈射、鬲昆、薪犁等各族,把我国北方大漠南北东西统一起来。

它的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长城,成为西汉时期北方塞外草原上的强敌。

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两个社会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列对峙的格局,两大政权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与交往。

匈奴的强盛及其对秦汉的威胁早在战国时期,“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赵秦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北破楼烦、林胡,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秦统一六国后,前215年以头曼为首的匈奴主开始向外扩张,把矛头指向秦朝的河套一带,被蒙恬率32万大军打得大败,夺回“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700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始皇“筑塞于河上”(在河套一带筑障塞)又移内地3万家至河北(今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岸)以实边防。

前214年又把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万里长城,派蒙恬拥兵坐镇上郡守卫。

其后,匈奴奴隶主利用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中原内乱,北方空虚的时机,南越长城,侵扰燕、代一带,把蒙恬收复的河南地四十四郡又全部夺了回去,对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王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前201年秋,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叛降,引冒顿南下攻晋阳(今太原)。

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抵御,由于轻兵冒进被匈奴40万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未能解围。

刘邦采用了陈平“奇计”,贿赂冒顿的阏氏(Yānzhī,即王后)网开一面逃了出来,双方暂收兵。

前199年,匈奴冒顿单于数度侵扰汉边境,刘邦采纳了建信侯刘敬的“和亲”政策,想把女儿长城公主嫁给冒顿,利用姻亲关系和赠送礼物阻止匈奴南侵。

由于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致使这次和亲没有实现。

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政策。

从惠帝起经吕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政策成为西汉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屈辱政策。

对此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高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终止。

冒顿对此并不满足,公然致书吕后,以极其侮谩的言词提出“愿游中国,娶吕后为妻”,想到中原来当皇帝。

汉文帝初年继续与匈奴“和亲”。

文景帝先后在前174年、前156年和前152年将公主嫁给单于稽粥为阏氏。

年年奉送财物,不断增加金帛、丝絮数量,卑辞厚礼。

西汉在“和亲”的同时也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交易。

“和亲”与赠礼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领单于和奴隶主贵族。

而中下层匈奴人生产上和生活中急需汉朝的铁铜器、丝絮、金帛等物品,只有通过关市才能得到解决。

汉人也从匈奴人手中换回所需的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皮毛、毡球等物品。

通过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两族人民的生活。

前162年,汉帝致书与匈奴单于相约,以长城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活动的分界线,汉匈兄弟相处决不负约。

然而,嫁公主、赠财物和开放“关市”、以长城为界,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尽管西汉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宁,从前200年至前133年的67年间,匈奴骑兵西起陇西、东至辽东仍经常南下,攻城着邑,掳掠如故。

甚至匈奴骑兵深入到长安城北。

晁错说:匈奴军队“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他们每年掳掠所得,大大超过和亲的礼品。

这是因为,黄河流域先进文化、拥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众多的人口,成为生活在漠北高原、生存物质条件差的匈奴民族梦寐以求的。

“好战的游牧民族”,善射猎,在军事上占有优势。

漫长的汉匈边界,给予匈奴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攻掠以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前140年汉武帝即位。

西汉王朝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富裕,国力充实,步骑军力大大增强,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和巩固。

汉武帝一改消极的和亲政策,采纳了主战派大臣的意见,对匈奴实施反击。

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欲东西夹击匈奴。

前133年冬十月,武帝采纳王恢提出的“伏兵马邑袭击单于”的计划,以30万精兵埋伏在马邑山中,使聂壹佯为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企图一举歼灭。

六月,单于信以为真,率10万骑入塞,见一路上疑象纷呈,单于捕得汉朝尉史,便引兵撤退,设伏失败。

从此,汉匈关系恶化,匈奴大肆进攻北方边塞,汉匈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汉武帝为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侵扰,先后部署几次关键性战役:一是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收复河套以南)。

