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肌松效能的影响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随着全身麻醉的增加,肌松药应用明显增多,随着临床应用肌松药的种类增加和经验积累,有必要对《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09)》进行修订,以指导更合理和安全地应用肌松药.一、使用肌松药的目的l.消除声带活动顺利完成气管内插管。
2.满足各类手术或诊断、治疗对肌松的要求。
3.减弱或终止某些骨骼肌痉挛性疾病引起的肌肉强直。
4.消除患者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不同步。
二、肌松药的合理选择(一)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1.选用起效快和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的肌松药,缩短置入喉罩或气管内插管时间,维护气道通畅、防止反流误吸,降低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2.起效最快的肌松药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
婴幼儿诱导期应用琥珀胆碱后短时间内追加琥珀胆碱有可能引起重度心动过缓,严重者可引起心搏骤停。
琥珀胆碱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3.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置入喉罩其剂量为l-2倍ED95,气管内插管应地延长作用时间及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4.常用肌松药ED95及气管内插管剂量、追加剂量、起效时间和临床作用时间见表1,2(二)全麻维持期1.根据手术对肌松程度的要求,应相应地调整肌松深度;肌松药的追加时间和剂量应根据肌松药特性、患者病理生理特点、手术对肌松的需求及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定。
2.选用中、短时效肌松药有利于肌松程度的及时调节及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较快恢复。
3.应注意吸入麻醉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有协同作用,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时,应适当延长追加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时间和减少其剂量。
(1)间断静脉注射肌松药:通常间隔30 min追加初量1/5-1/3的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尽可能以最少量的肌松药达到临床对肌松的要求。
(2)持续静脉注射肌松药:按手术期间对肌松深度的不同要求,调整肌松药静脉注射速率。
肌松药个体差异大,持续静脉注射时应监测肌力变化。
可持续静脉注射短时效肌松药,应慎用持续静脉注射中时效肌松药,不宜持续静脉输注长时效肌松药。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 ] 张复春 , 1 胡凤玉 . 新型 甲型 H l 1 流感研究进展 [] N J .中 山大学学报 : 医学科学版 ,o] 3 ( )4 1 2 ( O 5 :8. 9,
[ ] 朱君华 , 8 丁刚强 .甲型 H1 1流感疫 情综述 [ ] N J .浙江中
[ ] 汪茹慧 .甲型 H1 1 4 流感患 者心理护理体会 [ ] N J .中外
医学 研 究 ,09 7 1 ) 12 2 0 ,( 1 :8
[ 0 田 丰 , 轩 , 1] 张 丁
热门诊 的应急管理[ ] J .临床合理用药 杂志 ,09 2 1 ) 4 . 2 o , (5 :6
cs 肝 、 等 脏 器 功 能 的依 赖 更 小 , 蓄积 作 用 J i对 肾 无 。
松效应 , 这种增效作用与吸人麻醉药 的种类 、 浓度 和时间有密
切 的关 系 。
吸入麻醉药对 cs i肌松作用 的机制较 为复杂 , 能与下列 可 因素有关 : ①增强肌肉血流量 , 使更 多的肌松药转 运到神经 一
1 新 型非 去 极 化 肌 肉松 弛药 — — Cs i Cs 阿 曲 库 铵 ( t cd m, 称 Ar 的 1 i是 Ar u u 简 a t) 0种 同 分 异 构
体之一 , 为顺式旋光异构体 , E 9 其 D 5为0 0 . 5m
, 效价约为
Ar 3倍 , t的 但不释放组胺 , 心血管 反应小 , 是一种较新的中时 效非去极化肌松药。cs i具有与 Ar f相似 的肌松效 应及代谢方 式, 其霍夫曼降解 占总清除率 的 比例 近 8 % , 0 高于 Ar 因而 t,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而言,麻醉医师最关注两大问题,即麻醉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麻醉后复苏的问题。
因此本章节主要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方面阐述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
一、异氟烷异氟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肌松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其MAC为1.15%,血/气分配系数较小,肺泡内浓度很快上升并接近吸入气浓度,吸入后药物浓度在血脑间迅速达到平衡,故诱导迅速,苏醒亦快。
由于异氟烷在体内生物转化极少,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肺呼出,所以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
鉴于以上特点,异氟烷适用于老年患者,然而需注意以下药理学特点。
(一)随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对所有吸入麻醉药而言,老年患者仅需较低的吸入浓度便可达到预定的麻醉深度,有荟萃分析显示达到1.0MAC所需要的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一致性降低。
