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的中国战略

合集下载

深度分析达能

深度分析达能

达能集团简介达能集团(Danone)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饮料集团之一,总部设立于法国巴黎,全球拥有近9万员工,是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饮料集团之一。

达能集团历史悠久,规模强大,位列世界500强,业务遍及全世界120多个国家。

鲜乳制品、饼干和饮料作为达能的三大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销量排名均名列前茅。

达能集团创建于1966年,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实施积极的业务国际化战略,在短短近四十年的时间成为世界食品行业的巨人,并拥有多个国际品牌,例如:DANONE(达能)、LU和EVIAN(依云)等。

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

达能集团与世界上其他食品集团有什么区别呢?它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特点,壮大自己的实力呢?达能的发展战略以营养健康为中心,聚焦三个潜力行业(鲜乳制品、健康饮品、饼干)加强国际合作是稳步增长的保证集中打造强势品牌,发挥最大价值(在成功地实现其知名品牌(Danone,Lu,Evian)和娃哈哈的销售额超过集团营业额50%的同时,达能集团加强了和全世界消费者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在广告上的投入。

)以地区第一为依托,打造世界第一为消费者服务,不断创新达能集团把它的大部分资源都用来对产品进行研究和革新。

(达能集团每年在研究方面的支出约为1.3亿欧元)新技术带来高效率持续发展的模式达能的中国战略达能是靠做加法——并购出身的。

达能先是为食品厂生产玻璃瓶子,然后并购食品厂,最后出清玻璃厂制造资产、全力拓展食品业务。

所以说,并购和出售是深入达能DNA的一种本性,连达能这个字好都是并购企业带过来的。

从达能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达能的扩张战略的三个要点:一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二是果断地从衰退行业转向朝阳行业,并不断抛弃边缘产品和效益不佳的企业;达能以50亿欧元的价格将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饼干业务出售给美国卡夫集团就是一个很好抛弃达能自身边缘产品的实例。

达能集团兼并重组

达能集团兼并重组

达能集团的兼并扩张战略呈现四个显著特点
• 瞄准业内“领头羊” 瞄准行业内的 “领头羊”,选择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和合作伙伴,这 几乎己成了一种规律。对行业“领头羊”的收编,是一种成功的策略。 如: 杭州的娃哈哈和广东的乐百氏。 • 不动声色,施以诱惑 达能集团一开始 并不过分强调控股,而是以对方认同的比例加入,这样可以降低谈判 的成本,也易于被对方接纳,并为达能集团在业界博得了好名声。达 能集团的兼并行动一直非常低调,坚持“三不主义”,不露声色、不 事宣扬、不唱高调,连用词都很谨慎,甚至讳言“收购”、“整合” 等字样。
达能在中国的兼并与收购
• 在中国,达能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 • 通过并购手段已经参股、控股了多家著名本土品 牌,包括娃哈哈、乐百氏、正广和、光明乳业。 • 公司计划,2007年要将中国的业务做到其全球的 10%,2011年占到20%。
达能在华投资路线图(一)
• 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奶公司 • 1996年,达能开始与娃哈哈建立合资公司 • 1996年,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 • 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 • 2000年,达能获得光明乳业5%股权
• 达能集团的前身“BSN”公司的创始人是被称为“20世纪 巨人”的安托万· 里布。 1972年,该公司平板玻璃的 营业额已达30亿法郎,居欧洲第二位。 • 由于遭遇到塑料制品、纸制品或金属制品的挑战,玻璃制 造业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安托万· 里布审时度势,决定 向食品行业转型。早在1969年他就开始为转轨做准备, 逐步控制了埃维昂矿泉水公司、克罗南堡公司和欧洲啤酒 公司,成为法国第一大啤酒、矿泉水和婴儿食品生产商。 1973年,“BSN”购并了热尔维· 达能公司后彻底实现了 大转型。 • BSN”公司的第一次大改革,始于1981年,公司决定将 “主干业务”集中于食品饮料,坚决砍掉“枝蔓业务”, 卖掉了所有的玻璃制品生产线,并开始在欧洲乃至全球收 购食品公司和品牌。

2022年行业分析关于达能娃哈哈之争的调查报告

2022年行业分析关于达能娃哈哈之争的调查报告

关于达能娃哈哈之争的调查报告中国食品产业网:2022年10月,我们和君创业询问公司就达能与娃哈哈旷日长久的这场冲突纠纷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现将我们调查的初步状况简要概括如下。

