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了物理系的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15篇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15篇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15篇物理学习心得体会1初中物理成绩差怎么办?先别急,有问题,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找出自己成绩差的原因,是不用功学习,还是学习方法不对。

其次,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是哪部分的知识点薄弱,是力学太难掌握?还是质量守恒不容易理解?还是实验题不会做?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众多的概念和规律。

首先课本应是我们的立足点。

每个知识点都有各自的位置,它们背后有相互联系。

归纳和总结的工作,对于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同学能有一个总结本,用于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一方面要立足课本,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进一步的提高,适量的习题是不可缺的。

做题,要把握住两个字:一个“精”,一是“思”。

“精”,主要对题目的选择而言,最好是请教一下老师或往届的学生,参考他们的意见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宜的选择。

像我们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推荐给我们物理化学都是用VCM仿真实验,是做实验的软件,里面每个实验都有针对的中考考点训练,做完实验再做题,我觉得效果很好。

而且我觉得最主要这套资料综合性很强,适合大多数同学。

再就是,做题要注意“思”,“思”是“题后思”,每道题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一种或几种解题方法,解完题后要想一想,如果这些知识点或解题方法自己掌握不好,那么在这个题上做一个记号,同时把这个知识点或方法总结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如果这道题自己没能解出来,看过答案之后,自己最好再独立地解一遍,以便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种方法,若能把握住这点,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2高一就这样结束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暑假。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

转眼成为高一(6)班一员已一年。

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

这一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

在过去一年的内,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头也不回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在为了不被它丢下死命的追赶着。

2024年大学物理读后感

2024年大学物理读后感

2024年大学物理读后感标题: 物理之旅——2024年大学物理读后感引言:2024年,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幸参与了大学物理的学习。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不仅掌握了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还对物理学的精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将以____字的篇幅,分享我在2024年大学物理学习中的所思所想。

一、对物理学的理解物理学,是我们探索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物理学其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科学。

我们通过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的转换、力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等等,来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如何利用太阳能发电?如何利用波动实现通信?还有关于星球运动、电路原理等等。

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发展都非常有益。

二、数学与物理的结合在大学物理学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物理的结合是多么的重要。

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的。

比如,速度、加速度这些是运动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和计算都离不开数学。

而学习力学时,也需要运用微积分、矩阵等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成为一个数学专家,但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必须的。

这也让我深深认识到,物理与数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好物理也需要同时学好数学。

三、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在大学物理学习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现象,验证理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我参与的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电路实验。

通过构建并观察不同的电路,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等。

这样的实验体验,让我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也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的理解。

四、培养逻辑思维学习物理不仅让我们掌握了一门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

物理发言稿

物理发言稿

物理发言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一篇关于物
理的发言稿。

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物理都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

从我们走路、吃饭,到飞机飞行、通讯技术,都离不
开物理学的原理。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现象,还可以创造
出许多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比如,电灯、电话、汽车、航天器等,都是物理学的应用成果。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这些能力对我们未
来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我们要保持
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勇于挑战自己。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学习物理的机会,努力学习,不断
探索,让物理学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位好朋友,让我们一起为
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复建及其发展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复建及其发展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复建及其发展
尚仁成
【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
【年(卷),期】2006(016)004
【摘要】清华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26年.从1928年到1952年在叶企孙、吴有训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从初建时的一位副教授、两位助教发展成为全国最好的物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杰出科学家.但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清华物理系断线了,直到1982年才又重新恢复物理系.从1982年到2005年,物理系又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迅速发展的时期.我见证了新的物理系从复建到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物理系的全过程。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尚仁成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物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4
【相关文献】
1."自主与创新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王侃教授[J], 王辉
2.我的国外研究生经历印象\r——应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纪念活动\"而写 [J], 吴国祯
3.行在科研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J], 李玉芹
4.倾心物理拥抱粒子——记清华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胡震 [J], 武光磊[1]
5.微观世界的探索者——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熊启华 [J], 祝传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1. 引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性质的基础科学。

在高中教育中,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却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发展,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科学文明进步的见证。

2. 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年BC–322年 BC)被视为古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系列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自然运动的原因和目的,物体的天然状态等。

3. 近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于16世纪。

伽利略·伽利莱(1564年–1642年)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学规律,提出了质点运动的基本原理。

18世纪是近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牛顿(1643年–1727年)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成为当时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被称为经典物理学的黄金时期。

光学、热学、电磁学等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开创了一系列现代物理学的新领域,例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等。

4. 现代物理学20世纪是物理学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之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的相对论理论引发了人们对时空结构、重力和宇宙演化的深入思考,被公认为物理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量子力学的发展由波尔(1885年–1962年)、薛定谔(1887年–1961年)等物理学家的工作推动。

