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优质课
高中语文 12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1.2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
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形散神聚,景人合一——鉴赏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
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
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
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
3、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
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
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板书:形散神聚)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某某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
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

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这是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故都的秋》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精品课件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精品课 件3
《故都的秋》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 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 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 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 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河水仍未解冻,枯草依旧嘈杂,鸟儿还是不吭声,雪花还 在飞舞,人们仍在砭骨中坚强的忍耐着。
这里,没有鸟语花香;这里,没有莺歌燕舞;这里,没有 惠风和畅;这里,没有万物复苏。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萧索和 荒凉。(周鑫杨)
画面描写准确 比喻 拟人 排比 与众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精品课 件3
思路:写景的字、词、句,景物特点
秋院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 破壁腰。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悲凉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清静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精品课 件3
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家乡的春天,特别美,特别缤纷。 家乡的春天是一位魔术师。她用魔杖拍拍天空的脸
庞,天空顿时跳出了笑颜,明媚的阳光给白云闪上金边; 她用魔杖碰碰大地,花儿和草儿赶紧钻出被子,她用魔 杖敲敲河流的琴弦,河流立即脱去灰冷的衣裳,开始尽 情歌唱。 家乡的春天,令我陶醉,令我痴迷。 (王越洋:) 比喻 拟人 排比 生动有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精品课 件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精品课 件3
春的到来,让我赏心悦目。 春的景象,不及夏的热烈深沉;春的气派,不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案

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2、反复朗读文章,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指导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寒潮袭来,长沙的秋已逝,这个冬天我最怀念的有岳麓山娇艳的红枫,有橘子洲头飘香的橘柚,也有周南校园中渐枯渐黄的衰草。
在那周南的秋天里,你最怀念的还有哪种校园秋景呢?(披情入文秋季图片)如:明黄的银杏、满地的落叶、荷池里的残梗、金色的桂花、环线边的“红豆”……(这其中有着大家对秋满满的爱、对周南真切的爱)上节课,我们读到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去一睹故都的秋意,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留住故都的秋,明白了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念和深爱,可是,为什么他如此爱故都的秋,选的却是“清静”的景物,传达的的是“悲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描绘的秋景,去体悟他对秋的独特感受。
二、品读秋景。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秋院静观自由朗读→指名读→点评:语速悠长缓慢,语调低沉2、文中秋院晨观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呢?①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日光、秋草(隐藏的颜色)浓茶(清)方法点拨:绘色。
(色调)②驯鸽的飞声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静)方法:绘声。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方法:绘形老师点拨:明确所写的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明确意象的修饰词:色、声、形)。
方法:绘声绘色绘形3、齐读第三段,再次感悟。
老师总结: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高远碧绿的天色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寂寥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疏落衰败的秋草里。
4、学生自由朗读第4-11段,组内互读,作业展示问题→然后交流自己仿写的语句→推荐写的好的(朗读展示,结合文本点评反复朗读)文中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四幅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呢?请结合其中的声、色、形,参照示例,进行仿写。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赏析五幅秋景图,理解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分析景物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一、导入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找出了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并对“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日”这五幅画命名;体会到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这一节课,我们重点赏析写景抒情部分(3-11自然段),具体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教学过程1、课堂朗读请一个同学起来朗读3-11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你认为能够体现故都的秋“请”、“静”、“悲凉”的特点景物,并在文中做好记号。
2、课堂探究(1)学生思考,探究赏析“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日”这五幅画,用ppt展示回答问题时的相关要求:指出你赏析的是哪一幅图,读出相关句子;指出这句话描写景物,分析该景物的特点;分析该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鼓励学生讨论,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2)探究示例(根据学情决定是否出示):赏析秋雨话凉图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清闲)”的特点;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的特点;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中体味出“悲凉”的特点。
如果说前面几幅画属于风景画的话,那这一幅是风俗画。
闲人话凉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
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清闲的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3)课堂引导准备(学生展示思考成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启发、引导)A、庭院秋晨图“一椽破屋”:陈旧、沧桑;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说课稿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说课稿第一篇:《故都的秋》(第二课时)说课稿《故都的秋》(者所谓的“悲凉”。
再读课文,找出来谈一谈。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探讨】明确——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之“清”与“静”的特点,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3)问题三:作者深深眷恋的北国之秋怎会有如此深重的“悲凉”呢?请结合课下搜集的有关资料谈一谈。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交流探讨——教师点拨:郁达夫生平有关资料及两篇有关文章。
北京六一中学任丽娜《中国教育报》上的《一个人的旅行》卞流光《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高三语文试题)通过印制或PPT呈现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A、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他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顿,青年时期,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B、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中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的清秋的“品味”不免也夹杂着一些苦涩。