不仅如此,40岁以后,吸入麻醉药的MAC值每10年下降4%~5%。
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80岁的老年人,异氟烷的MAC为0.92,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异氟烷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异氟烷的吸入浓度应低于年轻人。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一样,异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可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全身性低血压和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减少心肌氧供。
虽然异氟烷不如氟烷那样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是仍可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导致剂量依赖性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
此外,异氟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在存在冠脉狭窄的动物模型中,异氟烷会引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即冠脉窃血,使缺血区心肌血供进一步减少,甚至导致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吸入麻醉药对心脏、脑以及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已成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热点。
动物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阻断之前给狗吸入30分钟异氟烷,停止吸入后30分钟阻断冠脉血供,与对照组相比,异氟烷预处理组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提示异氟烷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麻醉药物的分类与不良反应

麻醉药物的分类与不良反应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关于麻醉药物及相关知识你了解吗?下面进行科普介绍。
一、麻醉药物分类1、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属于全身麻醉药,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需要结合麻醉强度、给药方法、摄取速率、分布与排除等进行分析。
而且根据麻醉药的性质,如果是挥发性液体则称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如果是气体,则称为气体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一般起效比较快,其中吸入麻醉药的主要优点是起效快、气体状态、肺应用途径,因此能够保证吸入麻醉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减少与增加一样迅速、方便等,但是吸入麻醉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体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循环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也会受到影响。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包括: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氧化亚氮等。
2、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也属于全身麻醉药,是指通过静脉注射药物的方式实现药物到达全身,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静脉麻醉药更多用于全麻诱导、麻醉维持期,具有催眠、镇静和肌肉松弛的作用。
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应该是不会产生循环呵护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不会在体内蓄积,不依赖肝功能,代谢产物不具备药理活性,麻醉深度易于调控等特点。
静脉麻醉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镇静和催眠,但是其不良反应也比较严重,如过敏反应、死亡等。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受体阻断药、巴比妥类药物、氯胺酮类药物等。
3、肌肉松弛药肌肉松弛药是指骨骼肌肉松弛药,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并暂时阻断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并因此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肌肉松弛药的作用机制为影响突触的传递机制,肌松药可以衰减突触前膜的效果。
肌松药还可以根据药效进行分类为超快速、快速、中速和慢速四类,进一步可以分为:琥珀胆碱(去极化肌松药)、阿曲库铵类药物(非去极化肌松药)等。
