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的医院内真菌感染防治

医院感染的医院内真菌感染防治

医院感染的医院内真菌感染防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其中,医院内真菌感染尤为常见且难治。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治策略。

一、认识医院内真菌感染医院内真菌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由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真菌寄生于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易与病原体接触,从而导致感染。

医院内真菌感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患者受感染后,往往症状隐匿,且治疗难度较大。

二、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危害医院内真菌感染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该感染对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尤其危险,例如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及早产婴儿。

真菌感染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对医院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三、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治策略1. 空气净化为了防止空气中真菌的传播,医院应加强空气净化工作。

安装高效过滤器,对空气中的微粒进行过滤,定期清洁和更换过滤器,确保其有效过滤真菌孢子等微生物。

2. 环境清洁医院的各个区域和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高风险区域。

清洁过程中应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并对清洁剂进行定期检验,以确保消毒效果。

3.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是医院内真菌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他们应接受相关培训,学习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在接触患者或进行任何治疗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和无菌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4. 患者管理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患者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检查和筛查患者,高风险患者应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在床位分配和患者流动方面,需要合理规划,减少感染传播的可能性。

5. 教育与宣传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医务人员和访客的教育与宣传,提高他们对医院内真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大众普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知识。

四、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监测与评价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院内真菌感染监测与评价机制,定期对医疗设施和环境进行检测,找出潜在的感染源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约有高达50%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血培养呈阴性,通常是在死亡后解剖才被诊断出来。
约有高达8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病情恶化快
Nolla-Salas J, Sitges-Serra A, Leon-Gil C,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1997;23:23-30
肝脾念珠菌病
由门脉循环引起
系统性念珠菌病
由胃肠道播散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白念珠菌
念珠菌血症菌种分布 (1992-2003)
% of Isolates by Year(no.tested) 1992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Species (235) (332) (413) (320) (2770) (1715) Candida albicans 44.3 53.3 54.0 54.7 59.8 65.1 Candida glabreta 16.6 20.5 15.3 15.3 16.4 14.2 Candida parapsilosi 21.7 9.0 18.9 10.3 10.7 9.3 Candida tropicalis 11.9 11.4 7.0 11.9 7.9 6.9 Candida krusei 2.6 4.2 1.7 2.8 2.7 2.7 Candida lusitaniae 2.1 0.6 0.0 2.2 1.3 0.4 Candida guilliermondii 0.4 0.4 1.9 0.9 0.6 0.3
现状
病原体:白色念珠菌为第一位,但有下降趋势;非白念珠菌增加(其中热带第一位,克柔、近平滑增加)
途径:内源性为主(正常菌群)

医学真菌及治疗PPT课件

医学真菌及治疗PPT课件
14
环境真菌-双相真菌
双相真菌: 在人体组织内或在37℃条件下产生酵母,而
在室温条件下则产生菌丝 让人类感到幸运的是,这类真菌屈指可数,
而且有较严格的地域分布 但让患者不幸的是这几种真菌恰是最具威胁
性的病原真菌,尤其是粗球孢子菌、荚膜组 织胞浆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被划归为二类菌
15
组织胞浆菌
8
亲人真菌-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本质也属酵母类真菌,后逐步进化
为嗜脂性酵母,主要生存在富含脂质的动物 或人类体表皮肤上 人群皮肤携带率高达95%以上。由于生存 压力不像粘膜上定植的念珠菌那么大,故单 级出芽即可 这是迄今与人“相处得最好”的医学真菌
9
亲人真菌-马拉色菌
该菌在不同的致病过程中展现不同的形态特征 如在花斑糠疹皮损中既有酵母细胞,也可见短棒状菌
丝 在脂溢性皮炎中可见单极出芽的孢子 在毛囊炎毛囊内容物中仅能看到不发芽的少量酵母细

