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1/26
15
化学反应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基本概念
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 、过程和途径等。
2024/1/26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化学反 应中的应用。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化 学方程式。
盖斯定律
无论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几步完 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
16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20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
氧族元素的性质
包括氧、硫、硒、碲等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氧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如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等的性质和稳定性。
2024/1/26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如氧气在医疗、工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硫在制造硫酸、硫化橡 胶和农药等方面的应用。
21
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1/26
1
目 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 无机物性质与应用 • 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 •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验操作规范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2024/1/26
3
无机化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 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越远的能量越高;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
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辐射或吸收能量。
2024/1/26
8
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将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原子核 内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序形成的表格 。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成就1.3 学习方法指导介绍学习无机化学的有效方法和建议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和原子序数2.2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特点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性质变化趋势第三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学习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的特点和区别3.2 分子的极性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理解分子的极性判断和价层电子对排布规律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平衡4.1 溶液的性质和分类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和离子积常数4.2 离子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原理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电子转移和氧化数变化5.2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6.1 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溶度积和溶解度6.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温度、浓度和离子积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第七章:非金属元素7.1 氢、氧、氮、卤族元素学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合物7.2 碳族元素、硅酸盐和磷酸盐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硅酸盐、磷酸盐的性质与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8.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学习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合物8.2 过渡金属和镧系元素掌握过渡金属的特点和镧系元素的性质与应用第九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9.1 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学习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9.2 配位化合物与催化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催化剂的作用原理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学习实验操作规范、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处理10.2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测定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第十一章:定量分析化学11.1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学习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11.2 滴定分析掌握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滴定方法的操作技巧和应用第十二章:现代分析技术12.1 光谱分析学习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2.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第十三章: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1 陶瓷和玻璃学习陶瓷和玻璃的组成、结构和应用13.2 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第十四章:无机化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14.1 矿物质与生命活动学习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代谢和生理功能14.2 生物无机化学掌握生物体内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第十五章:无机化学与环境化学15.1 环境无机化学学习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净化方法15.2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学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元素性质、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实验技术和应用等领域。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要求]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催化剂
许多配位化合物可用 作催化剂,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析化学
利用配位反应进行物 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医学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设 计和生物医学领域有 广泛应用,如抗癌药
物、金属蛋白等。
材料科学
配位化合物可用于制 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材 料,如发光材料、磁
性材料等。
2024/1/28
18
教案五:无机物性质及变化
2024/1/28
位平衡常数
01
表达配位平衡状态的物理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配位平衡移动
02
通过改变条件(如浓度、温度、pH等)使配位平衡发生移动的
过程。
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03
包括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性质、溶液pH值、温度等。
17
配位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通过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配平,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024/1/28
12
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
2024/1/28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形成电流。
电解池工作原理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在电解池中,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成电流。
2024/1/28
20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卤素
包括氟、氯、溴等,具有 极强的氧化性,能与金属 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包括氧、硫等,能与金属 包括氮、磷等,能与氢反 反应生成氧化物或硫化物。 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稀土元素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稀土元素

一、稀土元素的发现与发展1. 教学目标:(1) 了解稀土元素的发现过程及发展历程。

(2) 掌握稀土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3) 熟悉稀土元素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 稀土元素的发现过程:介绍稀土元素的概念、命名及发现历程。

(2) 稀土元素的特点:分析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 稀土元素的应用:探讨稀土元素在高科技领域、新型材料及国防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稀土元素的发现过程、特点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稀土元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稀土元素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4. 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稀土元素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2)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稀土元素的案例及应用实例。

5.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稀土元素的发现过程,引发学生对稀土元素的兴趣。

(2) 讲解稀土元素的特点:分析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 探讨稀土元素的应用:介绍稀土元素在高科技领域、新型材料及国防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稀土元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稀土元素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稀土元素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与性质1. 教学目标:(1) 了解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特点。

(2) 掌握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

(3) 能够运用稀土元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 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分析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特点及规律。

(2)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介绍稀土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催化性等。

(3) 稀土元素的物理性质:探讨稀土元素的磁性、发光性、耐蚀性等。

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稀土元素的电子排布、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

(2) 实验法:进行稀土元素的性质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共19页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共19页

(2) 18e构型金属离子:如Cu+, Ag+, Au+, Zn2+, Cd2+, Hg2+, Ga3+, In3+, Tl3+, Ge4+, Sn4+, Pb4+等离子, 与电荷相同, 半径 相近的8e构型金属离子相比, 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共价键性 质, 所以比8e构型金属离子的配离子稳定.
同一族中, 随金属离子半径增大, 其配离子稳定性增强, 如[ZnI4]2- < [CdI4]2- < [HgI4]2-. (3) (18+2)e构型金属离子: 如Ga+, In+, Tl+, Ge2+, Sn2+, Pb2+, As3+, Sb3+, Bi3+等离子, 由于外层s电子存在, 使内层d电子 的活动受到限制, 不易形成配离子,但较8e构型离子生成 配离子的倾向大。
(4) 9-17e构型金属离子:都有为充满的d轨道,容易接 受配体电子对,所以生成配合物能力强。
一般而言, 若电荷高,d电子少,如Ti3+, V3+ 等, 与配体之间主要是静电引力为主;若电荷低,d 电子多,如Fe2+,Co2+等,与配体之间主要是共价键 为主。
总之,配离子稳定性:9-17e,18e > (18+2)e > 8e 12-2-2 配体性质的影响
K4
[
[Cu(N3)H 42] Cu(N3)H 32][N3H]
例 比较0.10moldm-3Ag(NH3)2+溶液中含有0.10 moldm-3氨水 和0.10 moldm-3 Ag(CN)2-溶液中含有0.10 moldm-3 CN-离子时, 溶液中的Ag+离子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要求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 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教学内容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 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 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 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质量比存在整数倍的比例关系。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 J. J. Berzelius 1779—1848 ):确定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发明了元素符号。

