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词人苏轼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第12课《词四首》课件(共5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课件(共5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yān)然未勒 (lè)归无计。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mèi)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上片写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2、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3、他豪壮的情怀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哪些诗句上?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 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
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
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 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精 神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 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 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 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 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考考自己
1.请你在上阕中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
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
句?
“鬓微霜,又何妨!”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0--1052),字希 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 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庆历三年 (1043年),授参知政事,主持 庆历改革,庆历五年,新政受挫, 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 州、杭州、青州知州。卒谥“文 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 正公集》传世。
• 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 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

部编版初中语文《浣溪沙》苏轼精品ppt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浣溪沙》苏轼精品ppt课件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翻译上阕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上阕重点写了眼前的景物,有哪些?从哪几 个角度描绘了几幅画面?按照什么顺序?能 否根据景物推断出诗人所写的是哪个季节? 环境是静寂还是喧闹的?
• 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表达了什么?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即景 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 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人生无 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 以借喻回答。结尾以溪水西流的 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 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 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1、 兰芽
2、视觉、听觉
沙路 暮雨 子规
三幅:兰芽浸溪,沙路无泥,子规暮啼
3、从低到高顺序
4、时间是早春或三月。“兰芽短和子规啼”
5、静寂。以动衬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因此根本用不着为自己的白 发苍颜而叹气伤感,说什么 时光不再,仅听听黄鸡的叫 鸣声就可以了。
浣溪沙
浣溪沙 苏轼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读并理解诗词大意,初步欣赏 这首词。 3、能理解背诵、默写。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
“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 诗中是指什么?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 “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 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 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 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第14课《水调歌头》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指月的移动, “照”暗示作者赏月的时间长、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 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读 感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 时追谥文 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红色的 楼阁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

只是希望
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译文: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雕花的 窗户,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 么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人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 缺,这种事情自古难以两全。只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 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7.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和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
细 读
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精品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精品课件(共23张PPT)
•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 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二.初读感知,疏理文意。 三.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四. 熟读成诵,感悟诗情。
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篇,

,大醉,作此
明月————?把酒————。 不 知————,今夕————。我欲——— —,又恐————,高处—————。起 舞————,何似———?

2.不 论 读 名 家 名篇 ,还是 自己创 作,你 会更清 楚地认 识到自 己,每 次学习 语文, 其实都 是对自 己的一 次审视 ,你不 仅仅懂 的更多 ,而且 文学素 养也随 之提高 。这便 是语文 ,需要 你与之 心灵相 通。

3.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 有声音 语言, 还有许 多无声 的语言 ,例如 美妙的 舞姿、 绚丽的 色彩和 芬芳的 气味, 研究这 些千奇 百怪的 语言对 人类有 特殊的 意义。

8.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新材料作文最 为常见 且最为 稳妥的 审题立 意方法 。写新 材料作 文时, 如果能 准确地 提炼出 材料的 中心, 并以其 作为文 章的主 旨,一 定会使 所写文 章既切 题又有 深度。 所以, 写新材 料作文 时这种 方法来 立意最 多。

9.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 料中心 的作用 。所以 ,有些 新材料 作文材 料中的 关键性 语句可 以作为 选择立 意角度 的突破 口。在 新材料 作文的 材料中 ,关键 句常常 是命题 者或材 料中的 人物的 评议性 语句。
3.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 子?说说你喜欢的 理由。(内容.修辞. 感情)
示例:我喜欢“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因为这句话写 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 的姿态和心情,用对 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 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 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四首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四首PPT优质课件
12
“射天狼”,“天狼”即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 记载,天狼星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 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 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3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出猎盛况——场面宏大,雄姿勃发(描写) 下阕:言志抒情——运用典故,委婉含蓄(抒情)
渴望重用,建功立业
昔日的孙郎。
6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7
赏析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 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词人
词的风格
(1)苏轼称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苏轼 “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竖起了词体革新的
大旗,与婉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派。
课文全篇探究
词人
词的风格
(2)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 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 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 苏轼 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对后 世影响深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 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 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诗人苏轼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诗人苏轼简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简 介 三级 四级
五级
诗人生平介绍课件
2024/11/23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五级
03 课堂检测
02 新课导入
04 拓展延伸
2024/11/23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 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 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 壁 赋 》 《 后 赤 壁 赋 》 和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等 名 作 ,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 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 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 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 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 任知州。
徙知徐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 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 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 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 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 着城墙。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 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 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载籍, 然后又知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 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戏。” 苏轼在徐州期间,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 与弟弟苏辙会宿于逍遥堂百余日,“同泛清河古汴”,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对王巩说:“李 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苏轼离开徐州之际,卜田徐州城南的尔家川,“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因营山前宅, 遂作泗滨老。” 称“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ppt课件(共22)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ppt课件(共22)
一狂: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写“我”发脾气,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说明“我”的学习过程是如此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很多的努力,从侧面
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耐心。 7.“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 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
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一、(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调。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了我的身上。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1、亲射虎,看孙郎:孙权曾经“乘马射虎”。 2、何日谴冯唐: 以孙权自喻,暗示自己的雄才大略。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却因多报 了六个首级而被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建议,派冯 唐去云中赦免魏尚。
写冯唐,暗示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信任和任用。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朗读指导 拟人,“睡着”“唤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部编 人教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课件