10
亲人真菌-马拉色菌
这种差异或许解释了不同的致病机制: 汗斑上见菌丝,说明菌体数量较多致局部脂
质和其他营养供应相对不足,故需要形成菌 丝来扩展 脂溢性皮炎是菌细胞分解皮肤表面皮脂生成 游离脂肪酸,加之菌体本身引起炎症反应 毛囊炎则是定植在毛囊上部的马拉色菌在毛 囊内分解皮脂产生脂肪酸进而刺激毛囊发生 炎症的结果
如正巧住院期间其环境中那些具备感染力的霉 菌,如曲霉、毛霉、青霉等密度较高,通过某 种媒介或途径有机会进入人体
如美国近期发生的真菌性脑炎
13
环境真菌-霉菌
其实霉菌进入宿主体内,一个陌生且不利的 环境,大多数情形下都会被宿主的抵抗机制 所杀灭
如果宿主免疫力受损严重无力清除,或一次 进入菌量过大,机体无力清除,进入体内的 霉菌迅速表达出较强的适应因子及毒力因子 或产生逃避机制,使感染得以发生和发展

医学微生物学真菌总论

医学微生物学真菌总论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形态:圆形、卵圆形 菌落: ● 酵母型真菌:无菌丝,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 殖,其菌落与细菌的菌落相似。 ● 类酵母型真菌:芽生方式繁殖,其延长的芽体 可伸进培养基内,称假菌丝 P328
单细胞真菌
酵母型真菌
单细胞真菌
新生隐球菌(无菌丝)
营养菌丝(vegetative hypha) 按功能分 气生菌丝(aerial hypha) 生殖菌丝(reproductive hypha) 菌丝 无隔菌丝(nonseptate hypha) 按结构分 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 按形态分 —— 球拍状,结节状,梳状,螺旋状等
荚膜——抗吞噬
侵袭性酶——蛋白分解
抗原——Ⅳ型超敏反应
3.微生物学检查
1.查病原体:
沉淀物
沙氏培养基
酵母型菌落
离心
(加抗体)
37℃
3~4天
接种
墨汁染色
镜检
肥厚荚膜 芽生孢子
脑脊液
目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 方法——脑脊液 血 清
ELISA、胶乳凝集试验
2.查抗体:
思考题
08
真菌的特点
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比较
结构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DNA
多条染色体
单一环状染色体
核膜、核仁


染色体外DNA
线粒体
质粒
内质网


线粒体


核糖体
80S
40S
70S
30S
60S
50S
溶酶体


细胞膜
有固醇
无固醇
细胞壁
含几丁质或纤维素

养殖场中常见真菌感染的防治方法

养殖场中常见真菌感染的防治方法

养殖场中常见真菌感染的防治方法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但养殖场中常常遇到真菌感染的问题。

真菌感染是养殖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养殖场的稳定运营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养殖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殖场中常见的真菌感染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养殖场真菌感染1. 足癣感染:足癣是养殖场中常见的真菌感染之一,它主要通过动物脚部的破损皮肤进入体内。

足癣感染会导致病畜出现脚肿、脱皮、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行动困难。

2. 皮肤真菌感染:养殖场中的动物常常会遭受皮肤真菌感染,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

这些感染可引起动物皮肤红肿、瘙痒、脱毛等症状。

3. 呼吸道真菌感染:某些真菌会在养殖场的空气中存在,当动物吸入这些真菌孢子时,就会导致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真菌感染可引起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二、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1. 清洁和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场的环境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的地面、床铺等密切接触动物的环境应定期进行清洁,使用消毒剂杀灭菌种。

2. 控制湿度: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较快,因此,控制养殖场的湿度是防治真菌感染的关键。

通过通风、增加空气流通等方式,降低养殖场内的湿度。

3. 维持适宜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助于动物的健康,也能减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养殖场应根据不同动物的需要,维持适宜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4. 饲养合理:合理的饲养方式能够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降低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养殖场应提供优质的饲料,确保动物摄入足够的营养。

5. 强化动物健康管理:加强动物健康管理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注意动物的饮水、饲料卫生,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三、治疗真菌感染的方法1. 药物治疗:当动物感染真菌后,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克霉唑、伊曲康唑等,但使用时需按照兽医的指导进行合理使用。