一、娃哈哈有着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企业文化。

达能亚洲与娃哈哈合资合作十几年,却对这种文化了解甚少并怀有排斥敌意心理,这是双方必定产生冲突和冲突的文化根源。

1、娃哈哈公司1987年创业,1989年已创出了知名品牌,到1996年,娃哈哈已有员工2000名,年销售规模10亿元,年利润2亿元。

公司于1999年被国家工商局授予驰名商标。

因此,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合资合营,是两家强势企业的强强联合,而绝不是像社会上传奇的那样,娃哈哈是由于缺资金投靠了强大的达能。

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娃哈哈宗总提出的四项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由中方掌控。

事实证明,达能与百富勤区区3亿多人民币投资取得的控股地位,虽然以放弃直接管理权为代价,但其投资收益是被今日全部的投资人望尘莫及的。

2、自1996年双方合资以来,娃哈哈在宗总领导下得到惊人的进展。

依据2022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按新标准划分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以销售收入750172万元、总资产593741万元、从业人数4369人,名列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第89位,连续9年稳居中国饮料龙头地位。

2022年,娃哈哈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制造利润2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占到中国饮料工业十强的一半以上,位列中国企业500强220位,跻身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百强,中国民营企业第15位。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娃哈哈文化。

3、娃哈哈的企业文化有六大特点:●在战略决策文化上,娃哈哈之所以科学决策力极强,是由于宗总本人确有超常的才智与悟性,又能与企业骨干团队充分地沟通沟通,使公司始终能够遵循科学进展观正确决策,保证了娃哈哈多年来协调持续地高速度进展,全体员工对公司布满信任;●在员工关系文化上,娃哈哈之所以员工分散力极强,是由于宗总和企业领导层以人为本,靠公平待人的风范,建立了企业亲如一家的内部和谐亲和关系,全体员工对公司布满认同;●在企业运营文化上,娃哈哈之所以管理执行力极强,是由于宗总始终提倡效率至上的理念,长期打造培育出一支高效协作的执行团队,形成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全体员工对公司布满自骄傲;●在管理机制文化上,娃哈哈之所以市场竞争力极强,是由于宗总特别崇尚竞争胜出的原则,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鼓舞能人,全体员工对公司布满信念;●在福利待遇文化上,娃哈哈之所以利益平衡力极强,是由于宗总坚持贯彻统筹兼顾的公正安排体系,靠一套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放奖金和安排股份,大大提高了企业和谐进展的整体满足度,全体员工对公司布满期盼。

某企业是国内进口新西兰工业奶粉的龙头企业案例分析

某企业是国内进口新西兰工业奶粉的龙头企业案例分析

某企业是国内进口新西兰工业奶粉的龙头企业案例分析蒙牛与雅士利3月16日晚发布联合公告显示,蒙牛正就雅士利股权及若干其他业务权益进行讨论,或向雅士利提出私有化要约。

如果潜在交易进行,则每股回购价格约为1.2港元。

针对雅士利潜在私有化事宜,3月17日,蒙牛与雅士利回复新京报记者称,公告外尚无其他可以透露的信息,如有新的进展会尽快公告。

分析认为,雅士利退市后或将达能股权剔除,蒙牛可能会将旗下雅士利、贝拉米两块奶粉业务进行整合,不排除未来打包上市,同时借机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推动雅士利与渠道共赢。

蒙牛或向雅士利提出私有化要约蒙牛与雅士利联合公告显示,蒙牛正就雅士利股权及若干其他业务权益进行讨论,此举或导致多项潜在交易,有关架构及详情尚待落实,但或会包括蒙牛向雅士利提出潜在附前提条件私有化要约。

截至公告日,蒙牛通过蒙牛国际有限公司持有雅士利51.04%的股份。

按照蒙牛、蒙牛国际及雅士利2013年7月发布的综合收购要约及回应文件,蒙牛除外的蒙牛国际各股东(蒙牛国际转换权受让人)可要求蒙牛国际将该股东持有的蒙牛国际股份转换为相应比例的雅士利股份(蒙牛国际转换权)。

