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论文
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了中国古代医药理论、经验和实践。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认为人体
是宇宙中微观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联系。
中医药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治疗疾病不能只看症状,更要关注病因,追求疾病的根本治愈。
中医药还强调预防为主,倡导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防患于未然。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即通过仔细观察和辨别患者的病情、体质、脉象等,辨证施治,选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个体化地对待每个患者。
中医药还融合了许多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人民智慧的传承。
历代医家将自身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体系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被视为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和权威,至今仍被广泛借鉴和研究。
中医药文化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资源,也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中医药作为辅助医学和保健方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中医药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医疗实践、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
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防病为重。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人民智慧的传承和世界的广泛认可,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草药文化的文章

关于中草药文化的文章《中草药文化:传统医学的瑰宝》中草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医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中草药文化不仅对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中国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其发展与中草药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代医药学家的探索与实践下,中的人们逐渐发现许多植物的草药可以治疗疾病,并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中草药文化。
中草药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包括了草本植物的分类、草药的属性以及草药的制剂方法等内容。
通过反复实验与观察,中医药学家将各类植物准确归入了数十种不同的类别,并总结出草药的不同功效与用途。
例如,中国人常用的常见的中草药有枸杞、黄芪、丹参、银杏等,这些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中草药文化不仅仅是对草药进行分类与总结,还融入了许多宗教与哲学的思想。
在中草药文化中,许多植物除了具备药用价值外,还具有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一种符号性的意义。
例如,桂花作为中草药被广泛用于治疗中,与其药用功效相比,人们更为看重它的香气,将桂花的芬芳视为美好幸福的象征。
中草药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崇拜。
在中,人们相信大自然是一个包含无限智慧的生命体系,植物被视为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礼物。
因此,中草药文化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等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草药文化逐渐受到挑战,许多人开始质疑中草药的功效。
尽管如此,中草药文化仍然不可替代。
与西药相比,中草药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此外,中草药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
综上所述,中草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展示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美学。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校选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期末考核论文姓名:***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手写签名:学号: ******题目: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正文: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养生学的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
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文章中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的魅力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智慧。
它不仅是一种医疗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思想。
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基础源于阴阳五行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和外部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不和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调整阴阳、调和五行,以达到恢复人体生理平衡的目的。
其次,中医药文化非常注重整体观念。
它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往往从整体入手,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的治疗观念不仅关注疾病的本身,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健康。
此外,中医药文化还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它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远胜于治疗疾病,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健康,加强预防保健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医疗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中医药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依然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纷纷开展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国际间的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个性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中医药文化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恰恰符合这一需求。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选择中医药疗法,将其作为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做出了积极努力。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中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医药文化。