量子力学解释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性质,并衍生出众多应用于现代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如激光、半导体、纳米技术等。

5. 当代物理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追问,物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展。

当代物理学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

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目标是深入研究微观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物理学史与学科发展

物理学史与学科发展

物理学史与学科发展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努力探索和理解这些现象,并将这些知识逐渐整合为一门学科,即物理学。

物理学史是对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演变过程的纪实,今天我们将回顾物理学的历史并探讨其学科发展的趋势。

一、物理学的远古起源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从事农耕和狩猎的远古时代。

人们开始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天文现象、气候变化和地壳震动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他们创造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时间、空间和运动,这为后来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通过他们的思考和实验,提出了许多物理学理论,如天体运动和物体下落等。

在中国,古代科学家如张衡和田忌以磁力和地动仪的发明为世界科技史贡献了重要的一笔。

三、近代物理学的崛起17世纪至18世纪,近代物理学迎来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和革命。

伽利略、牛顿、开尔文和其他众多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据和推理,建立了经典力学和重力理论,从而使物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四、19世纪的物理学革命19世纪是物理学领域最为激进的革命时期。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克鲁兹克和路易斯发现的放射性现象,以及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光的电磁理论的发展。

这些发现和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向电磁学的研究方向快速发展。

五、20世纪的量子力学革命进入20世纪,量子力学的提出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研究的方向。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薛定谔方程和测不准关系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量子力学的体系。

这个新颖的理论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物质和能量的认知,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创新。

六、当代物理学的前沿与研究21世纪的物理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高能物理、量子计算、原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实践中出发:物理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

从实践中出发:物理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

从实践中出发:物理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物理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2023年,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有幸亲身参与并见证了科技对教育的巨大改变。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积极投入于教学工作,并不断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份总结与反思,我希望能够回顾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并思考未来所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形式。

除了传授基础知识,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我引入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还尝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

例如,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物理概念和原理。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积极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发现在物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还有待提高。

有时候,我会过于注重解析问题,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另外,我也想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都不同。

在课堂上,我应该更加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发他们的潜力。

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相信科技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我不希望科技取代老师的角色,而是希望科技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例如,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智能辅导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5篇)

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5篇)

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研究生三年,岁月如梭,时光匆匆在你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耐人寻思的烙印必将陪伴我们余生,必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感染着你、激励着你,三年,受益匪浅的三年,叫人回味的三年。

曾记否,初入大学的我们,稚嫩欲动的心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与理想,每个人都为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奋斗拼搏,在大学的课堂里汲取无限的知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到为人的品格,在各类活动中感悟处事的精神。

而今,即将踏上工作的征途,不禁感慨,大学的磨练与学习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熠熠生辉的,因为所有的这些都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改变了甚至培育了一个人,所有的这些都将在潜移默化中继续影响着你,直到永远。

大学的大课堂里,我学会了怎样用一颗热情真挚的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如何用辛勤的双手、苦涩的汗水去耕耘属于自己天空。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按着校训的轨迹,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为了明天,为了理想。

努力用诚挚、感动的心规范自身。

思想上的积极、乐观、上进,指导着行动的方向。

为人与处事,相辅相成,为人的品质决定了处事的风格,处事的风格又影响了为人的品质。

真诚、热情、友好。

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2)个人自我鉴定尊敬的领导、评审委员会: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各位领导和评审委员会展示我自己。

在此,我要向您介绍一下我在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经历和成就,以及我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一、学术背景及经历我于XXXX年进入XXXX大学攻读XXXX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深入学习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参与了一些研究项目并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课程学习方面,我全力以赴,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各项学科的学习和讨论中。

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锻炼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在研究项目中,我担任了主要或合作的研究员角色,参与了课题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并撰写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见证了物理系的复建及其发展尚仁成清华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26年,从1928年到1952年在叶企孙、吴有训、钱三强、周培源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从初建时的很小规模,发展成为全国最好的物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公认的杰出科学家。

但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清华物理系断线了,直到1982年才又重新恢复物理系。

从1982年到2005年,物理系又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迅速发展的时期。

我见证了新的物理系从复建到迅速发展的全过程。

回顾这8000多个日日夜夜全系师生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看到复建后物理系的茁壮成长,不能不使我心潮澎湃,感到鼓舞和欣慰,也使我对清华大学和清华物理系的发展前景信心百倍。

“一、四、五”计划物理系的复建孕育了相当长的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政治上得到了新生,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

科教界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使科技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也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消遥”状态苏醒过来,磨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清华大学是文化革命的重灾区,虽然科研和教学也开始提上日程,但和全国科技教育界比较起来,仍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许多校友也抱怨清华在学术上仍十分沉闷,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很难听到清华的声音。