截至公告日,蒙牛国际转换权受让人持有的蒙牛国际股份,可转换为123976股由蒙牛国际持有的雅士利股份。

雅士利称,截至公告日,没有就任何潜在交易订立最终协议或安排。

因此,潜在交易(包括潜在要约)可能未必会进行。

如果进行潜在交易,涉及注销价每股雅士利股份为1.20港元。

针对3月14日股价大涨,蒙牛及雅士利表示,除潜在交易(包括潜在要约)外,蒙牛及雅士利董事概不知悉导致该价格及交易量增加的任何原因。

3月14日上午,雅士利股价大涨97.83%至0.91港元/股,盘中一度暴涨106%,雅士利因此短暂停牌。

3月17日复牌后,雅士利股价下跌。

蒙牛及雅士利方面3月17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如公告所述,蒙牛正在考虑及评估对雅士利持股及其他业务的一些潜在交易方案。

交易的架构和细节尚未确定,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交易是否推进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战略失调:达能中国失手病根

战略失调:达能中国失手病根

年,达能公 司的前身仍然是一个以玻璃包装为主业 的制 造企业 ,在控制了依 云水后 ,于 1 7 9 0年收购欧洲啤酒 和凯旋 啤酒 ,又在 1 7 9 3年兼并热尔韦・ 达能 ( ras Gev i D n n ,1 8 年收购 了达 能在美 国的业务 ,1 8 a o e) 9 1 9 6年 控制 了联合饼干。期 间逐步剥离玻璃业务 ,逐步转型成
Co p r to 公司 I roa n i 镜鉴
0 8董 会D E T R&O RS 0 0 6 事 I C O SB A D / 1 R 12 0
企业,达能在企业运作的管理 ̄ -上所提供 的帮助或介 L, b 入并不多。于是 ,达能 中国这 种以资本运作进入市场 ,
以合资方式同本地市场领 头企业合作捕捉市场机会 的合
首先 ,在收购 了国 内企 业后 ,达 能无法有 效地整 合。乐百氏堪称达能在收购后试 图更换创业团队而遭受 重大挫折的典型。 0 0 2 0 年达能收购乐百 氏大部分股权后, 由于对日后发展战略与控股方达能产生严重分歧 ,2 0 01
常小心 ,同蒙牛的合资不了了之似乎是一个佐证。但是 ,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达能在 关注的四大产 品领域再行全 资收购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这是达能的成功之道。 达能售卖了汇源股份之后 ,也算在 中国梳理完了业 务布局;之后 ,达能应该针对中国市场 “ 历练内功 ”了。 它需要清晰定义 自己的能力体系 ,以此 为基础重新制定 其竞争方式 ,在 中国本土企业 日益发展壮大 ,外资公司 不断加大投入,而市场发展 日新月异 的环境下寻 求新的
年里 ,通过不断的收购和兼并 ,达能从一个年营业收入 1 亿 法郎的玻璃制造公 司变成 一个年营业收入 4 7亿 1 8
法郎的全球领先的食 品饮料公司,相比百年历史的瑞士

达能中国市场连锁经营模式下冰淇淋营销策略

达能中国市场连锁经营模式下冰淇淋营销策略

达能中国市场连锁经营模式下冰淇淋营销策略冰淇淋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却取得了飞速的市场发展。

正是这一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吸引着全球各大食品巨头进入这一市场。

随着中国冰淇淋市场竞争的展开,市场正逐步形成两大销售模式:一类是普通包装零售模式,而另一类则是以哈根达斯、DQ等为代表
的连锁经营模式。

法国达能是全球著名食品企业,于1987年进入中国,达能进入中国市场已超过20年,但一直未将其冰淇淋产品带入中国。

根据公司战略决策,达能选择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在中国市场销售冰淇淋产品。

因此,本文对在此经营模式下,达能所应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通过研究所得结果给企业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营销策略建议。

本文以达能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同时应用PEST分析,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以及4Ps理论等营销分析工具,对达
能在中国冰淇淋市场中营销环境和主要优劣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达能在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目标消费群和市场定位,重点分析了达能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以及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文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市场营销的分析方法,给出了系统的对于行业营销环境、市场细分和定位、营销策略的分析框架和步骤,并在这一框架结构下,通过研究分析步骤,得出和建立了达能冰淇淋产品的营销策略。

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研究模式对希望进入冰淇淋连锁行业的企业,甚至是更广义的休闲餐饮连锁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卡夫收购达能饼干 达能中国策略生变?

卡夫收购达能饼干 达能中国策略生变?