这一文化积淀了千百年的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中医基本理念、草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中医美学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文化。
一、中医基本理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基于对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医学哲学理念。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身心的统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密切相关。
中医学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强调对整体的辩证思维。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全面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辨别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基本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人们认识到身心一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草药疗法草药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通过植物草药的运用,来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自古以来,中医学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发现了大量有益于人体的草药资源,并将其系统地整理和应用。
中国古代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记录了数千种草药的功效和应用,至今仍为中医师和草药学研究者所珍视。
草药疗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成为宝贵的医学遗产。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之一。
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也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重要治疗手段。
针灸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刺激,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恢复和维持健康。
针灸疗法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门艺术,师承相传,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和技术体系。
针灸的美学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平衡和谐的审美价值。
四、中医美学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的医学美学观念独具一格。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在和谐平衡的美有着密切关联。
中医注重保持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强调内外和谐的美学价值。
中医美学观念还体现在中医思维的方式上。
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人体与自然景观进行类比,形成了“人体为小宇宙”、“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
中国的传统医药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的传统医药与中医药文化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它源远流长,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经验。
传统医药不仅包含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还融入了深深的中医药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传统医药和中医药文化,并详细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一、传统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医药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时代,其起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先民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传统医药主要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
中草药是传统医药的核心部分,它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制成的药物。
中草药的运用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可以通过中草药来实现。
针灸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针灸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等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按摩、揉捏和按压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经脉,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推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气功是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练习身体和心灵。
气功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药注重以整体的方式来看待和治疗人体,强调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和协调。
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 平衡理论:中医药倡导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健康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动态平衡。
中医药通过调理和适应环境来达到平衡,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3.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独特的,因此治疗方法应该因人而异。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论文

