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二篇《故都的秋》检测练习(无答案)鲁人版必修1
【高一】《故都的秋》自我检测(带答案)

【高一】《故都的秋》自我检测(带答案)《故都的秋》自我检测一、基础知识(22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9分)混沌()坦哲寺()鸽子训练()落蕊()平仄()椭圆()颓废()普陀山()一椽破屋()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体态鉴赏,连黄城的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天元深沉严厉,情不自禁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选择对以下段落进行最正确分析和理解的项目()(3分)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清晰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用几笔勾勒出刺槐树落下的雌蕊,把读者带入了古都清澈、宁静、荒凉的秋天。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运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从主观感受出发,分析了槐花雄蕊的脱落。
文本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4.为下列句子填写正确的单词。
(4分)(1)a融化b熔化① 在书中,他对主人公的命运既高兴又愤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 A遥远的B遥远的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 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我的童年——而回来。
5.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等菊黄家酿好,醉则醉》。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关于秋天的著名作品。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二、下面是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楚江怀古唐?马戴露珠和寒光聚集,太阳从楚山落下。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故都的秋1、下面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diāo)XXX(zhè)寺一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平仄(zē)仄椭(tuǒ)圆歧(qí)韵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sī)叫普陀(tuó)D.鲈(lú)鱼鲑(xié)珍驯(xùn)鸽譬(pì)如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XXX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XXX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XXX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XXX墓并不是水浒里的XXX。
C.《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
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协作,解释了两国之间没有“不共戴天”的决斗来由,更没有基本的好处抵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XXX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反面谐的风险的。
⑤XXX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测试题3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āo)一椽.(chuán)平仄.(zè) 耗.子(hào)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橄榄.(lǎn) 譬.如(pì)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陪衬.(chèn) 夹.袄(jiā)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混沌.(dùn) 椭.圆(tuǒ)【解析】“夹”在此读“jiá”。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金碧辉煌萧索秋蝉厮叫B.疏疏落落传诵搅尽脑汁凋零C.放荡不羁落寞隐逸恬适点缀D.意境姿态洪流训鸽渲染【解析】A项厮—嘶,B项搅—绞,D项训—驯。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C.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D.2009年6月2日,“郁达夫小说奖”由《江南》杂志正式设立,以中国现代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又多了一个。
【解析】A.两个顿号使用不当,应改为逗号,因为是三个分句之间的停顿。
B.“秋士”一词应用引号,因为此处需作引用。
C.三个分号使用错误,都应改为逗号,因为四个并列的分句内部没有使用逗号,所以没有必要在分句之间用分号。
【答案】 D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们的教练戴夫说:“这两个人除了打球、训练和排练音乐,剩下的________都用在斗嘴上了。
”②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________于组织之上。
③如果对同级党的委员会处理案件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请求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________复查。
(精品人教版)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鲁人版必修1

故都的秋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1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3.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
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
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
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
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
【配套K12】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9分)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
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到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
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学习资料]【教育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二篇《故都的秋》检测练习(无答案)鲁人版必修1
![[学习资料]【教育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二篇《故都的秋》检测练习(无答案)鲁人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4522c5031b765ce05081469.png)
《故都的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钞(chāo) 一椽(chán) 嘶叫(sī) 耗子(hào)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án) 落寞(mò)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jiā)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hún) 椭圆(tuǒ)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忖度冷漠蓓蕾金璧辉煌B.点缀岐途漱口疏疏落落C.魅力厮打萧索一叶知秋D.落蕊悠闲悠远模棱两可3.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北国的愧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连想起秋来的点辍。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C.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园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泸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严厉,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幽怨萧瑟衰落B.情致幽远萧索衰弱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D.情趣幽怨萧瑟衰落5.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夜的草原是这么________而安详。
②四面是________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
③夜幕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________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
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生动的笔触表现出北国的秋________、悲凉的特点。
A.宁静静寂安静清静B.幽静安静宁静寂静C.宁静平静幽静清静D.幽静平静安静寂静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高中语文课后练习 必修2 2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一、课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①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甲处()乙处()丙处()丁处()②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③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
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 ________的落寞。
④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高一】《故都的秋》自我检测(带答案)

【高一】《故都的秋》自我检测(带答案)《故都的秋》自我检测一、基础知识(22分)1.给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9分后)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颓废()普陀山()一椽破屋()2.以下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组就是()(3分后)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柔和悠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难以忘怀不永3.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3分)象花而又不是花掉的那一种落蕊,早晨出来,可以砌得满地。
踏上去,声音也没,气味也没。
就可以感出一点点极致密极坚硬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克鲁托地整体表现出,文字像是轻轻漂浮的白云,感情热切简练。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轻松的交融和统一,抒发出来淡淡的欢欣和淡淡的忧伤。
4..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4分)(1)a融化b熔融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液态的铁在l,530℃以上就可以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b幽远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达出来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爱好。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5.以下语句定义内容有误的一项就是( )(3分后)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到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就是看到落叶就晓得天要至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就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āo) 一椽(ch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á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jiā)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hún) 椭圆(tu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忖度冷漠蓓蕾金璧辉煌
B.点缀岐途漱口疏疏落落
C.魅力厮打萧索一叶知秋
D.落蕊悠闲悠远模棱两可
3.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北国的愧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连想起秋来的点辍。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C.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园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泸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严厉,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幽怨萧瑟衰落
B.情致幽远萧索衰弱
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
D.情趣幽怨萧瑟衰落
5.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夜的草原是这么________而安详。
②四面是________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
③夜幕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________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
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生动的笔触表现出北国的秋________、悲凉的特点。
A.宁静静寂安静清静
B.幽静安静宁静寂静
C.宁静平静幽静清静
D.幽静平静安静寂静
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7.下列语序的顺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段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做对比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请写出两段对比的不同之处。
2、为什么使用两段对比?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声?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
三、课外拓展
以“树”、“春风”、“蓓蕾”为中心,扩展成一段话,用上两处比喻,表达出特定的氛围或意境,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
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有哪些段落描写了江南的冬景?给你留下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2、文中郁达夫描写江南的冬景共写了几幅画面?请你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3、请你任选一幅你喜欢的画面,比较体味这段语句中的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关联词、成语、名词)、色彩、引用的艺术特色,并试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如何很好的表现了江南冬景的特点;(2)如何很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感情思绪;(3)如何很好体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