卡夫收购达能饼干达能中国策略生变? 2007-7-9 11:17:41 叶文添中国经营报二次上涨行情再起当前散户是出是留?大资金瞄准哪些热门股直通私募: 该股走势强于大盘私募资金青睐走势活跃[字体:大中小] [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一则收购的消息将改变世界饼干业的格局。

也使身陷与娃哈哈之争的达能中国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7月3日,法国巴黎,达能集团总部紧急召开董事会,决定就7月2日来自美国卡夫集团的关于收购达能饼干及谷物类产品业务的提议同卡夫展开独家谈判。

据达能饼干中国新闻发言人王姗姗对记者透露,董事会在咨询员工代表并通过相关机构审批后,该项目有望于2007年第四季度与卡夫集团达成最终协议。

此次收购不包括达能集团在拉丁美洲(Bagley)和印度(Britannia)的饼干业务。

这次收购使得卡夫在世界食品行业一家独大,也将改变达能中国的战略部署。

收购幕后“此次收购将是双赢,达能集团已经将饼干业务和旗下品牌打造成为全球翘楚,为此我们倍感欣慰。

”达能集团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里布语气极其平静地对外宣布。

据记者了解,卡夫以约为72亿美元价格收购达能饼干100%的股权,收购提议涉及达能集团在22个国家约20亿欧元销售额的饼干业务。

此次收购,达能方面的要求是,达能饼干业务在欧洲将作为独立单位运作,总部依旧位于法国,并由现任总经理Georges Casala和他的团队继续领导。

在协议签署后的至少3年内不关闭达能饼干位于法国的任何工厂。

如今,多年的精耕细作使达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酸奶酪公司、第二大饼干公司,并在瓶装水方面与雀巢并驾齐驱。

但达能年营业收入约165亿美元,市值220亿美元,就规模而言仍难抵卡夫。

一位达能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此前,卡夫曾经窥视整个达能集团,试图一口吞噬这个法国巨人。

但这个企图在法国引发巨大反对,在法国人看来,达能是法国企业的明珠。

连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也表示:“将支持捍卫达能的利益及达能在法国的未来。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以卡夫食品在中国为例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以卡夫食品在中国为例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以“卡夫食品在中国”为例黄金金摘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同时,在华跨国公司也面临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两难选择。

很多学者认为,在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适时性的、灵活的本土化战略被认为是众多跨国公司在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理论出发,对卡夫食品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帮助我们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卡夫食品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理论背景随着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及其本土化经营的不断发展。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众多跨国公司纷纷从生产制造、产品品牌、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资本运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在中国大力推行本土化经营战略,提高在中国业务的各个阶段功能性能力,确定中国式经营系统。

本土化又称本地化,从微观角度看,它是跨国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从宏观角度看,它是跨国公司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形式之一。

正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资本进入东道国本土化的发展,而本土化的成功则反映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化。

1、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有以下几方面的动因(1)成本驱动在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运营成本这一因素。

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及土地资源等都大大地降低了跨国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重点目标市场,本土化生产还可以有效节省运输等中间流通费用,提高其利润水平。

所以在跨国公司在实行本土化战略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成本因素。

(2)市场驱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因此跨国公司为了抓住市场机会,更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培育这个市场,通过贴近目标市场,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并缩短流通时间,以增强跨国公司快速反应能力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能的中国战略摘要:达能自1987年进入中国,用短短2年的时间以控股、参股的方式对中国多10多家知名的饮品企业进行了并购。

达能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其扩张战略或多或少能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下面通过对达能集团在中国的战略分析,试图寻找出达能战略扩张德独特之处,以供中国企业在进行战略并购是借鉴。

第一部分:“吞吞吐吐”的达能一、达能简介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的达能集团是一个业务极为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1996年集团的总营业额达到839亿法郎。

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同时还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二矿泉水生产上;世界最大、欧洲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

达能的前身成立于1899年2月2日,1996年与一家法国玻璃制造商合并为BSN。

1970年开始,通过并购其主要客户向食品工业拓展,逐步成为法国首屈一指的啤酒、瓶装水及玻璃制造商。

1973年与一家乳品及面条生产商合并,年销售额达14亿欧元(其中食品、饮料占52%)。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能出售了玻璃制造业务并全力在两欧地区发展食品饮料业务。

