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的发育特性1-2

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关系可分为四个类型:
协调型 徒长型
早衰型 僵苗型
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
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 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 条“S”形的曲线。
“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
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共识的植物学种子:由被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 胚珠或子房(ovary)发育成的种子或果实(fruit)。
作物学意义: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包括三类繁殖器官。 ——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无性繁殖器官
1.2 有性繁殖种子及其萌发
2.3.2 直根系作物 直根系建成:双子叶作物的胚根伸长延续形成主根。
——主根上发生侧根和次生侧根构成强大的直根系;
豆科作物的直根系上着生根瘤,因而具备生物固氮功能。
2.3.3 块根作物
块根建成:
——最初的种子根或初生根膨大形成肥 大的肉质根,块根上着生细根。
肉质根的形状有圆筒形、圆锥形、扁
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称为分蘖期
(tillering stage)。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
——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 穗结实5粒以上)称为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具有独立的次生根系。
3.1.3 禾谷类作物茎、蘖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或蘖的顶端同时分化形成茎节和叶原 基,以后茎节居间分生组织伴随叶鞘的伸长而伸长。 ——节间伸长一般由下部节开始,依次向上。
分化(differentiation) ——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由作物的定义可知,作物包括农作物、园 艺作物和林木作物,其中林木作物划入林业
生产,在此不予讨论,仅讨论农作物和园艺作物 (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菜、 药、杂(草坪、花卉、瓜类、饲料作物等)等。
一、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 min10℃ max30℃-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分类与分布
§2.1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2.2作物的分类 §2.3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二、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 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广义:粮、棉、油、麻、糖、烟、茶、桑、 果、菜、药、杂等12大类。
⒉ 12中心简介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主要的,初生的;日本次生 的;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 的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栽培植物数量极大,含 热、亚热、温作物代表;种属数量上超过其它;确认中国是栽 培稻起源中心之一,纠正瓦维洛夫仅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2)印度中心:爪哇稻、芋的初生基因中心,热带植物区系丰 富; (3)澳大利亚中心:除美洲外,烟草初生中心之一,有稻属野 生种; (4)印度次大陆中心:稻、甘蔗、绿豆、豌豆等、许多热带果 树;
⒉ 12中心简介
(5)中亚中心:小麦、豌豆等; (6)近东中心:栽培黑麦、小麦; (7)地中海中心:(次生起源中心)燕麦、 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属等(马川地 区);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等属,对作 物影响很大;
⒉ 12中心简介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糖用块根、饲用 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 棉、花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 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第二章 小麦

磨粉加工品质:小麦加工成面粉过程中,加工器具、
流程和经济效益对小麦的构成和物化特性珠要求,主要包 括:出粉率、容重、籽粒硬度、灰分、色泽等
食品加工品质:不同面食品在加工工艺上和成品质量
上对小麦籽粒和面粉质量的要求,包括:面筋含量、沉淀 值、降落值、面团品质等
n叶抽出=n-3叶分蘖= n-3节根伸出
第三节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主要内容 小麦产量的形成 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小麦高产群体的调控
一、小麦的产量形成
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粒重 =穗数×单穗重
穗数的形成:
穗数=蔸数×单蔸分蘖数×分蘖成穗率
蔸数:按合理基本苗公式计算
第二章 小麦
学习内容
小麦概述 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器官建成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培育 小麦子粒品质及调控 小麦栽培技术
第一节 小麦概述
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我国小麦的分区
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小麦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全球35%-40%人口以小麦为主食
断裂时间 指从加水搅拌开始直至从峰最高处降低30BU所
需的时间。 公差指数 指曲线最高点中心和出峰后5分钟曲线中心之差 ,以BU表示。该值越小,面团的耐揉性越好。
软化度 指曲线最高点的中心和达到最高点后12分钟曲线 中心之差,以BU表示。
评价值 是一项综合评价粉样品质的单一数值,面团形成
用氯化钠缓冲溶液洗涤并分离出面团中的淀 粉、糖、纤维素及可溶性蛋白质等,剩余胶 状物即为湿面筋。再通过离心进行水分分离, 称重测定。
作物栽培学概述

一、作物的产量
(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
,即: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单株产量
作物不同,产量构成因素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单株
产量的组成上。如禾谷类为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棉
了农业,使人类从渔猎采集和穴居,走到丰美的平
原,过上耕耘养殖,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开创了
五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作物的起源地。12个基因中心。中国的中部和
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发源地和
栽培作物起源中心。黍、稷、粟、大豆(菽)、大