肌松药主要应用于辅助气管插管和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热等。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7)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7)于永浩、王庚、王焱林、仓静、庄心良、刘斌、连庆泉、吴新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张卫、杭燕南、欧阳葆怡(共同执笔人)、赵晶、俞卫锋、倪东妹、徐世元随着外科学的长足发展,临床麻醉的不断进步,全身麻醉在手术麻醉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肌肉松弛药(简称为:肌松药)临床应用明显增多。
近年来,不断有新型肌松药及其拮抗药应用于临床,肌松监测等设备和管理理念也在不断普及,有必要对《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进行修订,以便更安全且合理地指导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一、使用肌松药的目的l. 消除声带活动,顺利和安全地置入通气设备。
2. 满足各类手术或诊断、治疗对骨骼肌松弛(肌松)的要求。
3. 减弱或终止某些骨骼肌痉挛性疾病引起的肌肉强直。
4. 消除患者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不同步。
二、全身麻醉时使用肌松药的基本原则(一)给予肌松药前1. 确认患者使用肌松药的必要性以及没有使用肌松药的禁忌证。
2. 评估气道和通气功能,如预计有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者,应参照“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3. 患者既往如接受过肌松药,应明确有无严重不良反应。
4. 确定所选择肌松药的种类、合理剂量及给药方式。
5. 准备面罩通气和建立人工气道的器具。
(二)给予肌松药时1. 患者清醒时不能直接给予肌松药,需先给予有效镇静,待患者意识暂时消失后才使用肌松药。
2. 接受肌松药者都必须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确保有效的通气量。
3. 监测和评估肌力并调控肌松程度,以最少剂量的肌松药达到临床肌松的要求。
(三)给予肌松药后1. 术毕应维持人工通气,直到肌松药作用消退、气道保护反射恢复和呼吸功能恢复正常。
2. 术毕应确定患者没有残余肌松作用后,方可拔除气管内导管。
患者如存在肌松药残余作用,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并使用肌松拮抗药。
三、肌松药的给予方法(一)全身麻醉诱导l. 选用起效快和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的肌松药,缩短置入喉罩或气管内导管的时间,及时维护气道通畅、预防反流误吸,减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麻醉药与肌松药

规 相互作用
功能主治
禁 忌 症
副 作 用
注意事项
附 药物名称 英文名称
3%, 每隔 2~3 次呼吸增加 0.5~1%的浓度, 吸入 4~11%的本品, 2~4min 可产生外科麻醉。用静脉药如硫喷妥钠或异丙酚诱导后,无论与氧 气或与氧化亚氮/氧气混盒吸入, 起始浓度大约为 0.5~1MAC。维持: 同氧化亚氮混盒, 吸入 2~6%的浓度可维持在外科麻醉期水平, 而同 氧气或空气氧气混盒吸入, 则需 2.5~8.5%的浓度, 在小儿用或不用 氧化亚氮,浓度需达 5.2~10%,才能维持外科麻醉期水平, 尽管短 时间应用本品的浓度可达 18%, 但如果同氧化亚氮混盒高浓度吸入, 应确保吸入氧浓度不低于 25%。慢性肝肾功能损害或肾移植病人用 氧化亚氮/氧混盒吸入,本品的浓度为 1~4%。 格 吸入剂:240ml/瓶,。 Null 吸入本品可产生可逆性意识消失,疼痛感觉消失,随意运动功能的 抑制,自主植物神经反射减弱,以及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兴奋性的抑 制。 本品的诱导和苏醒较快, 麻醉期间 EEG 无癫痫波或其他不良活 动,与常用的辅助药物一起并不产生不良的 EEG 变化。 用于成人 全麻的诱导和维持,以及小儿全麻的维持。 Null 可以引起剂量依赖性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麻醉诱导时可出现咳 嗽、屏气、分泌物增多、呼吸暂停和喉痉挛。术后可有恶心和呕吐。 可以触发骨骼肌代谢亢进,导致氧耗增加,引起恶心高热,症状如 下:高碳酸血症、肌肉僵直、心动过速、紫绀、心律失常和血压不 稳定,全身代谢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1)已知对氟类吸入麻醉药过敏者, 已知或者怀疑恶性高热的遗传 易感者,曾经用过氟类麻醉药后发生肝功能障碍,不明原因的发热 和白细胞增多者禁用。 (2)由于在 12 岁以下小儿常常发生咳嗽、 屏 气、呼吸暂停、喉痉挛和分泌物增多,本品不被推荐用于小儿麻醉 的吸入诱导。(3)对存在冠心病或不希望有心率加快和血压增高危 险者, 最好与其他静脉药物盒用,如阿片类和催眠药。(4) 本品 不被推荐使用于神经外科和产科手术, 因它可以升高颅内占位性病 变病人的 CSF 压力和颅内压。 (5)低血容量、 低血压和衰弱的病人, 使用浓度应降低。(6)本品具有触发恶性高热的潜在危险,如果突 然发生恶性高热,应立即停用。(7)短期内重复麻醉应小心谨慎。 (8)麻醉后 24hr 内应避免驾车和机械操作。(9)本品不适用于哺乳 期妇女。 注 Null 七氟烷 Sevoflurane 【别名】 七氟醚,七氟异丙甲醚,七氟烷【外文名】 Sevoflurane, Travenol 【适应症】 诱导和苏醒较现有的强效麻醉药快。对心血管影响比异氟烷小,心 律失常少见,与肾上腺素合用无妨;有良好的肌松作用,随麻醉加
吸入麻醉药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

肌松 药是全身麻 醉 中重 要 的辅 助用 药 , 不但 在全身 麻醉
吉林 医学 2 1 02年 3月第 3 3卷第 7期
・
15 ・ 49
静脉注射 罗库溴铵 0 6mgk , Ⅱ吸人 0 6 . /g组 . %异氟醚后 静脉
[5 Yg Y zr AynkA,t 1A cs m —m d i— 1] it i B, aa laa e a ut M, . e aesi l
cnmo rpes r t rp o erk lis J . ete c P at o l f rsue h a y t a eo 『 A s t ls do e d 1 hi S r ,0 9 3 ( ) 8 9 ug 2 0 ,3 6 :4 .