1989年实现销售额74亿欧元,成为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

上世纪90年代,BSN开始向西欧以外的市场拓展(主要方式是并购),与1994年更名为达能集团。

到1997年,达能管理层确定三大主要业务为:鲜奶(包括酸奶)、饮料(非碳酸)和饼干,同时着手从名目繁多的其他领域撤退。

到2006年,乳品、饮料和饼干销售额分别占达能集团销售额的56%、28%和16%。

二、达能的扩张策略达能是靠做加法——并购出身的。

达能先是为食品厂生产玻璃瓶子,然后并购食品厂,最后出清玻璃厂制造资产、全力拓展食品业务,这一吞一吐用了10多年(纵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所以说,并购和出售是深入达能DNA的一种本性,连达能这个字好都是并购企业带过来的。

从达能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达能的扩张战略的三个要点:一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二是果断地从衰退行业转向朝阳行业,并不断抛弃边缘产品和效益不佳的企业;达能欲以80亿欧元的价格将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饼干业务出售给美国卡夫集团就是一个很好抛弃达能自身边缘产品的实例。

三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准确袭击国际竞争对手。

更精确地说,达能的法宝就是“吞”(并购)和“吐”(出售)。

达能发家史就是一部并购与出售史,多品牌战略最初是并购的附产品,后来参演变为达能的核心战略。

并购是吞,出售是吐,达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吞吞吐吐”的巨人。

达能对中国市场的扩张也是伴随着不断地“吞吐”进行的。

第二部分:达能的中国战略及行动的控制一、达能的中国战略目标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营养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越来越重视饮食的健康性。

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使得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加大。

同时,由于我国乳制品行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行业结构不合理和乳制品品种品质问题突出。

作为拥有雄厚资本和先进饮品生产技术的国际乳业巨头达能集团,早就看到了中国巨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和发展空间。

因此,达能早在1987年在广州设立达能酸奶公司时,就已经制定了十分宏伟的中国战略目标:整合国内的乳品企业,成为中国国内乳品行业的绝对龙头。

二、达能的中国战略进程及战略布局(一)达能的中国战略进程自1987年广州达能酸奶公司成立后,达能就开始了对中国乳制品市场的战略扩张。

其在中国的扩张的手段仍然是“吞”(并购)“吐”(出售)。

达能进入中国市场后,就开始对国内一些列优秀的饮品品牌采取了并购行为,为其实现整合国内乳品企业,成为中国国内乳品行业绝对龙头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下面是达能在中国的战略进程(达能在中国市场的并购与出售进程):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奶公司1994年与光明先后合资建立上海酸奶及保鲜乳项目,达能占45.2%的股份1996年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获得41%的股权,亚洲金融风暴后,拿到51%股权;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

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

2001年,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参股光明乳业,比例为5%。

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5年4月达能亚洲持有光明乳业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

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权达20.01%。

2006年7月法国达能以持股22.18%的比例成为中国汇源集团的第二大股东.2006年12月达能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致力于酸奶等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

2007年11月达能以4.1亿元人民币为代价,终止与光明乳业的合作。

达能与光明正式分手。

值得提出的是:娃哈哈、光明乳业是达能中国战略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

达能如果能够成功地并购这两个集团将会极大促进达能在中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对达能在亚太地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但是达能发展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

娃哈哈集团强力抵制达能集团对娃哈哈的强并,光明乳业的实质控制人第一、第二大股东联合出资组建上海大光明集团使得光明乳业第三股东——达能集团通过再度注入资金增持股份来获得光明乳业的控制权的希望已经比较渺茫。

达能以光明乳业作为其在国内的旗帜,全面整合中国乳品行业的计划也变得很不现实。

娃哈哈、光明和达能的先后交恶实质上是民族品牌对外来资本的抵制。

面对民族品牌的抵制,达能的法宝“吞”、“吐”在此时显然有点力不从心了。

根据达能扩张战略的一个原则: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可知,在与中国饮品业的领头品牌娃哈哈僵局和与光明乳业分手后,达能必然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事实上,达能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当无法树立“光明”这块旗帜时,达能牵手了中国增长势头最强的乳品企业蒙牛,选择了蒙牛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

至于,在达能看来是猎物的蒙牛集团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达能如何把蒙牛搬上自己中国战略的棋盘上又如何移动这颗新的棋子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随着我国民族企业对民族品牌保护意识的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走上与达能等外企平等合作的道路上,而不再是外企全球战略的一颗失去自主权的棋子。

(二)达能的中国战略布局达能对中国乳品市场的开发势头凶猛,自1987年达能进入中国市场到2007年达能牵手蒙牛,达能已经参股了中国所有的乳制品知名企业,也参股或直接控制了10多个地方知名饮品品牌,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乳品市场。