2. 身体外部护理:对于皮肤真菌感染,可以进行外部护理。

真菌

真菌
无性孢子:菌丝上的细胞分化或出芽生成 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 : 真菌都能产生 芽生孢子: 假菌丝
叶状孢子
厚膜孢子 关节孢子
孢子囊孢子
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
芽生胞子
假菌丝
假菌丝形成模式图
厚膜孢子
关节孢子
孢子囊孢子
多细胞真菌形态
hypha
spore
二、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1 此时应做哪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 若血培养阳性,培养液涂片镜检见G+ 卵圆形 芽生孢子,着色不均,经BAP分离培养,见光滑、 湿润、凸起、白色、边缘整齐的菌落。如何鉴定?
病例分析
一个27岁AIDS患者剧烈头痛已有2个月,目 前出现发热,恶心,说话含糊不清,颈项强 直。脑脊液中含淋巴细胞和有荚膜酵母菌。
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B1)、镰刀菌T-2毒素、 展青霉素 、黄褐毒素
二、 真菌感染的免疫性
1.天然免疫
•皮肤粘膜屏障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2.获得性免疫
• 真菌感染的治愈与细胞免疫有关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
二、形态学检查: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 + -
+ + +
+ +
脚癣
灰指甲头癣股癣 Nhomakorabea体癣
微生物学检验
• 标本采集 • 直接镜检 • 分离培养
菌 丝
孢子
第二节 皮下感染真菌 地方流行性真菌
•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
•外源性,致病性较强,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 症、溃疡和坏死。

院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院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根据其在组织及培养基中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深部真菌可分为:酵母菌、类酵母菌、双相真菌及霉菌。
深部真菌分类
根据其在组织及培养基中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深部真菌可分为:酵母菌、类酵母菌、双相真菌及霉菌。 (1) 酵母菌(yeasts):在组织和培养基中由母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不产生菌丝,菌落形态与细菌菌落相似的一类真菌,如隐球菌属; (2) 类酵母菌:在组织和培养基中也是母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但有由不脱离母细胞的延长芽体组成的假菌丝(pseudohypha),它们的菌落形态与酵母菌的菌落相似,但在菌落表面除有生芽细胞外,还有伸长的生芽细胞所组成的假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如假丝酵母属(念珠菌属); (3) 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us):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生长成酵母状或菌丝体状两种形态,这种形态可随生长条件改变而相互变更的一类真菌。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均属双相型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 霉菌(mold):指在组织和培养基中均呈菌丝型生长的一类真菌,如曲霉、毛霉菌等。
04
次要: CNS其它病原体的培养,镜检或找肿瘤
05
细胞阴性
06
局灶神经症状和体征(包括局灶性癫痫,
07
偏瘫和颅神经瘫痪)
08
神志改变
09
脑膜刺激征
10
CNS生化和细胞数异常
临床标准
无法解释的丘疹或结节样皮肤损害
血源性真菌感染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病或内眼炎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CT或MRI扫描示肝和/或脾内小的边缘的靶样脓肿
毛霉菌病
根霉菌属 毛霉菌属
rhizopus mucor
条致病菌
青霉菌病
马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um marneffei

医院感染的真菌感染与防治策略

医院感染的真菌感染与防治策略

01
医务人员应了解真菌感染的传播 途径和预防措施,加强手卫生和 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02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真菌感染的认 知和防范意识。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 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 、床头柜等。
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集、 处理和处置,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 染。
05 案例分析
某医院真菌感染案例
患者情况
某医院收治了一位因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出现真菌感染的中年患者 。
感染症状
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过多次诊断和检查,最 终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
治疗过程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了抗真菌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措施,经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防治措施及效果
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医 疗器械的患者中。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对于治疗真菌感染具有重 要意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真菌感染的发 病机制和耐药机制,为开发更 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提供理论支
持。
需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 落实和监管,提高医务人员对
真菌感染的防控意识。
预防措施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医生采取了加强手卫生、减少患者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定期 对病房进行消毒等预防措施。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康复 出院。
经验教训与改进建议
经验教训
该案例提醒我们,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容易出现真菌感染,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同时,对于疑似真菌感 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

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

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正文】:一.真菌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