部编 人教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课件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3、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 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例:我用的是“沉着”。“莫听穿林打叶声”再大
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作者既有的步伐, 他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2:我用的是“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认为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 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3:我用的是“旷达”。“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认为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 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4:我用的是“随遇而安”。料峭春风冷,山 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 作者都听其自然。
1、圈出词中具体描 绘的自然景物
穿林打叶声、
风雨、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15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2、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 和下片的内容。
2、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 下片的内容。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定风波苏轼Fra bibliotek诗词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贬儋耳后,第一件事做棺材,饥饿时也以蛤蟆充饥。
“生不挈家,死不扶柩,此亦 东坡之家风也”
——《与王敏仲十八首》其十六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在超旷之外,尚有坚韧、理智、幽默
《答秦太虚书》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 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 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 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苏轼的人生态度
• 柳宗元谪永州、柳州,作《溪居》
《溪居》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苏轼的人生态度
“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 之哀,过乎恸哭。”
——柳宗元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两度遭贬,迁谪十数年,却少有怨愤悲戚 之言,而是坦然面对苦难,从儒、释、道传统思想 中汲取资源,形成自己超旷而顽强的精神人格,发 之为精彩而杰出的文学创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 大成者,是一座千古挺立的文化昆仑。
19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善于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境,体验生活情趣
“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 之,何暇计议穷达。”
——《答陈师仲主簿》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遇物而应,善于调整心态来面对外在境遇的变化
“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 之变”
——《答滕达道》
苏轼的人生态度
“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
——《书义》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秦太虚书》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 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毎月朔便 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 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 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 一岁有馀,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 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6
苏轼生平
元丰二年(1079) • 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
副使,开始贬谪生活。
苏轼生平
• 神宗病卒,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
哲宗元祐元年(1086) • 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主持贡
举,拔擢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任馆职,又 荐举秦观、陈师道调京,才士毕集,蔚为“苏 门”。
苏轼其人其词
第一节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轼兄弟三人,长名景先, 早殇。
父洵多次应举失败,宦游四方。 母程氏,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颇有修养,亲授轼
以书。
• 轼幼年学通经史
苏轼生平
“属文日数千言”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生平
苏轼的人生哲学
一日,定国(王鞏)与颜复长 道游泗水,登恒山,吹笛饮酒,乘月 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 ‘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王定国诗集叙》
苏轼的人生哲学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 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 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 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书临皋亭》
苏轼的人生哲学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 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 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 一物,即天壤之间,山川草木虫鱼 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与子明兄》
苏轼的人生哲学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 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 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 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元符三年(1100) • 徽宗即位,赦还。
苏轼生平
建中靖国元年(1101) • 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有《东坡全集》一百
十五卷。
第二节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赦还至金山,尝作《自题金山画像》 , 视贬谪生涯为一生功业所在,显示出对于人生苦难的超凡感悟。
《自题金山画像》
“问汝平使此意留 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 真吾乡。”
——柳宗元《箕子碑》(入古文观止)
苏轼的人生态度
• 纣乱,微子去,比干剖心,箕子佯狂为奴,囚之。周武王释,封朝 鲜。
“人间何者非梦幻, 南来万里真良图。”
苏轼的人生态度
• 屈原既放,投汨罗江而死。贾谊贬长沙,抑郁而终,年仅三十。 韩愈贬潮州,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
苏轼生平
哲宗元祐四年
• 因与旧党产生矛盾,四年,再知杭州,后知颍州、 扬州、定州。高太后病卒,哲宗亲政,起用新党。
绍圣元年(1094) • 轼一月内三次降职,贬惠州(今属广东)安置。
轼以六十衰迈之年,远赴瘴疠之乡。
苏轼生平
绍圣四年 • 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轼与家人痛别,携幼
子过,浮海南渡。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秦太虚书》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 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 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 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柑、橘、椑、柹极多,大芋长尺馀,不减蜀 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秦太虚书》
羊肉如北方,猪、牛、麞、鹿如土,鱼 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 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 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旣济矣乎? 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 想见掀髯一笑也。
“福祸哭乐,念念迁逝,无足留胸中 者”
——《与孙志康》
苏轼的人生态度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留意于物”
——《宝绘堂记》
苏轼的人生态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的人生态度
《六月二十日渡海》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的人生态度
• 惠州时作《纵笔》,据《艇斋诗话》载,章惇见之,以为苏轼尚 安稳,遂再贬儋耳。
仁宗嘉祐二年(1057) • 欧阳修知礼部贡举,轼与辙同中举。 仁宗嘉祐六年 • 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
苏轼生平
英宗治平三年(1066) • 父丧,护丧归蜀。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 • 服除还朝。时王安石变法,苏轼主张稳健兴革,
上书发对,难容于新党,遂求外调。历任杭州通 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地方上颇有惠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