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2024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程安排与时间
2024/1/24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 介绍作者及背景,第二课时讲解文 本内容,第三课时进行拓展阅读和 讨论。
时间安排
每个课时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 钟。课程结束后,可安排适当的作 业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6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2024/1/24
作风格。
阐述《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 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 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
代特色。
分析文章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探 讨故都秋天的独特之处,引导学 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的深情厚谊。
2024/1/24
18
分析文本:解读文章内容,探讨主题思想
01
02
03
04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REPORTING
2024/1/24
21
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提出疑问和建议
01
学生分组,每组4-5人, 围绕《故都的秋》展开 讨论。
2024/1/24
02
分享个人阅读感受,对 文中描绘的秋天景象、 人物情感等发表看法。
03
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 的疑问和困惑,寻求同 学和老师的帮助。
22
04
针对文章内容、结构、 语言等方面提出建议和 意见,为改进教学提供 参考。
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散文鉴赏 的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 主阅读相关文本,拓宽视野,加深对 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27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
观察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美好。
(完整版)欧阳修《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欧阳修《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次公开课的主要内容是欧阳修的《故都的秋》一文的讲解和分析。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了解欧阳修的文学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和预备- 引导学生回顾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并简要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2. 文本解读- 分段解读《故都的秋》一文,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其对文章整体效果的影响。
3. 主题探究- 分组讨论欧阳修在《故都的秋》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生感悟、时光流转等。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与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进行对比和联想。
4. 文学分析方法培养- 介绍简要的文学分析方法,如人物形象分析、意象解读等。
- 针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意象和隐喻。
5. 总结和课堂讨论- 学生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 教师引导全班展开课堂讨论,分享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1. 教学资源- 欧阳修《故都的秋》全文及其相关研究资料;- 课件和投影设备。
2. 评估方法-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表现;- 学生对《故都的秋》的读解和分析能力展示;- 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反思和延伸1. 课后反思- 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
- 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表现和课堂讨论,进一步分析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情况。
2. 延伸研究-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并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 提供相关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文献,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欧阳修和《故都的秋》的相关背景知识。
以上是《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的完整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1、朗读法2、提问式3、启发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美文不厌百回读。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写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问题1:那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情感:向往,眷恋。
问题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么?)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本文的文眼。
清、静、悲凉(ppt)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教案舞阳一高语文组史延泽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四、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设计思路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导语设计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1、整体感知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解题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鉴赏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清——静——悲凉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学生交流后屏幕示例: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做诗:
(2)《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4、自主探究
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总结全文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的颂歌。
五、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合作探究: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1)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2)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
(1)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六、作业布置
1、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阅读。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搜集整理关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秋的感悟。
3、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作者的情感。
教学反思与评价: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教师小结: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闲淡泊的,作者的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
(3)教师小结: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作业设计比较合理,有针对性。
5、不足之处:时间安排太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一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