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并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古代医药文化: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为中医药的奠基性文献,其中包含了古代中医对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草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2. 医家学派兴起: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家学派,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医学典籍成为中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药传入海外:中医药文化也在古代传入东亚等邻近国家,对于日本、朝鲜等国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现代改革与发展:20世纪以来,中医药文化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中医学科在中国的大学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同时现代医学和药物学也对中医药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5. 国际认可与传播:近年来,中医药文化逐渐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成为世界各国重视的传统医学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疗法,还融合了哲学、道德伦理等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是中国医学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它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医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开始运用草药治疗疾病。
这些草药治疗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完整的医学体系,并被记录在古代文献中,例如《黄帝内经》等。
二、医学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而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物质世界分为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彼此相生相克,构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
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两种重要物质,气血的流通与平衡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经络学说则主要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特殊的气血运行通道。
三、诊疗方法中国古代医学的诊疗方法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全面的辨别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即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通过闻诊患者的气息、呼吸等声音;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疾病进程;通过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等来判定身体的状况。
在治疗方面,中国古代医学主要依靠草药、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
草药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给药,治疗各类疾病。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特定部位刺入针具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功效。
推拿和艾灸则是通过按摩和烧灸的方式刺激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疼痛,疏通经络。
四、中国古代医学的贡献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古代医学家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草药的应用,形成了丰富的治疗方案,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神农本草经》:这是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
2.《黄帝内经》:这是最早的医学典籍,出自西汉时期。
3.《诸病源候论》:该书是隋朝时期巢元方的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详论疾病的病源和症状的著作。
4.《千金翼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作品,首创复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唐新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苏敬等人的作品。
6.《本草纲目》:该书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
7.《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著作,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8.东汉建安三神医:包括华佗(外科圣手,五禽戏、麻沸散)、张仲景(医圣,坐堂)、董奉(杏林春暖)。
9.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被称为“医祖”,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成就的一部分,古代医学家们的努力和智慧对中国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就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
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勇于求索的精神我国古代医学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与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就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1、先秦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食物而导致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
《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滋信”。
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
〈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 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我国最早的医院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就是以神农氏的名义所作。
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就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 根据她与她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秦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
"建安三神医”董奉、华佗、张仲景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瞧病分文不取,病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
华佗多次拒绝做官, 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瞧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科鼻祖"。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价值的国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医学传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是一门融合了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学科,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理论体系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一、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核心,与传统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其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观念:中国传统医学始终坚持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健康的重要性。
医学师承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生理、病理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治疗和预防。
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将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划分为五个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认为这五个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人体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4.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中草药的运用。
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下来了大量的治疗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宝贵财富,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医学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精髓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是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体在健康状态下,阴阳保持平衡;而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疾病。
医生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五个元素来解释。
每个元素都与内脏器官、经络、脏腑功能等相对应。
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可以实现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
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一种生物信息传导的系统,它连接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国的古代医学与中药文化

中国的古代医学与中药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医学传统和丰富的中药文化,这些宝贵的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幸福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医学和中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索中国的古代医学和中药文化,对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古代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不断发展演变至今。
早在殷商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运用自然疗法进行治疗,并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被誉为中医药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古代医学逐渐完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而中药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同样悠久。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运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药物疗法,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药理论和经验。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中药资源和药物应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古代医学的特点中国的古代医学有着独特的特点,与西方现代医学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的区别。
首先,古代医学注重综合治疗,强调以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治疗疾病。
其次,古代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此外,古代医学还注重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治。
三、中药文化的魅力中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药文化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念,认为身体的疾病往往是整体健康问题的表现。
中药不单纯追求治疗病症,更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药文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要求特定,其中许多草本植物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在保护中药资源的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育意识得到了提高,加强对中药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古代医学与中药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古代医学和中药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在古代中国,医学和药学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科。
自古以来,医师一直都是社会上备受尊敬的职业。
古代医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而且影响深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究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
1. 古代中国的医药起源古代中国医药文化起源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大量植物制剂和草药以治疗疾病。