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

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

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

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

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

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

(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

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

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

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

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本论文将以感染人体部位为依据,把真菌分为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两大类型,并从两大类囊括的真菌探讨其致病机理,并寻找防治措施。

二.致病性真菌:浅部感染真菌(1)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2)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剌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皮肤癣,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分毛癣菌、表皮癣菌和小孢子癣菌3个属。

生物学性状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

毛癣菌菌落为灰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

镜下可见细长棒状的薄壁大分生孢子和葡萄状或梨状的小分生孢子。

菌丝有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和结节状。

表皮癣菌菌落初为白色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绿色粉末状。

镜下可见有卵圆形或粗棒状薄壁大分生孢子和球拍状菌丝,陈旧培养中还可见有厚膜孢子。

小孢子癣菌菌落为灰色、橘红色或棕黄色,由绒毛状逐渐变至粉末状。

镜下见有厚壁梭形大分生孢子,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枝末端。

菌丝有结节状、梳状和球拍状。

致病性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3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

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使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

此外,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和须癣。

据我国1998年报道从患者分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为最多,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的56%,其次为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

头癣曾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给患者造成痛苦与终生遗憾。

主要通过接触或理发工具造成传播。

随着生活改善、文化知识提高及灰黄霉素广泛使用,头癣已经少见。

但近年来因小宠物狗、猫的眷养,儿童的头癣又有所抬头。

感染按菌种和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3种。

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引起。

黑点癣常由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引起,毛发脆而易断,留下黑色发根,故称黑点癣。

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引起。

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

1998年武汉623例浅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中最多见为甲癣真菌病占35.8%,其次为手足癣22.8%、体癣15.8%、股癣10.2%、头癣7.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

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入的创伤部位。

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展,最后可达到皮表下。

感染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

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的真菌的总称。

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

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芽生菌。

着色真菌的分生孢子有3型:①树枝型:菌丝末端有分生孢子柄,柄端分叉长出孢子;②剑顶型:围绕菌丝末端或菌丝横隔处长有一圈分生孢子;③花瓶型:在菌丝分隔处长出花瓶状的分生孢子柄,在瓶口长出成丛的小分生孢子。

在裴氏着色芽生菌中3型孢子均有。

卡氏枝孢霉主要有树枝型,偶见花瓶型。

这类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常需数周。

菌落棕褐色,表面有极短的菌丝。

在人体主要侵犯肢体皮肤。

潜伏期约一个多月,长者数月乃至1年。

病程可长达几十年。

早期皮肤患处发生丘疹,丘疹增大形成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

随病情发展,原病灶结疤愈合,新灶又在四周产生。

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形成肢体象皮肿。

免疫功能低下时亦可侵犯中枢神经,或经血行扩散。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木材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荆棘等引起感染。

在农艺师最为多见。

感染的主要病原为申克孢子丝菌。

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

此菌也可经口进入肠道或经呼吸道进入肺,随后经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

此病在我国传播较广,5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

病例以东北较多,约占全国已发表病例的70%。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二相性真菌。

在组织内或37℃培养为酵母相,可见有卵圆形小体(3~7x1~2μm),常位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偶见有菌丝。

有时在组织中见有星状体,外有嗜酸性物质向四周放射。

在沙保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3~5d即见生长,开始为灰白色粘稠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皱褶薄膜菌落。

玻片培养可见细长的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二侧成直角伸出,柄端长有成群的梨状小分生孢子。

在含有胱氨酸的血平板上37℃培养,则长出酵母型菌,以出芽方式繁殖。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治疗。

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

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

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

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

可用市售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霜剂,浓度更高的氢化可的松需要医生处方。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

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

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

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

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

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

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

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

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参考文献】:[1] 王瑞礼.医学真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4:554-556.[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07-610.[4]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97-700.[5]陶家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诊治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全科医学,2007,534-526.[7]Kullberg B J, Oude Lashot A M. Epidemiology of opportunistic invasive mycoses [J]. Eur J Med Res, 2002, 7:183.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导师:安振锋姓名:贺蒙蒙学号:2009011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