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1-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

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元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

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

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 哲人石” 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 (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慨念,于 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 ,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

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

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

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

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因素。

确认什么是元素往往有个人经验和当时化学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当时无法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元素。

如波义耳本人就认为火是元素。

发现氧的英国普列斯特里 (Priestley . J . 1733—1804) 和瑞典的舍勒(K . W . Scheele , 1742 一 l786) 都还相信“ 燃素” 是元素。

正是“ 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能结出果实来。

十九世纪原子分子论建立后,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构成的。

在氧气、氧化镁、水、二氧化硫、碳酸钙等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中都合有相同的氧原子,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 同种的原于叫元素” 。

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质组分的化学分类名称。

原子核组成的奥秘被揭开以后,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质子数目是一样的,但中子数却可以不同。

如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原子有 99.759% 是由 8 个质子和 8 个中于组成的168O) ,有 0.037 %是由 8 个质子和 9 个中子组成的 ( 178O) , 0.204% 是由 8 个质子和 10 个中子组成的 ( 188O) 。

因为中于数不同,所以同一元素可以有原子质量不同的几种原子,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原于质量而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又决定于核内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共化学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根据现代化学的观念,元素是原子核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这样,人们就进一步了解了元素的本质,元素就是以核电荷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核电荷是决定元素内在联系的关键。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有 109 种 ( 但第 108 号元素尚待最后认定 ) ,它们组成了目前已知的大约五百万种不同物质。

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单质,如氧气、铁、金刚石等。

单质相当于同一元素表现为实物时的存在状态。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化合物,如氧化镁、硫酸、氢氧化钠、食盐、水等。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元素、单质、原子三个概念彼此混淆。

元素和单质是宏观的概念。

单质是元素存在的一种形式 ( 自由态或称游离态 ) 。

某些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譬如碳的同素异性体有金刚石、石墨两种;硫的同素异性体有正交硫、单斜硫、无定形硫和弹性硫等。

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 ( 单质或化合物 ) 中,脱离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角度看,元素和单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原子是微观的概念,而元素是一定种类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也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讨论物质的结构时,原子这个概念又有量的涵义。

如氧原子可以论个数,也可以论质量。

但元素没有这样的涵义,它指的是同一种类的原子。

譬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绝不能说成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1913 年英国科学家莫斯莱 (Moseley , Henry . 1887—1915) 从 X 射线 ( 或称伦琴射线 ) 的研究入手,发现以不同单质作为产生 X 射线的靶子,所产生的特征 X 射线的波长不同。

他将各元素按所产生的特征 X 射线的波长排列后 ( 图 1—1) ,就发现排列次序与其在周期表中的次序是一致的。

他把这个次序名为原子序数。

莫斯莱总结的公式为:即特征 x 射线波长(λ) 的倒数的平方根与原子序数 (z) 呈直线关系 ( 图 1—2) 。

式中 a 、 b 对同组谱线来说为常数。

这就是莫斯莱定律。

原子序数不仅代表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而且还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它代表着原子的某种特征。

卢瑟福在完成他的利用α 质点散射测定核电荷的实验工作后,便结合莫斯莱的结果做出普遍的结论:原子核的电荷在数值上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

1920 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 , James . 1891 一 1974) 进一步做了不同元素的α 质点散射实验。

其实验结果见表1—1 。

证明了上述推论的正确,也可以说用实验证明了原子序数是原子的基本参数。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例如原子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它们的质量数是 12 ,称碳—12 核素或写为12C 核素。

原于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7 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 13 ,称13C 核素。

氧元素有三种核素:16O 、17O 、18O 核素。

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

氧元素等都是多核素元素,天然存在的钠元素,只有质子数为 11 ,中于数为 12 的一种钠原子2311Na ,即钠元素只有23Na 一种核素,这样的元素称单一核素元素。

同位素的发现和核化学的发展是二十世纪的事,然而关于同位素的预言则在上一世纪就己提出。

人们测量一些元素原子量后,发现测得越精确,就越证明各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

又如门捷列夫排周期表时,把碲 (127.61) 排在碘 (126.91) 前,还有氩 (39.95)排在钾 (39.09) 前,钴 (58.93) 排在银 (58.69) 前,都说明同一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 单一的” 数值,好象是许多数值的平均结果,不然无法说明门捷列夫的排法,正好符合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 (Crookes , w . 1832—1919) ,俄国科学家布特列洛夫( 1828—1886 )为解释上述矛盾先后提出过同一元素的原子可具有不同的原子量,而且可用化学分馏法将它们分开,实际上他已从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了同位素的思想。

但是在科学上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能抵抗唯心主义的袭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