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中国医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从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三个方面,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总结。
一、古代医学1.早期医学中国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在《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药物、针灸和手术的记载。
2.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3.医学名著的出现在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名著开始出现。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分科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开始发展。
例如,针灸学、外科手术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医学教育的兴起在隋唐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
同时,佛教医学也开始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医学理论的发展在宋金元时期,中国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医学分科的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温病学、药理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近代医学1.西方医学的传入在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逐渐在中国普及。
2.医学教育的改革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
政府设立了医学专门学校,培养西医人才。
同时,中医学也开始引入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医学研究的兴起在民国时期,中国医学研究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展医学研究。
同时,一些医学家也开始进行医学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医学史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和剂局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校正医书局
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三、外治法
1996年山东广饶出土开颅术头骨,距今5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社 会 背 景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 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 “衣其羽皮” 骨针
中国医学史

著名的医学家
伊尹,商代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
出生于奴隶阶层,善烹调技术,汤王用为厨师,后 为宰相。发明了汤药。医食同源的先驱。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名医。病入膏肓的典故,
《左传》记载,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后说: “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太医署曾采用其为法定教科书。后世宋、金、元、明、清等朝重要的针灸
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此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皇甫谧 (公元285-282)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 甘肃平凉)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 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 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 ,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 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皇甫谧生后遂丧 生母,家道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 (今河南浥池),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 贪玩不习上进,后在叔父婶母教导下20岁开始发奋读书; 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著《帝王世纪》《年历》等; 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 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 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 作《释劝论》;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五十三岁时 (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入仕,均辞仕;五十四岁时 (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 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 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 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 发经世,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 学典籍。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 的重视。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 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中国医学史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
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
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
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
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
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伏羲,《史记》称伏牺。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
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
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
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
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
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
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
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
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
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
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中国医学史(全)

中
•明清(1369~1840)
国
医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史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国
医
学
史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中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医
学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史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中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史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中国医学史》