动 、 肉松弛等效 应。非去极化 肌松药 即肌 肉松弛 药在临床 肌 外科手术 中有着重要 意义 。大多数学者认 为吸入麻醉药可降
低接头后膜对去极 化的敏感 性 , 通过改变 钠 一钾离 子通道增 加终板电位产生动作 电位 的阈值 , 从而增强 了肌松的作用。
1 吸 入 麻 醉 药 对 非 去极 化 肌 松 药 起 效 的 影 响
( g・ k
( g・ k
a )4 rn [ 。可以证 明术 中维 持吸入 麻醉 , i J 可使 维持某一 特定肌
松药 的起效与吸人麻醉 药 的种 类 、 持续时 间及 吸人 麻醉药 的 敏感性均有关。Y mauh 等在用 8 的七 氟醚和 10 a g ci % 0 %氧气
中经单次肺活量呼吸诱导后加维库溴铵 0 1m / g 肌松起效 . g k ,
丙 酚组 ( 4 2 . ) i , 1. ±5 8 m n 可见 12MA . C的七 氟醚和异氟 醚可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由于肌肉量和生理特征,肌松药作用 可能增强。
男性患者
肌肉量和生理特征相对稳定,肌松药 作用可能减弱。
患者生理状态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对肌松药的反应较好。
疾病状态
患有慢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肌松药作用可能减弱。
03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
肌松药与镇静药、麻醉药等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合用时,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中 枢神经抑制效果,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等严重并发症。
不同的给药方式还可能影响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作用时间和毒 性。
静脉注射是常用的给药方式,因为它 可以快速使药物达到有效浓度。而口 服给药则吸收较慢,作用时间较长。
02
患者因素
患者年龄
老年患者
由于肌肉萎缩和纤维化,肌松药 作用可能减弱。
儿童患者
由于肌肉发育不完全,肌松药作 用可能增强。
患者性别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内环境紊乱可以影响肌松药的 效用,导致肌肉松弛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04
疾病状态
疾病类型
不同疾病类型对肌松药的作用存在差异。例如,某些神经 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可能对肌松药的反应更为敏感 ,而其他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可能对肌松药的作用产 生抵抗。
疾病类型对肌松药作用的影响可能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目录
• 药物特性 • 患者因素 • 药物相互作用 • 疾病状态 • 环境因素
01
药物特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物种类
不同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各异,因此其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不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肌松效能的影响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以静脉复合麻醉为主,补充吸入N2O、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维持麻醉,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性能强,高浓度吸入可使病人意识、痛觉消失,能单独维持麻醉。
但肌松作用并不满意,吸入浓度越高,对生理的影响越严重。
肌松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依靠深麻醉以求得肌肉松弛的局面,减少病人为深麻醉所付出的生理代价,在合适的浅麻醉下辅以肌松药即能满足手术要求,肌松药已成为现代麻醉不可缺少的辅助用药。
因此,临床上常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辅以肌松药维持麻醉。
肌松药不仅使肌肉松弛,并可增强麻醉作用,以减轻深麻醉时对生理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的影响多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程度不仅因吸入麻醉药种类不同而异,且与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和吸入时间密切相关。
1 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
1.1 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