这时,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但是,“位卑勿忘忧国”,也为清华的现状感到十分着急。

除政治上的原因外,我看到全国其他许多工科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也了解了一些欧美大学的情况,心里蒙生了一个想法,在清华必须要发展理科,要走理工合校之路才能活跃清华的学术氛围。

和一些同事交换意见,不少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想法。

于是在1979年冬天我出国之前,我就冒昧地找到了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何东昌家里,向他讲述了我的想法。

何东昌说他很同意我的看法,他认为可先在清华搞一个“一、四、五”,即一个指头纯理科,四个指头应用理科,五个指头工科。

我将这称做“一、四、五”计划。

与何东昌谈话后使我很受鼓舞。

1980年初我就到加拿大留学去了。

在加拿大两年多期间,我和复旦大学的叶仰林老师住在一起。

我们两人都主张要理工合校,经常在一起探讨。

特别是看到国外较著名的大学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学校时,更强化了我们的想法。

叶先生说他回复旦后一定要在复旦发展工科。

我说我回清华后也一定要促进清华发展理科。

事实上,他回到复旦后,就在复旦大学发展了电子工程系,他自己也从物理系转到了电子工程系。

1982年回到清华,何东昌已到教育部当部长了,藤藤同志主持学校业务工作。

当时,在清华恢复理科的思想已渐明朗,已开始按“一、四、五”计划执行了。

恢复物理系前,藤藤同我们几位积极主张办理科的教师开了多次座谈会。

开始,他在物理系是否建核物理专业犹豫了一段时间,他担心核物理专业花钱太多,因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核物理是贵族学科”。

陈泽民、徐四大和我主张核物理还是应按理科方向发展。

为此我们去找过藤藤几次,也没有最后定下来。

后来藤藤率教育部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考查,考查回来后,又把我们找去开了个座谈会。

他说,他们在美国考查了十几所大学,发现所有大学无一不有凝聚态物理专业,还发现所有一流大学无一不有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专业。

考查后藤藤下了决心在物理系也必须建核物理专业。

新生儿诞生了1982年夏秋之交,学校决定了复建物理系。

但将物理系分为两部,原基础物理教研组为物理系一部,原工物系的核物理、固体物理和理论物理三个专业抽出来组成物理系二部。

一部和二部各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各建一个直属总支。

两部合起来只设一个系主任,当时的系主任是张礼先生。

张洪涛、熊家炯、瞿振元和我是二部领导小组成员及总支委员。

张礼也参加二部领导小组工作。

一部领导小组则由史斌星等人组成。

虽然一、二部都算物理系,但当时联系很少。

张礼先生也基本不管一部的事。

一部有人写报告给学校建议将物理系改为应用物理系,系主任张礼都不知道。

我们取笑张礼说“城头变换大王旗了,”你这个山大王还不知道。

直到1984年才将一、二部合起来成立了统一的物理系。

此前,数学系、生物系、化学系也相继复建了。

物理系由刘迺全作常务副主任。

刘迺全把时任科学院副院长的周光召请来清华做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系主任。

藤藤说清华物理系要想站住脚,得到社会的承认,光有一个周光召还不行,还必须搬来几尊菩萨。

于是在藤藤等人努力下,相继调来了陆祖荫,邝宇平,孙洪洲等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教授。

记得我还专程到兰州找甘肃省委组织部长解决了邝宇平夫妇的调动问题。

经过十月怀胎,复建的新物理系就这样诞生了。

第十个也数不上我们周光召先生太忙,只在建系之初来过几次,他做了一个建议就是将物理系改名为“现代应用物理系”,他说“全国已有49个物理系,清华物理系不要办成第50个物理系,要有自己的特色。

” 当时许多教师不太认可这一改名,反映到何东昌那里去了。

何东昌说“还是按光召同志意见办吧”。

复建后的物理系虽有清华的光环,有周光召这块招牌,又有几尊菩萨,全系师生也十分努力。

但由于各种关系尚未理顺,也还存在一些观念方面的障碍,使物理系开始几年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整个80年代物理系在国内地位仍然很低。

我校校友、当时的原子能科学院院长孙祖训有一次带外宾到北大物理系去参观,外宾请北大物理系的虞富春教授列举中国十个最好的物理系,虞教授列举了十个,也没有清华物理系。

孙祖训说他听了后感到很悲哀。

关键是领导人观念的革命1986年在光召系主任的关心下,我到日本去参加了两个中微子方面的国际会议,何榨庥院士、李惕碚教授也去参加会了。

会议期间我和何榨庥谈起清华已恢复理学院的事,何榨庥说“清华要办理科,关键是领导人的观念要革命”。

回国后,我与其他人说起这一观点,很多人都认为很有道理。

其实,不只是校领导,在清华大学长期纯工科条件下培养出的一批人都有大致相同的观念。

当时我们在校内宣传理科的重要性时,就有很大的阻力。

熊家炯在担任物理系系主任及后来任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几次想在中层干部会上说“没有一流的理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一观点,但碍于清华工科势力太大,始终没敢张口。