到07年,在中国乳品市场的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个从达能的中国战略布局图上来看,达能虽在其实现中国战略目标的道路不是很平坦,但达能始终都在一步一步地实施着其整合国内的乳品企业,成为中国国内乳品行业的绝对龙头的战略。

并且以深具有达能特色的方式控制着其在中国的战略行动。

三、达能的中国战略行动的控制达能不像其他的外资企业那样以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来开发中国的市场,而是通过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的方式来对外扩张。

达能精通此道,他就像一个伪装的猎手悄悄地诱因着自己的猎物。

虽然几经伪装,但始终不能隐藏自己的捕猎的猎手本色。

下面把达能比喻成一个伪装的猎手,来分析达能如何控制其在中国的战略行动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实。

”《弹歌》是最早描绘猎手狩猎的词歌。

商场就是个充满陷阱的狩猎场。

在狩猎场上,猎手只看猎物的喉颈,为了吃掉猎物可能守候一天,也可能守候几年,还可能披上种种面具,也可能在猎物最不经意的那一刹那进行猎杀。

达能就是这样一个有耐心的猎手,20年前他伺机潜入中国市场,拿出十二分的耐心慢慢的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断竹——打造资本利器“断竹”是制造武器的第一步,也是打猎的前提。

达能的狩猎行为也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从1987年开始,达能已经瞄准了中国市场。

最初达能欲靠自己的力量打开中国市场,但达能发现,这不是最好的方法,而恰在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1992年,银行对企业大规模放款,紧接着1993、1994年开始清理三角债,银行紧缩,融资渠道堵塞,大批企业死掉。

此刻,凭借猎手的敏锐性,达能预感到此刻把他的资本植入中国企业体内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于是从1996年开始,达能就开始制作自己的武器,或者可以说是猎手在给自己的猎物制造陷阱。

1996年,达能先后完成对武汉东西湖啤酒、深圳益力食品公司的收购以及与娃哈哈的合资。

此时这些企业和整个行业并未感到任何危险,他们在享受着资本带来的发展快感。

续竹——编制捕猎利网“续竹”是制造利器的第二步,即把竹片绑起来,做成更有杀伤力的武器。

事实上,达能正是这样做的,他开始寻找更多猎物并植入他的资本。

他这样做的目的已不仅仅是猎取一个企业,更在于猎取一个行业,甚至垄断多个行业。

于是我们看到了2000年达能把自己的利器插入了乐百氏,2001年涉足光明,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2006年更蒙牛合作,2007年瞄准会员果汁饮品。

“达能从未强迫任何人与其合作。

”达能如是说,但“事实上,它有办法让任何人就范。

”猎手有时候也诱惑猎物吃饵,而这些饵也是日后达能猎杀猎物的有利条件,娃哈哈组建合资公司已经有七八年时间,可是在此期间,达能并不出面干涉,以装作不知道的态度慢慢等待非合资公司的成长。

2006年,娃哈哈非合资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时,达能才慢悠悠的拿出他的合同,指责这一违约事实,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份,以达到实质上彻底控制娃哈哈的目的。

飞土——意在企业控股权“飞土”是打猎时对猎物进行攻击。

猎手在时机成熟时对他的猎物展开攻击,达能也如此,在时机成熟时开始对他植入资本的企业展开攻击。

侵犯控股权就是达能的攻击之一。

1996年与娃哈哈合作是,达能拥有41%的控股权,亚洲金融风暴后,达能通过各种方式拿到了51%的股权,娃哈哈合资公司猎物到手。

娃哈哈合资公司到手后,达能在杭州娃哈哈集团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利润刺激下,开始出招欲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39家非合资公司,欲意彻底掌控中国饮品业的老大娃哈哈集团。

至此达能酝酿的十年的阴谋浮出水面,宗庆后觉察到了达能的意图,于是展开了激烈的反击,达能和娃哈哈的口水战也自此开始了。

2001年达能只拥有光明5%的股权,而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权达到20.01%。

2006年,达能与蒙牛合作建立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这个危险数字的未来走向,我们不得而知。

逐实——垄断行业王国“逐实”是猎手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终目的。

如果认为猎手达能的目标是吃掉陷阱里的企业,就大错特错了。

达能的目标是吃掉整个行业,而且范围不仅仅限于某一个行业,从他的收购行为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