尤其是中药,便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治疗方式。
在汉朝时期,中药学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书籍也成为了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被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出来。
2. 古代中国的医药诊断在古代中国,医生的诊断方式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舌头来判断病情。
这种方法被称为“望诊”。
医生将病人的脉搏、舌头和其他身体特征进行仔细观察,以此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这种方法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了几千年,它在古代中国的医学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3. 古代中国的医药治疗在古代中国,医生使用了许多自然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其中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
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包括感冒、昏迷、癌症和其他许多常见疾病。
有些草药产品被用来刺激药效。
其他药材则是制成汤剂、凝胶或口服药丸。
4.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献在古代中国,医生不仅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治病,还需要参考诸多的医学文献。
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等书籍中,医生可以找到对应病症的详细描述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著作经久不衰,在当前中医治疗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5. 古代中国的医学期刊在古代中国,这个国家的广大医师和学生可以在专门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和议论医学热点问题。
这些期刊包括《医林改错》、《中医药》等,广泛刊载医疗保健和卫生技术等方面的文章。
总之,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影响深远。
自公元前2000年夏朝以来,中国的医学就蓬勃发展,刻不容缓,不断进化。
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已持贯穿中国医学的核心位置。
尽管各地药学虽有差异,但国家统一的传承中医药中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中国古代医学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被誉为世界医药学的瑰宝。
中医药文化不仅包括医学理论、诊疗方法,还涵盖了草药、针灸、按摩、气功等综合疗法。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中医药文化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医学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起初,人们只能凭直觉和经验治疗疾病,逐渐形成了辨证施治的基本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通过实践总结出医学知识,并将之传承发展。
中医药的草本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当时神农氏将中草药的药性进行了初步分类。
至战国时期,中草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并形成了多种草药配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总结了当时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文化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中医药文化中,还有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重要的理论体系。
气血理论强调了气和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调养气血的方法,如运动、调整饮食等。
经络理论则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中医药的疗法与方法中医药文化包括了多种治疗方法和疗法。
其中,草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和常见的一种。
中草药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病情配方使用,无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妇产科,都有相应的中药方剂。
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中草药对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性。
此外,中医药文化中的针灸疗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此外,按摩、气功等也是中医药文化中常用的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
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勇于求索的精神我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1.先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食物而导致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
《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滋信”。
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
〈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我国最早的医院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是以神农氏的名义所作。
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根据他与他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
"建安三神医”董奉、华佗、仲景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看病分文不取,病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
华佗多次拒绝做官,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看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科鼻祖"。
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
统治阶级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
仲景从小面对瘟疫的肆虐,心十分悲愤。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对此,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好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 自序)。
他10岁左右时拜当时的名医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一生不仅"勤求古训”,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对民间喜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共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不朽之作。
〈伤寒杂病论〉集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继〈黄帝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清代著名医学家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仲景在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3.晋唐时期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大发展时期。
一批医学家执著探索,为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创著〈脉经〉,奠定了中医脉象诊断学的坚实基础,在中医诊断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倾毕生精力主持编著了〈诸病源候论>,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等等。
在这些医学大家中,首推的还数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学家思邈。
思邈自幼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有过目成诵的天才。
因为少时患疾,从小立志学医。
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
青年时期的思邈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的名山大川,还经常到“五台山"(今药王山)采药。
他采药回来,军康妇科医院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种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什么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思邈20岁时,医道学成。
他一心一意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
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在医疗实践中,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疾病,创造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思邈。
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思邈诊治。
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曰,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
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
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思邈诊断为脚气病。
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
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
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
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许多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思邈一生淡于名利,潜心医学,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绝,立志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
在学医过程中,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
他经过一生近百年的时间,第一章医院文化溯源篇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等医学巨著,集7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之大成,充实和扩大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一千多年来,他不仅永远活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当中,而且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受到老百姓的世代供奉。
4.宋元时期由于连年遭受战争,疾病丛生,原有医疗水平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不少医学家均认识到"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医学家为适应疾病救治的需要,纷纷研究创立新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
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完素、元素、朱丹溪、从正“金元四大家”。
完素字守真,金代河间(今河间)人,中医寒凉学派创始人,世人又称其为"河间"。
完素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此时烽烟四起,哀鸿遍野,百病丛生。
当时朝廷要求医生治病必须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
当时许多医生受了影响,也习惯性地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对疾病治疗效果不好。
完素是个求真务实的人,目睹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不愿跟官方同流合污,金朝皇帝章宗3次聘请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
他反对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
他一生精研《黄帝经》,对《经> 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
因此,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因为他在医学理论上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所以,后世称他的学说为“火热论”。
又因为他在治疗上主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又称他为"寒凉派”。
他自己独创的方剂凉膈散、防风通圣散、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省易县军士村,今水□村)人,中医脾胃学派创始人,世人又称其为"易水"。
元素在《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
除心包络之外,他对于每一脏腑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
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素尤其对广1 第一章医院文化溯源篇?-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
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元素还对药物学有独到的研究。
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
比如类泻火药,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音则泻胃火。
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
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
所以,都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
如果用药不辨归经,无的放矢,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