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1).doc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1).doc](https://img.taocdn.com/s3/m/f4d973cf9b6648d7c1c746b1.png)
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3) 依据形式判断: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
(4) 特例:承包土地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土地流转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收入。 土地流转的农民都只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集体。
土地承包或
(5) 国家设立的科研单位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 ,可以自主决定转让、 许可或者作价投资 ;转化科研成果所得
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②非劳动收入: 财产性收入, 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
风险收入,如红利。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社会福利和保障收入以
及馈赠、遗产、救济等等。 ③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3)认识上的注意点
A .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个体经济、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就不 是按劳分配收入 )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 (点子 )的收入
( 3)辩证认识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
积极作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率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
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
创 造的 尊重。 有利于 让
的 源泉充 分涌流, 有利 于增
a.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b.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
பைடு நூலகம்
c.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d.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2)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说: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 (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 );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doc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9d930f391eb91a37f0115c23.png)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课标导航】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高考命题定位:1.从考查内容看,近三年高考在本课中的高频考点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皆有,主观题主要围绕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多以图表题的形式出现,设问角度表现为原因意义类、建议措施类和体现类。
3.从能力考查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预习案】(20分钟)(1)【预习指南】自学引导:(阅读教材,填空、理解熟记以下重点知识)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是什么)(1)适用范围:(2)分配条件:(3)分配尺度:(4)分配对象:(5)分配结果: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必要性:①决定因素:②前提:③物质基础④直接原因:(2)意义:4、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2)为什么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效率与公平1、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2、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3、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
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发展,效率提高。
(3)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公平的收入分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5)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高中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学案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高中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学案第3单元收入与分配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目标引领】高考考点(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单元知识结构】【基础知识梳理】考点突破考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1)是什么:(2)为什么(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注意区分: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考点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②③⑷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考点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⑤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⑶意义:【精讲点拨】1、对比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 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最新考纲]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1.客观必然性2.按劳分配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2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公有制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范围4公有制经济中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5劳动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决定因素前提⑥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⑧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意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劳动者⑨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要素分配形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必要性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⑩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⑪劳动、知识、⑫人才、创造的尊重重要性有利于让一切创造⑬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⑭居民收入、推动⑮经济发展1.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 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不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2.村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 村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属于按要素分配所得。
3.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 按要素分配会使收入差距扩大,不能缩小收入差距。
2018届高考一轮复习-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C.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别
D.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
变式训练1 观察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能只看摩天大楼,还要看社会底层、困难群体的 生存状况。搞好民生,要特别注重“补短板、兜底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补短板”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②“兜底线”要加强贫困 群体的社会救助,提高低保标准 ③“兜底线”要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补短板”要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避免经济波动起伏
平的措施 2.备考方向:要注意结合党和政府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
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
重要精神,加深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重要性 和措施的理解和运用。
生产决定分配
决定分配方式。 分配对象 。 。 。 。 。 分配尺度 分配结果 前提条件 直接原因
02
知识 构建
个 人 收 入 的 夯 分 基 固 配
三.掌握——生产要素产于分配的类型及意义
1.类型:
前提: 资本要素 非公 劳动要素 管理要素 私营企业税后利润、债权人利息收入、股息分红等 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而参与分配方式
有制
经济
中
技术、信息等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 土地要素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如土地租金
热点题型1 依托土地流转为背景,考察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
江苏省华西村建村40多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采 用多种形式,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 户,家家都是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 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件(49张)

必修一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记忆小窍门]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要公平,相对平等才能行。 收入差距悬殊大,制度保证无牵挂。 两个比重和同步,劳动所得要保护。
政 治
人 教 版
加强调节再分配,效率公平要兼顾。
返回导航
必修一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这 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致性 。效率 (2)二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__________
人 教 版 政 治
公民权利 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 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__________
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
济发展。
返回导航
必修一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 (1)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
考查 题型
命题立意