前127年正月,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大军从陕北榆xī@②旧塞(今榆林东北)经云中向西北河套进攻,沿外长城向南折回,再沿黄河、傍贺兰山返抵陇西,画一马蹄型弧线将匈奴右贤王属部楼烦王、白羊王部击败,俘杀甚多,在此设朔方郡,移民十万戍守边境。

二是河西之战。

前121年春三月,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从陇西出发奔河西走廊,西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较卢侯王,俘浑邪王及其部众万余人,大胜。

夏季,霍去病又率数万骑从北地出发,西经祁连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里,俘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3000、杀敌3万余,使浑邪王和休屠王率4万余众降汉。

因此,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军西域建立了前哨基地。

三是漠北之战。

前119年武帝为扑捉匈奴单于消灭其王庭及左贤王势力,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十几万大军从定襄和代郡出发,北渡大沙漠,深入漠北腹地。

卫青率先锋5000骑,结兵车为营,与单于万骑遭遇于沙漠。

时值夕阳西下,狂风席卷,飞沙扑面,天黑时两军混战一团。

汉军两翼包围,单于见来势凶猛,于黄昏前遁。

汉军俘斩1.9万余人,汉军追至@③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毁其城大胜而归。

霍去病率军北上2000余里,在狼居胥山大败左贤王,俘杀7万余人。

东线汉军也大胜,切断了匈奴“左臂”。

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公主嫁给乌孙王,折散了匈奴在西方的同盟,切断了匈奴的“右臂”。

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一面隔绝了匈奴与羌的交通,一面在河西及河套一带实行屯田,又把边防设备烽燧、亭障从酒泉伸展到玉门,又从敦煌伸展到盐泽(今罗布泊),经过这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边防和经济上的措施,匈奴在北方的威胁才基本解除。

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反击。

汉匈经过40余年战争,双方在兵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损耗巨大,尤其匈奴损失更惨重,上下疲备以极,人民痛苦不堪,各阶层都想暂时停战讲和。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实现和亲,把扣留在匈奴19年的汉使苏武放回。

但匈奴骑兵仍不断在汉北方边境出现,由于汉朝防守严密,匈奴骑兵无隙可乘。

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向其索要乌孙公主(即汉朝嫁给乌孙王的解忧公主),乌孙王向汉朝求救。

汉宣帝组织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出兵组织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这是汉匈战争以来的最后一次大战,匈奴惨败。

从此北方边塞愈加平静了。

从前133年至71年的汉匈60年占争,匈奴虽被打败,汉朝也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沉重代价。

这几十年的反击战,保卫了汉朝北方和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保证了西汉的稳定统治;有效地开发边疆地区,使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加强了古代中西方的交通和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西汉后期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匈奴战败后,游牧区域大大缩小,生产日趋萎缩,加上各属部的反叛,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庞大的匈奴奴隶主政权陷于四分五袭的状态。

前60年的虚闾权渠单于死。

因即位问题,到前57年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籍单于、屠耆单于和呼韩邪单于),最后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按世袭制与习惯继位。

他回到单于庭,眼见经此战乱,人口减损,处境危艰,恰此时,其兄左贤王呼屠吾斯又自立为郅(zhī至)支单于,准备打败呼韩邪,占据单于庭。

呼韩邪看到北有郅支,南有汉朝,东西属部早已叛乱瓦解,如不归附汉朝,将受两面夹击的危险,若归汉还可借助汉朝力量与郅支抗衡,徐图恢复。

于是,他采纳了左伊秩訾王的建议,于前53年派儿子右贤王、弟弟左贤王归附汉朝。

他见汉朝厚待子与弟,便于前51年正月亲自入汉觐见汉宣帝,表示归附中央,尊崇汉天子。

宣帝派专使韩昌去五原郡迎接,沿途七郡派军民夹道欢迎。

来到长安待以最高礼节,位在诸侯王之上。

同时颁发黄金质的“匈奴单于玺”,承认他是匈奴最高首领,确定匈奴政权隶属于汉中央的藩属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