医史教研室
精选课件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西晋-五代 ) 公元265-960年
精选课件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
• 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 二、脉学的总结和普及 •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精选课件
对《内经》的整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释
齐梁间 全元起《素问训解》 --最早整理《素问》
故被称为“滋阴派”。
精选课件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 和理论上的新发展 (明、清)
公元1368-1840年
精选课件
第一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 一、药物学 朱橚《救荒本草》
--药食两用植物学著作 兰茂《滇南本草》
--地方性本草专著
精选课件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的内容和重要成就: (1)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
• 《圣济总录》--风证 • 张锐《鸡峰普济方》--水肿病 • 董汲《脚气治法总要》--脚气病专著 • 葛可久《十药神书》--肺痨病专书
精选课件
• 五、外伤科 • 宋 《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
• 悬吊复位法-- 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中记载,对颈椎骨折脱位进行牵引复位的方 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精选课件
一、刘完素——火热论
• 个人简介: 字守真,号宗真子,又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 刘河间 河间学派
• 代表著作: 《素向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精选课件
• 主要学术思想: • 1、重视“五运六气”,但并未拘泥于它的教
条。 “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 “主性命者在乎人”
• 2、提倡“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 化治”疗,:“清火热热通”利为,重善要用病寒因凉。药物,故称寒 凉派。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摘要: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贡献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起源悠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中国医学发展全过程。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最初的医学活动。
当时的医学主要以巫术、信仰和经验为主,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它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如《千金翼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实践发展。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它对中国医学的药物学、方剂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方法等。
2.药物学:中国医学史发展出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
3.方剂学: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
4.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史在临床医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奴隶社会的中后期我国已有哪些医事制度的建设周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
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医政机构的设置:设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试述《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
《黄帝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整体观念。
包括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一为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强调脏腑经络。
《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
既用以说明普通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总之,《内经》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试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1)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
一是《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张仲景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是《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1.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
2.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
3.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病因学说。
(2)对方剂学的贡献。
1.被誉为“方书之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药剂。
2.提出了较谨慎的方剂组方原则。
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
4.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白虎汤,白头翁汤,酸枣仁汤。
4. 试述《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收载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属补养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属补养兼能攻治疾病的,下品一般多有毒性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
按三品分类是我国药物学上最早的分类方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1.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2.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临床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痊蛊药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用药方法: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人参补益,麻黄定喘,黄连止痢,黄芩清热等。
总之,《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试述《难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难经》宜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
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
《难经》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
经络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
脏腑方面,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疾病方面,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极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
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
总之,《难经》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试述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及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
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发的外感病与风湿病。
2.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1.对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杀虫作用,减少了许多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缩短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提高人体的素质。
2.扩大了人类食物的范围,动物蛋白的吸收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了人类的进化最终摆脱猿类的特征。
3.火的发明,还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简述商代创制汤液的意义。
汤液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之一。
它的发明标志了方剂的出现,对中医学历史的影响非常重大。
汤液在临床上的应用,使人类由习惯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用单味药转为适量混用复味药,不仅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是我国方药学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试述王叔和对中医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1.经王叔和的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成《伤寒论》一书。
2.编著《脉经》,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
(《脉经》的成就:1.确立了“寸口诊脉法”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试述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孙思邈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反对魏晋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强调积极的养生方法。
他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安身之本必须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必须“非其食勿食”,“食勿过饱,睡勿尸卧”“独卧守真”“少欲终无累”等。
他还总结了一套按摩养生法,使养生学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学术。
试述孙思邈的主要医学成就。
编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显示了如下几方面的医学成就: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他论述的医德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要技术要清湛,二是品德要高尚。
2.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不泥古。
3.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既有前代著名医家用方,又有各地民间百姓之验方,并吸收少数民族医方和国外传来的医方。
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5.强调综合治疗。
6.对药物的深入研究。
记载了当时133个州所产的道地药材519种,他对药物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尊为“药王”。
7.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试述《内经》整体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人对自然积极适应的能力。
(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根据整体观的原则,《内经》提出“有诸内必行诸外”,“以表知里”才形成了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诊断学内容(3)人的心身是统一的。
一方面认为形体决定情志精神。
另一方面,精神情志也会反作用于脏腑机能。
再一方面,因情志之间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所以情志调节的太过或不及,就可使人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
(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有极重要的影响。
试述《千金方》的主要医学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
3.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5.强调综合治疗。
6.对药物的深入研究。
7.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
《千金方》的成就,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它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大,而且在亚洲国家传播。
夏至春秋中医病因学说有哪些描述。
1.《说文解字》最早将虫与人体相联系。
2.《周礼》载有:人之喜怒阴阳,运与荣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
3.《左传●成公六年》说明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水质和居住环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水质不好可以导致不同疾病。
4.《左传●昭公元年》记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葘,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是著名的“六气”致病说。
试述《诸病源候论》的主要成就。
1.广泛记载临床各种内,外,妇,儿等疾病病症以内科为主,尤其在鉴别天花和麻疹上是世界最早的记载。
2.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丰富了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提出“疫疠”“时气”的传染特点,并认为可预防的。
3.记载了一些寄生虫引起疾病的特点及预防。
4.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
5.详细且准确地描述各种疾病症候。
6.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烧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方法。
总之,《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步论述病原征候的专著,对内、外、妇、儿等的临床各科的67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与征候特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提出来许多新的见解,是隋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试述两晋至五代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各科专著作者,书名及主要成就。
一:针灸《针灸甲乙经》魏晋-皇甫谧1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
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二:外科《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经龚庆宣整理1在诊断方面,介绍痈疽的辨脓法。
2在治疗方面,讲究辩证施治,既以外治为主,又重视内治。
三:伤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蔺道人1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
2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则。
3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
4书中收载40余方。
四:妇产科《胎产书》现存最早的胎产书《经效产宝》咎殷我国现存较早的妇产科专著五:儿科《颅卤科》隋唐不署撰人六:按摩科七:五官科八:内科医药起源时期人类卫生保健措施主要有哪些。
一.住处;北方半地穴式房屋,南方干栏式房屋。
原始人从巢居,穴居到建筑房屋居住,生活安定下来,既可防御野兽侵害,又可避风雪严寒,对其身体发育是有益的。
二.衣着,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钻孔骨针表明人类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
进入原始农业经济时期,人们开始用麻藤做材料编织出来平纹麻布缝制衣服。
原始人由赤身裸体到穿上纺织而成的衣物,既可抵御严寒,又可防蚊虫叮咬,从而增强了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因而是卫生保健史上的又一进步。
三.食物与用火,北京猿人洞穴中的灰烬层,表明当时人们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能有意识的对火控制使用,保留火种。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发的外感病与风湿病。
除此之外,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火的发明,还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因此,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引导,古代导引疗法是在原始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由于它对防治某些疾病确有一定功效,故流传至今,成为体育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引导”的出现,为古代医疗卫生保健增添了更为积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