考向预测 1.高考以选择题呈现居 多,主要以国民收入 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 举措。主观题以图表 形式呈现,常与财政 的作用、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扩大就业等 知识相结合 2.以民生问题、收入 分配政策为背景,考 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的重大意义和举措
返回导航
生产决定分配; 全国课标卷近五年没有命题,在天 按劳分配及其作 津、山东、江苏、四川等地方卷中有 用;我国多种分 过命题。 配方式并存 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 2012· 选择 住证制度为背景,考 课标 题 查社会公平问题,难 收入分配方式对 卷·16 度中等。 效率、公平的影 响;提高效率、 2012· 以图表题的形式考查 促进公平 课标 非选 社会公平问题,综合 卷·38 择题 考查了学生答题的四 (1) 种能力,难度较大。
2018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经济生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复习知识、提升能力。
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学案要求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考点点击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构建知识体系来源:学_科_网Z_X_X_K]三、易错点剖析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
3、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4、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5、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
6、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范围之内,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
7、各种分配方式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8、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
【探究案】探究一:(2015〃福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分蛋糕》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45%。
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1.4%。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解决图中的问题支招。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探究二:(2015·临汾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脱离“温饱”困境,日益“富起来”的中国人更加关注公平。
工薪阶层目前成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主体;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灰色收入游离于个人所得税之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小,覆盖水平低,社会保障资金大多投向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偏小,转移支付模式单一,难以承担均衡地区间财力的重任等现象广受人民群众的诟病,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概括材料反映的经济问题。
(7分) (2)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5分)【训练案】一.选择题1.(2016·高考上海卷·13)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对专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红、科研人员成立公司等方面作出规定。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学习目标: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四、重点与难点: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
在复习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八、体系构建九、考点梳理考点一分配制度(一)知识梳理1.生产决定分配⑴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
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纲展示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主干解读】把握1个核心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理解2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明确3对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生产力与分配制度、所有制与分配制度整合4项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次分配考点一分配制度考点梳理1.生产决定分配【温馨提示】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按劳分配为主体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②分配尺度: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④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温馨提示】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只有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其他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多种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①体现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劳动收入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部分,而按劳分配只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
重难突破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2)正确区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易错辨析1.[2014·天津卷,1③]农村土地流转入股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居民购买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公有制经济里面所有的分配都属于按劳分配。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探究角度1 按劳分配【典型例题1】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变式训练1】某国有企业以年薪10万元聘用一科技人员,并且允许他以自己的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其股份占企业股份的15%,根据企业效益分红。
这一科技人员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B.按劳动要素分配C.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技术要素分配角度2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典型例题2】[2015·江苏卷]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40%来自房地产,17%来自银行理财,16%来自存款,12%来自股票,其他来自信托、基金、保险等。
对该经济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居民投资风险不断降低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变式训练2】[2014·天津卷]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她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考点二效率与公平考点梳理1.收入分配公平(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①分配调节机制: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②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温馨提示】记忆维护公平的措施可以把握以下要点一个保证,两个提高,两个同步,三种手段,四项收入。
3.兼顾效率与公平(1)关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矛盾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措施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
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④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温馨提示】从宏观调控角度认识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1)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发挥财政维护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
(2)合理调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3)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弥补市场缺陷。
(4)完善金融市场,促进投资多样化,拓宽人民收入来源渠道。
重难突破1.认识我国收入差距及其现状2.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经济意义(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3.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续表)【温馨提示】正确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主要针对农工建商运等物质生产部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不能过大。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针对全社会)。
再分配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再分配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但也要注意效率问题。
易错辨析1.[2015·山东卷,25B]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是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4·广东卷,26④]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工资差距。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4·全国卷,26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能够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提高人民的幸福程度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
(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探究角度1 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典型例题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a)、图(b)所示。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变式训练1】[2015·山东卷]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
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角度2 效率与公平【典型例题2】某公司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保障员工每月工资不少于最低工资标准1400元、年度工资增长幅度达到8%。
提高工资后,员工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该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按劳分配中的比重②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③在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④通过公平分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变式训练2】[2015·广东卷]基尼系数是判断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