因此,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一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
(三)艺术特点总结(通过上述讲解,这一环节师生共同总结。
)(1)烘托、对照手法。
作者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写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和特色,将南北之秋的色、味、意等方面进行比照,引领读者去体会那故都秋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秋的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如何写出优秀教案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故都之秋的特点,赏析北国之秋的意境,把握作者独特情感;2、探讨作者“悲秋”之感的缘由,培养缜密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国之秋的特点与意境教学难点:作者“悲秋”之感的因由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温习:1、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2、北国之秋的意境: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人→秋果→秋士二、诵读“议论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一段,联系全文,提问:1、“颓废”一词原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 在文句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2、您认为作者对北国之秋产生“悲凉”之感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尽力从文本中筛选全面、合理的答案)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讨论评析答案,总结答题方法:阅读丢分的原因分析:1、挂一漏万:答题往往只写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失分。
(高考答题规律总结:现代文阅读题3分、6分的小题一般要答3点;4分、7分的小题一般要答4点。
平时训练要贯彻“多答不扣分,少答会丢分”的原则,尽量简练地多答,但不能照抄照搬原句)2、脱离文本:没答题技巧的学生喜欢自己“想象”答题,考后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分数丢光了。
答题要尽量从文段中寻找、提炼词句来答,不要吃力不讨好,“空答”。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作者:陈湾妮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年第01期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
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
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
奇
蝉
啼
院
清
景
秋
雨
唱
落
蕊
晨
图
( 一 ) 、 清 晨 静 观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描写角度:视觉 听觉
提醒:留意作者的精确用词—— 古今汉语中“清”作为形容词有以下义 项,请你挑选出符合本文意境的义项:
⑴纯净无杂质 ⑵寂静 ⑶清爽寒凉 ⑷清闲 ⑸清新秀美 ⑹公正廉洁
问: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
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 明确:奇 、有味 、更像样,雨声、雨态、雨感
(视觉、听觉、感觉) 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
作、神态,对话语调 (清、静、悲凉)
17
(五)、秋日胜果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 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岂有文章传海 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郁达夫)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 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思考:
为何呢?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22
槐树、落蕊 描写景物: 扫帚的丝纹
极微细极柔软 人的感受: 清闲、落寞
12
“微细” 静 “柔软” “细腻” 清 “清闲” “落寞” 悲凉
描写角度:视觉 触觉
( 三 ) 、 秋 蝉 残 鸣
“秋蝉的衰弱的残
“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 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这三幅图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人困蹇驴嘶 ”
3.秋果的描写是否多余?作者通过秋果来描写北国
之秋的什么特点?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 “红完”。(也是一种悲凉的淡色。)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 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 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 原因加以评析。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
们的啼唱„„这秋蝉的
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
秋蝉的残声
衰弱、啼 唱、嘶叫
耗子一样„„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描写角度:听觉
15
(四)、秋雨话凉
秋 雨 淋 人 人 知 秋 :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 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眷恋
小小练笔
• 你漫步太中校园,如何用景表达轻松 愉快或是沉重失落的心情?要求运用借 景抒情的方法,借用《故都的秋》以及 《荷塘月色》中两种以上写景手法,200 字左右。
作业
• 完成《教材拓展》上随堂练习
《故都的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解读秋景的特点 2、理解作者以情驭景、 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 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一、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 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
秋 闲 话
小 槐 树
秋 景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 视觉上的景物?
9
天色 碧绿 牵牛花 蓝
清 静
明确:
驯鸽----飞声 日光--- 漏、一丝一丝 屋、壁腰--- 残败 秋草--- 疏疏落落
悲凉
描写角度:视觉听觉
10
(二)、欣赏第二幅:槐树落蕊 杜牧曾有诗云:“青 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 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
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
√ ⑺清楚 √ ⑻单纯 √ ⑼一点不留 √ √
8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 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 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 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 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 者最下。”
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24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3~12段)
观秋色:清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秋在故都槐落蕊”。请同
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
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 句子
11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 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 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 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 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 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 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
思考这句用了什么手法?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链接 高考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 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明手法—
—结合文本分析——析效果(事物
特点、主旨、作者的情感))
23
•明确:
比喻的手法。“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
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 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 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 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