麦、荞麦、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
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栽培稻是起源中心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4、稳定”三农”。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
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田作物生产必将会得到现代科技的武装和改
造,从而展现出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的新景
象。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三、特点
农作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又属露天生产,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一、作物的分类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
化和利用而演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目前世界上栽培种植的植物约1500种,其中粮、 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等 这些人工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广义概念)。
一般所说的作物主要是指粮、棉、油、糖、烟
、麻等大田作物。另外一部分茶、桑、果、菜、药
作物栽培学概述
作物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一、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1. 严格的地域性2. 明显的季节性3. 生长的规律性4. 技术的实用性5. 生产的连续性6. 系统的复杂性三、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发展农业科技三条主线。
我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改善作物品质4、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7、立足自给,适当进口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二、分类(一)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 food crops )( 1 ) 禾谷类作物( cereal crops)(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 )或称菽谷类作物(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或称为根茎类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 fibre crops )( 2)油料作物( oil crops )( 3)糖料作物( sugar crops)( 4)嗜好类作物( stimulant crops )3、饲料及绿肥作物(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4、药用作物( medicinal crops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一、品种的概念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
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第二章粮食原料第三节小麦和小麦粉

第三节小麦与小麦粉一、生产消费与分类(一)生产消费小麦(wheat,Triticum aesti v um L.)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分布、栽培面积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第一位。
小麦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早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在现在的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一带就已广泛栽培小麦。
小麦从上述地带传人欧洲和非洲,并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
小麦栽培在中国至少有着四五千年的历史。
小麦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以河南、山东两省种植最多。
(二)分类二、性状与成分(一)小麦的结构小麦籽粒在植物学上是一种颖果,有圆形、卵圆形和长形等不同形状,由麸皮层、胚乳及胚所构成(参见图3—1)。
1.麸皮层(bran) 麸皮层共分6层,小麦籽粒的皮层约占籽粒的6%~7%。
第一层为表皮层;第二层是外果皮层;第三层是内果皮层。
以上三层总称果皮,是小麦的外皮,在磨粉时较易被除去,果皮的灰分含量为1.8%~2.2%。
第四层为种皮,质地很薄,与第五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小麦有色体的大部分,又称为色素层;第五层称胚珠层;第六层是糊粉层,细胞较大,灰分含量很高,体积约占麸皮总量的1/3。
小麦的麸皮主要由木质纤维和易溶性蛋白质组成。
麦皮外面的2层含粗纤维较多,营养少,难以消化。
中层(包括内果皮和种皮)的纤维较少,色素成分较多。
内层(包括胚珠层和糊粉层)的纤维最少,蛋白质最多,但灰分含量最高。
各种小麦麦皮的厚薄不同,对出粉率高低有很大的影响。
薄皮麦加工时麦皮松软,胚乳占整粒麦的百分数大,麦皮与胚乳的粘结较松,故出粉率高,厚皮麦则相反。
图3—1 小麦籽粒的构成2.小麦胚乳(eendosperm) 胚乳是制成面粉的基本部分。
麸皮内的胚乳占籽粒重量的80%~86%。
胚乳中约含淀粉为70%、水分为13%、蛋白质为12%。
胚乳本身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细胞极小,细胞膜很薄,内含淀粉和面筋质。
第二章作物布局

第二章作物布局(一)讲授的主要内容 1.作物布局的含义及与生产意义。
2.作物布局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3.主要农作物对光、温、水及土壤、地貌的适应性。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布局情况与研究方法。
(二)重难点 1.重点掌握作物布局的含义、内容与原则,主要农作物对光、温、水的适应性,合理农业结构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
2.掌握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布局情况。
3.主要农作物对光、温、水及土壤、地貌的适应性及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是本章的难点。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1、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还包括秧田布局。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即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
生产结构: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林、牧、副、渔各业种类与比例而言。
含义比作物布局宽。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布局应全面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根据需要与可能,统筹兼顾。
一个合理的作物布局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现代生活最求生活质量,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多样性的追求。