从“中医是否科学”之争看中医药未来的发展科目: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 ***学生: xxx学号: xxx引言2000年的中医界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
这场争论源自一篇宣言性质的文章,题为“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发表于1999年最后一期《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世纪论坛”专栏,为开卷第一篇。
这篇文章首先大肆指责中医“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和对传统中医的狂妄自大”,提出“当务之急要使正视中医落后的‘知耻’思想真正成为一种中医精神”。
然后,作者提议科学化中医就是要使之“西医化”,因为“现代西方医学是牢牢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是最值得中医学习的,也是中医必须学习的。
连现代医学都不想学或不敢学,哪有真心学习现代科学?连中西医结合都不肯接受,哪有诚意接受中医现代化?”最后,作者建议“要对现有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真正将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
文末作者再次大声疾呼:“中医落后了!落后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作者蔡定芳,中医学博士,现在上海着名西医院华山医院工作。
这篇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一系列的回应文章就出现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并绵延了整个2000年。
其中一篇由三位知名老中医联名而作,对蔡文逐字逐句进行了批驳。
该文开篇即言,蔡文令他们“不寒而栗”。
三人明确表示,“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但中医的“质”不能变,中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发展”。
尽管对蔡的批判言辞犀利,作者们也同意科学化是必要的,承认“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科学化、现代化”。
看来学者们真正的争执是在中医“怎样”科学化;没有一方质疑“科学化”这个概念本身。
“科学化”也是参与争论的其他文章所共同关心的主题。
另一篇文章明确写道:“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而“实现中医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
传统医药包含着丰富的理论体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多个方面,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是综合、触类旁通。
它通过观察自然界、研究人体的疾病来发现疾病与治疗之间的规律,并通过运用草药、动物药、矿石药等天然材料以及针灸、推拿以及精神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来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传统医药重视平衡和谐,注重整体观念,讲究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差异,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传统医药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均衡状态。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医哲学中,健康是由人体的整体协调运作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通过研究万物的互相联系,传统医学提出了生命体的阴阳平衡理论、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
在药物治疗方面,传统医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疗法。
中国有着丰富的草药资源,其中许多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医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中草药的知识,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制度。
根据中医学原指导患者进行中草药治疗,注重个体差异,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选择适合的中草药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药还注重针灸疗法。
针灸是用针刺入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它起源于远古的中国,使用的是特殊的针具。
通过按摩、推拿、刺血等手法,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独有的宝贵财富,这一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还涉及精神疗法、食疗等多个方面。
精神疗法通过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医是否科学”之争看中医药未来的发展科目: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 ***学生: xxx学号: xxx引言2000年的中医界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
这场争论源自一篇宣言性质的文章,题为“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发表于1999年最后一期《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世纪论坛”专栏,为开卷第一篇。
这篇文章首先大肆指责中医“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和对传统中医的狂妄自大”,提出“当务之急要使正视中医落后的‘知耻’思想真正成为一种中医精神”。
然后,作者提议科学化中医就是要使之“西医化”,因为“现代西方医学是牢牢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是最值得中医学习的,也是中医必须学习的。
连现代医学都不想学或不敢学,哪有真心学习现代科学?连中西医结合都不肯接受,哪有诚意接受中医现代化?”最后,作者建议“要对现有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真正将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
文末作者再次大声疾呼:“中医落后了!落后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作者蔡定芳,中医学博士,现在上海着名西医院华山医院工作。
这篇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一系列的回应文章就出现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并绵延了整个2000年。
其中一篇由三位知名老中医联名而作,对蔡文逐字逐句进行了批驳。
该文开篇即言,蔡文令他们“不寒而栗”。
三人明确表示,“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但中医的“质”不能变,中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发展”。
尽管对蔡的批判言辞犀利,作者们也同意科学化是必要的,承认“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科学化、现代化”。
看来学者们真正的争执是在中医“怎样”科学化;没有一方质疑“科学化”这个概念本身。
“科学化”也是参与争论的其他文章所共同关心的主题。
另一篇文章明确写道:“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而“实现中医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乃至全球的“大政方针”,在这里的出现不仅是对具有文化领导权的发展话语的挪用,同时也暗示着长期以来萦绕着中医界的“生存”问题。