倒是有的权威人士先声夺人说:“谁说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还举出了国际上的一些例子,说明单纯的工科也是可以成为一流的。

80年代物理系就是这样在磕磕碰碰中走过来的。

迅速发展的十年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是复建后的物理系发展较快的十年,这期间学校领导越来越看清了理科对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也越来越重视理科的发展了。

这十年物理系的发展主要有几件标志性的事情。

1.四个博士点的建立:80年代物理系只申请到理论物理和光学两个博士点,到了89年至90年,核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也被批准建立博士点。

这样,与全国各物理系比较起来就成为博士点较多的系了。

2.两个基地的建立1991年教育部要建立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当时系领导的努力,第一批批准了两个基地,北大作为基础物理基地,清华作为应用物理基地。

教育部批准不等于就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在93年的一次全国评选理科基地的会上就有的学校发难说:“我们学校物理系搞了几十年了,为什么没评上第一批理科基地,凭什么评清华,他们才建几年?而且还叫现代应用物理系”。

在这困难关头,复旦大学的杨福家院士说:“我们国家在21世纪总要有少数学校要和国际接轨,我考查了全国那么多大学,我认为清华是最有条件和国际接轨的,我们应该支持清华发展理科”。

北京大学的高崇寿教授说“物理系谁不搞应用,北大物理系也要搞应用,你们不了解清华我还是了解的,他们物理系的基础研究搞得比谁都不差”。

两位名人讲话后,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

可见,清华物理系的发展,是离不开兄弟院校的支持的。

1996年前后,物理系又建立了工科教育基地。

这样清华物理系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既有理科基地又有工科基地的系。

3.四个博士点在全国评估中均进入前列:1992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物理系的四个博士点在全国排名均在七、八名左右(前几名还包括了一些研究所),系的综合排名应该还要好一些。

4.“111”工程的提出及其实现1994年--1995年期间,清华大学已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

在这种形势下物理系应该怎麽办?系里组织全体教师讨论物理系的规划,规划提出,物理系要“伴随着清华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步伐,再创清华物理系的辉煌”,对物理系来说,首先是创国内一流,然后再建世界一流。

并提出在20世纪末“争取评选出一位院士,累计得十项大奖,每年SCI论文达到100篇”的所谓“111”工程。

系主任顾秉林在向学校汇报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

但也有的部门负责人说物理系在吹牛。

事实上除李家明院士1997年调入清华外,顾秉林1999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到上世纪末SCI论文也达到了100篇。

因为后来不评部委级科技奖了,所以10项大奖可能还不太够。

物理系就这样在奋斗,拼博中走过了20世纪的最后10年。

步入全国一流的行列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清华物理系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华物理系已是全国一流的物理系了,这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标识:1. 理科基地被评为全国四个优秀理科基地:物理学理科基地的评估实际上是对各校物理系综合实力的评估,1998年在全国15个物理基地中要评出四个优秀基地,对这四个优秀基地,国家要给予重点支持。

经过激烈的竞争,清华的物理基地进入了四个优秀基地,让全国物理界刮目相看。

2. 成为第一批按一级学科授博士学位的物理系1999年在全国物理学科按一级学科授与博士学位的竞争中,清华物理系成为全国第一批按一级学科授博士学位的五个物理系之一,这是清华物理系进入全国一流的一个重要标志。

3. 院士数达到全国物理系第一到2003年物理系又有3位教授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 1999-2000年又从校外调入的三位院士,这样,物理系院士总数达到8人,是全国院士最多的系。

4. SCI论文居全国物理系第一。

我校物理系教师数虽然不及一些学校教师数的一半,研究生数也比许多学校物理系少,但是2003年和2004年清华物理学科的SCI论文数都已居全国物理系之首。

5. 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及杨振宁先生受聘清华教授这件事在国内外都影响很大,大大提高了清华物理系的研究水平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6. 天体物理学科的建立和迅速发展1998年开始筹建天体物理学科,2000年李惕碚院士调来清华主持天体物理学科。

2001年清华大学成立天体物理中。

此后,又从国外调回几名有成就的中、青年教授,几年内天体物理学科在清华迅速发展,2003年天体物理学科同时获硕士点和博士点授予权,同年在全国学科评比中进入高校前四名。

7.取得了炭氮纳米管生长、公里级长度超导线材研制、超导微波天线等多项国内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

8.与校内其他系及中科院合作完成了973项目“天体高能辐射的观测与研究”,该项目已获准进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立项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