2、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与水资源相对不足。
合理的作物布局,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途径,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措施。
3、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农产品满足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实现农业生产供给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使农业转向商品经济和市场农业。
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难、增收难。
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进一步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项目的比重;提高种植业的集约化程度,特别是劳动力集约化程度。
这两方面都是吸纳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最现实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1、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4)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色素作物2、按生物学性状分类:(1)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耐寒作物;(2)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日作物(麦类、油菜)、短日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中性作物(豌豆)、定日作物(甘蔗);(3)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水稻、麦类、豌豆)、C4(玉米、高粱、甘蔗)、CAM(景天酸代谢)(凤梨科、龙舌兰、菠萝麻);3、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1、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和重量上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2、分化:同质的细胞类型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3、发育:作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在生命周期中的有序变化。
4、生长、分化和发育的相互关系:(1)发育包含了生长和分化;(2)生长和分化受发育的制约。
(3)根据作物生长、分化、发育的关系又分为:协调型;徒长型;早衰型;僵苗型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2)应用:①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应在作物生长最快速度到来之前使用;②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在控制某一器官发育的同时,应注意该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③作物的生育是不可逆的。
6、作物群体生长“S”形的三个阶段: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减缓停滞期7、作物生育期:从播种出苗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8、生育时期:即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9、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制定的一具体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三)其他分类方法
按作物播种季节分:春播(夏播)作物和秋播(冬播)作物。 按收获季节分: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 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等。 按生育期、生育季节分:早熟、中熟、晚熟;
豆科牧草绿肥作物:如紫花苜蓿、红花苜蓿、苕子、紫云 英、草木樨、三叶草、田菁等;
禾本科牧草:如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苏 丹草等;
菊科牧草:如菊苣、苦荬菜等,
水生绿肥:如水葫芦、水浮莲、红萍、绿萍等。
4、药用作物(medicinal crops) 如三七、天麻、人参、黄连、贝母、枸杞、白术、白芍、 甘草、半夏、红花、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灵芝等。 5 、特用作物 主要有桑、橡胶、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 编织原料作物如芦苇、席草、蔺草等。
工业用油料作物:蓖麻、油桐等。
此外,大豆也可列为油料作物。 (3)糖料作物(sugar crops):主要有甘蔗、甜菜等。 (4)嗜好类作物(stimulant crops):烟草、茶叶、咖啡、可可
棉花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剑麻
亚麻
红 麻
粗纤维,一般用来制麻绳、麻袋
苘 麻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表1 世界粮食作物主产国与单产水平高的国家
谷物总产
单产
中国
美国
印度
法国
印度尼 西亚
加拿大
俄罗斯
法国
中国 澳大利亚 中国 德国 美国
德国
印度 美国 印度 英国 中国
日本
印度尼 西亚 日本 美国 法国 巴西
美国
孟加拉 中国 法国 墨西哥 墨西哥
中国
越南 法国 俄罗斯 中国 法国 泰国 印度尼 西亚 加拿大 美国 阿根廷 澳大利 亚 印度 印度 土耳其 罗马尼 亚 罗马尼 亚 日本 韩国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可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 磷酸甘油酸。
光合作用的 CO2 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麦 类、大豆、棉花等。
C4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四个碳原子的
草酰乙酸等双羧酸。
作物分布还受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工业、国防 发展的需求以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轮作换茬、培肥地力的 需要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二、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 (一)总体
亚洲、美洲和欧洲是世界作物集中分布地区,收获面积占 世界种植面积的83.7%。
亚洲:作物收获面积最大,如1998年谷物占世界谷物种植 面积的46.8%,油料占42.6%,纤维类占64.8%,豆类占54.4%, 蔬菜占64.9%。 欧洲:谷物、水果和蔬菜,居第二位 北美洲:纤维和油料,居第二位 非洲:仅薯类,收获面积最大
作物学通论ຫໍສະໝຸດ 2、经济作物(economic/industrial crops)或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fibre crops)
种子纤维:棉花
韧皮纤维: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苘麻等。 叶 纤 维:剑麻、蕉麻等
(2)油料作物(oil crops)
食用油料作物:如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甘 蓝、红花、苏子油茶、油橄榄、油棕、油椰等;