换句话说,这种对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强调凸显了一个由体制所建构的现实,即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差距”。
于是对中医界而言,问题看来确实在于“怎样”科学化。
在西医与现代科学具有共同的认识论的前提下,可以说蔡定芳的观点有他实在的一面:如果中医学术界严格对待科学化,已经体制化的中医似乎理所当然地会变“质”。
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所指出,就目前状况而言,属于现代科学范畴和规范的医学体系只有现代西医,而不可能是别的。
请大家设想一下,采用同一个方法(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人体),符合同一个规范(现代科学规范),却要做出不同的结论、建立一种不同于现代西医的医学体系,这可能吗?因而所谓的“中医现代科学化”实质上就是“中医的西医化”。
不过,张在这里表达的是不安而绝不是拥护这种可以预见的中医“西医化”。
在他看来,所谓科学化的讽刺意味在于,它事实上不是在维持中医,而恰恰是消灭“中医”。
这样的发展方式,张称之为“中医现代化悖论”,即努力科学化的同时却要保留中医“特色”(即身份认同)。
这个“悖论”的提出,其隐含的前提是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这也是其他形式的传统知识在面临现代科学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简言之,是否有一天中医会因了科学化工程而不复存在?然而,历史上“科学”似乎并非与“中医”不可通约。
其实早在1936年已经有一位学成归来的西医大夫宣称,“所谓‘科学化中医’实际就是用科学来废止中医”。
但直至今日,中医也未如他所言因科学化而“丧命”。
甚而言之,尽管那舶来的“科学化”话语席卷全国,其间充斥着权力纷争,它对中医并不一定是坏事;西医大夫那样的挑衅反而促进了中医体制的形成。
也许可以说,目前自觉受到威胁的这个中医界,其自身的存在还多亏了过去“科学化”的压力。
具体来说,1931年成立的国医馆即是“科学化”话语的直接产物。
当然,自彼时起,在与中医的关系中,科学的角色一直在变。
正如我在后文将要展示的,20世纪早期的“科学”对中医的知识分子来说,其意味是不同于西医所理解的“科学”的,尤其是那些参与了体制中医的话语形成的中医大夫们。
换句话说,对中医业者来说,“科学”或者“中医”也好,都不是固定和单一的范畴。
同时,在全球霸权的单一(西方)科学话语之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医业者关于科学概念的解释总是具有异质多样性(heterogeneous)。
但也可以看到,如上文所示,60多年后张其成和三位中医老前辈依然真切地感受着中医被科学毁灭的警告或威胁。
要言之,争论再激烈,中医科学化还是在坚持不懈地进行,而对科学化的质也始终伴随左右。
科学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长久以来,这个困惑似乎已成为中医知识界的中心问题然而,中医药学虽然近百年来受尽了打击与摧残,至今仍矗立于21世纪世界医学之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中医药的未来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加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命运。
“五四”运动时期,中医学也曾被作为“旧文化”而遭受抨击,鲁迅、郭沫若就是中医学的反对者。
鲁、郭都在日本接受过西医的正规教育,却并未深入探讨过中医,他们把中医作为“旧医术”而加以摒弃,是出于自己的成见。
这从鲁迅早期文章中可以明确感受到。
当然,鲁迅后来也对自己的偏颇观点有所修正,他曾开出“乌鸡白凤丸”处方给萧红,因此治好了萧的妇科疾病。
郭沫若亦是如此,直至1944年10月,他还在《新华日报》著文提出他的“中医科学化”的观点。
他认为中医不科学,需要“科学化”,而且是“不化则已,化须彻底”。
首先是对中医大夫进行“再教育”,需学习全部的西医教程方准行医。
关于中医学(郭沫若称之为“旧医术”)可作为历史研究而加以整理。
这“只是文献上的问题,与行医无关,在医学院里不作为必修科目,只须有志者作为研究问题。
”言下之意,中医理论只能束之高阁作为文献研究,不能用来指导临床。
郭沫若认为“关于中国药最值得研究。
中国药多是草根、树皮、果仁、果壳之类富于维他命的东西,对于我们吃白米的人,尤其常吃脂肪油大的有钱人,倒是补充维他命的一个来源。
中国大夫之所以能够维持其信仰者,就因为有这种万应灵丹的效用。
”郭沫若还嘲讽说:“人体本来是有自然抗病力的,些微的病症或外伤,自己就可以医好,无须乎仰仗医药。
俗语说‘不吃药为中医’(中等医师之意),也就是明白了这一点。
不吃药本来可以好的病,吃了些草根、树皮、果仁、果壳又增加了些维他命,同时或许还忌油荤,使肠胃减少负担,那当然是很好的,因此中药也就显得特别有效,而中医大夫有的也就灵验非常……然而说穿了,却只有那么一回事。
”郭沫若重弹当时流传“废医存药”的老调:“不过中国民间或许有些奇效灵验的秘方流传,倒不妨由国家出重价来收集,考验它是否真有效……然后加以提炼。
”郭沫若提出:“最要紧的是要多设科学化的近代医院……医师如中国人不称职,不妨以重金聘外国学者。
” 最后郭沫若还绝对化地说:“中医和我没缘,我敢说我一直到死决不会麻烦中国郎中的。
”郭沫若对“中医科学化”的议论,理所当然受到了当时中医界人士的强烈批评。
当年10月,有一位叫颜公辰的医师发表了“读《中医科学化的拟议》后的商讨”一文。
颜公辰学贯中西,“研究医学是不分中西的”,他提出:“医学在中国未必分中西,一部中国的内科学应该中西治疗并列起来,中药能治愈的病,何必一定要抛弃中药而采用西药呢?我平日临诊大半用中药,效果很好。
”他举了临床的病例:“我在两年前认为中医治阿米巴痢疾无效……后来我看到聂云台先生用中药苦栋子与阿魏制成的丸剂治愈阿米巴痢疾的报告,我不禁高兴起来,又照聂先生原方配制丸剂在临床上试治了几个阿米巴痢患者,均告痊愈。
其中一位本身是西医,他为证实此丸的效用,特意由医院检验证明无阿米巴痢存在,这使我对此丸的治疗信心益坚。
以后我也治好多人,成绩都很好的。
此丸不但治阿米巴的确有特效,凡是普通由肠炎引起的赤白痢也能治愈,得这个例子可以知道中药还是有许多新效用没有发觉,正待我们去研究。
”颜医师还举例用发汗法加《伤寒论》中的抵当汤加味,治好了3位当时西医极难治疗的伤寒。
他理直气壮地提出“我为枉死城里的伤寒鬼向西医大声疾呼,中医治伤寒的方法,应该引起全世界极大的注意和研究,不要自私和偏狭,以为国医只能治愈自己会好的病,它更不能把病误治。
”针对郭沫若“国医治好的病,反正都是自己会好的病”的论点,颜公辰批驳说:“这样的话以前西医余云岫先生早说过了,这种对中医的认识太粗浅,太庸俗了。
难道中医治好的病只是‘信仰’和‘维他命’的效果吗?西医治不好的病,不是中医也一定治不好,初期、二期之间的肺病,中医确能治愈。
(如陈果夫、西医张公让的肺病,都是中药治愈的……)”“要批评中医学术,先得自己研究它一个底细,下一番化验和临床的工夫,用科学来验实价值如何,不要偏狭地含混地批评。
”针对郭沫若讲的中药仅是“含有维他命”,颜医师指出:“中药和古方,很多有单效,如石膏、青蒿有显著的退热行用,大黄、巴豆的通大便,麻黄、淡豆豉的发汗……都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古方中像四逆汤的强心活血,功胜西医的盐水针,白虎汤的退高热兼治神迷谵语等神经受热症状,十灰散能上血,六味地黄丸神经衰弱,都是有卓效。
”颜医师说:“我希望郭先生不要不顾事实的主观,妄评中医,抹煞医学真理。
我觉得放弃中医的研究,而只是不明究竟的态度说:‘国医治好的病,反正都是自己会好的病’这是徒然无益的,更不是学者的态度。
”最后,颜公辰在文中提出:“中国医药,创始于神农岐黄,距今四千年,渊源很久。
这样悠久时间的积累传到现在,我当然承认中国医药的内容(尤其是理论方面),有的失了时代意义和价值,有的完全不科学,原始的希腊医学也是不科学的,这因为当时时代知识所限,未可厚非。
但是对于治疗广泛而丰富的中药以及古人传下来有些合理的治疗经验,我们正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证验,发扬它的真理,不必一味地奴化欧化,缺少了自创、自新、自立的精神。
要知道中国民族存在到现在,在学术方面(尤其是医药)不是连一点根基也没有,不要太没自信和努力的勇气来创造我们的将来。
”“今天,中医科学化,更需要中西科学同志贡献更大的努力。
”郭沫若于1944年10月31日作文《复颜公辰》,声明自己“并无偏袒之念,也别无其他私图。
”并重申“我对中医无信仰,对中药认为大有研究价值。
”并提出颜文中的治愈病例太少“科学实验必须例数多,方能得出断案。
例数要愈多愈好,如仅一二例之治疗经验则断案尚不宜早下。
”针对颜公辰提出的“要批评中医学术,先得自己研究它一个底细。
”郭沫若表示“承教,有机会自当多多学习,多多研究以期对此问题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