吸入全麻药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因此吸入麻醉达一定深度时,不给任何肌松药便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气管内插管及手术所需要的肌肉松弛。
研究表明,采用8%七氟烷行麻醉诱导时,诱导过程迅速、平稳,下颌松弛满意,较容易置入喉罩;3~10岁小儿用5%氟烷和8%七氟烷吸入诱导时,下颌松弛,声门开放好,气管插管可顺利进行;Sloan等报道了18~76岁的病人分别吸入5%七氟烷或异氟烷完成了气管内插管;Homi等观察到,吸入3.5%~4.5%异氟烷10分钟后,嚼肌
和喉头肌肉可产生充分的松弛,喉头易于显露和进行插管。
Pauca等在未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应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完成了13例腹部外科手术和28例关节成形术及全髋置换术,说明异氟烷产生的肌肉松弛完全能满足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
文献报道,吸入麻醉药可抑制直接和间接刺激豚鼠蚓状肌所引起的抽搐反应。
抑制间接反应的氟烷、甲氧氟烷和异氟烷浓度为 3.5~5MAC,乙烷2~3.5MAC,安氟烷 1.5~2.5MAC。
当氟烷、甲氧氟烷和异氟烷浓度增加到8~10MAC,乙烷增加至3~6MAC和安氟烷为6~8MAC时,可抑制直接抽搐反应。
国外报道用高频刺激尺神经的方法检测志愿者和病人在异氟烷麻醉下的神经肌肉反应,并比较了相同条件下异氟烷和氟烷的肌肉松作用,发现异氟烷象其它吸入麻醉药一样,能降低肌肉对强直刺激收缩维持反应的能力,其神经肌肉效应虽不改变颤搐高度,但却能延长神经肌肉的平均不应期。
安氟烷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剂量有关。
当其浓度为1.25MAC 时,对肌肉刺激表现为收缩无力,进而抑制强直反应,强直后易化作用消失,且新斯的明不能完全逆转其阻滞作用。
故推测安氟烷对神经肌肉的作用方式有别于非去极化肌松药,其机制可能是干扰膜离子通道、抑制运动终板去极化所致。
1.2 吸入麻醉药肌松作用的机制
吸入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许多区域的传导,麻醉并非选择性影响某一特殊区域。
据推测,吸入麻醉药可能作用于突触部位,包括直径较小的不同神经元轴索末梢,其降低突触传导并可能影响到突触前和突触后,虽然麻醉药最常见的作用是降低兴奋传导,但临床浓度
此作用不明显。
吸入麻醉药能引起神经肌肉接头附近中枢神经性松弛,即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可降低接头后膜去极化作用敏感性,进而影响终板电位变化,并可能作用于远离胆碱能受体的部位和接头后膜。
吸入麻醉药虽不抑制肌颤搐,但可降低肌肉对高频强直刺激的肌收缩效应,使强直收缩的肌张力不能维持而呈衰减现象。
2 吸入麻醉药对去极化肌松药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对去极化肌松药影响较弱。
有研究认为,异氟烷能增强琥珀胆碱的作用。
分次静注琥珀胆碱时,1.25MAC异氟烷的减少肌颤搐幅度50%的剂量比等效浓度的氟烷低33%,说明异氟烷对琥珀胆碱的作用强于氟烷。
而采用连续静滴琥珀胆碱的方法,发现不论是异氟烷、安氟烷还是氟烷都不具有强化琥珀胆碱的作用。
虽然吸入麻醉药可增加肌肉血流量,使到达肌肉的药量增加,但同时又可使其从肌肉中的清除增多,两者作用相互抵消。
吸入麻醉药伍用去极化肌松药可能会引发恶性高热,产生肌肉病理改变。
虽然离体实验证实地氟烷和七氟烷可以产生恶性高热,但是临床调查发现它们引发恶性高热的机率明显低于氟烷。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365例恶性高热患者中,接受地氟烷的只有14例,并且他们均未死亡。
这14例患者中有5例同时使用琥珀胆碱,出现恶性高热的时间为5分钟,另外有5例患者没有接受琥珀胆碱,而且发生恶性高热的时间为260分钟,这说明琥珀胆碱能够促进地氟烷产生的恶性高热作用。
3 吸入麻醉药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药效学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能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药效, 其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延长肌松药的维持时间,减少肌松药的维持剂量。
这种增效作用不仅与吸入麻醉药的种类、浓度及肌松药的种类有关,而且与给予肌松药后吸入麻醉药的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dose-dependent)趋势和时间依赖(time-dependent)趋势。
3.1 肌松药对吸入麻醉药的剂量依赖性
吸入麻醉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协同作用明显,其强度与其剂量相关。
吸入麻醉药增强肌松药效能的顺序为:异氟烷>七氟烷>安氟烷>氟烷>N2O-巴比妥镇痛麻醉。
吸入麻醉药对长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氯筒箭毒碱、潘库溴铵和哌库溴铵等作用明显,氟烷可减少这些肌松药用量的1/3,安氟烷减少用量1/2~1/3。