(12)北美洲中心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大豆、粟、苎麻、黄麻(圆果种)、苘麻、竹庶、薏苡 以及某些粒用豆类。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 称作“千岁子”。 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以及小麦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 山区广泛存在,说明油菜、小麦的某些栽培种可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西南山区广泛存在着野生稻的资源,因此我国也应 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 粟是我国古代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 表。 大豆的古称“菽”,美国称“ Soy”,英国称“ Soya”,法 意称“ Soia” ,拉丁文为“ Soja” ,均是“菽”的译音或谐音, 可见西方的大豆是从我国引进的。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1、起源中心 解决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目的在于寻找植物资源和建立 “基因库”,以培育出更多有价值的农作物。 瑞士,德· 康多尔,1883年《栽培植物的起源》 前苏联,瓦维洛夫, 1926 年《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1935年《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提出8大起源中心。 1968 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将瓦维洛夫确 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 其变异中心检索》,重新修订了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 因中心起源概念。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作物起源地理基因中心(12个)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
(3)澳大利亚中心
(4)印度斯坦中心 (5)中亚细亚中心
(6)近东起源中心
(7)地中海中心 (8)非洲中心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10)南美洲中心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特性分类: 长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
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短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 如水稻、玉米、棉花、烟草等。 中性作物: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小时45分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 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第二章 作物概述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起源与传播
分布与生产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一、概念
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作物——源自日本语(crop),我国古代称做稼、禾、谷、粟、 稷等等;泛指人类栽培利用的一切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广义上指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 狭义上仅指农作物(field crop),也称庄稼,大田作物。 人类栽培种植的作物有 1500多种;而且不断有新的植物资 源被开发利用成为栽培作物;中国栽种的作物种类繁多,仅常 见的农作物就有50多种。 作物主要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 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
苍 耳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第三节
生产与分布
一、影响作物分布与生产的因素 1、作物种类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2、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 3、纬度、海拔、地势、地貌、土壤等地理环境条件 4、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需求、消费水平等社会条件 5、农业经济技术的进步
6、国内外市场的销售和价格
袁隆平与杂交稻
小麦
大 麦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黑
麦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燕 麦
玉 米
七色玉米
谷 子
荞 麦
谷子穗型
高粱
芦稷
高 粱
薏 苡
荞麦
豌 豆
大 豆
蚕 豆
绿 豆
豇 豆
鹰嘴豆
甘薯
木 薯
甘 薯 木 薯
马铃薯
山 药
山 药
芋 头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马铃薯:欧美 农作物 中国 园艺作物 副食用 豌豆: 采食青豌豆茎叶尖 园艺作物 采收成熟种子,农艺作物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二、作物分类
(一)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food crops,又称食用作物)
(1)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 属禾本科。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 粟、黍(稷)、薏苡等。蓼科的荞麦常也列入此类。稻谷、小 麦以外的禾谷类作物称为粗粮。 (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或称菽谷类作物 属豆科,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如大豆、蚕豆、豌豆、绿 豆、小豆(赤豆)、饭豆等。大豆以外的豆类又称杂豆类作物。 (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或称为根茎类作物 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如甘薯、马 铃薯、木薯、山药(薯蓣)、芋、豆薯、菊芋、蕉藕等。
黄 麻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油 菜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向日葵
芝 麻
蓖 麻
花 生
棕榈
油 桐
油桐花
甘 蔗
甜 菜
甜叶菊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可可
茶
咖啡
烟 草 茶 叶
槟 榔
桑
啤酒花
桑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3、饲料及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
稻谷总产
单产
小麦总产
单产
玉米总产
单产
德国
美国
法国
加拿大
澳大利 亚
阿根廷
伊朗
中国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作物学通论
——薯类 主产国:中国、尼日利亚、印度、俄罗斯、波兰、巴西、美国 等; (1)甘薯:中国、印度 (2)木薯: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
(3)马铃薯: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波兰等
——豆类 杂豆类:中国、印度等 (大豆见油料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