而对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的增强作用较弱,仅减少其用量的1/4。
有研究采用四种不同麻醉技术密闭循环输注阿曲库铵,达90%肌松时阿曲库铵的输注速度分别为N2O5.7±0.6、氟烷4.9±0.3、安氟烷3.5±0.3和异氟烷4.1±0.5 μg/kg/h 。
此结果显示,吸入麻醉药能加强阿曲库铵的作用,且因不同的药物而对其影响的强度不同。
文献报道用0.75MAC或1.0MAC的七氟烷、氟烷吸入麻醉可使维库溴铵的用量减少近40%和60%。
有研究显示,0.95%的异氟烷和1.7%的七氟烷等效浓度与相应的0.8MAC比较,增加并延长了维库溴铵和潘库溴铵的神经肌肉阻滞时间。
有报道,异氟烷能使阿库氯铵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无反应期延长。
随着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增加,阿库氯铵所产生的4个
成串刺激(TOF)最大抑制高度百分比曲线左移, ED50和ED95下降。
Morita等在观察七氟烷麻醉期间影响新斯的明逆转维库溴铵阻滞因素时发现,新斯时明(40μg/kg)能逆转维库溴铵作用,却不能够逆转1.2MAC七氟烷所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而0.2MAC七氟烷则容易被逆转,故认为给予新斯的明后15分钟TOF的比值更依赖于七氟烷的吸入浓度。
Bock等研究了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或丙泊酚麻醉下罗库溴铵的效价和恢复特点,在1.25MAC的地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下罗库溴铵的ED90分别为250±28, 288±29, 289±28, 358±62μg/kg,三种吸入麻醉下的ED90均小于丙泊酚麻醉下的ED90。
3.2 肌松药对吸入麻醉药的时间依赖性
以往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进入肌组织是一缓慢的穿透过程,因其浓度在肺泡、血液和组织间达到平衡需30~45分钟,吸入时间少于45分钟与肌松药间相互作用较轻微。
安氟烷、异氟烷和七氟烷等对筒箭毒碱、潘库溴铵和阿库曲铵的时间依赖性较为明显。
文献报道,0.8MAC七氟烷明显延长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颤搐(twitch)幅度恢复至25 %与95 %的时间,且最大的肌松效应在吸入开始后的30分钟。
有研究示,吸入1.5%异氟烷后注入美维松,结果吸入30分钟肌松起效时间1.7(1.0~2.3)分钟明显短于10分钟组2.3(1.7~3.3)分钟和N2O/O2组2.3(1.7~3.3)分钟。
吸入1.0MAC异氟烷10分钟减少维库溴铵所需用量的5%~25%,而吸入30分钟则减少55%~70%,说明较长时间持续吸入恒定浓度的异氟烷可使肌松作用加强。
Swen等给吸入麻醉药后立刻给肌松药来研究安氟醚、氟烷对单次静注维库溴铵、阿曲
库铵、泮库溴铵及哌库溴铵的影响,结果安氟醚、氟烷对首剂量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持续时间在30 min之内)影响较小,而能显著加强长效肌松药泮库溴铵和哌库溴铵(持续时间74~125min)的肌松作用,并且安氟醚、氟烷能加强以后增补剂量的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对第4个增补剂量的维库溴铵影响最显著(吸入安氟醚大约90~120min)。
此研究中给予肌松药后吸入麻醉药的持续时间不同,吸入麻醉药后对肌松药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即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的增效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3.3 吸入麻醉药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增效作用的机制
吸入麻醉药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药效学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作用包括:⑴中枢神经系统作用;⑵减少乙酰胆碱释放;⑶抑制终板部位去极化,影响兴奋收缩-耦联;⑷异氟醚还增加肌肉血流量以提高肌松药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浓度。
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这种联系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
吸入麻醉药可能降低接头后膜对去极化的敏感性,通过改变Na-K通道增加终板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增强抑制性突触后联合的活性,并且抑制兴奋性突触联合的活性,从而增强肌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